懷海,禪宗著名禪師,唐代禪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長樂人,創立了《百丈清規》。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清規製定者,因常住地為洪州百丈山,故稱“百丈禪師”。舊教規戒律與禪宗發展衝突,懷海大膽進行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推進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懷海,自幼喜遊訪寺院,早歲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弟子西山慧照出家,後從南嶽衡山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終至“三學該練”,具備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龔公山傳法,即前去投馬祖,傾心依附,並充當馬祖的侍者,深得馬祖的器重,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懷海的禪學思想深得祖師惠能和馬祖道一的真傳,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隻要不被妄想所係縛,就和諸佛無異。認為禪的要求在於“去住自由”。所謂“去住自由”,就主體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對象而言,應落實在生活日用之中。這就要求禪僧既肯定主體意識,又立足於現實生活;離開現實生活,即無自由解脫可言,懷海的禪,具有一種樸素自然的生活味。


    在懷海看來,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因此他總是在一些細微的事物上取得“禪機”,這種“禪機”既有禪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種種方便開化後人。懷海為洪州禪法的中堅人物,上承慧能、馬祖以來的禪法,下啟後世五家之中溈仰、臨濟二宗,宗法至今傳承不絕,影響深遠。懷海對禪宗的巨大貢獻就是使禪僧直接從一般寺院分離出來,使禪宗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使禪宗體製更趨中國化的,對禪宗自身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奉新人甘貞在洪州新吳大雄山建庵,聽說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禪法精深,於是“請施家山,願為鄉導,庵廬環繞”,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並將庵改名“百丈寺“。懷海得道後,便開山說法,自立禪院,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


    由於舊教規和戒律極端輕視和排斥生產勞動,認為掘地、斬草、種樹等活動都是“不淨業”,僧徒若從事此類活動是違犯佛律的。而禪宗因為不依靠豪華奢侈的堂殿、經像、法物,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來,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就在舊教規舊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時,懷海大膽進行了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製定戒律。從組織體製、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證了洪州禪的發展和繁榮。懷海為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如果說道一從思想方麵開辟了禪學新時代,那麽懷海禪師則從實行方麵保證了禪學的發展。


    《百丈清規》問世後,千餘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為藍本,一直是曆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懷海非僅為立法者,亦為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