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隨,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陽平人,唐朝中期宰相,禦史中丞路泌之子。唐德宗年間,舉明經出身,授潤州錄事參軍,擢左補闕、史館修撰,遷司勳員外郎;唐穆宗即位,遷侍講學士,轉諫議大夫;唐敬宗即位,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唐文宗即位,拜翰林承旨、兵部侍郎、知製誥,拜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後為宰相鄭注排擠,出任潤州刺史、鎮海軍浙西道觀察使等職,病卒於途中,時年六十,冊贈太保,諡號為貞。有學識氣量,為諫官能直言,以鯁亮著稱於世,曾監修《憲、穆二朝實錄》,與韋處厚合撰《六經法言》,自撰《平淮西記》,今皆佚。


    路隨,祖籍陽平郡,舉明經進士,授潤州參軍事,為鎮海軍節度使李錡所製。李錡想羞辱路隨,讓路隨知市事,路隨怡然坐在市中監督事務,東都洛陽留守韋夏卿聞之,被路隨感動,邀他入東都幕府,路隨因此名聲更大了。


    唐憲宗在位時,吐蕃不時提議求和,路隨五次上表憲宗請求修好,還上表給宰相,宰相裴垍和李藩都為他說話。和吐蕃最終議和後,應憲宗要求,吐蕃送還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鄭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書,憲宗追贈路泌絳州刺史,用公費安葬,累贈至太子太保。路隨為父服喪,喪期滿後,任左補闕。一次,宰相李絳建議憲宗多聽取諫官們的意見,憲宗舉了路隨和韋處厚的例子,說自己常聽他們的話。路隨又被任為史館修撰,又曆任起居郎、司勳員外郎,仍兼史館修撰。


    憲宗崩,其子唐穆宗繼立,穆宗登基後,升路隨為司勳郎中,與韋處厚同入翰林院為侍講學士,後又任諫議大夫,仍兼侍講學士。與韋處厚合作,將《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中的精萃部分擇編為《六經法言》20篇,送給穆宗閱讀,穆宗修《憲宗實錄》,再次用路隨為史館修撰,參與撰寫。


    穆宗崩,子唐敬宗繼立,路隨被任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當有人送金帛致賀時,路隨回應:“我怎能因為公事獲取私財?”將禮物都退還了。敬宗因脾氣為宦官和軍將所恨,遭弑殺,弑君陰謀的為首宦官劉克明要路隨以敬宗名義起草遺詔,以穆宗弟絳王李悟權當軍國事,但很快,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等當權宦官回擊作亂者並屠戮之。王守澄與韋處厚共議後,以穆宗母郭太皇太後名義擬詔以敬宗弟江王李涵為帝,即唐文宗。


    事後路隨並未被處罰,可見未被視為弑殺敬宗的亂黨,時任承旨的韋處厚在文宗繼位後不久入相,路隨受命接替他為承旨,路隨後任兵部侍郎,仍知製誥。韋處厚死後,路隨拜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監修國史。


    路隨領導監修國史任上,卷入了一場修史紛爭,先前韓愈監修唐順宗實錄時,寫了很多宮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們常對皇帝說記錄不實。路隨將憲宗實錄交給文宗後,文宗命他修改順宗實錄,路隨上表就實錄不實之處婉言致歉,但為涉事官員的正直及其作為史官的獨立立場辯護。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議,德宗、憲宗年間宮禁之事不可確證者皆刪除,其餘不改。


    路隨建議宰相不宜兼判度支類事務,引用腐敗宰相楊國忠、元載和皇甫鎛的例子,路隨的上級同僚宰相裴度辭去度支,僅任宰相。路隨任門下侍郎,加崇文館大學士,兼太子太師,向文宗獻上憲宗、穆宗實錄。


    路隨告病辭職,不許,文宗近臣鄭注彈劾前宰相李德裕與文宗弟漳王李湊傅母杜仲陽勾結,路隨不但不認可,還試圖為李德裕辯護,因而為鄭注所忌恨,因而被遣出長安,拜檢校尚書右仆射,任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浙江西道觀察等使,盡管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榮銜,卻連麵聖道別的機會也沒有。路隨赴任鎮海途中,在長江中流的船上去世,追贈太保,諡號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