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絳,字深之,趙郡讚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出身趙郡李氏東祖,登進士第,又登博學宏詞科,初授校書郎,補渭南縣尉,拜監察禦史,授翰林學士。任職勤勉,屢有匡補,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後與權貴有隙,托稱足疾,請求去職,被罷為禮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唐穆宗、敬宗時,兩任東都留守,又拜尚書右仆射;唐文宗時,被召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山南兵變,李絳為亂軍所害,年六十七,冊贈司徒,諡號貞。
李絳,考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校書郎,任滿後,補任渭南縣縣尉,拜監察禦史。以本職充任翰林學士,不久,改授尚書主客員外郎調任司勳員外郎,升司勳郎中、知製誥。李絳自登第以來,均擔任內職,他為官勤勉,以匡救勸諫為己任。
朝臣裴武、柳公綽、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擠、陷害,特加貶黜,李絳每每密疏論救,都使其得到寬宥。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逝世時,其子王承宗襲位,唐憲宗準備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從則派兵征討,以革除河朔諸鎮世襲的弊端。李絳認為不應對成德鎮用兵,建議先解決相對孤立的淮西鎮,憲宗不聽,命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王承宗,之後戰事進展果然不順。李絳盡心匡正補益,憲宗多次向他詢訪朝政,屢有協助。
憲宗因宦官進言,解除李絳翰林學士之職,罷為守戶部侍郎,判本司事。李絳拜相,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絳與同僚李吉甫不和。李絳因足疾上章請求免職,被免知政事,授禮部尚書,加檢校戶部尚書,出任華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書,後遭逢母親去世,李絳離職為母服喪,再加檢校吏部尚書,因得罪寵臣皇甫鎛,隻被任命為河中觀察使。
皇甫鎛獲罪被貶,李絳重任兵部尚書,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絳禦史大夫。唐穆宗沉湎於遊獵巡幸,李絳在延英殿極力勸諫,穆宗都未予采納,李絳借病辭職,再次擔任兵部尚書。
昭義節度使劉悟去世,臨終留表請求讓其子劉從諫襲任節度使,李絳秘密奏請立即任命靠近昭義軍的一位大臣充任節度使,令其兼程赴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迫使劉從諫來不及抗命,隻能聽命朝廷。但此時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劉從諫賄賂,都奏請讓他任昭義節度留後,所以唐敬宗不能采納李絳的主張。
李絳奉行正道,在當時頗有名望,但他性格剛直、嫉惡如仇,對待賢者與不肖之人態度判然有別,因此屢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絳與禦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讓他,李絳上奏論說事理,敬宗命門下、中書兩省詳議,群臣都支持李絳。但李逢吉庇護王播而厭惡李絳,便罷免他仆射之職,改授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
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絳為太常卿,進封魏國公,以檢校司空銜出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為趙郡公。
南蠻進犯蜀地,李絳奉詔赴西蜀救援,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蠻軍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山南的兵額素來有規定,招募的兵卒應該全部退伍回家,李絳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說根據詔令遣返他們,依例發給糧餉,募卒一個個怏怏而退。監軍使楊叔元貪財恃寵,怨恨李絳不奉敬自己,於是趁募卒嫌賞賜微薄、眾口喧嚷之際,煽動募卒作亂,以泄私憤,募卒喧噪聚集湧向府署,劫奪庫中兵器衝入使衙。
李絳正與幕僚會宴,來不及防備,聽說叛亂立即北逃,登上女牆,衙將王景延力戰抵禦亂兵,最終力竭戰死。左右將校請李絳縋城出逃,被他拒絕,李絳隨即與幕僚趙存約、薛齊一同遇害,終年六十七歲。楊叔元謊奏李絳收取新軍士卒賞賜錢物,以致兵亂被殺,而三高官官為李絳訴冤,諫議大夫孔敏行奏呈楊叔元激怒亂兵事實,文宗方知真相,冊贈李絳為司徒,諡號貞,並賜其家屬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李絳本擬與李峴等三十七人共繪像於淩煙閣,但他的畫像最終被唐宣宗留在宮中。
尚書右丞溫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定計誅殺亂兵八百餘人,囚禁楊叔元,溫造將手刃李絳的人,剁為肉醬;並將發布殺害李絳命令的人,處以極刑。取一百首級祭奠李絳,三十首級祭奠王景延等人,其餘的全部投入漢江,楊叔元最終被流放康州,時人以溫造不殺楊叔元為遺恨。
李絳,潛心匡時濟世,屢屢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後亂的曆史經驗為借鑒,用治生於憂危,亂生於放肆的道理勸諫憲宗,勸其選賢舉能,任賢政治,並提出賢則當任,任則當久的主張,他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唐憲宗削藩平黨,並積極參與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
李絳,考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校書郎,任滿後,補任渭南縣縣尉,拜監察禦史。以本職充任翰林學士,不久,改授尚書主客員外郎調任司勳員外郎,升司勳郎中、知製誥。李絳自登第以來,均擔任內職,他為官勤勉,以匡救勸諫為己任。
朝臣裴武、柳公綽、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擠、陷害,特加貶黜,李絳每每密疏論救,都使其得到寬宥。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逝世時,其子王承宗襲位,唐憲宗準備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從則派兵征討,以革除河朔諸鎮世襲的弊端。李絳認為不應對成德鎮用兵,建議先解決相對孤立的淮西鎮,憲宗不聽,命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王承宗,之後戰事進展果然不順。李絳盡心匡正補益,憲宗多次向他詢訪朝政,屢有協助。
憲宗因宦官進言,解除李絳翰林學士之職,罷為守戶部侍郎,判本司事。李絳拜相,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絳與同僚李吉甫不和。李絳因足疾上章請求免職,被免知政事,授禮部尚書,加檢校戶部尚書,出任華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書,後遭逢母親去世,李絳離職為母服喪,再加檢校吏部尚書,因得罪寵臣皇甫鎛,隻被任命為河中觀察使。
皇甫鎛獲罪被貶,李絳重任兵部尚書,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絳禦史大夫。唐穆宗沉湎於遊獵巡幸,李絳在延英殿極力勸諫,穆宗都未予采納,李絳借病辭職,再次擔任兵部尚書。
昭義節度使劉悟去世,臨終留表請求讓其子劉從諫襲任節度使,李絳秘密奏請立即任命靠近昭義軍的一位大臣充任節度使,令其兼程赴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迫使劉從諫來不及抗命,隻能聽命朝廷。但此時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劉從諫賄賂,都奏請讓他任昭義節度留後,所以唐敬宗不能采納李絳的主張。
李絳奉行正道,在當時頗有名望,但他性格剛直、嫉惡如仇,對待賢者與不肖之人態度判然有別,因此屢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絳與禦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讓他,李絳上奏論說事理,敬宗命門下、中書兩省詳議,群臣都支持李絳。但李逢吉庇護王播而厭惡李絳,便罷免他仆射之職,改授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
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絳為太常卿,進封魏國公,以檢校司空銜出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為趙郡公。
南蠻進犯蜀地,李絳奉詔赴西蜀救援,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蠻軍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山南的兵額素來有規定,招募的兵卒應該全部退伍回家,李絳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說根據詔令遣返他們,依例發給糧餉,募卒一個個怏怏而退。監軍使楊叔元貪財恃寵,怨恨李絳不奉敬自己,於是趁募卒嫌賞賜微薄、眾口喧嚷之際,煽動募卒作亂,以泄私憤,募卒喧噪聚集湧向府署,劫奪庫中兵器衝入使衙。
李絳正與幕僚會宴,來不及防備,聽說叛亂立即北逃,登上女牆,衙將王景延力戰抵禦亂兵,最終力竭戰死。左右將校請李絳縋城出逃,被他拒絕,李絳隨即與幕僚趙存約、薛齊一同遇害,終年六十七歲。楊叔元謊奏李絳收取新軍士卒賞賜錢物,以致兵亂被殺,而三高官官為李絳訴冤,諫議大夫孔敏行奏呈楊叔元激怒亂兵事實,文宗方知真相,冊贈李絳為司徒,諡號貞,並賜其家屬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李絳本擬與李峴等三十七人共繪像於淩煙閣,但他的畫像最終被唐宣宗留在宮中。
尚書右丞溫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定計誅殺亂兵八百餘人,囚禁楊叔元,溫造將手刃李絳的人,剁為肉醬;並將發布殺害李絳命令的人,處以極刑。取一百首級祭奠李絳,三十首級祭奠王景延等人,其餘的全部投入漢江,楊叔元最終被流放康州,時人以溫造不殺楊叔元為遺恨。
李絳,潛心匡時濟世,屢屢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後亂的曆史經驗為借鑒,用治生於憂危,亂生於放肆的道理勸諫憲宗,勸其選賢舉能,任賢政治,並提出賢則當任,任則當久的主張,他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唐憲宗削藩平黨,並積極參與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