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連理書落地,圓周率出爐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人皆知,周幽王昏庸。
虢石父等人看著天子長大,自然知曉其六藝之根底。
祭公墩被問起時,必然會選擇如實相告。
虢石父斷然不會相信。
這便猶如耄耋鐵匠,突然向舞姬詢問,自己如何才能變美。
祭公墩肯定百口莫辯。
以違背常理之事實,實施挑撥離間。無論如何解釋,均無法澄清真相。
姬宮湦所問九數,又需要耗費時日測量。
如此一來,更會加深虢石父對祭公墩之猜忌。
內史冂下意識提起筆刀,想記錄此事,卻發現難以言明。
這分明便是一樁大事,偏偏事實又顯得如此微小,小到令人忍俊不禁。
姬宮湦望向內史冂:“內史神情為何如此扭捏怪誕?”
內史冂道:“大王所行之事,令臣無從下筆。”
姬宮湦嘴角微翹:“內史秉筆直書即可。”
內史冂犯難道:“莫非要寫大王離間虢石父與祭公墩?”
“史家之言,當據實而錄!若通過揣摩人心,便作出善惡之判定,豈不是有失偏頗?”
“臣險些誤入歧途,多謝大王指點明津!”
內史冂說完,揮動筆刀。
五月,王問祭公墩,有徑為二,其圓為幾何。
三日後,六月初一。
王城異常平靜,姬宮湦正耐心聽著宗國公姬黁奏報。
申侯使者為大夫呂章,聽聞周王室將婚配者定為姬餘臣,起初頗為微詞。
宗國公姬黁道:“姬餘臣乃宣王之子,大王之弟,現為莫國侯,身份何其尊貴也。”
大夫呂章直言不諱:“申侯本意,乃鄭伯之子姬掘突也。”
宗國公姬黁質問:“爾等為何不在連理書言明?”
大夫呂章忙道:“在下曾向宗國公當麵訴說。”
“吾老矣,不曾聽聞。”
“那該如何是好?”
“而今連理書落定,並告祭周室太廟,吾等已派人傳訊姬餘臣。”
“可還有轉圜之地?”
宗國公姬黁不由得惱怒:“宣王之子,竟不及宣王之侄呼?”
大夫呂章頓了頓:“宗國公息怒!事到如今,在下隻能傳書申侯,稍後再多定奪。”
宗國公姬黁撂下連理書。
“申侯若有異議,吾便讓姬餘臣出休書,再次告祭太廟,以還其女歸申。莫國路途遙遠,至少需耗費半年光景。”
便在今早,大夫呂章收到申侯答複之書信。
申侯對此竟無異議。
宗國公姬黁整理好一應文書,便立即趕到百花林,向姬宮湦報喜。
“啟稟大王,莫國毗鄰燕國北地,距鎬京兩千餘裏。薑季荑遠嫁,再也無法涉足王畿。”
姬宮湦忙問:“大夫呂章可知,此為何人所策?”
宗國公姬黁憨笑道:“臣年老體衰,已然記不清,是否曾無意間說漏嘴。”
離宮者頷首:“有勞公叔!”
宗國公姬黁剛想告退,卻聽甲士來報,祭公墩前來覲見。
姬宮湦道:“孤王最近癡迷九數之學,曾命祭公墩代為解惑,想來已有結果,公叔何不留下旁觀?”
宗國公姬黁對此事早有耳聞,便選擇留下。
祭公墩走進百花林時,神情頗為沮喪。
“啟稟大王,臣已量出徑二丈之圓長,為六丈二尺八寸三分。”
姬宮湦滿意地點點頭。
“若徑長一丈,便是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毫。”
祭公墩愕然:“大王早已量過其數?”
姬宮湦微笑道:“以司徒之數,作半即可,何需再去測量?”
祭公墩掐指再算:“果真如此,大王聖明!”
“往後再算圓長,以其折算即可。此乃九數之新典,當以司徒之名載入史冊,曰徑墩積為圓長。”
“臣叩謝大王恩典!”
“孤王還有一惑,有勞司徒再次測量歸典。”
祭公墩欲言又止。
姬宮湦佯裝不明所以:“司徒可是過於勞累,不願再替孤王測量?”
祭公墩自然不敢明言,隻能強顏歡笑:“請大王示下。”
姬宮湦問:“何為一畝?”
祭公墩答道:“所謂一畝,廣十步,長十步也。”
姬宮湦悠悠道:“若仍是巍峨大鼓,鋪滿廣長均為一寸之皮貨,所需之數為幾何?”
祭公墩隻得用心記下。
雖比圓長繁瑣,道理卻是相通。唯一區別,前者為量,後者為計。
宗國公姬黁在旁道:“臣對九數亦略知一二。祭公可先覓一塊大布,間隔一寸劃線,爾後畫圓計其數即可。”
姬宮湦頗為驚訝:“公叔九數之學非凡也!”
宗國公姬黁道:“吾執掌王室公族,實則與祭公司職類同。”
兩人一問一答,祭公墩卻暗自有些著急。
此次覲見,其已提前告知虢石父,宮外必然有人窺探。
現如今,宗國公姬黁最受天子寵信。
祭公墩在百花林待得越久,之後便會越發說不清。
姬宮湦目光如炬:“司徒神情焦急,可是有緊要事務,需親自前去處置?”
祭公墩隻得道:“臣急於替大王解惑也。”
姬宮湦大笑:“毋需焦急,九數蘊藏於天地萬物,吾等靜心解之,豈不快哉?”
祭公墩唯有強行抑製。
“大王所言甚是!”
“人亦在九數之中,權衡利弊,當溯源窮流,方為明智之舉。”
姬宮湦言罷,便揮手示意祭公墩告退。
祭公墩愣神片刻,方才躬身行禮,緩緩退出百花林。
宗國公姬黁亦稽首告退。
姬宮湦當即命寺人尨擺駕,離開百花林,前往王城集市閑遊。
天子鹽鋪門庭甚是興隆,糧食皮貨持續湧入,硝鹽及細鹽不斷出倉。
除鎬京國人外,亦有王畿諸侯國子民,甚至還有不少南國商賈。
所謂南國,即秦嶺以南之諸侯國,其國君多為異姓。
南國亦有鹽礦,卻同樣產出苦鹽,是以有商賈倒賣硝鹽與細鹽,以獲數倍厚利。
製鹽司增加鹽工後,每日產出大幅提升。
硝鹽供應充裕,早已無需爭搶,細鹽亦逐漸趨於平穩。
鹽雖不可或缺,日常食用量卻極少。尋常五口之家,一斤鹽足以食用月餘。
製鹽之術難以形成壁壘,估計不久便有商賈找出訣竅。
姬宮湦放任鹽商販賣,便是通過搶占鼇頭,爭取前期利益最大化。
鹽出王畿,糧入東倉。
姬宮湦正欲離開,迎麵走來幾名南國商賈,正低聲攀談褒國之禍。
虢石父等人看著天子長大,自然知曉其六藝之根底。
祭公墩被問起時,必然會選擇如實相告。
虢石父斷然不會相信。
這便猶如耄耋鐵匠,突然向舞姬詢問,自己如何才能變美。
祭公墩肯定百口莫辯。
以違背常理之事實,實施挑撥離間。無論如何解釋,均無法澄清真相。
姬宮湦所問九數,又需要耗費時日測量。
如此一來,更會加深虢石父對祭公墩之猜忌。
內史冂下意識提起筆刀,想記錄此事,卻發現難以言明。
這分明便是一樁大事,偏偏事實又顯得如此微小,小到令人忍俊不禁。
姬宮湦望向內史冂:“內史神情為何如此扭捏怪誕?”
內史冂道:“大王所行之事,令臣無從下筆。”
姬宮湦嘴角微翹:“內史秉筆直書即可。”
內史冂犯難道:“莫非要寫大王離間虢石父與祭公墩?”
“史家之言,當據實而錄!若通過揣摩人心,便作出善惡之判定,豈不是有失偏頗?”
“臣險些誤入歧途,多謝大王指點明津!”
內史冂說完,揮動筆刀。
五月,王問祭公墩,有徑為二,其圓為幾何。
三日後,六月初一。
王城異常平靜,姬宮湦正耐心聽著宗國公姬黁奏報。
申侯使者為大夫呂章,聽聞周王室將婚配者定為姬餘臣,起初頗為微詞。
宗國公姬黁道:“姬餘臣乃宣王之子,大王之弟,現為莫國侯,身份何其尊貴也。”
大夫呂章直言不諱:“申侯本意,乃鄭伯之子姬掘突也。”
宗國公姬黁質問:“爾等為何不在連理書言明?”
大夫呂章忙道:“在下曾向宗國公當麵訴說。”
“吾老矣,不曾聽聞。”
“那該如何是好?”
“而今連理書落定,並告祭周室太廟,吾等已派人傳訊姬餘臣。”
“可還有轉圜之地?”
宗國公姬黁不由得惱怒:“宣王之子,竟不及宣王之侄呼?”
大夫呂章頓了頓:“宗國公息怒!事到如今,在下隻能傳書申侯,稍後再多定奪。”
宗國公姬黁撂下連理書。
“申侯若有異議,吾便讓姬餘臣出休書,再次告祭太廟,以還其女歸申。莫國路途遙遠,至少需耗費半年光景。”
便在今早,大夫呂章收到申侯答複之書信。
申侯對此竟無異議。
宗國公姬黁整理好一應文書,便立即趕到百花林,向姬宮湦報喜。
“啟稟大王,莫國毗鄰燕國北地,距鎬京兩千餘裏。薑季荑遠嫁,再也無法涉足王畿。”
姬宮湦忙問:“大夫呂章可知,此為何人所策?”
宗國公姬黁憨笑道:“臣年老體衰,已然記不清,是否曾無意間說漏嘴。”
離宮者頷首:“有勞公叔!”
宗國公姬黁剛想告退,卻聽甲士來報,祭公墩前來覲見。
姬宮湦道:“孤王最近癡迷九數之學,曾命祭公墩代為解惑,想來已有結果,公叔何不留下旁觀?”
宗國公姬黁對此事早有耳聞,便選擇留下。
祭公墩走進百花林時,神情頗為沮喪。
“啟稟大王,臣已量出徑二丈之圓長,為六丈二尺八寸三分。”
姬宮湦滿意地點點頭。
“若徑長一丈,便是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毫。”
祭公墩愕然:“大王早已量過其數?”
姬宮湦微笑道:“以司徒之數,作半即可,何需再去測量?”
祭公墩掐指再算:“果真如此,大王聖明!”
“往後再算圓長,以其折算即可。此乃九數之新典,當以司徒之名載入史冊,曰徑墩積為圓長。”
“臣叩謝大王恩典!”
“孤王還有一惑,有勞司徒再次測量歸典。”
祭公墩欲言又止。
姬宮湦佯裝不明所以:“司徒可是過於勞累,不願再替孤王測量?”
祭公墩自然不敢明言,隻能強顏歡笑:“請大王示下。”
姬宮湦問:“何為一畝?”
祭公墩答道:“所謂一畝,廣十步,長十步也。”
姬宮湦悠悠道:“若仍是巍峨大鼓,鋪滿廣長均為一寸之皮貨,所需之數為幾何?”
祭公墩隻得用心記下。
雖比圓長繁瑣,道理卻是相通。唯一區別,前者為量,後者為計。
宗國公姬黁在旁道:“臣對九數亦略知一二。祭公可先覓一塊大布,間隔一寸劃線,爾後畫圓計其數即可。”
姬宮湦頗為驚訝:“公叔九數之學非凡也!”
宗國公姬黁道:“吾執掌王室公族,實則與祭公司職類同。”
兩人一問一答,祭公墩卻暗自有些著急。
此次覲見,其已提前告知虢石父,宮外必然有人窺探。
現如今,宗國公姬黁最受天子寵信。
祭公墩在百花林待得越久,之後便會越發說不清。
姬宮湦目光如炬:“司徒神情焦急,可是有緊要事務,需親自前去處置?”
祭公墩隻得道:“臣急於替大王解惑也。”
姬宮湦大笑:“毋需焦急,九數蘊藏於天地萬物,吾等靜心解之,豈不快哉?”
祭公墩唯有強行抑製。
“大王所言甚是!”
“人亦在九數之中,權衡利弊,當溯源窮流,方為明智之舉。”
姬宮湦言罷,便揮手示意祭公墩告退。
祭公墩愣神片刻,方才躬身行禮,緩緩退出百花林。
宗國公姬黁亦稽首告退。
姬宮湦當即命寺人尨擺駕,離開百花林,前往王城集市閑遊。
天子鹽鋪門庭甚是興隆,糧食皮貨持續湧入,硝鹽及細鹽不斷出倉。
除鎬京國人外,亦有王畿諸侯國子民,甚至還有不少南國商賈。
所謂南國,即秦嶺以南之諸侯國,其國君多為異姓。
南國亦有鹽礦,卻同樣產出苦鹽,是以有商賈倒賣硝鹽與細鹽,以獲數倍厚利。
製鹽司增加鹽工後,每日產出大幅提升。
硝鹽供應充裕,早已無需爭搶,細鹽亦逐漸趨於平穩。
鹽雖不可或缺,日常食用量卻極少。尋常五口之家,一斤鹽足以食用月餘。
製鹽之術難以形成壁壘,估計不久便有商賈找出訣竅。
姬宮湦放任鹽商販賣,便是通過搶占鼇頭,爭取前期利益最大化。
鹽出王畿,糧入東倉。
姬宮湦正欲離開,迎麵走來幾名南國商賈,正低聲攀談褒國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