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河東烽煙起,晉國舊交至
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國 作者:螽斯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當仇猶氏首領準備正式攻城時,城內突然又冒出一大群晉軍。
仇猶氏首領眼見局勢有變,便立即消停下來。
雙方又繼續互相試探。
姬宮湦每次聽到急報時,均忍不住與眾將猜測其中因由。
以仇猶氏首領之謀略,不可能不知道,持續冒出來的新晉軍,實則是假扮而成。
然而,仇猶氏首領卻屢屢選擇相信,遲遲沒有派兵正式攻城。
就連所遣小股部隊,也隻是攜帶長矛與木盾,到太原城東門外繞一圈,隨後便鳴金收兵。
真要探清虛實,隻需稍微嚐試進攻,便能獲悉晉軍防守實力。
偏偏仇猶氏首領要裝傻。
據邦諜查明,駐守太原城的晉軍約為五千人。
統帥並非他人,正是姬宮湦此前一度想招納的隰叔。
去歲晉國背刺大周,隰叔定然也參與其中。
隰叔曾司職晉國士師,執掌禁令刑獄,並非庸碌愚昧之徒。
仇猶氏首領選擇裝傻充愣,顯然是另有所圖。
隰叔不可能不知道,卻繼續陪著仇猶氏首領演戲。
不斷命晉軍改頭換麵,隨後登上城頭,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
白狄聯軍小股部隊接近東門,晉軍始終在搖旗呐喊。
即便對方已進行射程,晉軍依舊毫無行動。
按邦諜話語描述,晉軍連石塊都懶得扔,反正白狄聯軍小股部隊肯定會撤退。
姬宮湦與眾將最終得出結論,雙方均在等待合適時機。
五日前,河東之地終於迎來新變局。
稷戎王以晉國甲士越界為由,悍然對晉國稷王山邊關發動襲擊。
大周、稷戎與晉國曾有密約,瓜分河東之地後,便以方山及稷王山為軸心,劃定三方疆界。
方山以北,稷王山以西,是為稷戎疆域。方山與稷王山往南,均屬大周河東郡轄地。稷王山往東及往北延伸,則歸晉國所有。
稷王山乃三方交界處,此前一直相安無事。
麵對稷戎大軍襲擊,晉國邊關駐守甲士毫無防備。
僅僅一個時辰,便被稷戎大軍擊敗,稷王山邊關隨之淪陷。
稷戎王奪取晉國邊關後,繼續率軍往東突進。
此時,調往北域兩千玄甲軍,已順利折返河東郡。
姬掘突重整玄甲軍,立即開赴稷王山邊界。
與此同時,分別向晉國與稷戎派遣使者,代為傳遞天子王命。
呼籲雙方盡快實現停戰,通過和談解決爭端。
在此期間,嚴禁雙方甲士踏足大周疆域,否則將被視為入侵。玄甲軍依照大周禮法,會全力緝拿越界甲士。
晉侯仇得知稷戎大軍入侵,且戰線距離晉國都邑翼城已不足百裏,立即任命姬成師為主將,召集國中甲士前往抵禦。
晉軍主力正與白狄對峙,姬成師費盡心思,才湊得三千甲士。
待其率軍抵達晉國郇邑時,稷戎大軍亦恰巧趕到。
姬成師接管城中守軍,開始全力布置守城工事。稷戎王則建造攻城器械,準備發動最大攻勢。
雙方就此展開短期對峙。
姬宮湦前世之時,曾見過有人在網上提問。
古代攻城戰,通常需要數倍於守軍兵力,持續數月乃至數載,而且傷亡巨大,為何不選擇繞道而行?
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所控疆域,均以城池進行計算。
城池之間,大多為鄙野。
除重要邊關外,幾乎不會布置任何防守力量。
各諸侯國行軍時,常有借道亦或互相穿越之舉,均不會被視為入侵。
在不少人看來,既然城外無人防守,為何不放棄攻打前方城池,長驅直入敵國都邑。
姬宮湦最初聽聞時,剛結束高考不久,正在家中等待錄取通知書。
彼時亦感覺,古人很奇怪。
放著好端端的捷徑不走,非得耗費大量將士性命,奪取一座極其普通的城池。
上大學後,姬宮湦視野瞬間開闊,隨之明白其中原由。
倘若我方長驅直入,後方敵軍便可以乘虛而入,直接切斷我方補給線。
如此一來,我方孤軍深入,等同於主動送死。
現如今,晉國雙線作戰。
北與白狄聯軍僵持,南與稷戎大軍對峙。雖並非實際開戰,卻已迎來艱難時局。
……
姬宮湦返回王宮大殿,尚未來得及接管朝政,太常姬黁便第一時間入殿稟報。
“啟稟大王,晉國緊急特使趙熠請求覲見!”
姬宮湦一時未反應過來。
“趙熠是何人?”
寺人尨連忙低聲提醒。
“大王,趙熠乃趙奄父之孫,趙叔帶之子。”
姬宮湦揉起額頭:“孤王事務繁忙,竟已完全忘卻此人。”
內史伯朙開始如數家珍。
“啟稟大王,趙奄父曾為宣王禦車。宣王戰於千畝時,其曾救宣王於險境。”
“此事孤王亦曾耳聞。”
“趙叔帶秉承父位,曾為我大周大夫,卻在大王繼位不久後,率親族棄周入晉。”
姬宮湦深吸一口氣:“孤王此前,確有荒唐之舉。”
內史伯朙道:“趙熠年長大王六載,曾與大王有舊交。晉國以其為特使,顯然是想以此遊說大王,發兵襄助晉國。”
姬宮湦望向寺人尨。
“孤王與其有何舊交?”
寺人尨忙道:“大王六歲之時,曾出宮遊玩,在東郭遭遇野犬。趙熠恰巧途徑,便搭弓引箭將野犬射殺。”
姬宮湦佯裝大笑:“原來孤王還曾遭遇此事!”
寺人尨繼續道:“此後三載,大王還時常提及此事。後趙熠及冠,便鮮有露麵,大王亦逐漸忘記此事。”
姬宮湦先是點頭示意,接著便看向太常姬黁。
“趙熠既與孤王有舊交,其雖已身為晉臣,卻是遵循父親之誌,便召其覲見罷。”
太常姬黁當即動身。
半刻鍾後,趙熠便跟隨太常姬黁走進大殿。
趙熠已年過三旬,眉宇神情頗為深沉,剛入殿便躬身拱手。
“晉使趙熠,拜見大王!”
姬宮湦微微一笑。
“晉使與孤王乃舊交,而今再度重逢,無需過多繁禮也。”
仇猶氏首領眼見局勢有變,便立即消停下來。
雙方又繼續互相試探。
姬宮湦每次聽到急報時,均忍不住與眾將猜測其中因由。
以仇猶氏首領之謀略,不可能不知道,持續冒出來的新晉軍,實則是假扮而成。
然而,仇猶氏首領卻屢屢選擇相信,遲遲沒有派兵正式攻城。
就連所遣小股部隊,也隻是攜帶長矛與木盾,到太原城東門外繞一圈,隨後便鳴金收兵。
真要探清虛實,隻需稍微嚐試進攻,便能獲悉晉軍防守實力。
偏偏仇猶氏首領要裝傻。
據邦諜查明,駐守太原城的晉軍約為五千人。
統帥並非他人,正是姬宮湦此前一度想招納的隰叔。
去歲晉國背刺大周,隰叔定然也參與其中。
隰叔曾司職晉國士師,執掌禁令刑獄,並非庸碌愚昧之徒。
仇猶氏首領選擇裝傻充愣,顯然是另有所圖。
隰叔不可能不知道,卻繼續陪著仇猶氏首領演戲。
不斷命晉軍改頭換麵,隨後登上城頭,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
白狄聯軍小股部隊接近東門,晉軍始終在搖旗呐喊。
即便對方已進行射程,晉軍依舊毫無行動。
按邦諜話語描述,晉軍連石塊都懶得扔,反正白狄聯軍小股部隊肯定會撤退。
姬宮湦與眾將最終得出結論,雙方均在等待合適時機。
五日前,河東之地終於迎來新變局。
稷戎王以晉國甲士越界為由,悍然對晉國稷王山邊關發動襲擊。
大周、稷戎與晉國曾有密約,瓜分河東之地後,便以方山及稷王山為軸心,劃定三方疆界。
方山以北,稷王山以西,是為稷戎疆域。方山與稷王山往南,均屬大周河東郡轄地。稷王山往東及往北延伸,則歸晉國所有。
稷王山乃三方交界處,此前一直相安無事。
麵對稷戎大軍襲擊,晉國邊關駐守甲士毫無防備。
僅僅一個時辰,便被稷戎大軍擊敗,稷王山邊關隨之淪陷。
稷戎王奪取晉國邊關後,繼續率軍往東突進。
此時,調往北域兩千玄甲軍,已順利折返河東郡。
姬掘突重整玄甲軍,立即開赴稷王山邊界。
與此同時,分別向晉國與稷戎派遣使者,代為傳遞天子王命。
呼籲雙方盡快實現停戰,通過和談解決爭端。
在此期間,嚴禁雙方甲士踏足大周疆域,否則將被視為入侵。玄甲軍依照大周禮法,會全力緝拿越界甲士。
晉侯仇得知稷戎大軍入侵,且戰線距離晉國都邑翼城已不足百裏,立即任命姬成師為主將,召集國中甲士前往抵禦。
晉軍主力正與白狄對峙,姬成師費盡心思,才湊得三千甲士。
待其率軍抵達晉國郇邑時,稷戎大軍亦恰巧趕到。
姬成師接管城中守軍,開始全力布置守城工事。稷戎王則建造攻城器械,準備發動最大攻勢。
雙方就此展開短期對峙。
姬宮湦前世之時,曾見過有人在網上提問。
古代攻城戰,通常需要數倍於守軍兵力,持續數月乃至數載,而且傷亡巨大,為何不選擇繞道而行?
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所控疆域,均以城池進行計算。
城池之間,大多為鄙野。
除重要邊關外,幾乎不會布置任何防守力量。
各諸侯國行軍時,常有借道亦或互相穿越之舉,均不會被視為入侵。
在不少人看來,既然城外無人防守,為何不放棄攻打前方城池,長驅直入敵國都邑。
姬宮湦最初聽聞時,剛結束高考不久,正在家中等待錄取通知書。
彼時亦感覺,古人很奇怪。
放著好端端的捷徑不走,非得耗費大量將士性命,奪取一座極其普通的城池。
上大學後,姬宮湦視野瞬間開闊,隨之明白其中原由。
倘若我方長驅直入,後方敵軍便可以乘虛而入,直接切斷我方補給線。
如此一來,我方孤軍深入,等同於主動送死。
現如今,晉國雙線作戰。
北與白狄聯軍僵持,南與稷戎大軍對峙。雖並非實際開戰,卻已迎來艱難時局。
……
姬宮湦返回王宮大殿,尚未來得及接管朝政,太常姬黁便第一時間入殿稟報。
“啟稟大王,晉國緊急特使趙熠請求覲見!”
姬宮湦一時未反應過來。
“趙熠是何人?”
寺人尨連忙低聲提醒。
“大王,趙熠乃趙奄父之孫,趙叔帶之子。”
姬宮湦揉起額頭:“孤王事務繁忙,竟已完全忘卻此人。”
內史伯朙開始如數家珍。
“啟稟大王,趙奄父曾為宣王禦車。宣王戰於千畝時,其曾救宣王於險境。”
“此事孤王亦曾耳聞。”
“趙叔帶秉承父位,曾為我大周大夫,卻在大王繼位不久後,率親族棄周入晉。”
姬宮湦深吸一口氣:“孤王此前,確有荒唐之舉。”
內史伯朙道:“趙熠年長大王六載,曾與大王有舊交。晉國以其為特使,顯然是想以此遊說大王,發兵襄助晉國。”
姬宮湦望向寺人尨。
“孤王與其有何舊交?”
寺人尨忙道:“大王六歲之時,曾出宮遊玩,在東郭遭遇野犬。趙熠恰巧途徑,便搭弓引箭將野犬射殺。”
姬宮湦佯裝大笑:“原來孤王還曾遭遇此事!”
寺人尨繼續道:“此後三載,大王還時常提及此事。後趙熠及冠,便鮮有露麵,大王亦逐漸忘記此事。”
姬宮湦先是點頭示意,接著便看向太常姬黁。
“趙熠既與孤王有舊交,其雖已身為晉臣,卻是遵循父親之誌,便召其覲見罷。”
太常姬黁當即動身。
半刻鍾後,趙熠便跟隨太常姬黁走進大殿。
趙熠已年過三旬,眉宇神情頗為深沉,剛入殿便躬身拱手。
“晉使趙熠,拜見大王!”
姬宮湦微微一笑。
“晉使與孤王乃舊交,而今再度重逢,無需過多繁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