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香晚,一殿豔紅。
龍央殿外,跪著一名即將被處死的侍衛,大婚的鸞彩鋪了滿地,紅彤彤的布晃得紮眼,還有十天便是皇帝婚期。
金鑾椅上,虞國皇帝李效坐著,臉色陰沉。
大學士手執折子,匆匆路過慶和殿,腳下不停,進了殿裏,一躬身。
“臣叩見陛下。”
李效沉聲道:“賜座。”
兩名太監搬了椅子來,大學士一撣袖子,就著椅子邊小心翼翼地坐了,抬眼打量皇帝臉色,隻一瞥,便即心裏有數。
李效是他看著長大的,自十六歲登基,至今六年,喜怒無常,嗜殺,暴戾,不近女色,無愛好,比虞國以往的任何一位皇帝都難伺候。
今日,大學士上殿前見一名侍衛跪在殿外,領子裏插了根淩遲的牌,不知是觸了李效的哪根神經,離死不遠了。
大學士對侍衛穿的服飾熟得不能再熟——是鷹奴。
宮內豢鷹,供王公大臣們春狩秋獵時用,是百年前起祖先立的編製。前些年朝上大臣們以空費國庫為由,聯名遞了折子,想將鷹隊裁掉。皇帝沒批,鷹隊從六十人減為十五人,尋常侍衛從四品,侍衛隊長正四品,養鷹人的隊長,被喚作“鷹奴”。
外頭跪的侍衛麵容白皙幹淨,觀那模樣不到二十,侍衛冠沿插五根彩翎,便是這一任的鷹奴。
大學士思忖良久,一捋白須:“不知陛下召臣來何事?”
李效冷冷道:“先生要告老?”
龍案上,攤著大學士告老還鄉的折子。
大學士欣然一笑,緩緩唏噓:“老了,站不動了。”
李效臉色現出難得的溫和:“站不動,坐著也行。”
大學士自嘲地搖了搖頭:“皇上今年大婚,喝完酒,老臣也好放心回家。”
李效婚期在即,心裏頗有點說不出的滋味,正想讓大學士來說說話,稍作排遣,當即轉了話頭,淡淡問:“先生最近都在讀什麽書?”
大學士答:“回陛下,老臣在讀虞通略。”
李效:“小時候,先生給我揀了不少故事說過。”
大學士若有所思點頭:“每次重讀,多少都有點體悟。”
李效:“有何體悟?”
大學士反問道:“陛下可曾記得百餘年前,統曆年間,我朝第二任帝君,皇成祖長樂帝。”
李效:“記得,明凰殿裏,還掛著長樂帝的畫像,統曆年間匈奴進犯,勾結皇後反叛。統曆十六年秋,朝堂傾覆,戰火頻起。一夜間奸賊謀朝篡位,國之將危。成祖連夜逃離京城,韜光養晦。重奪政權,掃蕩邊陲,振我大虞聲威。”
“成祖挽狂瀾於既倒,是孤此生最敬仰之人。”
大學士看了殿外侍衛一眼,溫和笑道:“皇上都知道了,老臣也沒什麽故事可說了。”
李效道:“不,先生的故事還是很有趣的,況且孤對成祖所知寥寥,隻知其英雄氣概,卻不知其點滴小事,倒頗有點興頭。”
大學士欣然道:“那老臣便說說?”
太監端上茶水,大學士抿去浮葉,喝了一口,緩緩道:“成祖生前,身邊有兩個人。”
統曆年間。
虞國太子李慶成身邊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侍衛,另一個還是侍衛。
為何不是太監呢?
皇上認為太監多了不好,閹人心思陰毒,易攛掇著學壞,虞國以武立國,不如陽剛男子陪讀,也可令嫡子學學武人正氣,遂給李慶成派了名侍衛貼身保護。
皇後表示同意,也給李慶成派了侍衛貼身保護。於是太子便有兩名貼身侍衛了。
皇後娘娘派來的侍衛甲:身長八尺七寸,玉樹臨風,儀表堂堂,身穿一襲錦紅飛鷹武袍,頭戴天武垂瓔冠,腳蹬踏虎黑靴,腰係虞國名劍“雲舒”。
劍出鞘,如龍吟,可斬萬裏江水,破雲而上。
侍衛甲名喚“方青餘”,麵如冠玉,鼻梁高挺,濃眉英目,笑時英俊瀟灑,舉手抬足,頗有武林世家風範。履有春風之聲,龍行鶴步——鶴般倨傲,鶴般謙禮,可見其英姿。
據傳此人乃是虞國第一武功高手,皇後的娘家人,宮內唯有皇上、皇後開口是“青餘青餘”地叫,連太子也得喊一聲“青哥”。
其餘人都得恭恭敬敬,稱一聲“方大人”。
禦前侍衛雖隻有四品,卻是未來皇帝的身邊人,誰也不敢得罪了。
皇上派的侍衛乙:身長九尺,膚色黝黑,鼻作鷹鉤,眉若兵鋒,唇如折劍。身穿一襲黑色武袍,袍襟滌得發白,自進宮起就沒換過。此人手腳修長,隱隱比侍衛甲還高了半頭,本是天生的衣裳架子,奈何不苟言笑,一臉陰鷙。
侍衛乙雙手指節分明,指甲修得齊短,手背青筋糾結,仿佛隨時想捏斷人喉骨,站在黑暗裏,便是無聲的夜梟,宮女太監入夜走得緩了,便能察覺他的眼在暗處看著自己,於是屁滾尿流,魂飛魄散。
更令人膽寒的是,他的左臉戴著半張銀製的麵具,關於這張麵具的由來,宮裏傳說已久,有傳他臉上被仇家斬了一刀,亦有人傳他小時燙了半張臉,總之那半邊麵具,配上其陰冷神色,讓人不由得敬而遠之,不敢招惹。
久而久之,宮裏人見了他都繞道走,人緣遠遠不及侍衛甲。
侍衛乙也有個名,喚“張慕成”,後因與太子重了個“成”字,改為“張慕”。但宮裏約好了似的,除了當麵碰上,否則都不喚他“張大人”,背地裏俱是“那個人”“那人”地叫。
太子也不喊他“慕哥”,“張哥”什麽的,隻混著叫,有時候叫“喂”,有時候叫“啞巴”,大多數時候不主動喊他。
皇後更不想見他,唯有皇上偶爾派人宣,一般皇上見張慕的時候,便是太子挨戒尺,罰板子的時候了。
李慶成在殿裏玩什麽鬧什麽,皇上大部分時間心裏一清二楚,宣張慕不過問幾句話,確認一下。
張慕簡單地點頭、搖頭,“唔”一聲,或者擺手,便決定了太子要挨幾下教訓。
這種侍衛,實在當得太討嫌了,職業素質決定了待遇,太子待見誰不待見誰,一目了然。
此人當值時,身後背著一把三尺九寸長的刀,刀沒有名字,且從不出鞘,便在殿前廊下安靜站著,不說半句話,像截陰險的木頭。
侍衛乙比侍衛甲進宮還早,聽說十七歲就開始跟著太子,那年太子六歲,如今太子十六了,侍衛乙已近而立,在宮內呆了整整十年。
自打李慶成懂事以來,便認識這家夥,記憶裏從未見張慕摘下過麵具,甚至連他的聲音也不常聽到。
唯一關於這啞巴的一點點回憶,是還在很多年前,自己被四王爺陰了。
那年四王爺進京,禦花園裏和太子攛掇個事兒,大體是什麽也記不清了,似是大冬天裏讓太子做甚麽好玩的,太子便捋了袖子大說好好好,本宮要玩,這就上湖去。
太子還未行動,隻見張慕伸出一隻手,不由分說就把當朝皇上的弟弟推了個屁股墩,又踹了一腳,四王爺合蓋犯太歲,朝後直摔進去,嘩啦一聲破了湖冰,墜進太掖池裏。於是大病三天,小命差點交代在京城裏。
事後皇上龍顏大怒,這狗侍衛真是有夠討嫌,逼著張慕給四王爺恭敬磕了三個響頭賠罪,這才揭過。
這還不算,還有更討嫌的。
在書房念書,兩名侍衛便一左一右,立於廊下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太子和方青餘聊天,張慕便在一旁聽著。
“青哥來給我續段,不想寫了。”李慶成笑道。
方青餘微一哂:“續不得,當心太傅罰你。”
李慶成道:“咱們筆跡像,一兩段看不出來。”
方青餘口中推讓,卻上前提筆幫李慶成寫了,李慶成懶懶扒在案上,看侍衛幫自個做文章,偶爾調侃幾句。
方青餘笑了起來,兩道濃眉一擰:“快完了,這可得留你自個寫,我念,你寫。”
李慶成朝嘴裏扔了顆葡萄,接過筆,他的字大部分跟著方青餘學的,既喚他哥,又學他寫字,方青餘人英氣,字也好看,作得一手好文章,文武雙全,中規中矩猶如名家手跡,連帶著太子也學得一手好字,皇上很是欣賞。
至於門外那截木頭,李慶成忍不住瞥了一眼,他?甚至不知道他認不認字。
翌日,皇帝考察功課。
李慶成站著,皇帝坐著,書房牆上掛著兩幅龍飛鳳舞的狂草:盛世天下,錦繡江山。
李慶成生平最愛這幅字,那字揮灑自如,酣暢淋漓,磅礴大氣,他不止一次朝父皇討過,皇帝卻從不答應。
李慶成不住打量自己親父,皇帝老了。
四年前邊疆征戰落下了病根,父皇大部分時間半躺著,蓋條毯子,坐在龍椅上,須發花白,老態龍鍾。
然而老龍威嚴,也是挺嚇人的。
“你自己作的文章?”皇帝聲音不怒自威。
李慶成猶如耗子見了貓,戰戰兢兢答:“是……是兒臣自己作的。”
“背一次。”龍椅上那人慢條斯理。
李慶成斷斷續續,背了個大概,中間都忘了個光,太傅看不下去,岔道:“殿下近來念書還是挺勤奮的。”
李慶成笑道:“父皇,作文章的人,往往是背不出來的。”
老龍冷冷道:“休要胡攪蠻纏,以武得江山,以文治江山入題,立意尚可將就,然既起了個好頭,何不親力親為寫下去?起承轉合,你便獨力撰了個開頭收尾,中間俱請人代勞?”
李慶成穿崩了,硬著頭皮道:“沒……沒有,都是兒臣自己想的。”
皇帝把文章一扔:“回去重寫,若再讓青餘捉刀,罰抄書百次。”
李慶成隻得捧著文章,耷拉著腦袋走了。
“射箭練了不曾。”老龍的沉重聲音又道。
李慶成躬著身退了幾步,又抬起頭,說:“練了……昨日沒練,張慕……看下雨,就沒讓兒臣出去。”
一名太監輕聲在皇帝耳邊說了幾句什麽。
皇帝吩咐道:“回去勤練射箭。”
“是、是。”李慶成如的大赦,兔子般地跑了。
李慶成走出承乾殿外,見數名朝中重臣恭敬等候,與他們打過招呼,走東邊去。心想若非老頭子有事要商量,自己說不得又得挨一頓教訓。
太子走後,太傅告退,一殿靜謐,皇帝方道:“你也回去罷,時時提點著慶兒,不可荒廢了武技。”
張慕從屏風後走出,說:
“唔。”
皇上開始咳嗽,張慕似乎改變了主意,單膝跪地杵著,沒有起來。
皇帝知道他還有話想說,片刻後問:“還有事稟報?”
張慕不答話,皇帝擺手道:“朕身子不礙事。”
太監端上茶,張慕得到了答案,麵無表情地再躬身,這次表示告退,走了。
東宮,坤和殿。
李慶成路過的時候,從馬車上掀簾子,朝外看了一眼,看到幾輛宮外的車。
有客人?李慶成心想,還是沒見過的,什麽來頭?皇後的娘家人?
太監通傳,李慶成進殿,滿殿清香,皇後一身淡紅繡袍,花團錦簇地坐在榻上,手肘倚著個小茶桌,端詳桌上棋盤。
皇後不是李慶成的親娘,對李慶成卻很好。
李慶成的親娘早死,皇後把太子撫養大,情同親母子,婦人年逾四十,卻保養得極好,絲毫看不出老態。
“兒臣拜見母後。”李慶成先道了安。
皇後道:“見過你父皇了?”
李慶成脫了外麾,交給宮人,笑道:“剛從父皇那兒過來,背書沒背上,挨說了。”
皇後似嗔非嗔看了太子一眼:“背什麽書,青餘隻說太傅讓你做文章,可不曾說什麽背書來著。”
李慶成嘿嘿笑:“青哥幫寫,沒背出來,露餡兒了,母後在看啥呢?”
皇後慵懶一笑,挽了頭發:“剛妙音大師進宮裏來,給擺了個局,這不正看著呢。”
李慶成上前坐了,指道:“這局我見黃檻寺裏的和尚們擺過,名叫‘反客為主’,母後你看……”
李慶成一撩袖,應了白子,皇後輕輕地“咦”了聲。
“一子填了這個眼兒。”
皇後道:“倆子兒呼應著呢。”
李慶成:“你朝這位一鎮,它倆不就解了?這枚主位上的掃掉……留顆旁的客子兒,也起不了什麽用。”
皇後秀眉微一蹙,袍袖攏了,笑吟吟看著李慶成的眼睛:“皇上今兒都和皇兒說了些什麽?”
李慶成嘴角一抿:“沒有說什麽。”
方青餘在一旁笑道:“是屬下害了太子。”
李慶成掏了掏耳朵:“不是青哥的錯,母後,這局解了,你瞧。”
皇後嫣然一笑,心思又回到棋局上來,果不其然,李慶成一招反客為主,便把局解了個清楚。
“午膳咱娘兒倆一處吃罷。”皇後道。
李慶成想了想,說:“啞巴陪著我進宮來,也不知去了哪兒。”
皇後淡淡道:“待會喚人攥個食盒送去就是。”
宮人擺了桌,方青餘依舊立於一旁伺候,李慶成道:“明兒可就中秋了。”
皇後道:“可不是麽,該做的功課都做了?你父皇宴請朝中的大人們那會兒,記得該說啥說啥。青餘也給殿下提點著。”
李慶成笑道:“那是自然,都多少歲的人了。”
皇後調羹在碗裏劃拉,似有點心不在焉,午膳後著方侍衛把李慶成送回去。
※※※※※※※※※※※※※※※※※※※※
留言神馬的,大家請隨便霸王
這本基調有點悶,不搞笑
風格也不明朗,當正劇寫的
龍央殿外,跪著一名即將被處死的侍衛,大婚的鸞彩鋪了滿地,紅彤彤的布晃得紮眼,還有十天便是皇帝婚期。
金鑾椅上,虞國皇帝李效坐著,臉色陰沉。
大學士手執折子,匆匆路過慶和殿,腳下不停,進了殿裏,一躬身。
“臣叩見陛下。”
李效沉聲道:“賜座。”
兩名太監搬了椅子來,大學士一撣袖子,就著椅子邊小心翼翼地坐了,抬眼打量皇帝臉色,隻一瞥,便即心裏有數。
李效是他看著長大的,自十六歲登基,至今六年,喜怒無常,嗜殺,暴戾,不近女色,無愛好,比虞國以往的任何一位皇帝都難伺候。
今日,大學士上殿前見一名侍衛跪在殿外,領子裏插了根淩遲的牌,不知是觸了李效的哪根神經,離死不遠了。
大學士對侍衛穿的服飾熟得不能再熟——是鷹奴。
宮內豢鷹,供王公大臣們春狩秋獵時用,是百年前起祖先立的編製。前些年朝上大臣們以空費國庫為由,聯名遞了折子,想將鷹隊裁掉。皇帝沒批,鷹隊從六十人減為十五人,尋常侍衛從四品,侍衛隊長正四品,養鷹人的隊長,被喚作“鷹奴”。
外頭跪的侍衛麵容白皙幹淨,觀那模樣不到二十,侍衛冠沿插五根彩翎,便是這一任的鷹奴。
大學士思忖良久,一捋白須:“不知陛下召臣來何事?”
李效冷冷道:“先生要告老?”
龍案上,攤著大學士告老還鄉的折子。
大學士欣然一笑,緩緩唏噓:“老了,站不動了。”
李效臉色現出難得的溫和:“站不動,坐著也行。”
大學士自嘲地搖了搖頭:“皇上今年大婚,喝完酒,老臣也好放心回家。”
李效婚期在即,心裏頗有點說不出的滋味,正想讓大學士來說說話,稍作排遣,當即轉了話頭,淡淡問:“先生最近都在讀什麽書?”
大學士答:“回陛下,老臣在讀虞通略。”
李效:“小時候,先生給我揀了不少故事說過。”
大學士若有所思點頭:“每次重讀,多少都有點體悟。”
李效:“有何體悟?”
大學士反問道:“陛下可曾記得百餘年前,統曆年間,我朝第二任帝君,皇成祖長樂帝。”
李效:“記得,明凰殿裏,還掛著長樂帝的畫像,統曆年間匈奴進犯,勾結皇後反叛。統曆十六年秋,朝堂傾覆,戰火頻起。一夜間奸賊謀朝篡位,國之將危。成祖連夜逃離京城,韜光養晦。重奪政權,掃蕩邊陲,振我大虞聲威。”
“成祖挽狂瀾於既倒,是孤此生最敬仰之人。”
大學士看了殿外侍衛一眼,溫和笑道:“皇上都知道了,老臣也沒什麽故事可說了。”
李效道:“不,先生的故事還是很有趣的,況且孤對成祖所知寥寥,隻知其英雄氣概,卻不知其點滴小事,倒頗有點興頭。”
大學士欣然道:“那老臣便說說?”
太監端上茶水,大學士抿去浮葉,喝了一口,緩緩道:“成祖生前,身邊有兩個人。”
統曆年間。
虞國太子李慶成身邊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侍衛,另一個還是侍衛。
為何不是太監呢?
皇上認為太監多了不好,閹人心思陰毒,易攛掇著學壞,虞國以武立國,不如陽剛男子陪讀,也可令嫡子學學武人正氣,遂給李慶成派了名侍衛貼身保護。
皇後表示同意,也給李慶成派了侍衛貼身保護。於是太子便有兩名貼身侍衛了。
皇後娘娘派來的侍衛甲:身長八尺七寸,玉樹臨風,儀表堂堂,身穿一襲錦紅飛鷹武袍,頭戴天武垂瓔冠,腳蹬踏虎黑靴,腰係虞國名劍“雲舒”。
劍出鞘,如龍吟,可斬萬裏江水,破雲而上。
侍衛甲名喚“方青餘”,麵如冠玉,鼻梁高挺,濃眉英目,笑時英俊瀟灑,舉手抬足,頗有武林世家風範。履有春風之聲,龍行鶴步——鶴般倨傲,鶴般謙禮,可見其英姿。
據傳此人乃是虞國第一武功高手,皇後的娘家人,宮內唯有皇上、皇後開口是“青餘青餘”地叫,連太子也得喊一聲“青哥”。
其餘人都得恭恭敬敬,稱一聲“方大人”。
禦前侍衛雖隻有四品,卻是未來皇帝的身邊人,誰也不敢得罪了。
皇上派的侍衛乙:身長九尺,膚色黝黑,鼻作鷹鉤,眉若兵鋒,唇如折劍。身穿一襲黑色武袍,袍襟滌得發白,自進宮起就沒換過。此人手腳修長,隱隱比侍衛甲還高了半頭,本是天生的衣裳架子,奈何不苟言笑,一臉陰鷙。
侍衛乙雙手指節分明,指甲修得齊短,手背青筋糾結,仿佛隨時想捏斷人喉骨,站在黑暗裏,便是無聲的夜梟,宮女太監入夜走得緩了,便能察覺他的眼在暗處看著自己,於是屁滾尿流,魂飛魄散。
更令人膽寒的是,他的左臉戴著半張銀製的麵具,關於這張麵具的由來,宮裏傳說已久,有傳他臉上被仇家斬了一刀,亦有人傳他小時燙了半張臉,總之那半邊麵具,配上其陰冷神色,讓人不由得敬而遠之,不敢招惹。
久而久之,宮裏人見了他都繞道走,人緣遠遠不及侍衛甲。
侍衛乙也有個名,喚“張慕成”,後因與太子重了個“成”字,改為“張慕”。但宮裏約好了似的,除了當麵碰上,否則都不喚他“張大人”,背地裏俱是“那個人”“那人”地叫。
太子也不喊他“慕哥”,“張哥”什麽的,隻混著叫,有時候叫“喂”,有時候叫“啞巴”,大多數時候不主動喊他。
皇後更不想見他,唯有皇上偶爾派人宣,一般皇上見張慕的時候,便是太子挨戒尺,罰板子的時候了。
李慶成在殿裏玩什麽鬧什麽,皇上大部分時間心裏一清二楚,宣張慕不過問幾句話,確認一下。
張慕簡單地點頭、搖頭,“唔”一聲,或者擺手,便決定了太子要挨幾下教訓。
這種侍衛,實在當得太討嫌了,職業素質決定了待遇,太子待見誰不待見誰,一目了然。
此人當值時,身後背著一把三尺九寸長的刀,刀沒有名字,且從不出鞘,便在殿前廊下安靜站著,不說半句話,像截陰險的木頭。
侍衛乙比侍衛甲進宮還早,聽說十七歲就開始跟著太子,那年太子六歲,如今太子十六了,侍衛乙已近而立,在宮內呆了整整十年。
自打李慶成懂事以來,便認識這家夥,記憶裏從未見張慕摘下過麵具,甚至連他的聲音也不常聽到。
唯一關於這啞巴的一點點回憶,是還在很多年前,自己被四王爺陰了。
那年四王爺進京,禦花園裏和太子攛掇個事兒,大體是什麽也記不清了,似是大冬天裏讓太子做甚麽好玩的,太子便捋了袖子大說好好好,本宮要玩,這就上湖去。
太子還未行動,隻見張慕伸出一隻手,不由分說就把當朝皇上的弟弟推了個屁股墩,又踹了一腳,四王爺合蓋犯太歲,朝後直摔進去,嘩啦一聲破了湖冰,墜進太掖池裏。於是大病三天,小命差點交代在京城裏。
事後皇上龍顏大怒,這狗侍衛真是有夠討嫌,逼著張慕給四王爺恭敬磕了三個響頭賠罪,這才揭過。
這還不算,還有更討嫌的。
在書房念書,兩名侍衛便一左一右,立於廊下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太子和方青餘聊天,張慕便在一旁聽著。
“青哥來給我續段,不想寫了。”李慶成笑道。
方青餘微一哂:“續不得,當心太傅罰你。”
李慶成道:“咱們筆跡像,一兩段看不出來。”
方青餘口中推讓,卻上前提筆幫李慶成寫了,李慶成懶懶扒在案上,看侍衛幫自個做文章,偶爾調侃幾句。
方青餘笑了起來,兩道濃眉一擰:“快完了,這可得留你自個寫,我念,你寫。”
李慶成朝嘴裏扔了顆葡萄,接過筆,他的字大部分跟著方青餘學的,既喚他哥,又學他寫字,方青餘人英氣,字也好看,作得一手好文章,文武雙全,中規中矩猶如名家手跡,連帶著太子也學得一手好字,皇上很是欣賞。
至於門外那截木頭,李慶成忍不住瞥了一眼,他?甚至不知道他認不認字。
翌日,皇帝考察功課。
李慶成站著,皇帝坐著,書房牆上掛著兩幅龍飛鳳舞的狂草:盛世天下,錦繡江山。
李慶成生平最愛這幅字,那字揮灑自如,酣暢淋漓,磅礴大氣,他不止一次朝父皇討過,皇帝卻從不答應。
李慶成不住打量自己親父,皇帝老了。
四年前邊疆征戰落下了病根,父皇大部分時間半躺著,蓋條毯子,坐在龍椅上,須發花白,老態龍鍾。
然而老龍威嚴,也是挺嚇人的。
“你自己作的文章?”皇帝聲音不怒自威。
李慶成猶如耗子見了貓,戰戰兢兢答:“是……是兒臣自己作的。”
“背一次。”龍椅上那人慢條斯理。
李慶成斷斷續續,背了個大概,中間都忘了個光,太傅看不下去,岔道:“殿下近來念書還是挺勤奮的。”
李慶成笑道:“父皇,作文章的人,往往是背不出來的。”
老龍冷冷道:“休要胡攪蠻纏,以武得江山,以文治江山入題,立意尚可將就,然既起了個好頭,何不親力親為寫下去?起承轉合,你便獨力撰了個開頭收尾,中間俱請人代勞?”
李慶成穿崩了,硬著頭皮道:“沒……沒有,都是兒臣自己想的。”
皇帝把文章一扔:“回去重寫,若再讓青餘捉刀,罰抄書百次。”
李慶成隻得捧著文章,耷拉著腦袋走了。
“射箭練了不曾。”老龍的沉重聲音又道。
李慶成躬著身退了幾步,又抬起頭,說:“練了……昨日沒練,張慕……看下雨,就沒讓兒臣出去。”
一名太監輕聲在皇帝耳邊說了幾句什麽。
皇帝吩咐道:“回去勤練射箭。”
“是、是。”李慶成如的大赦,兔子般地跑了。
李慶成走出承乾殿外,見數名朝中重臣恭敬等候,與他們打過招呼,走東邊去。心想若非老頭子有事要商量,自己說不得又得挨一頓教訓。
太子走後,太傅告退,一殿靜謐,皇帝方道:“你也回去罷,時時提點著慶兒,不可荒廢了武技。”
張慕從屏風後走出,說:
“唔。”
皇上開始咳嗽,張慕似乎改變了主意,單膝跪地杵著,沒有起來。
皇帝知道他還有話想說,片刻後問:“還有事稟報?”
張慕不答話,皇帝擺手道:“朕身子不礙事。”
太監端上茶,張慕得到了答案,麵無表情地再躬身,這次表示告退,走了。
東宮,坤和殿。
李慶成路過的時候,從馬車上掀簾子,朝外看了一眼,看到幾輛宮外的車。
有客人?李慶成心想,還是沒見過的,什麽來頭?皇後的娘家人?
太監通傳,李慶成進殿,滿殿清香,皇後一身淡紅繡袍,花團錦簇地坐在榻上,手肘倚著個小茶桌,端詳桌上棋盤。
皇後不是李慶成的親娘,對李慶成卻很好。
李慶成的親娘早死,皇後把太子撫養大,情同親母子,婦人年逾四十,卻保養得極好,絲毫看不出老態。
“兒臣拜見母後。”李慶成先道了安。
皇後道:“見過你父皇了?”
李慶成脫了外麾,交給宮人,笑道:“剛從父皇那兒過來,背書沒背上,挨說了。”
皇後似嗔非嗔看了太子一眼:“背什麽書,青餘隻說太傅讓你做文章,可不曾說什麽背書來著。”
李慶成嘿嘿笑:“青哥幫寫,沒背出來,露餡兒了,母後在看啥呢?”
皇後慵懶一笑,挽了頭發:“剛妙音大師進宮裏來,給擺了個局,這不正看著呢。”
李慶成上前坐了,指道:“這局我見黃檻寺裏的和尚們擺過,名叫‘反客為主’,母後你看……”
李慶成一撩袖,應了白子,皇後輕輕地“咦”了聲。
“一子填了這個眼兒。”
皇後道:“倆子兒呼應著呢。”
李慶成:“你朝這位一鎮,它倆不就解了?這枚主位上的掃掉……留顆旁的客子兒,也起不了什麽用。”
皇後秀眉微一蹙,袍袖攏了,笑吟吟看著李慶成的眼睛:“皇上今兒都和皇兒說了些什麽?”
李慶成嘴角一抿:“沒有說什麽。”
方青餘在一旁笑道:“是屬下害了太子。”
李慶成掏了掏耳朵:“不是青哥的錯,母後,這局解了,你瞧。”
皇後嫣然一笑,心思又回到棋局上來,果不其然,李慶成一招反客為主,便把局解了個清楚。
“午膳咱娘兒倆一處吃罷。”皇後道。
李慶成想了想,說:“啞巴陪著我進宮來,也不知去了哪兒。”
皇後淡淡道:“待會喚人攥個食盒送去就是。”
宮人擺了桌,方青餘依舊立於一旁伺候,李慶成道:“明兒可就中秋了。”
皇後道:“可不是麽,該做的功課都做了?你父皇宴請朝中的大人們那會兒,記得該說啥說啥。青餘也給殿下提點著。”
李慶成笑道:“那是自然,都多少歲的人了。”
皇後調羹在碗裏劃拉,似有點心不在焉,午膳後著方侍衛把李慶成送回去。
※※※※※※※※※※※※※※※※※※※※
留言神馬的,大家請隨便霸王
這本基調有點悶,不搞笑
風格也不明朗,當正劇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