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為最後封陳王(河南淮陽),又諡號思,所以被稱陳思王,安微亳縣人。


    曹植是曹操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歲時扶正。他是個神童,"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他的文章寫得出色,甚至曹操都懷疑"汝倩人邪"(你是請別人代寫的吧)?對他極為寵愛。後來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無節",對他就冷落了。


    在曹植二十九歲的時候,曹操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對他的防範也就加深。他的侯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動,常因醉後對監視他的人無禮,而被打小報告。他處境窮困,"寄地空名而無其實,……雖有王侯之號而濟於匹夫,皆思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曹植活了四十一歲。死前四年裏,曾多次上疏,寫《求自試表》、《求通親表》,希望參與政事、準許和親人來往,但都沒有下文。最後在潦倒中"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死去,結束了與統治者有生殖器關係的一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雖然有名,卻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開封)


    人。他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賢"。


    阮籍"本有濟世誌",因為"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與世爭,遂酣飲以為常"。他顯然對"路人皆知"的司馬家政治集團不滿,因此他以整天喝酒來實行不合作主義。司馬家求婚於阮家,阮籍一連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為阮籍有名氣,司馬家逼他做官,他寧願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為"步兵尉營人"會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馬家的人也一再想羅織他入罪,但他"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辮,因此得保首領以歿,活了五十四歲。阮籍的五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詠懷詩》,是《離騷》以後的絕作。詩中寫他的抱負、境界,和"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隱痛,婉曲感人。他又寫散文《大人先生傳》,主張烏托邦式的無政府主義,更看出他的境界。


    謝靈運:《謝康樂集》


    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是謝安的侄子謝玄,謝玄是東晉名將,是淝水之戰的英雄。但他的父親謝瑍,卻是個笨蛋。謝靈運父親雖是笨蛋,他自己卻是神童,所以謝玄感慨說:"我乃生瑍,瑍那得生靈運!"


    謝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製,世共宗之"。可見在文章上和時裝上,他都是頂尖兒的人物。這樣一個公子哥兒,就得到一個外號,叫"謝康樂"。


    謝靈運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山水詩家,也是中國第一大遊山家。他遊山,用特製的鞋,又帶著大隊童仆伺候,氣派無比,甚至被誤會是"山賊"。他又"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又"遊娛宴集,以夜續晝"。在行為上的橫恣,一再使統治者頭痛。終於在四十九歲那年,以叛亂罪名,死於法場。


    謝靈運的絕命詩是:"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淒淒淩霜葉,網網衝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湣。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誌,不獲岩上泯。"詩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動人。


    鮑照:《鮑參軍集》


    鮑照(約四一四~四六六),字明遠,江蘇漣江人。他出身寒門,種田起家,雖然力爭上遊,但是,在南北朝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級,是森嚴的,所以在政治上,他沒有戲唱。在宋文帝時代,他做到中書舍人的官,宋文帝劉義隆是喜歡舞文弄墨的,"自謂人莫能及",鮑照深怕自己的文采被皇帝嫉妒,所以故意寫些"鄙言累句",以示退步,借自汙以苟全性命。人們"鹹謂〔鮑〕照才盡,實不然也"。


    雖然這樣,鮑照還是在劫難逃。他最後出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宋明帝即位,晉安王劉子勳造反,劉子頊起兵響應。結果兵敗,鮑照被亂軍所殺,年約五十多歲。


    五世紀劉宋一代,號稱是文學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鮑照。鮑照二十歲時寫的《行路難》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時代的矮化,鮑照是不能人盡其才的,鍾嶸《詩品》說:"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正是指此。


    鮑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寫民間的疾苦、戰亂的殘酷、離亂的悲情,一股蒼茫之氣,最為動人。


    謝朓:《謝宣城集》


    謝朓(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暉,河南太康人。他的往父、父親都是南北朝的官吏,他的母親是宋武帝劉駿的女兒長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貴族,也是皇族。他是謝靈運的堂侄,被稱做"小謝"。李白詩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就是指他。又因他做過宣城大守,遂被稱做"謝宣城"。


    謝朓從小喜歡讀書,並有聲名。十九歲起曆任官職,並和蕭衍汀、沈約、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捶合稱"竟陵八友"。謝朓一生遭遇著不少是非。齊明帝蕭鸞死後,他的兒子東昏侯蕭寶卷即位,荒唐無道,別人拉謝朓搞政變,他不肯,結果被反咬一口,反被誣告叛亂,下獄論死。死時十六歲。謝朓做過一件大義滅親的事,就是檢舉他的丈人潯陽郡公王敬則謀反,王敬則因此被宋明帝殺掉。此事為謝朓太太所不諒解,老是想為父親報仇,找丈夫算帳,也要大義滅親,謝朓隻好避而不見。他臨刑前,為他的大義滅親而有慚德悔意,他說:"天道其不可昧乎?吾雖不殺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王勃:《王子安集》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他是中國第一神童,六歲就會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漢書》注,認為錯處頗多,就寫了《指瑕》十卷批評它。十四歲時候,就被唐高宗得知,封他做"朝散郎"的官,再被沛王聘為王府修撰。


    王勃在王府中看貴族們鬥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的遊戲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認為"據此是構煽之漸",認為他挑撥皇親國戚,就把他趕到四川去,他的父親也因為教子無方,貶為交趾令。不料卻因此種下王勃的死因。他渡海去看父親,掉在水裏,竟"驚悸而死",年二十八歲。


    王勃遭遇過一次牢獄之災。一個官奴叫曹達的,犯了罪,躲在王勃家裏,王勃一開始把他窩藏下來,後為怕惹出麻煩,就偷著把曹達殺了。不久事發,他以私自殺人的罪,也要處死。正好碰到大赦,才得死裏逃生。


    《唐詩紀事》說王勃寫文章,"先墨磨墨數升,引被覆麵而臥。忽起書之,初不加點,時謂腹稿。"這也是一奇跡。


    陳子昂:《陳伯玉集》


    陳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是富家子弟,年輕時任俠使氣,不務正業。十八歲時候,謝絕門客,發憤向學,幾年之間,就成績驚人。他寫了《感遇詩》三十八首,被行家驚為"此子必為海內文宗"!


    陳子昂二十四歲中進士,一再上書,得到武則天的重視。因有知遇之感,三十歲時候,他寫《大周受命頌表》、《大周受命頌四章》,對武則天歌功頌德,後來升到右拾遺。


    陳子昂三十四歲時候,因逆黨案被構陷,入獄一年,出獄後仍任右拾遺官。後來兩度從軍,出入邊塞。三十八歲因父親老了,辭官回鄉。射洪縣令段簡打陳家主意,"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陳家送了二十萬紅包,還是不行,最後死在監獄裏,年四十二歲。陳子昂的死,骨子裏是武三思假手地方官的政治迫害,是黑暗政治下的一場冤獄。


    陳子昂的作品,主張上追漢魏風骨、貶抑齊梁浮豔,所以,"起八代之衰"的第一人,實在是他,不是韓愈。韓愈自己也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就是指此。


    王維:《王右丞集》


    王維(七○一~七六一),字摩諸,山西永濟人。他生的時候,佛教已極盛行,他深受影響,例如他的名與字連在一起,就是"維摩詰",正好是釋迦牟尼時代大居士維摩詰的名字。


    王維"九歲知屬辭",是神童。二十一歲中進士。他少年得誌,但在中年以後,出了一件事,在安史之亂時,他曾被俘,雖然裝病,但仍受到安祿山的禮遇,軟禁在廟裏,做了"偽官"。那時他五十四歲,寫《凝碧池詩》表示悲憤。亂平後,在製裁陷賊官吏的時候,他憑這首詩,獲得減刑,最後還官拜尚書右丞(內閣書記長)。雖然這樣,在精神上,他仍然以"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為憾,一直難以釋懷。


    晚年的王維,寄情禪悅與山水,他買下宋之間的別墅,整天焚香、飯僧、彈琴、賦詩。他的妻子早逝,他一連過了三十年的單身生活。六十一歲時候,在寫了幾封訣別信後,從容死去,他被稱為"詩佛"。


    王維除了寫詩外,也常作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以寫自然最出色,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有名的田園詩人。


    李白:《李太白集》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大自,號青蓮居士,甘肅天水人。出身富商之家,五歲移居四川。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個"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神重。二十六歲離家遠遊,五湖四海,見聞頗多。四十二歲後,覓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書)的差使,以寫詩得到賞識。後來,在安史之亂中,跟錯了永王璘,五十六歲那年,以涉嫌叛亂,判死刑。經過朋友奔走,改為流放邊區,中途遇赦。後來想從軍報國,因病未能如願,"天奪壯士心",於六十二歲死去。


    李白的一生,大體和唐玄宗時代同期,從他一生中第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到最後一首《臨路歌》,寫詩寫了四十年。李白的詩,氣魄博大、感情充沛、天才橫溢。杜甫稱讚說:


    "落筆驚風雨,詩成位鬼神",當然是說得玄了,不過詩寫得前無古人,的確不假。


    李白的詩中,有許多"一醉累月輕王侯"的反抗,他說"安能摧眉析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見在他的內心深處,是要衝決網羅的。他寫"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等詩,代中國人民發出他們的苦難之聲、風雨之聲,也都是這一反抗的延續。


    杜甫:《杜少陵集》


    杜甫(七一二~七七○),字子美,因住地被稱為少陵、杜陵,因官職被稱為拾遺、工部,河南鞏縣人。他出身唐朝官宦之家,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離家雲遊,三十五歲到京城做小官,四十四歲碰到安史之亂,饑餓中飽嚐流離之苦,吃過草根樹皮。晚年帶著家小,投靠親戚,定居在四川成都。五十八歲死去,傳說餓死在破廟裏。


    杜甫年輕時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想要得君行道。結果流離失道,遂用他那如有神的筆觸,寫盡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杜甫四十歲後作《兵車行》寫統治者的窮兵;《麗人行》寫統治者的驕奢;《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他活活餓死的小兒子;《北征》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前出塞》、《後出塞》、《二歎》(夏日歎、夏夜歎)寫政治的腐化、人民的痛苦,都是千古絕作。


    杜甫的遺詩現存一千四百五十六首。論者以他的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淚",真是不虛。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變成了陝西渭南人。


    白居易出身貧賤,"少年時家適在貧賤中"。但十六歲時就以寫詩出名,二十九歲中進士,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四十四歲被貶一次,又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做到七十二歲,才得退休。


    白居易認為詩不是"嘲風雪、弄花草"的,詩該"救濟人病,稗補時闕"的。他曾編《諷諭集》,收詩一百七十二首,批評時政,他要求統治者"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結果詩一發表,"權豪貴近者相目色變,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


    白居易是唐朝創作最豐富的詩人,寫詩三千首。他限定詩要能"老嫗能解"(老太太都能聽得懂),他的詩,當時流傳各地,很受歡迎。有的妓女甚至以會背《長恨歌》而增加身價。他"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見到有題他詩的、背他詩的各階層人士。白居易的受人歡迎,由此可見。


    李賀:《李長吉歌詩》


    李賀(七九○~八一六),字長吉,河南昌穀(河南宜陽)


    人。他是沒落王孫出身,是個神童,七歲就因能寫作而"名動京師",韓愈、皇甫提等名家不相信,到他家去測驗,果然名不虛傳。


    李賀寫作的情況是:


    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可見他是從動態的事件中找靈感的。


    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因為"晉肅"兩字和"進士"兩字聲音很近,李賀為了避諱,就不得考進士了.韓愈特別寫了一篇"諱辨"來為他說話,但他終於絕緣於名場。後來在家鄉隱居,二十七歲時死去。時死前刪定所作詩二百三十三首,流傳至今。


    李白被稱為詩的仙才,李賀被稱為詩的鬼才。他的作品,險怪神秘,造境瑰奇,在中國詩史中,自成特殊的地位。


    杜牧:《樊川詩集》


    杜牧(八○三~八五三),字牧之,陝西西安人。他是杜預、杜佑的後人,"一門朱紫,世代公卿。"


    杜牧生當"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亂世,二十六歲中進士,然後做官,直到五十一歲死去。由於他以"直道事人"做座右銘,在官場上,並不得意,所以,他的許多立功的抱負,也就以立言行之了。


    杜牧曾注曹操所定《孫武》十三篇,這是他在軍事方麵的著作;曾寫《罪言》,這是他在政治方麵的著作。他的一生詩文,多在他死前自己燒掉,損失十之七八。現存的作品,就是焚後的劫遺。


    杜牧詩中的特色之一是:他對統治階級的豪奢誤國,頗有諷刺的紀錄,像他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詩,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詩,都能以極高的技巧。寫出人間的萬象。


    杜牧詩中的另一特色是他對女人的態度,他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紀錄,也有"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惜芳姿"的感懷,這是他浪漫的一麵。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河南沁陽人。他出生在沒落的貴族之家,幼年喪父,生活很苦。十六歲時候,得到令狐楚的賞識,做了幕僚。二十五歲中進士。但是因他討了令狐家政敵王家的女兒做老婆,為令狐家所不諒,被打入敗部。他在黨爭夾縫中,左右不逢源、裏外不是人,最後潦倒而死,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的詩,一開始是學別人,有的學漢魏、有的學齊梁、有的學杜甫、有的學韓愈。他做詩時把參考書攤成一大堆,像水獺吃魚陳列如祭品一般,叫"獺祭魚"。後來他寫得精了,就自成一家。李商隱的詩的特色是用典含蓄,寄托深遠,每個字都有神秘兮兮的來曆。他的詩,許多都和女人有關:他寫戀情、寫妓女、寫尼姑、寫宮娥,都是絕作。有人說"商隱無一言經國,無纖意獎善",是不對的。在李商隱的詩中,有很多憂國憂民之作。如他寫宦官的作惡、寫藩鎮的跋扈、寫"存者背麵啼"的農民、寫"夜獵隨田竇"的貴族,都是顯例。


    韋莊:《浣花集》


    韋莊(約八三六~九一○),字端己,京兆杜陵(陝西杜陵)人。他生在唐末,出身窮困,養成他愛惜物力的習慣,以致要"數米而炊,稱薪而爨"。他的八歲兒子死了,他的太太給穿上"時服",韋莊卻把衣服從死屍上脫下來,裹上草席,下葬後草席也收回來。他是愛兒子的,一想起來就"嗚咽不自勝",但他窮怕了,以致以小氣出名。


    韋莊去長安應考,趕上黃巢之亂,身陷重圍,他把苦難流離情形,寫成一千六百字的《秦婦吟》,足與《孔雀東南飛》媲美。


    韋莊四十四歲中進士,唐昭宗派他奉使入蜀,被地方統治者王建留住,霸占了他心愛的女人。韋莊寫詞懷念她,她輾轉得知,乃絕食而死。


    韋莊雖因幫助王建開國(五代的前蜀),做了大官,但是身經喪亂,目極興衰,以致憂讒畏譏,他遺命在他文集裏,不要收進《秦婦吟》,從此《秦婦吟》就失傳了。直到一千年後,在敦煌石室中,被伯希和發現抄本,才得重現於世。所以韋莊的遺集裏,自應補入這篇傑作。


    李清照:《漱玉集》


    李清照(一○八四-約一一五一),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曆城(濟南市)人。書香世家,她十八歲嫁給趙明誠,夫妻兩人,對文學、金石、書畫,都誌同道合,一起研究。她是宋朝最有名的女作家,有文采、有學問,但是因為是女人,又才氣太露(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等名家都被她批評過),所以被當時許多人嫉忌,硬給她造謠,說她在丈夫趙明誠死後改嫁張汝舟了;改嫁後又所遇非人,告到官裏去,又判決離婚了。


    另一個硬給她造謠的原因是政治的,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裏說:""豈有就木這齡已過,隳城之淚方深,顧為此不得已之為,如漢文姬故事?意必當時嫉〔哲宗〕元祐君子者攻之不已,而及其後〔人〕;而文叔之女(她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適供謠諑之喙,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誣,可慨也已!"就正道破了這一點。


    李清照這件事,牽涉到的已經不止一個曆史真相的問題,它還牽涉到一個道義的和觀念的問題:一個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罷,都是她個人的私事,別人沒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亂罵的權利,更不可造謠。再嫁並沒有什麽不得了,可是沒再嫁卻硬說她再嫁,這就太不對了。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風氣下,竟有無聊男子如此造謠,並且一傳再傳,這就真太可惡了。


    陸遊:《陸放翁全集》


    陸遊(一一二五~一二一○),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仕宦之家,北宋亡國時候,他才兩歲。陸遊十二歲時候,就會做詩文。二十九歲應考,因為列名丞相秦檜的孫子之前,為當局所忌,一直吃不開。宋孝宗即位後,才開始賜進士出身,在官場或起或伏。後來派去修國史,直到八十歲才退下來,八十五歲去世。


    陸遊是最有名的憂國詩人,可是一輩子的際遇,隻限於"以口擊賊"而已。他口中"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隻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境界,他是不能進一步施展的。對政治,陸遊用詩來譏評不已,他說:


    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可見他內心的憤恨。直到八十四歲時候,他還寫下"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的詩句,總認為一息尚存,雖然老去,還是不能坐視。他最後的絕筆是囑咐兒子,在國土重光時,別忘了家祭告訴他,這種老人情懷總是詩的精神,真是一路到底了。


    辛棄疾:《稼軒詞》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曆城人。他的父親辛文鬱,大概去世得很早,他的祖父辛讚,在金人到來、宋室南渡的時候,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不能脫身,就做了"遺民"。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裏,也做了"遺民"。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十多年了。


    在辛棄疾長大以後,他的祖父要他準備地下活動,兩次到燕京去觀察形勢,還沒成功,祖父就死了。辛棄疾二十一歲,起義抗金,不久轉到南方,看到朝廷腐敗,不肯抗戰,很是悲憤。但他並不灰心,仍舊做救國工作。可是四十年間,他的生命,大部分都不為時用,用也不得盡其才,最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竟以愛國詞人終老田園,死時六十八歲。


    辛棄疾留下的詞有六百首。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說:


    "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豔,思力果銳,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在所有論斷中,這幾句話最能寫出辛棄疾。


    黃遵憲:《入境廬詩草》


    黃遵憲(一八四八~一九○五),字公度,別署東海黃公,廣東梅縣人。他是清朝舉人,何如璋做首任駐日本公使,請他去做參讚,由於他博學多才,很得日本朝野景仰。他是有心人,中年苦學日文,然後寫下一部大書-《日本國誌》;提醒中國人注意日本。可是大家不注意,直到五年以後甲午之戰失敗,大家才注意到這位先知。梁啟超說如果中國朝野早就注意這部書,甲午之戰也許可以避免了。


    黃遵憲後來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再任湖南按察使。戊戌政變後,傳說他窩藏康梁,以致家裏被搜。自是杜門不出,專事著作,一直到死。黃遵憲去過英、美、日本、南洋,思路新奇,眼界開闊。他能以各種新詞匯、新體裁寫詩,他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主張:"各人有麵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主張:"吾今所遇之時、所曆之境、所思之人、所發之思,不先不後,而我在焉。前望古人,後望來者,無得與吾爭之者,而我顧其情,舍人從我,何其無誌也!……則今憲所為,皆憲之詩也!"這種氣魄,實際是一種大丈夫行徑,最值得我們景仰。


    朱彝尊:《明詩綜》


    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字錫鬯,浙江秀水人。他天資極高,"書經目不遺"。年輕時四處雲遊,"所至叢祠荒塚、破爐殘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證,與史傳參校同異。"後來被選修《明史》,清聖祖康熙皇帝題匾"研經博物"送他,文名極大。他的著作有《曝書亭集》、《經義考》、《日下舊聞》、《歐陽子五代史注》、《瀛洲道古錄》、《明詩綜》等。


    《明詩綜》中附有詩話,散見各卷。姚柳依特別摘出來,成為《靜誌居詩話》,也就是《竹垞詩話》。


    詩話在中國古書中,是特有的一種體裁,從《唐音癸簽》、《唐詩紀事》等以來,曆朝不斷。吳景旭有《曆代詩話》內容最多,但是不精。朱彝尊這部詩話,雖然隻限明代,但是寫得最精,自是詩話中的範本。


    這書對明朝自開國的太祖到亡國的莊烈帝二百六十八年間的人物及創作,都有各別的詳細記載。全書分為帝王、宗潢、宮掖、榮章、臣士、閨門、中涓、釋子、羽士、女冠、尼教坊、外臣、土司、屬國、旡名子、雜流、神鬼、謠諺等十九部,內容相當的充實。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王國維(一八七七~一九二七),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的祖籍是河南開封,遠祖王稟,在北宋亡國前守山西太原,城陷死節。王稟的孫子隨宋高宗南渡,就變成浙江人。


    王國維從小是讀古書的,到了十八歲,才知道古書以外,還有西方的新學問。二十二歲起學外國文,二十五歲留學日本。三十六歲以前,他的治學主力在西洋哲學(他是最早介紹康德、叔本華、尼采到中國來的人)和中國詞曲(他的名著是《人間詞話》和《宋元戲曲史》,他提升了中國平民文學的地位)。此後主力轉向古史與古文字學。


    王國維二十三歲時候,甲骨文出土於河南,首先把這些三四千年前支離破碎的骨頭片,和中國古代曆史結合起來,做出完美而驚人解釋的,就是王國維。因此,王國維對中國學術的貢獻,是空前的。他在思想上、文學上、史學上、古文字學上、古器物學上、古地理學上,都有開山之功,史外求史,發前人所未發,"不屈舊以就新,亦不絀新以從舊。"中國學者中,像他那樣有博大精深成績的,真是"古之所無,今之罕有"了。


    徐渭:《徐文長逸稿》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字文長,號青藤,別署天池山人、田水月,浙江紹興人。他隻是明朝的秀才,但是他文思敏捷,以才氣被浙江巡撫胡宗憲賞識。《明史》說:


    渭知兵,好奇計,宗憲擒徐海,誘王直,皆預其謀。借宗憲勢,頗橫。及宗憲下獄,渭懼禍,遂發狂,引巨錐剚耳,深數寸,又以椎碎腎囊,皆不死。已,又擊殺繼妻,論死係獄,裏人張元件力救得免。徐文長用錐子紮自己耳朵,是四十五歲的事。第二年就殺了老婆,此後一直在獄。四十八歲母親死了,他出來辦好喪事,再回去坐牢,五十三歲才出獄。袁宏道《徐文長傳》說他:


    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來與仗;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麵,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餘,竟不得死。……先生數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圇。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這樣一個天才人物,竟"數奇不已"(命運總是不好),一輩子壞命,真太令人同情了。


    薛福成:《庸盦全集》


    薛福成(一八三八-一八九四),字叔耘,江蘇無錫人。他從二十六歲起,就追隨曾國藩,很得信任。五十一歲起,任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大臣。《清史稿》說他:


    任使事數年,恒惓惓於保商,疏請除舊禁,廣招徠。


    其爭設南洋各島領事官,尤持正義,英人終亦從之。又以英、法教案牽涉既廣,條列治木治標機宜甚悉。其將歸也,複撮舉見聞上疏以陳,大恉謂宜厲人才、整戎備、浚利源、重使職;為棄短集長之策。……歸,至上海病卒,優詔賜恤。卒後半載,而中、英訂附款,致將福成收回各地割棄泰半,論者惜之。可見薛福成在晚清外交上的努力。


    《清史稿》又說他"好為古丈辭,演迆平易,曲盡事理,尤長於論事記載"。他的著作,有《庸盦文編》四卷、《庸盦文續編》二卷、《庸盦文外編》四卷、《庸盦海外文編》四卷、《籌洋芻議》一卷、《浙東籌防錄》四卷、《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出使日記》六卷、《出使日記續刻》十卷、《庸盦筆記》六卷。這些著作,對晚清朝野的內幕、對中外早期交涉的實情,記錄最多,也最珍貴,自然是研究近代中國和中外關係的最好史料。


    關漢卿等:《元人雜劇選》


    中國古代隻有歌舞,歌舞中有戲的,開始於唐朝的參軍戲。參軍戲隻有主角一人,配角一人,扮演滑稽問答。到了宋朝,進化為雜劇。到了元朝,再進化為複雜的雜劇。雖然複雜,但充滿生氣與成長,其中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大家最有代表性。關漢卿的名作,結構與題材最好的是《竇娥冤》,是根據《漢書》、《搜神記》的故事,寫出的一個孝婦的大悲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歐洲有了譯本。他寫的《救風塵》,寫妓女爭取自由的技巧,虛虛實實,生動無比。此外,他的《玉鏡台》和《切繪旦》,又富有喜劇性。在技巧上,多能在最後掌握高xdx潮,這是他高段的地方。白樸的招牌名作是《秋夜梧桐雨》,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又有《牆頭馬上》,寫公子佳人的情史。馬致遠的名作有道教的故事背景,像《黃粱夢》、《嶽陽樓》、《任風子》都是,他的《漢宮秋》寫昭君出塞,也很拉風。鄭光祖是"名香天下,聲振閨閣"的名家,他的《倩女離魂》、《芻(亻旁)梅香》,也都是動人的戲劇。


    湯顯祖:《湯顯祖集》


    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七),字義仍,號若士、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是明朝進士,在中央做官,因為上疏抨擊朝政,被貶到廣東,後來到浙江做縣太爺。四十八歲後,辭官隱居,專事寫作。他寫有《臨川四夢》,就是《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開創了明代傳奇的黃金時代。


    中國文學從古代起,就分為兩太子流:一是民間的;一是文人的,這兩者來源不同。例如上古的民間文學是"風",文人文學則是"雅"和"頌";又如中古的民間文學是漢魏六朝唐的樂府;文人文學則是漢魏六朝唐的詩賦;再如近古的民間文學是宋詞元曲,文人文學則是呆板的詩文。這兩大幹流,分野都很明白。但是,分野盡管分野,常常經過若幹時間,兩者又有合流的傾向。例如漢魏的民間文學-樂府,到六朝以後,文人卻個個都好擬古樂府,於是樂府便發生合流的現象;又如元朝的民間文學-曲,到明清以後,文人卻個個都好作傳奇,於是曲便發生合流的現象。湯顯祖的作品,是這種合流中最成功的,值得我們特別欣賞。


    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孫子。他年輕時候,在石門山中讀書,博學多才,精通音律。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三十六歲的孔尚任,在禦前負責講解《論語》等書和文廟車服禮器,得到國子監博士頭銜。後來他出差在外,結識了冒辟疆等"遺民",使他對明末清初的遺文逸史感慨頗多,就以之為主題,完成了《桃花扇》。


    《桃花扇》共人有四十出,是中國有史以來,結構最好的曆史劇。全劇以明朝複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為經,以明朝亡國的大小事件為緯,舉凡政治腐敗、軍事黑暗、黨派爭鬥、貴族糜爛,種種情節,都波瀾紙上,要人從"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告訴人一個政權,一旦"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無一不私,焉得不亡?"


    《桃花扇》的寫作,達十年以上,一六九九年問世,次年孔尚任就丟官了。


    施耐庵:《水滸傳》


    施耐庵(約一二九六~約一三七○),他的身世已不可考,隻知道是元朝賜進士出身,在浙江杭州做過官,因為和上司不合,就棄官回家,專門著書了。


    《水滸傳》相沿是施耐庵作的,事實上,它是以宋江三十六人的真人真事為基礎,長時間累積起來的。早在南宋時候,就有了《花和尚》、《武行者》、《青麵碧》等話本。到了宋末元初,施耐庵把這些擴大的材料,做了總整理(又說羅貫中也整理過),最後成為一大名著。


    《水滸傳》寫一百零八個俠盜,他們大都是官逼民反出身,也有路見不平出身,這些人性格突出、作風明快,給人印象深刻、令人同情,是一百零八個羅賓漢的中國版。


    《水滸傳》是最好的抗議文學,它的基調是被壓迫的人要反抗不合理的統治,要"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最後由英雄好漢替天行道。它顯然是一部陽剛的正義之作。


    《水滸傳》是從個人的或小股的反抗開始,然後合流成山頭聚義。結構不凡,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


    羅貫中:《三國演義》


    羅本(約一三三○~約一四○○),字貫中,以字行,號湖海山人,山東東平人。他是明朝第一小說家,寫過五種小說。傳說他是施耐庵的學生,所以《水滸傳》的完成,他也有份。


    《三國演義》在承前方麵,它匯合了中國民間的三國故事,加以集大成。中國民間流傳三國故事,遠自唐朝就有紀錄,李商隱詩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話,直到元朝,《斬呂布》、《哭周瑜》等雜劇,一直層出不窮。這些故事,經這部奇書草船借箭,終於一統了所有流傳,成為定本。在啟後方麵,《三國演義》的文學性,造成改變曆史的離奇效果。《三國演義》有許多許多與事實不合的地方,例如諸葛亮並沒燒新野、借東風或演空城計;關羽並沒誅文醜、殺蔡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並沒一開始就重用孔明;孔明並沒三氣周瑜;龐統並沒獻連環計、也沒死於落鳳坡;曹操並沒追關羽;張飛並沒戰馬超;黃蓋並沒用苦肉計;黃忠並沒死於征吳;陸遜並沒因八陣圖受困。


    《三國演義》雖與曆史不全符合,但在思想上、信仰上、教育上、文字上,卻在中國發生了極大的影響,光一位關老爺,就把一切通吃,這書的作用,由此大開。


    吳承恩:《西遊記》


    吳承恩(一五○○~一五八二),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為人"性敏而多慧,……複善諧謔。"做過明朝小官,"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


    《西遊記》相沿是吳承恩做的,事實上,它是以玄奘取經的真人真事為基礎,長時間累積起來的。早在南宋時候,就有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朝時候,就有了《西遊記平話》、《唐三藏西天取經》等作品,吳承恩把這些材料作為底本,在他生命的晚年,完成了這部中國第一神怪小說。


    《西遊記》以四個鬼使神差的人獸為主角,寫他們在千劫百難中追求目標,有幽默、有諷刺、有熱情、有反抗,它在描寫入的偽善與可愛方麵,是千古奇書。


    《西遊記》中的最大特色是寫孫悟空的言行,孫悟空最後被封為"鬥戰勝佛",他的言行,的確代表了積極人生的一麵。他機靈而機警、好動而好鬥、心地善良、出口幽默,為了理想,他被下獄、被念緊箍咒、被戰友誤會成"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但他最後還是忠心而識大體,幫助了別人,完成了自己。他真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擬人化的猴子!


    餘邵魚:《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是明朝餘邵魚原作、馮夢龍改訂的一部八十萬字巨著,包括了中國早期的重要史實與典故,我們習慣上用的什麽"管鮑之交"、什麽"弦高犒師"、什麽"退避三舍"、什麽"食指大動"、什麽"大義滅親"、什麽"奇貨可居"、什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等等,都可在這部一百零八回的名著裏,找到來龍和去脈。


    《東周列國誌》使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齊桓的信、曹沫的無賴、晏蛾兒的愚忠。介子推的清高、晏子的識大體、伍子肯的鞭屍、蘇秦的合縱、藺相如的完壁歸趙,……都包羅無遺。他們的存亡覺夢,都可以勝數;看了這些存亡覺夢,我們可以上會古人,然後引古證今,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東周列國誌》雖然因為太遷就曆史性,以致文學性不高,但它把頭緒紛亂的曆史做了清晰的處理,可讀性極高。此書在基本觀念上有許多可稱道的,比如它反對愚忠,認為為昏君而死"不得為忠臣之大節",就是它的高明處。


    吳敬梓:《儒林外史》


    吳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軒,也字文木,安徽全椒人。他生於書香世家,"科第累世弗絕",自己也是秀才。到他成年後,他"性耽揮霍","閑逸自恣",能花錢也能助人,把已經中衰的家產,全給折騰光了。他的行為,竟使"鄉裏傳為子弟戒"!


    三十三歲後,他搬到南京,在冬天時候,無酒無食,也沒禦寒的衣服,他就繞著城堞走幾十裏,夜夜如是,謂之"暖足"。四十歲後,他把一生所見的世態與萬象,寫成了《儒林外史》。五十四歲時候,客死揚州。他生前喜歡杜牧"人生隻合揚州死"的詩句,他真的以身成讖,這樣死了。


    《儒林外史》是以知識分子為基線的偉大小說,它用悲憫的筆法寫社會黑暗,罵而不溫、諷而不虐、悲傷中有趣味、輕快裏有哀愁,是千古奇書。


    《儒林外史》寫考試製度的流弊,寫它的害人;又寫舊禮教的罪惡,寫它的殺人;它又寫俠客、寫鹽商、寫家奴、寫妓女,一一用活的語言平鋪直敘,都真切自然。雖然這書的結構,並不高明。


    曹霑:《紅樓夢》


    曹霑(約一七一九~一七六三),字雪芹,也字芹圃,號夢阮。他是滿洲旗人,屬正白旗漢軍。三代祖孫四人,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寧(南京)織造官,這官管皇家采買的職務,是很肥的。康熙皇帝下江南,有五次都住他家。後來祖父因虧空被追賠,家道中落,到了曹霑成年以後,已經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了。那時曹霑住在北京西郊,已經是貧民階級了。


    曹霑一生親曆人世的興亡衰謝,撫今追昔,"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殘夢憶繁華",寫了長篇小說《紅樓夢》。這書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作品,寫了八十回,並沒寫完,他就死了。後來高鶚續作四十回,就成了今天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


    《紅樓夢》寫豪門望族的浮沉與興衰、寫舊社會下個人的矛盾掙紮、寫叛逆性格的悲劇、寫禮教功名的無聊,都生動細致,無與倫比,是中國第一血淚之作。


    《紅樓夢》攻擊道學與八股,說:"還提什麽念書?我最討厭這些道學話。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它誆功名、混飯吃,也罷了,還要說代聖賢立言!"這種攻擊,真是情見乎辭了!


    劉鶚:《老殘遊記》


    劉鶚(一八五七~一九○九),字鐵雲,江蘇丹徒人。少年時候"放曠不守繩墨,而不廢讀書",在醫卜星算方麵,成績都不錯。他賣煙草。開書店、做醫生,經曆很多,不是書呆子。


    一八八八年,他三十二歲時候,黃河在河南決堤。他跑去見河督吳大澄,誌願投效,並提出計劃。吳大澄很賞識,請他去做,他就親自在汙泥裏督工,"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很得工人的愛戴。後來他寫了《治河七說》、《黃河變遷圖考》、《勾股天元草》、《弧角三術》等實用的書;又寫了《鐵雲藏龜》、《鐵雲藏印》、《鐵雲藏陶》、《鐵雲泥封》等學藝的書。


    劉鶚的進步與救世思想,使他做了兩件好事:一件是請開山西的礦,一件是賤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這兩件好事,卻因為環境的黑暗偽善,使他一方麵背了"漢奸"之名,一方麵得了充軍之罪,-他被流放到新疆,五十三歲那年中風,死在風中的迪化(今烏魯木齊市-編者)。


    《老殘遊記》是劉鶚戳破黑暗與偽善的偉大小說,是他四十八歲到五十一歲的作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要把金針度與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敖並收藏要把金針度與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