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勵誌的故事
八零,改變命運從讓丈夫高考開始 作者:靜似驕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要在國外出版,小說還得先翻譯成英文,趙言書英文水平一般,所以得先找專業人士翻譯,這都需要時間,所以出版的事一時半會兒也沒那麽快。
林玉竹見狀就不著急了,不過她想著,有機會還是得給趙言書多說一些積極向上的故事,省的他之後萬一還費心寫了這麽好的文章卻出版不了,那就太可惜了!
於是,接下來一段時間,趙言書每天放學都會聽林玉竹說起很多好玩有趣,又或者勵誌的故事。
漸漸的,他也明白了林玉竹的想法,心裏笑了笑,想到最近的一些靈感,於是,在把《回家》那本小說的出版事宜徹底交出去之後,他就又開始動筆了。
林玉見狀還特地問了他是什麽題材的,得知是積極向上的,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看到林玉竹這麽擔心,趙言書也笑了,還把新書的大綱給她看了。
可林玉竹看過後卻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新書的主人公有兩個,是兩兄弟,哥哥是家裏老大,弟弟是家裏老小,到了知青下鄉的年紀。
父母因為更疼愛最小的弟弟,於是硬逼著哥哥把工作給了弟弟,代替弟弟下了鄉。
本以為兩兄弟以後得的生活會大相徑庭,哥哥鄉下受苦,弟弟城裏享福。
可沒想到,下鄉的哥哥並沒有放棄,在鄉下積極勞動,還當了中學老師,高考恢複的時候還考上了大學衣錦還鄉。
而在城裏的弟弟,接了工作後不好好幹,經常逃班被抓,被調到廠裏打掃公廁,後來還是家裏好不容易才花錢找人給他換到了普通工人的崗位。
而在高考之後,兩兄弟的命運徹底改變。
哥哥上了大學,畢業後當了幹部,步步高升。
弟弟卻因為不好好工作,最終犯了錯被廠子開除,成了混混,一事無成。
兩兄弟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期間還摻雜著父母態度的改變,哥哥從他們口中懂事要讓著弟弟的大兒子,變成了沒什麽希望注定留在鄉下不要拖累家裏的累贅,然後又變成了家裏的驕傲,最後成了家裏所有人的依靠。
而他們對曾經最寵愛的小兒子,卻有了相反的態度,由曾經的寵愛,變成了後來的厭惡。
整個文章充滿了荒誕,又悲苦與溫情相間,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林玉竹看後沉默了,“就是你說的勵誌故事?”
“對啊,哥哥努力改變命運的枷鎖,最後成功了,還不勵誌嗎?”
趙言書麵色不變,繼續道:“我明白你想說的是什麽意思,但我不想寫那些事事順利,仿佛隻要努力就什麽的都能得到的故事。
人生哪有那麽完美?那種隻存在於理想主義中,而我不想寫理想主義小說,生活沒有那麽多一帆風順,人生的路永遠不是平坦的!
我想寫的是讀者看後麵能認真思考的,而不是看後覺得故事很通暢,很高興,然後就沒了,沒兩天就忘了……,那樣的話我的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林玉竹見狀就不著急了,不過她想著,有機會還是得給趙言書多說一些積極向上的故事,省的他之後萬一還費心寫了這麽好的文章卻出版不了,那就太可惜了!
於是,接下來一段時間,趙言書每天放學都會聽林玉竹說起很多好玩有趣,又或者勵誌的故事。
漸漸的,他也明白了林玉竹的想法,心裏笑了笑,想到最近的一些靈感,於是,在把《回家》那本小說的出版事宜徹底交出去之後,他就又開始動筆了。
林玉見狀還特地問了他是什麽題材的,得知是積極向上的,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看到林玉竹這麽擔心,趙言書也笑了,還把新書的大綱給她看了。
可林玉竹看過後卻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新書的主人公有兩個,是兩兄弟,哥哥是家裏老大,弟弟是家裏老小,到了知青下鄉的年紀。
父母因為更疼愛最小的弟弟,於是硬逼著哥哥把工作給了弟弟,代替弟弟下了鄉。
本以為兩兄弟以後得的生活會大相徑庭,哥哥鄉下受苦,弟弟城裏享福。
可沒想到,下鄉的哥哥並沒有放棄,在鄉下積極勞動,還當了中學老師,高考恢複的時候還考上了大學衣錦還鄉。
而在城裏的弟弟,接了工作後不好好幹,經常逃班被抓,被調到廠裏打掃公廁,後來還是家裏好不容易才花錢找人給他換到了普通工人的崗位。
而在高考之後,兩兄弟的命運徹底改變。
哥哥上了大學,畢業後當了幹部,步步高升。
弟弟卻因為不好好工作,最終犯了錯被廠子開除,成了混混,一事無成。
兩兄弟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期間還摻雜著父母態度的改變,哥哥從他們口中懂事要讓著弟弟的大兒子,變成了沒什麽希望注定留在鄉下不要拖累家裏的累贅,然後又變成了家裏的驕傲,最後成了家裏所有人的依靠。
而他們對曾經最寵愛的小兒子,卻有了相反的態度,由曾經的寵愛,變成了後來的厭惡。
整個文章充滿了荒誕,又悲苦與溫情相間,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林玉竹看後沉默了,“就是你說的勵誌故事?”
“對啊,哥哥努力改變命運的枷鎖,最後成功了,還不勵誌嗎?”
趙言書麵色不變,繼續道:“我明白你想說的是什麽意思,但我不想寫那些事事順利,仿佛隻要努力就什麽的都能得到的故事。
人生哪有那麽完美?那種隻存在於理想主義中,而我不想寫理想主義小說,生活沒有那麽多一帆風順,人生的路永遠不是平坦的!
我想寫的是讀者看後麵能認真思考的,而不是看後覺得故事很通暢,很高興,然後就沒了,沒兩天就忘了……,那樣的話我的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