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溫體仁的仕途起步於明朝萬曆年間,他的家族背景深厚,其祖先溫祥卿曾隨明朝開國功臣耿炳文守城,後官至兵部尚書,奠定了家族在浙江的根基。家族成員中,伯祖溫應祿更是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高中探花,為溫家帶來了榮耀。
溫體仁本人十六歲時便成為秀才,展現了非凡的學識。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他一舉中得鄉試,次年殿試中位列二甲,被賜予進士出身,隨即被選為庶吉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成為庶吉士後,溫體仁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這是進入核心官僚體係的重要一步。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升任南京國子監司業,負責教育事務,顯示了他在學術和行政方麵的雙重才能。隨後,溫體仁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被任命為左春坊左庶子,管理誥敕,這一職務涉及皇家詔書的起草和審核,體現了其在文書工作上的專業能力。
然而,溫體仁並不滿足於宮廷內的明爭暗鬥,意識到朝中黨爭的險惡,他選擇遵循父親溫子佐的意願,請求調任南京,擔任詹事府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事。這一決定既體現了他對家庭的重視,也表現出了他對於遠離權力鬥爭中心的明智選擇。
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任職後,溫體仁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丁憂,這是遵循當時孝道原則的正常程序。天啟二年(1622年),他被起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雖然最初稱病不赴,但在皇帝的溫和勸說和老師韓爌的鼓勵下,他最終於同年八月下半月返回北京供職,並開始在皇帝的經筵上擔任日講官,進一步深化了他與皇室的關係。
不幸的是,天啟四年(1624年)父親的離世再次迫使溫體仁回鄉丁憂。直至崇禎帝即位,溫體仁在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被起用為南京禮部尚書,標誌著他政治生涯的新篇章。在崇禎元年(1628年),他再度擔任講讀官,入侍經筵,其恭謹的態度深得皇帝賞識,迅速晉升至禮部尚書。
二、得君賞識
溫體仁的政治手腕在崇禎朝初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利用一係列策略贏得了崇禎帝的信任。在崇禎元年(1628年)冬,當大學士劉鴻訓被罷官後,崇禎帝指示吏部推舉內閣新成員。吏部尚書王永光欲提名溫體仁,但遭到了文選司郎中耿誌煒的反對。最終,名單上包括了東林黨要員錢謙益等人的名字,這引起了溫體仁的不滿。
敏銳察覺到崇禎帝對錢謙益可能的疑慮,溫體仁與同樣未被列入名單的周延儒合作,共同散布關於錢謙益及其同黨操控內閣推選的消息。溫體仁更是在關鍵時刻上疏,揭露多年前錢謙益在科場舞弊案中的角色,指責他結黨營私,不配為閣員。此番攻訐直接導致了崇禎帝在文華殿召見群臣,讓溫體仁與錢謙益對質。溫體仁緊抓機會,堅稱自己孤立無援,而滿朝皆為錢謙益黨羽,最終說服崇禎帝將其政敵逐出朝廷。
然而,溫體仁的勝利並未持續太久,很快他就麵臨了來自江西道禦史毛九華的彈劾,指控他“媚璫”,即討好權宦魏忠賢,甚至在魏忠賢的生祠前獻詩頌揚。毛九華還揭發了溫體仁在丁憂期間的不當行為,包括低價購買木材及賄賂閹黨以逃脫法律製裁等。[26][27]麵對這些指控,溫體仁一方麵請求辭職,另一方麵堅決否認所有指控,並要求與毛九華對質。
在崇禎二年(1629年)正月的一次召對中,溫體仁成功地反駁了毛九華和另一禦史任讚化的指控,後者還被貶謫。崇禎帝認定毛九華提交的證據為偽造,溫體仁的所謂劣跡不實。通過此次事件,崇禎帝形成了溫體仁“孤忠”、無黨派牽連的印象,這反而增強了他對溫體仁的信任,同時也加深了他對東林黨的猜疑。
三、善察帝意
崇禎帝以注重細節著稱,他常常在閣臣提交的奏疏中尋找微小的錯誤,然後退回而不直接說明原因,考驗閣臣的洞察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溫體仁展現出了他獨特的能力,能夠精準地識別出崇禎帝關注的細節所在,這一點在眾多閣臣中顯得尤為突出。[79]
有一次,陳子壯上疏,閣臣們反複票擬,卻總是被崇禎帝打回,無人知曉其中緣由。正當眾人困惑不解之時,溫體仁緩緩開口:“或許是因為疏末未填寫日期吧!”眾人隨後檢查疏文,果真發現了這個疏漏之處。[79]這一事件充分展現了溫體仁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以及他對崇禎帝心思的深刻理解。
更為典型的是發生在崇禎八年(1635年)夏天的一件事。崇禎帝依照慣例表彰在鎮壓農民起義中戰死的曹文詔,並提拔其子曹變蛟為副總兵。曹變蛟隨後上疏謝恩,然而,崇禎帝卻反複將奏疏退回,還在上麵標示了兩點,分別位於恤典日期和謝恩日期之上,令閣臣們一頭霧水。此時,溫體仁因病休假,當他重新入職後,仔細研究了這份謝恩疏,最終發現了問題所在:上疏日期與恤典日期間隔過短,這意味著遠在戰場的曹變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謝恩疏的撰寫。原來,曹變蛟事先委托他人,在恤典聖旨公布後立即代為書寫謝恩書。溫體仁在票簽中提出了疑問,第二天便得到了崇禎帝的認可和回複。[79]
溫體仁的這一係列舉動,即便是在政敵文震孟看來,也承認了他“亦有小才”。這不僅體現了溫體仁在處理政務時的細心與周到,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準確地把握崇禎帝的意圖,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無疑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技能。溫體仁的這一特點,不僅幫助他鞏固了在內閣中的地位,也成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入閣傾軋
崇禎二年(1629年),溫體仁雖未能如願獲得南京禮部尚書之職,但在京城的政治博弈中,他逐漸嶄露頭角。十一月,正值後金大汗皇太極圍困京師之際,溫體仁秘密上疏,揭露督師袁崇煥與敵通謀,導致袁崇煥被捕。次年,崇禎帝決意讓周延儒入閣,而東林黨閣臣韓爌、錢龍錫力薦何如寵、錢象坤,試圖阻止溫體仁入閣。然而,溫體仁與周延儒合謀,迫使錢龍錫因袁崇煥案下獄。
六月,溫體仁終於入閣,兼任東閣大學士。此後,他逐步攀升,官至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乃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最終進階至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改吏部尚書。
在內閣中,溫體仁與周延儒表麵和氣,私下卻暗中較量。他籠絡山東、江西籍官員,削弱周延儒勢力。崇禎四年(1631年),溫體仁趁周延儒離京之機,處理了周延儒親近的袁弘勳、張道濬,隨後使王永光引咎辭職,安排親信閔洪學接替吏部尚書之位,掌握了人事權。周延儒則設法彈劾閔洪學,使李長庚取代其位。
崇禎六年(1633年),周延儒因太監王坤彈劾陷入困境,溫體仁袖手旁觀,兩人關係惡化。溫體仁暗中支持周延儒的對手,排擠其盟友,卻表現得不動聲色,維持崇禎帝的信任。六月,周延儒因私稱崇禎帝為“羲皇上人”而被迫辭職,溫體仁批準其辭職,從而繼任內閣首輔。周延儒離職時,推薦何如寵入閣以製衡溫體仁,但何如寵懼怕溫體仁而未敢就任。
刑科給事中黃紹傑直言溫體仁為奸佞,請求將其逐出朝廷,但崇禎帝斥責黃紹傑輕率狂妄,將他降級外放。溫體仁在平定登州叛亂(吳橋兵變)後,因其功績,於崇禎七年(1634年)晉升為中極殿大學士,加封少師。
五、晉升首輔
溫體仁在成為內閣首輔後,首要目標便是清除障礙,尤其是掌握人事任免權的吏部尚書李長庚。崇禎七年(1634年),溫體仁巧妙地利用一次朝臣寬恤的機會,通過密揭彈劾李長庚,指控他未待刑部正式批複即開具起廢諸臣名單,此舉被視為“屈法徇私,朋比欺蒙”。崇禎帝對李長庚的處理極為不滿,最終將其削籍為民,溫體仁的親信張捷則暫代吏部事務。
隨後,在崇禎帝的平台召見中,溫體仁推動自己的親信謝升成為新的吏部尚書,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在人事上的影響力。這一係列行動彰顯了溫體仁在排除異己方麵的心機和手段。
隨著文震孟因講《春秋》而受到崇禎帝賞識,溫體仁感到了威脅,因為文震孟是東林黨係的人物。崇禎八年(1635年),文震孟雖因病未能參加崇禎帝組織的廷試,仍被欽點入閣。溫體仁起初表現出對文震孟的尊重,每次都征詢其意見,這使得文震孟誤判了溫體仁的意圖,放鬆了警惕。
然而,當文震孟反對吏部尚書謝升欲將曾批評過溫體仁的言官許譽卿調往南京的計劃時,衝突爆發。謝升指控許譽卿不願南遷是出於把持朝政的目的,崇禎帝站在了謝升和溫體仁一邊,將許譽卿貶為平民。文震孟對此公開表達不滿,溫體仁趁機向崇禎帝告狀,導致文震孟及其同黨何吾騶被斥為“徇私擾亂”,最終被逐出朝廷。[51-52]
針對鄭鄤的事件,溫體仁利用其族舅吳宗達提供的材料,指控鄭鄤有“杖母烝妾”之罪,即在家時曾杖打母親並強納父妾。這一指控極為嚴重,導致鄭鄤被捕入獄。盡管缺乏確鑿證據,此案拖延多年,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鄭鄤才被執行淩遲,但此時溫體仁已去世。
六、卸任去世
溫體仁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其權力與爭議並存。他輔政期間,內外局勢不斷惡化,多次遭到朝中多位官員如傅朝佑、劉宗周等人的彈劾,但均得到了崇禎帝的庇護,導致彈劾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55]溫體仁的肆無忌憚,特別是在與複社的衝突中,企圖利用職權打壓對方,卻因倪元珙、馮元飆的不配合而未能得逞。[56]
崇禎十年(1637年),溫體仁的弟弟溫育仁未能加入複社,激發了溫體仁對複社的敵意。他唆使陳履謙和張漢儒誣告已退休的政敵錢謙益,企圖置其於死地。錢謙益被捕後,求助於太監曹化淳,這觸發了一係列事件,最終揭露了陳履謙父子的陰謀。曹化淳的介入,不僅保護了錢謙益,還揭露了溫體仁背後的指使。[57-58]
崇禎帝得知真相後,開始懷疑溫體仁“有黨”,對他的信任迅速瓦解。麵對這一局麵,溫體仁上書請求辭職,期望崇禎帝會挽留他。然而,崇禎帝果斷批準了他的辭職,溫體仁震驚之餘,隻得離開內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歡聲雷動,可見溫體仁的離去受到了民間的歡迎。[59-60]
溫體仁回鄉後不久,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按中國傳統計算,實際年齡為六十四歲)。崇禎帝對其去世感到惋惜,不僅為之輟朝,還追贈太傅,賜予厚葬,並親自決定其諡號為“文忠”,打破了通常由閣臣先擬諡的慣例。[1]然而,南明建立後,溫體仁的諡號一度被削除,但在其同黨張捷、蔡弈琛的支持下,諡號得以恢複。
結語
溫體仁的故事展示了曆史人物評價的複雜性。一方麵,他能夠在動蕩時期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顯示出一定的政治手腕;另一方麵,他的執政風格和政績卻備受質疑,被認為是明朝衰敗的一個因素。這提醒我們,在評價曆史人物時,應當全麵考量其時代背景和個人行為的影響,避免單一維度的判斷。
溫體仁的仕途起步於明朝萬曆年間,他的家族背景深厚,其祖先溫祥卿曾隨明朝開國功臣耿炳文守城,後官至兵部尚書,奠定了家族在浙江的根基。家族成員中,伯祖溫應祿更是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高中探花,為溫家帶來了榮耀。
溫體仁本人十六歲時便成為秀才,展現了非凡的學識。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他一舉中得鄉試,次年殿試中位列二甲,被賜予進士出身,隨即被選為庶吉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成為庶吉士後,溫體仁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這是進入核心官僚體係的重要一步。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升任南京國子監司業,負責教育事務,顯示了他在學術和行政方麵的雙重才能。隨後,溫體仁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被任命為左春坊左庶子,管理誥敕,這一職務涉及皇家詔書的起草和審核,體現了其在文書工作上的專業能力。
然而,溫體仁並不滿足於宮廷內的明爭暗鬥,意識到朝中黨爭的險惡,他選擇遵循父親溫子佐的意願,請求調任南京,擔任詹事府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事。這一決定既體現了他對家庭的重視,也表現出了他對於遠離權力鬥爭中心的明智選擇。
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任職後,溫體仁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丁憂,這是遵循當時孝道原則的正常程序。天啟二年(1622年),他被起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雖然最初稱病不赴,但在皇帝的溫和勸說和老師韓爌的鼓勵下,他最終於同年八月下半月返回北京供職,並開始在皇帝的經筵上擔任日講官,進一步深化了他與皇室的關係。
不幸的是,天啟四年(1624年)父親的離世再次迫使溫體仁回鄉丁憂。直至崇禎帝即位,溫體仁在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被起用為南京禮部尚書,標誌著他政治生涯的新篇章。在崇禎元年(1628年),他再度擔任講讀官,入侍經筵,其恭謹的態度深得皇帝賞識,迅速晉升至禮部尚書。
二、得君賞識
溫體仁的政治手腕在崇禎朝初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利用一係列策略贏得了崇禎帝的信任。在崇禎元年(1628年)冬,當大學士劉鴻訓被罷官後,崇禎帝指示吏部推舉內閣新成員。吏部尚書王永光欲提名溫體仁,但遭到了文選司郎中耿誌煒的反對。最終,名單上包括了東林黨要員錢謙益等人的名字,這引起了溫體仁的不滿。
敏銳察覺到崇禎帝對錢謙益可能的疑慮,溫體仁與同樣未被列入名單的周延儒合作,共同散布關於錢謙益及其同黨操控內閣推選的消息。溫體仁更是在關鍵時刻上疏,揭露多年前錢謙益在科場舞弊案中的角色,指責他結黨營私,不配為閣員。此番攻訐直接導致了崇禎帝在文華殿召見群臣,讓溫體仁與錢謙益對質。溫體仁緊抓機會,堅稱自己孤立無援,而滿朝皆為錢謙益黨羽,最終說服崇禎帝將其政敵逐出朝廷。
然而,溫體仁的勝利並未持續太久,很快他就麵臨了來自江西道禦史毛九華的彈劾,指控他“媚璫”,即討好權宦魏忠賢,甚至在魏忠賢的生祠前獻詩頌揚。毛九華還揭發了溫體仁在丁憂期間的不當行為,包括低價購買木材及賄賂閹黨以逃脫法律製裁等。[26][27]麵對這些指控,溫體仁一方麵請求辭職,另一方麵堅決否認所有指控,並要求與毛九華對質。
在崇禎二年(1629年)正月的一次召對中,溫體仁成功地反駁了毛九華和另一禦史任讚化的指控,後者還被貶謫。崇禎帝認定毛九華提交的證據為偽造,溫體仁的所謂劣跡不實。通過此次事件,崇禎帝形成了溫體仁“孤忠”、無黨派牽連的印象,這反而增強了他對溫體仁的信任,同時也加深了他對東林黨的猜疑。
三、善察帝意
崇禎帝以注重細節著稱,他常常在閣臣提交的奏疏中尋找微小的錯誤,然後退回而不直接說明原因,考驗閣臣的洞察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溫體仁展現出了他獨特的能力,能夠精準地識別出崇禎帝關注的細節所在,這一點在眾多閣臣中顯得尤為突出。[79]
有一次,陳子壯上疏,閣臣們反複票擬,卻總是被崇禎帝打回,無人知曉其中緣由。正當眾人困惑不解之時,溫體仁緩緩開口:“或許是因為疏末未填寫日期吧!”眾人隨後檢查疏文,果真發現了這個疏漏之處。[79]這一事件充分展現了溫體仁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以及他對崇禎帝心思的深刻理解。
更為典型的是發生在崇禎八年(1635年)夏天的一件事。崇禎帝依照慣例表彰在鎮壓農民起義中戰死的曹文詔,並提拔其子曹變蛟為副總兵。曹變蛟隨後上疏謝恩,然而,崇禎帝卻反複將奏疏退回,還在上麵標示了兩點,分別位於恤典日期和謝恩日期之上,令閣臣們一頭霧水。此時,溫體仁因病休假,當他重新入職後,仔細研究了這份謝恩疏,最終發現了問題所在:上疏日期與恤典日期間隔過短,這意味著遠在戰場的曹變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謝恩疏的撰寫。原來,曹變蛟事先委托他人,在恤典聖旨公布後立即代為書寫謝恩書。溫體仁在票簽中提出了疑問,第二天便得到了崇禎帝的認可和回複。[79]
溫體仁的這一係列舉動,即便是在政敵文震孟看來,也承認了他“亦有小才”。這不僅體現了溫體仁在處理政務時的細心與周到,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準確地把握崇禎帝的意圖,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無疑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技能。溫體仁的這一特點,不僅幫助他鞏固了在內閣中的地位,也成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入閣傾軋
崇禎二年(1629年),溫體仁雖未能如願獲得南京禮部尚書之職,但在京城的政治博弈中,他逐漸嶄露頭角。十一月,正值後金大汗皇太極圍困京師之際,溫體仁秘密上疏,揭露督師袁崇煥與敵通謀,導致袁崇煥被捕。次年,崇禎帝決意讓周延儒入閣,而東林黨閣臣韓爌、錢龍錫力薦何如寵、錢象坤,試圖阻止溫體仁入閣。然而,溫體仁與周延儒合謀,迫使錢龍錫因袁崇煥案下獄。
六月,溫體仁終於入閣,兼任東閣大學士。此後,他逐步攀升,官至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乃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最終進階至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改吏部尚書。
在內閣中,溫體仁與周延儒表麵和氣,私下卻暗中較量。他籠絡山東、江西籍官員,削弱周延儒勢力。崇禎四年(1631年),溫體仁趁周延儒離京之機,處理了周延儒親近的袁弘勳、張道濬,隨後使王永光引咎辭職,安排親信閔洪學接替吏部尚書之位,掌握了人事權。周延儒則設法彈劾閔洪學,使李長庚取代其位。
崇禎六年(1633年),周延儒因太監王坤彈劾陷入困境,溫體仁袖手旁觀,兩人關係惡化。溫體仁暗中支持周延儒的對手,排擠其盟友,卻表現得不動聲色,維持崇禎帝的信任。六月,周延儒因私稱崇禎帝為“羲皇上人”而被迫辭職,溫體仁批準其辭職,從而繼任內閣首輔。周延儒離職時,推薦何如寵入閣以製衡溫體仁,但何如寵懼怕溫體仁而未敢就任。
刑科給事中黃紹傑直言溫體仁為奸佞,請求將其逐出朝廷,但崇禎帝斥責黃紹傑輕率狂妄,將他降級外放。溫體仁在平定登州叛亂(吳橋兵變)後,因其功績,於崇禎七年(1634年)晉升為中極殿大學士,加封少師。
五、晉升首輔
溫體仁在成為內閣首輔後,首要目標便是清除障礙,尤其是掌握人事任免權的吏部尚書李長庚。崇禎七年(1634年),溫體仁巧妙地利用一次朝臣寬恤的機會,通過密揭彈劾李長庚,指控他未待刑部正式批複即開具起廢諸臣名單,此舉被視為“屈法徇私,朋比欺蒙”。崇禎帝對李長庚的處理極為不滿,最終將其削籍為民,溫體仁的親信張捷則暫代吏部事務。
隨後,在崇禎帝的平台召見中,溫體仁推動自己的親信謝升成為新的吏部尚書,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在人事上的影響力。這一係列行動彰顯了溫體仁在排除異己方麵的心機和手段。
隨著文震孟因講《春秋》而受到崇禎帝賞識,溫體仁感到了威脅,因為文震孟是東林黨係的人物。崇禎八年(1635年),文震孟雖因病未能參加崇禎帝組織的廷試,仍被欽點入閣。溫體仁起初表現出對文震孟的尊重,每次都征詢其意見,這使得文震孟誤判了溫體仁的意圖,放鬆了警惕。
然而,當文震孟反對吏部尚書謝升欲將曾批評過溫體仁的言官許譽卿調往南京的計劃時,衝突爆發。謝升指控許譽卿不願南遷是出於把持朝政的目的,崇禎帝站在了謝升和溫體仁一邊,將許譽卿貶為平民。文震孟對此公開表達不滿,溫體仁趁機向崇禎帝告狀,導致文震孟及其同黨何吾騶被斥為“徇私擾亂”,最終被逐出朝廷。[51-52]
針對鄭鄤的事件,溫體仁利用其族舅吳宗達提供的材料,指控鄭鄤有“杖母烝妾”之罪,即在家時曾杖打母親並強納父妾。這一指控極為嚴重,導致鄭鄤被捕入獄。盡管缺乏確鑿證據,此案拖延多年,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鄭鄤才被執行淩遲,但此時溫體仁已去世。
六、卸任去世
溫體仁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其權力與爭議並存。他輔政期間,內外局勢不斷惡化,多次遭到朝中多位官員如傅朝佑、劉宗周等人的彈劾,但均得到了崇禎帝的庇護,導致彈劾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55]溫體仁的肆無忌憚,特別是在與複社的衝突中,企圖利用職權打壓對方,卻因倪元珙、馮元飆的不配合而未能得逞。[56]
崇禎十年(1637年),溫體仁的弟弟溫育仁未能加入複社,激發了溫體仁對複社的敵意。他唆使陳履謙和張漢儒誣告已退休的政敵錢謙益,企圖置其於死地。錢謙益被捕後,求助於太監曹化淳,這觸發了一係列事件,最終揭露了陳履謙父子的陰謀。曹化淳的介入,不僅保護了錢謙益,還揭露了溫體仁背後的指使。[57-58]
崇禎帝得知真相後,開始懷疑溫體仁“有黨”,對他的信任迅速瓦解。麵對這一局麵,溫體仁上書請求辭職,期望崇禎帝會挽留他。然而,崇禎帝果斷批準了他的辭職,溫體仁震驚之餘,隻得離開內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歡聲雷動,可見溫體仁的離去受到了民間的歡迎。[59-60]
溫體仁回鄉後不久,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按中國傳統計算,實際年齡為六十四歲)。崇禎帝對其去世感到惋惜,不僅為之輟朝,還追贈太傅,賜予厚葬,並親自決定其諡號為“文忠”,打破了通常由閣臣先擬諡的慣例。[1]然而,南明建立後,溫體仁的諡號一度被削除,但在其同黨張捷、蔡弈琛的支持下,諡號得以恢複。
結語
溫體仁的故事展示了曆史人物評價的複雜性。一方麵,他能夠在動蕩時期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顯示出一定的政治手腕;另一方麵,他的執政風格和政績卻備受質疑,被認為是明朝衰敗的一個因素。這提醒我們,在評價曆史人物時,應當全麵考量其時代背景和個人行為的影響,避免單一維度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