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背景


    李自成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即公曆9月22日,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米脂河西200裏的李繼遷寨。根據《米脂縣誌》的記載,米脂地區的李姓分為兩支,一支屬於太安裏二甲,另一支則來自山西永和石樓縣。李自成的家庭屬於太安裏二甲的分支,這一支李姓是在明代之前從甘肅太安裏遷徙來的。而李家站這個地方,則是黨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後居住的地區,這表明李自成的祖先可能與這一少數民族有著某種淵源。


    據費密所著的《荒書》記載,李自成出生之時,他的父親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身穿黃色衣服的人進入了他們的土窯。基於這個夢境,李自成被賦予了小名“黃娃子”(或作“黃來兒”)。這個名字似乎預示著他將來會與眾不同,甚至帶有一些神秘色彩。在民間傳說中,這樣的夢境往往被視為吉祥的征兆,預示著此人未來將會有所作為。


    李自成的本名是鴻基,小字為磑生。他從小便表現出了對武藝的濃厚興趣,尤其喜歡練習槍術、馬術和棍棒。這種性格特點或許也受到了其家庭背景的影響。在那個動蕩的時代,掌握一定的武藝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農民階層中更是如此。李自成的家庭條件並不寬裕,因此他自幼就不得不麵對生活的艱辛,這也促使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


    二、殺官起義


    李自成的起義之路始於一係列個人和社會的困境。明朝天啟年間,陝北地區遭受連續多年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但官府的賦稅並未減輕。李自成的家庭因此陷入了極度貧困之中。他年少時曾在寺廟當過小和尚,名為黃來僧,也曾為本地的地主艾姓人家放牧羊群。十幾歲時,母親去世,隨後父親也不幸離世,使得他孤苦無依。


    到了二十一歲,李自成在銀川驛站找到了一份工作,成為一名驛卒。然而,由於無法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務,他遭到了嚴厲的懲罰。在窮苦的朋友們的幫助下,李自成殺死了文舉人,並與侄兒李過逃亡至甘肅,加入了邊軍。當時的邊軍士兵生活十分困苦,軍餉不足,軍官們還經常貪汙和克扣軍餉,導致士兵們經常處於饑餓和寒冷之中。


    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對驛站製度進行了改革,精簡了許多驛站。李自成因為丟失了一份公文而被裁撤,失業後回到家中,又背上了債務。同年冬天,因無力償還舉人艾詔的欠款,他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下令將李自成戴上枷鎖遊街示眾,並準備將其處死。在親友的幫助下,李自成才得以逃脫,並在年底殺死了債主艾詔。之後,他又因妻子韓金兒與村人蓋虎私通而殺害了妻子。背負兩條人命的李自成意識到,如果留在當地,必將麵臨官府的嚴懲,於是與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逃往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在甘州,李自成很快被提拔為把總。同年冬天,後金軍隊大舉南下,威脅到京城的安全。為了保衛北京,朝廷緊急調動各地軍隊前往京城增援。李自成所在的甘肅邊軍也被派遣前往。在行軍途中,經過金縣(今甘肅榆中)時,士兵們要求發放軍餉,但參將王國卻拒絕發放。這種情況下,士兵們的不滿情緒迅速升級,最終爆發了兵變,參將王國和當地的縣令被殺,李自成也參與了這次兵變。


    三、征戰四方


    李自成的征戰曆程始於崇禎二年(1629年),他加入了王左掛的農民軍,並隨著這支隊伍輾轉於漢中等地。然而,隨著後金軍隊第一次入侵中原,北京陷入緊張局勢,大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處死。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左掛被明廷招降,李自成隨之轉投張存孟(不沾泥)麾下,擔任隊長職務。


    崇禎四年(1631年),張存孟在陝北的戰鬥中失利並向明朝投降。同年十月,洪承疇被任命為三邊總督。在這種形勢下,李自成率領殘部東渡黃河,於崇禎六年(1633年)投奔了他的舅父高迎祥,成為“闖將”。此時,高迎祥已經自稱“闖王”,李自成的到來加強了這支農民軍的力量。


    同年,曹文詔率領關寧軍在山西擊敗了農民軍,迫使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撤退到河南,他們在那裏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然而,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隊再次入侵,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抵抗後金軍,被包圍的農民軍趁機從王樸處突圍。同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帶領軍隊向西進軍,與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會合,共同圍剿漢南地區的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農民軍誤入興安(今陝西省安康市)的車箱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峽穀地勢險要,四麵環山,隻有一條狹窄的棧道可供進出,被明軍截斷出路。


    在這樣的絕境中,李自成采納了顧君恩的建議,決定賄賂陳奇瑜的親信,向明軍詐降。陳奇瑜同意釋放李自成等人,並派出五十多名安撫官將農民軍遣送回鄉。然而,一出峽穀,李自成立刻殺了安撫官,重新起義。


    四、愈剿愈盛


    崇禎八年(1635年),隨著洪承疇被任命為五省總督,開始了對農民軍的大規模圍剿。農民軍被迫退到河南洛陽一帶。這一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的起義軍首領在河南滎陽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史稱“滎陽大會”。在這次會議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戰略方針,旨在分散明軍的力量,從而為農民軍創造有利的作戰環境。


    會後,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等人率部攻打南直隸鳳陽,破壞了明皇室的祖墳,並焚燒了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死了六十多名宦官和中都守將朱國相。然而,在爭奪鳳陽皇宮俘虜的小太監和鼓吹樂器的問題上,李自成與張獻忠之間產生了矛盾,兩人因此結怨。隨後,李自成選擇分兵西行,前往甘肅。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與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的戰鬥中兵敗,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的殘部轉而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因此被推舉為新的“闖王”。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李自成繼續領導農民軍在四川、甘肅、陝西一帶征戰。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通過限製農民軍的流動性,逐一擊破農民軍的各個部分。這一策略在實施的兩年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張獻忠在兵敗後投降了明朝,而李自成也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和孫傳庭的伏擊,損失慘重,僅帶著劉宗敏等17人逃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躲避。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軍再次入侵中原,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和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突破長城防線,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了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主張與清朝議和,但這一提議遭到了宣大總督盧象升等人的強烈反對。由於崇禎皇帝在和戰問題上的猶豫不決,盧象升在河北巨鹿戰死。清軍撤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被調往遼東以防備清軍的再次入侵,這給了李自成在山中喘息的機會。冬季,李自成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在此期間娶妻生子。


    五、鏖戰中原


    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穀城(位於今湖北省襄樊市)再次反叛明廷,而李自成也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開始了一場新的征程。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率軍進入河南。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留了許多饑民,並開倉賑濟饑民。李自成的行為吸引了大量流離失所的民眾前來加入,人們紛紛響應,形成了“一呼百萬”的壯觀景象。李自成軍隊的發展勢頭迅猛,人數迅速增長到數萬人,並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即民歌中流傳的“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了洛陽,殺死了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並舉辦了一場名為“福祿宴”的盛宴,將福王的肉與鹿肉一同烹煮,與將士們分享。此外,他還沒收了福王府中的大量財富和糧食,發布了告示以賑濟饑民。隨後,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李自成三次圍攻河南省城開封,但均未成功。最後一次圍攻發生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最終黃河決堤,洪水淹沒了開封城。


    在這一時期,李自成的軍隊還殺死了陝西總督傅宗龍和汪喬年。同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李自成擊敗了明軍陝西巡撫孫傳庭。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了承天,並被推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他改襄陽為襄京,並自稱“新順王”。李自成在襄京實行了一係列安撫民眾的措施,包括提供耕牛和種子給流亡的農民,賑濟貧困人群,鼓勵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發展。與此同時,他殺死了與自己合作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賀一龍,以及叛將袁時中。


    同年五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八月,明軍督師孫傳庭率領十萬大軍出關。李自成聞訊後,立即率主力北上迎戰。九月,雙方在郟縣對峙。當時正值大雨傾盆,明軍糧草供應出現問題。李自成一方麵動員百姓堅壁清野,阻止明軍就地籌糧;另一方麵派大將劉宗敏率領一萬輕騎兵前往汝州,切斷了明軍的糧道。孫傳庭得知消息後,不得不回師企圖打通糧道。李自成抓住機會,率軍追擊400裏,大敗明軍,斬首四萬餘人。李自成乘勝追擊,攻破了潼關,殺死了孫傳庭,並最終占領了整個陝西。


    六、建立大順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他封功臣以五等爵位,並改革了政權機構,將內閣改為天佑殿,設置大學士平章軍事,六政府增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並增設省級機構,設立節度使。同時,李自成準備東征明京師。


    二月初二(3月10日),李自成在沙渦口造船三千艘,渡過黃河,相繼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了懷慶(今河南焦作),殺掉了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了太原,守將牛勇、王永魁督兵五千人出戰,全部陣亡。初八日,李自成利用守將張雄作為內應,用大炮轟破城池,蔡懋德自殺身亡。在太原休整了八天後,十六日,李自成攻克了忻州(今山西忻州),當地官民迎接投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借堅固的城牆堅守,雙方激戰十餘日。周遇吉因為兵力不足且糧食耗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內)。周遇吉全力抵抗,最終彈盡糧絕,開門力戰而死,全身布滿了箭矢,如同刺蝟一般,其夫人劉氏率領二十餘名婦女登上屋頂射擊,最終全部被燒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了寧武關,前後損失了七萬餘名將士,傷亡慘重。據《罪惟錄》記載:“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薑鑲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的投降文書也送到了。隨後,李自成接連攻下了居庸關、昌平等地。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經過昌平,抵達沙河。十七日進入高碑店、西直門,用大炮轟擊城牆,攻擊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了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複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記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包括割讓西北一帶,封為國王,並要求犒賞軍百萬,願意退守河南,並承諾可以協助朝廷平定其他起義軍,但不接受詔書也不朝見皇帝。談判最終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劉宗敏所部軍隊進城。中午時分,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進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了望,又返回乾清宮,發現大臣們均已逃散。最終,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立靈堂公祭,後將遺體移入佛寺。二十七日,崇禎被葬於田貴妃墓中。


    七、京內生活


    李自成入駐紫禁城之後,生活和統治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封宮女竇美儀為妃,並且在占領初期,命令軍隊不得傷害平民和掠奪財物婦女,維持了一段時間的京城秩序穩定,許多店鋪仍然正常營業。


    然而,從三月二十七日開始,大順軍開始拷打和掠奪明朝官員的財產,規定了不同級別的官員需繳納的“助餉”數額。劉宗敏製作了大量的夾棍,用來施加酷刑。這種行為導致了城中的恐慌氣氛日益加重,人心惶惶。農民軍對官員的拷打極其殘忍,許多人因此死亡。據談遷《棗林雜俎》記載,有超過1600人在這一過程中喪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順軍在占領區內設立官署處理政務,首要任務就是追繳官員的財產。例如,在城固縣,農民軍采用酷刑逼迫官員繳納財產;在汾陽,他們搜刮富戶,強迫他們繳納錢財;在絳州,士大夫遭受酷刑;在宣化,權將軍下令征斂紳士和富裕家庭的財產,手段極為殘忍。


    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上出現了一份告示,聲稱明朝的氣數未盡,人們應當效忠明朝,定於四月二十日立東宮太子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然而,這一計劃並未實現。十三日,李自成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前往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的是李岩、劉亮和李侔。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其中包括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以及永樂年間積累的未使用的鎮庫金三千七百萬錠,每錠重達五百兩,並刻有“永樂”字樣。


    八、退出京師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為了解決明朝殘餘勢力,多次嚐試招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未能成功。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在一片石戰役中展開激戰。戰鬥持續到四月二十二日,吳軍逐漸難以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與清軍聯手對抗李自成。在兩軍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的軍隊遭受重創,主將劉宗敏受傷,李自成被迫下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京城,隻剩下大約三萬餘人。


    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但憤怒之下殺害了吳三桂在京的家人共34口。次日,李自成帶領軍隊逃往西安,從山西和河南兩路撤退。在離開北京之前,李自成下令焚燒了紫禁城和其他一些北京的建築物。七月,李自成渡過黃河,敗歸西安,不久之後放棄了西安,經由藍田、商州,走武關方向撤退。


    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許多原先投降大順的明朝將領開始複投南明或清朝,這讓李自成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疑慮。最終,李自成錯誤地殺害了李岩等人,這一舉動導致了人心的進一步離散。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攻陷了太原,並隨即分兵南下晉東南。大順軍在長治的守將劉忠無法抵擋清軍的攻勢,被迫率領部隊撤入河南。至此,山西省內僅剩下西南一角仍為大順軍所控製,李自成在山西的防線基本崩潰。十月下旬,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從大同向榆林進軍,隨後從陝北南下西安;另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李自成得到消息後,急忙率領軍隊增援潼關。十二月,清軍進攻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劉宗敏率部先戰不利。


    九、流亡覆滅


    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率領大順軍出戰,但遭遇挫折。隨後,李自成親自率領騎兵和步兵進行反擊,但再次被清軍擊敗。初五、初六兩日夜間,大順軍連續襲擊清軍營地,但均未取得勝利。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抵前線,逼近潼關。大順軍挖掘深壕,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試圖阻擋清軍的進攻。十一日,清軍首先使用紅衣大炮轟擊大順軍陣地,隨後發起大規模進攻,成功突破了大順軍的防線。盡管大順軍奮力抵抗,使用騎兵反擊,並試圖從側翼包抄清軍,但最終還是未能扭轉戰局。與此同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從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陝北,圍攻榆林。經過十三天的激戰,潼關最終失守。麵對清軍的兩路夾擊,李自成意識到陝西的失守已不可避免,被迫放棄西安,經由藍田、商州,走武關,撤退到襄陽,聲稱計劃奪取南京,從水陸兩路推進。


    三月,大順軍擊敗了南明將領左良玉,占領了武昌,並計劃乘船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的基地。然而,大順軍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清軍就已經分水陸兩路突然襲擊而來。李自成隻得倉促放棄武昌,向東南方向前進。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擊敗大順軍,切斷了他們向東的退路。意識到東進已不可能,李自成轉而向西南方向進軍,準備穿過江西進入湖南。


    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領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卻不幸被當地民兵武裝薑大眼殺害。李自成的屍體被秘密埋葬。李自成戰死後,大順軍悲痛萬分,立即對九宮山區進行報複性的打擊。《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


    結語


    李自成的一生是明末亂世的縮影,他的興起和失敗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不僅展現了超凡的軍事才能,還提出了順應民心的政策主張。盡管最終未能建立一個穩固的政權,但他所倡導的平等理念以及對腐敗的批判,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