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少征戰
愛新覺羅·豪格自幼便展露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皇太極的勇猛與智慧,也在一係列的征戰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以下是對豪格早年征戰經曆的詳細敘述: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這一年是豪格軍事生涯的重要開端。在這一年,豪格跟從大貝勒代善等人征討蒙古紮魯特部,這場戰役中,豪格表現得極為英勇,親手斬殺了紮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清廷對蒙古各部的控製,也為豪格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同年,努爾哈赤去世,其父皇太極繼位,隨即進行了重大的軍事調整,將努爾哈赤直轄並分給阿濟格三兄弟的兩黃旗與自己和豪格所領的兩白旗互換旗色。這樣,豪格成為了鑲黃旗的旗主,地位更加穩固。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豪格參與了寧錦之戰,這是清廷對明朝的重要軍事行動之一。在錦州與明軍的激烈交鋒中,豪格率領的軍隊取得了顯著勝利,並負責保護塔山的糧運線路,確保了前線補給的安全。次年,豪格又與貝勒濟爾哈朗一同征討蒙古固特塔布囊,將其擊敗並誅殺,進一步擴展了清廷的領土範圍。
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這一年,豪格參與了八旗軍繞道蒙古深入明朝腹地的重大軍事行動。豪格與三貝勒莽古爾泰等人一起巡視通州渡口,隨後八旗軍逼近並包圍了明朝首都北京。在廣渠門外,豪格親自率領軍隊迎擊明朝寧、錦方向而來的援軍,麵對明軍設下的埋伏,豪格率領軍隊與明軍激戰,一直衝擊到北京城壕,最終迫使明軍潰敗。之後,豪格與貝勒嶽讬、薩哈廉一起包圍並攻克了永平以東的香河。
天聰六年(1632年):豪格繼續隨大軍征討察哈爾部,並率領軍隊進入明朝邊境進行大規模的攻略。這次行動不僅擴大了清廷的疆域,還進一步削弱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禦力量。同年六月,豪格被晉封為和碩貝勒,地位進一步提升。
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這一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討論進一步興國的策略。在討論中,豪格提出了先攻打明朝的戰略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皇太極的高度讚賞。豪格認為應當繞道蒙古進入內地,並利用當地民眾對明朝的不滿情緒,同時采用多方位的進攻策略,包括夾攻山海關以及招募流民等方法,以削弱明朝的抵抗力量。同年八月,八旗軍開始攻打山海關。
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豪格跟隨皇太極自宣府直驅朔州,與揚古利共同摧毀了明朝的邊牆,並從尚方堡一帶進入內地。他們攻掠了朔州及五台山,並與皇太極一起巡視山西大同,擊敗了明朝的援軍。
天聰九年(1635年):豪格和多爾袞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這次行動非常成功,先後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以及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擁有元朝傳國玉璽,上麵刻有“製誥之寶”四字,這份珍貴的文物後來被呈獻給了皇太極,這也成為了皇太極稱帝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豪格和多爾袞返回歸化城時,豪格又率領軍隊再次入侵山西邊郡,摧毀了寧武關,並深入代州、忻州等地。
這一年十二月,正藍旗發生了一件重要的政治變動。有人舉報正藍旗的莽古爾泰、德格類生前圖謀不軌,皇太極借此機會將他們所轄的牛錄並入兩黃旗,由自己直接統領,並另外成立了新的正藍旗,任命豪格為主帥。這一係列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豪格在清廷中的地位,同時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奠定了基礎。
二、受封親王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隨著皇太極稱帝,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並被委以掌管戶部的重要職務。然而不久之後,由於豪格與嶽讬私下流露出對皇太極的不滿,豪格被降為貝勒,並被解除了戶部職務,罰銀一千兩。但很快,豪格就重新獲得了信任,與睿親王多爾袞一同出征攻打錦州,並再次負責戶部事務。同年十二月,豪格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與多爾袞一起自寬甸入長山口,攻克昌州,並在安州大敗朝鮮軍隊。豪格還率領清軍追擊朝鮮援軍至陶山,取得了勝利。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豪格率領軍隊自董家口突破明朝邊牆,進入內地作戰。在豐潤擊敗了明軍,攻占了山東地區,並招降了高唐縣。豪格的軍隊一路劫掠至曹州,並攻下了東光等地。
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大軍班師回朝,皇太極賜予豪格兩匹馬、白銀一萬兩,並讓他重新管理戶部事務,恢複了原來的親王封爵。同年,豪格與豫親王多鐸合作,擊敗了寧遠的明軍,並斬殺了明將金國鳳。
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為了長期圍困錦州,豪格奉命與多爾袞一起在義州屯田,割取了錦州的麥子,並攻克了許多明軍據點。在一次戰鬥中,明軍襲擊了鑲藍旗的大營,豪格率軍反擊,成功擊敗了明軍。之後,豪格又在杏山攻擊了洪承疇的軍隊,並與多爾袞一起包圍了錦州。但由於豪格離開了錦州城較遠的地方駐紮,他再次被遣回家中,並被降為郡王。
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軍再次圍攻錦州,豪格負責攻擊鬆山及山海關的明朝援兵,並截獲了大量戰馬。麵對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大軍前來救援錦州,豪格請求改變駐紮地點,以防止被夾擊。最終,洪承疇被擊潰,困守在鬆山城。
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圍困在鬆山的明將夏承德秘密向清軍投降,豪格派遣左右翼兵馬在夜間爬梯進入城內,隨後八旗兵進入,鬆山被清軍攻破。豪格俘虜了洪承疇及巡撫邱民仰等人,並斬殺了大量明軍官兵。豪格隨後進駐杏山,並與濟爾哈朗一起攻克了塔山。鬆錦大戰後,豪格因為戰功卓著,恢複了原來的親王封號,並被賜予馬鞍一副、蟒緞百匹。
三、爭奪皇權
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猝然離世,未留下明確的繼承人選,導致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成為了爭奪皇位的重要候選人之一。豪格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睿親王多爾袞,後者因其顯赫的功勳和廣泛的支持者而成為豪格最有力的競爭者。
豪格的優勢與支持者:豪格憑借其在多次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廣泛的讚譽。根據“立長”的傳統觀念,豪格作為長子繼承皇位顯得合情合理。豪格獲得了來自實力強大的兩黃旗將領的支持,其中包括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鼇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此外,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為君。在軍事實力方麵,豪格擁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加上自己所領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形成了強大的軍事聯盟。
多爾袞的立場與支持者:多爾袞則得到了兩白旗官員的堅定支持,他們反對豪格繼承皇位。多爾袞本人在朝中的影響力巨大,因此也有不少重臣支持他登基。雙方在東廡殿內的氣氛一度十分緊張,所有與會者都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僵局與解決方案: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僵持不下之際,兩黃旗的大臣們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建議:如果不立先帝的皇子為君,則他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一提議表明了兩黃旗將領對皇太極的忠誠,並強調了立皇子為君的重要性。
最終決議:經過十多天的激烈討論和較量,最高會議最終做出了妥協性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位為帝,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擔任攝政。這一安排既滿足了兩黃旗將領提出的要求,即由皇太極的皇子繼承皇位,也平衡了多爾袞及其支持者的利益。濟爾哈朗作為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而多爾袞則任第二攝政,從而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通過這種方式,豪格雖然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但避免了宮廷內部的分裂和可能引發的動亂。
四、平定四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為言語中傷睿親王多爾袞而被削去了爵位。然而,隨著清軍入關,豪格依然率領軍隊隨大軍進入關內。同年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對諸王進行了大封,考慮到豪格隨清軍平定中原有功,恢複了他原有的和碩肅親王封號。在這一年冬天,豪格率領軍隊進入山東,平定了山東濟寧滿家洞的土匪。
順治三年(1646年),隨著李自成勢力的基本消亡,張獻忠在四川的勢力成為清廷新的關注焦點。因此,清廷任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等人一起西征四川。大軍抵達西安後,豪格采取了一係列行動來清除張獻忠的殘餘勢力。
西安至四川的進軍:豪格派遣尚書星訥等人在邠州擊敗敵軍,又派遣固山額真都類攻打慶陽。當時,賀珍、二隻虎、孫守法等流寇占據著漢中、興安地區;武大定、高如礪、蔣登雷、石國璽、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則占據了徽縣、階州。豪格指揮清軍從西安分兵進擊流寇,迫使蔣登雷、石國璽、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向清軍投降,其餘的流寇敗潰逃走。清軍相繼攻克了被流寇占據的城池,成功地肅清了陝西地區的流寇勢力。
進攻四川:同年十一月,豪格率軍向四川進軍。當時,張獻忠占據西充,豪格派遣鼇拜作為先鋒部隊進攻張獻忠,自己則率領大軍跟進。清軍抵達西充後,與張獻忠的軍隊展開激戰,豪格親自射殺了張獻忠,攻破了張獻忠的一百三十多個營寨,斬首數萬人。這一勝利迅速傳回京城,順治帝為此下詔嘉獎豪格。
四川的平定: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豪格繼續在四川境內進行軍事行動,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江、寶陽等郡縣相繼被平定。隨著這些地區的穩定,四川的局勢逐漸安定下來。然而,由於四川地區連年戰亂,社會生產和糧食供應幾乎完全中斷,豪格不得不結束在四川的軍事行動,率領滿族和漢族軍隊經由陝西返回京城。豪格留下了王遵坦、李國英(原為左良玉部下的總兵)等明朝降將駐守四川,以維持當地的秩序。
豪格在四川的軍事行動不僅結束了張獻忠的殘暴統治,還為清朝在西南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基礎。然而,四川地區長期的戰亂使得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豪格在完成軍事任務後選擇撤軍,也是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當地的社會負擔。
五、不幸逝世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軍班師回京,順治帝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豪格,表彰其在平定四川的功績。然而,此時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嫌隙已經達到了頂點。多爾袞長期以來與豪格存在著複雜的競爭關係,這種競爭不僅源於他們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對立,還涉及兩人在政治立場和軍事行動中的分歧。
豪格之死:不久之後,多爾袞以豪格隱瞞部將冒功和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為由,將豪格下獄。四月,豪格在獄中去世,年僅四十歲。關於豪格的死因,曆史記錄並不詳細,但普遍認為是多爾袞的構陷所致。豪格去世後,其福晉被多爾袞納為妾室,這也是多爾袞打擊豪格家族的一種手段。
昭雪與追諡: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親政後,開始清算多爾袞的勢力,並為多爾袞生前製造的冤案昭雪。順治帝追念豪格生前的功績,下令為其平反,恢複了豪格的和碩肅親王封號,並立碑紀念。順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諡為肅武親王,成為清代第一位被追諡的親王,這標誌著朝廷對他生前貢獻的正式認可。
入祀太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豪格被追認為入祀太廟,這意味著他的靈位可以供奉在皇家宗廟中,享受國家的祭祀。這一榮譽不僅象征著豪格在清朝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清朝對豪格生前貢獻的最終肯定。
結語
豪格的悲劇性命運是清朝初期政治鬥爭的一個典型例子。盡管他在戰場上建立了赫赫戰功,但最終未能逃脫政治鬥爭的殘酷現實。豪格的逝世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反映了當時清朝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順治帝對豪格的追諡和平反,體現了清朝政府對曆史人物評價的一種轉變,也是對豪格個人貢獻的一種遲來的認可。
愛新覺羅·豪格自幼便展露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皇太極的勇猛與智慧,也在一係列的征戰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以下是對豪格早年征戰經曆的詳細敘述: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這一年是豪格軍事生涯的重要開端。在這一年,豪格跟從大貝勒代善等人征討蒙古紮魯特部,這場戰役中,豪格表現得極為英勇,親手斬殺了紮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清廷對蒙古各部的控製,也為豪格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同年,努爾哈赤去世,其父皇太極繼位,隨即進行了重大的軍事調整,將努爾哈赤直轄並分給阿濟格三兄弟的兩黃旗與自己和豪格所領的兩白旗互換旗色。這樣,豪格成為了鑲黃旗的旗主,地位更加穩固。
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豪格參與了寧錦之戰,這是清廷對明朝的重要軍事行動之一。在錦州與明軍的激烈交鋒中,豪格率領的軍隊取得了顯著勝利,並負責保護塔山的糧運線路,確保了前線補給的安全。次年,豪格又與貝勒濟爾哈朗一同征討蒙古固特塔布囊,將其擊敗並誅殺,進一步擴展了清廷的領土範圍。
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這一年,豪格參與了八旗軍繞道蒙古深入明朝腹地的重大軍事行動。豪格與三貝勒莽古爾泰等人一起巡視通州渡口,隨後八旗軍逼近並包圍了明朝首都北京。在廣渠門外,豪格親自率領軍隊迎擊明朝寧、錦方向而來的援軍,麵對明軍設下的埋伏,豪格率領軍隊與明軍激戰,一直衝擊到北京城壕,最終迫使明軍潰敗。之後,豪格與貝勒嶽讬、薩哈廉一起包圍並攻克了永平以東的香河。
天聰六年(1632年):豪格繼續隨大軍征討察哈爾部,並率領軍隊進入明朝邊境進行大規模的攻略。這次行動不僅擴大了清廷的疆域,還進一步削弱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禦力量。同年六月,豪格被晉封為和碩貝勒,地位進一步提升。
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這一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討論進一步興國的策略。在討論中,豪格提出了先攻打明朝的戰略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皇太極的高度讚賞。豪格認為應當繞道蒙古進入內地,並利用當地民眾對明朝的不滿情緒,同時采用多方位的進攻策略,包括夾攻山海關以及招募流民等方法,以削弱明朝的抵抗力量。同年八月,八旗軍開始攻打山海關。
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豪格跟隨皇太極自宣府直驅朔州,與揚古利共同摧毀了明朝的邊牆,並從尚方堡一帶進入內地。他們攻掠了朔州及五台山,並與皇太極一起巡視山西大同,擊敗了明朝的援軍。
天聰九年(1635年):豪格和多爾袞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這次行動非常成功,先後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以及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擁有元朝傳國玉璽,上麵刻有“製誥之寶”四字,這份珍貴的文物後來被呈獻給了皇太極,這也成為了皇太極稱帝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豪格和多爾袞返回歸化城時,豪格又率領軍隊再次入侵山西邊郡,摧毀了寧武關,並深入代州、忻州等地。
這一年十二月,正藍旗發生了一件重要的政治變動。有人舉報正藍旗的莽古爾泰、德格類生前圖謀不軌,皇太極借此機會將他們所轄的牛錄並入兩黃旗,由自己直接統領,並另外成立了新的正藍旗,任命豪格為主帥。這一係列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豪格在清廷中的地位,同時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奠定了基礎。
二、受封親王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隨著皇太極稱帝,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並被委以掌管戶部的重要職務。然而不久之後,由於豪格與嶽讬私下流露出對皇太極的不滿,豪格被降為貝勒,並被解除了戶部職務,罰銀一千兩。但很快,豪格就重新獲得了信任,與睿親王多爾袞一同出征攻打錦州,並再次負責戶部事務。同年十二月,豪格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與多爾袞一起自寬甸入長山口,攻克昌州,並在安州大敗朝鮮軍隊。豪格還率領清軍追擊朝鮮援軍至陶山,取得了勝利。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豪格率領軍隊自董家口突破明朝邊牆,進入內地作戰。在豐潤擊敗了明軍,攻占了山東地區,並招降了高唐縣。豪格的軍隊一路劫掠至曹州,並攻下了東光等地。
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四月:大軍班師回朝,皇太極賜予豪格兩匹馬、白銀一萬兩,並讓他重新管理戶部事務,恢複了原來的親王封爵。同年,豪格與豫親王多鐸合作,擊敗了寧遠的明軍,並斬殺了明將金國鳳。
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為了長期圍困錦州,豪格奉命與多爾袞一起在義州屯田,割取了錦州的麥子,並攻克了許多明軍據點。在一次戰鬥中,明軍襲擊了鑲藍旗的大營,豪格率軍反擊,成功擊敗了明軍。之後,豪格又在杏山攻擊了洪承疇的軍隊,並與多爾袞一起包圍了錦州。但由於豪格離開了錦州城較遠的地方駐紮,他再次被遣回家中,並被降為郡王。
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軍再次圍攻錦州,豪格負責攻擊鬆山及山海關的明朝援兵,並截獲了大量戰馬。麵對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大軍前來救援錦州,豪格請求改變駐紮地點,以防止被夾擊。最終,洪承疇被擊潰,困守在鬆山城。
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圍困在鬆山的明將夏承德秘密向清軍投降,豪格派遣左右翼兵馬在夜間爬梯進入城內,隨後八旗兵進入,鬆山被清軍攻破。豪格俘虜了洪承疇及巡撫邱民仰等人,並斬殺了大量明軍官兵。豪格隨後進駐杏山,並與濟爾哈朗一起攻克了塔山。鬆錦大戰後,豪格因為戰功卓著,恢複了原來的親王封號,並被賜予馬鞍一副、蟒緞百匹。
三、爭奪皇權
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猝然離世,未留下明確的繼承人選,導致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成為了爭奪皇位的重要候選人之一。豪格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睿親王多爾袞,後者因其顯赫的功勳和廣泛的支持者而成為豪格最有力的競爭者。
豪格的優勢與支持者:豪格憑借其在多次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廣泛的讚譽。根據“立長”的傳統觀念,豪格作為長子繼承皇位顯得合情合理。豪格獲得了來自實力強大的兩黃旗將領的支持,其中包括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鼇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此外,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為君。在軍事實力方麵,豪格擁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加上自己所領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形成了強大的軍事聯盟。
多爾袞的立場與支持者:多爾袞則得到了兩白旗官員的堅定支持,他們反對豪格繼承皇位。多爾袞本人在朝中的影響力巨大,因此也有不少重臣支持他登基。雙方在東廡殿內的氣氛一度十分緊張,所有與會者都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僵局與解決方案: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僵持不下之際,兩黃旗的大臣們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建議:如果不立先帝的皇子為君,則他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一提議表明了兩黃旗將領對皇太極的忠誠,並強調了立皇子為君的重要性。
最終決議:經過十多天的激烈討論和較量,最高會議最終做出了妥協性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位為帝,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擔任攝政。這一安排既滿足了兩黃旗將領提出的要求,即由皇太極的皇子繼承皇位,也平衡了多爾袞及其支持者的利益。濟爾哈朗作為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而多爾袞則任第二攝政,從而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通過這種方式,豪格雖然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但避免了宮廷內部的分裂和可能引發的動亂。
四、平定四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為言語中傷睿親王多爾袞而被削去了爵位。然而,隨著清軍入關,豪格依然率領軍隊隨大軍進入關內。同年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對諸王進行了大封,考慮到豪格隨清軍平定中原有功,恢複了他原有的和碩肅親王封號。在這一年冬天,豪格率領軍隊進入山東,平定了山東濟寧滿家洞的土匪。
順治三年(1646年),隨著李自成勢力的基本消亡,張獻忠在四川的勢力成為清廷新的關注焦點。因此,清廷任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等人一起西征四川。大軍抵達西安後,豪格采取了一係列行動來清除張獻忠的殘餘勢力。
西安至四川的進軍:豪格派遣尚書星訥等人在邠州擊敗敵軍,又派遣固山額真都類攻打慶陽。當時,賀珍、二隻虎、孫守法等流寇占據著漢中、興安地區;武大定、高如礪、蔣登雷、石國璽、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則占據了徽縣、階州。豪格指揮清軍從西安分兵進擊流寇,迫使蔣登雷、石國璽、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向清軍投降,其餘的流寇敗潰逃走。清軍相繼攻克了被流寇占據的城池,成功地肅清了陝西地區的流寇勢力。
進攻四川:同年十一月,豪格率軍向四川進軍。當時,張獻忠占據西充,豪格派遣鼇拜作為先鋒部隊進攻張獻忠,自己則率領大軍跟進。清軍抵達西充後,與張獻忠的軍隊展開激戰,豪格親自射殺了張獻忠,攻破了張獻忠的一百三十多個營寨,斬首數萬人。這一勝利迅速傳回京城,順治帝為此下詔嘉獎豪格。
四川的平定: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豪格繼續在四川境內進行軍事行動,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江、寶陽等郡縣相繼被平定。隨著這些地區的穩定,四川的局勢逐漸安定下來。然而,由於四川地區連年戰亂,社會生產和糧食供應幾乎完全中斷,豪格不得不結束在四川的軍事行動,率領滿族和漢族軍隊經由陝西返回京城。豪格留下了王遵坦、李國英(原為左良玉部下的總兵)等明朝降將駐守四川,以維持當地的秩序。
豪格在四川的軍事行動不僅結束了張獻忠的殘暴統治,還為清朝在西南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基礎。然而,四川地區長期的戰亂使得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豪格在完成軍事任務後選擇撤軍,也是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當地的社會負擔。
五、不幸逝世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軍班師回京,順治帝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豪格,表彰其在平定四川的功績。然而,此時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嫌隙已經達到了頂點。多爾袞長期以來與豪格存在著複雜的競爭關係,這種競爭不僅源於他們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對立,還涉及兩人在政治立場和軍事行動中的分歧。
豪格之死:不久之後,多爾袞以豪格隱瞞部將冒功和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為由,將豪格下獄。四月,豪格在獄中去世,年僅四十歲。關於豪格的死因,曆史記錄並不詳細,但普遍認為是多爾袞的構陷所致。豪格去世後,其福晉被多爾袞納為妾室,這也是多爾袞打擊豪格家族的一種手段。
昭雪與追諡: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親政後,開始清算多爾袞的勢力,並為多爾袞生前製造的冤案昭雪。順治帝追念豪格生前的功績,下令為其平反,恢複了豪格的和碩肅親王封號,並立碑紀念。順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諡為肅武親王,成為清代第一位被追諡的親王,這標誌著朝廷對他生前貢獻的正式認可。
入祀太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豪格被追認為入祀太廟,這意味著他的靈位可以供奉在皇家宗廟中,享受國家的祭祀。這一榮譽不僅象征著豪格在清朝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清朝對豪格生前貢獻的最終肯定。
結語
豪格的悲劇性命運是清朝初期政治鬥爭的一個典型例子。盡管他在戰場上建立了赫赫戰功,但最終未能逃脫政治鬥爭的殘酷現實。豪格的逝世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反映了當時清朝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順治帝對豪格的追諡和平反,體現了清朝政府對曆史人物評價的一種轉變,也是對豪格個人貢獻的一種遲來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