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貴陽繼位
吳三桂在決定起兵反清之前,曾試圖接回在京的兒子吳應熊,但後者拒絕返回昆明,並且將康熙帝即將采取的削藩計劃告知了吳三桂,同時讓吳三桂的密使秘密帶走了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這一舉動無疑加速了吳三桂反清的步伐。然而,吳應熊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清廷的懲罰,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5月18日)四月十三日被康熙帝誅殺,一同遇難的還有他的次子吳世琳。吳世璠得以留在雲南,成為吳三桂的重要繼承人。
隨著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於衡陽稱帝,吳世璠被封為皇太孫。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重,他授意心腹大臣迅速召回吳世璠,以便交代後事。然而,在吳世璠抵達之前,吳三桂便已病逝。為了穩定軍心,避免引起混亂,吳三桂的親信們決定暫時隱瞞他的死訊,下令關閉衡州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並且每日仍按慣例向吳三桂的寢宮進奉衣物食物,以此來維持表麵的平靜。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侄子、女婿以及其他心腹將領聚集在衡州,共同商討對策。他們推舉吳國貴總管軍務,並派遣胡國柱返回雲南迎接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然而,留守雲南的郭壯圖堅決反對這一計劃,他認為雲南是戰略要地,不能輕易讓吳世璠離開。胡國柱極力勸說,但郭壯圖始終不肯改變立場,甚至認為可以放棄湖南,固守險要之地,繼續在雲南建立“夜郎王國”。
胡國柱無奈之下,隻能將吳三桂的遺體用棉花包裹,秘密運送回貴州和雲南,而吳世璠則在胡國柱的陪同下前往貴陽。在那裏,吳世璠即位為帝,將貴陽府貢院設為臨時行宮,並定年號為“洪化”,追尊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其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製沿用了吳三桂時期的體係,並對諸位將領進行了封賞,其中方光琛、郭壯圖成為核心成員,吳世璠的叔叔吳應期被封為楚王。經過一係列的政治鬥爭,郭壯圖的女兒最終被冊封為皇後。
值得注意的是,吳世璠即位時遭遇了不祥之兆:在胡國柱奉命築壇進行祭祀儀式時,突然刮起了強勁的陰風,所有的燈燭都被吹滅。這些跡象似乎預示著吳世璠統治的不穩定性和即將到來的危機。
二、全盤崩潰
吳三桂逝世之後,吳軍內部的軍心開始進一步渙散,局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吳應期堅守嶽州,但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形勢愈發危急,他不得不棄城突圍而逃,導致嶽州失守。嶽州的失陷意味著湖南的大門完全敞開,為清軍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正月二十七日,早已集結在荊州待命的清軍乘勢渡江,數千艘船隻同時出發,場麵壯觀。康熙帝隨即下達了全麵進攻的命令,吳軍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全線潰退。
吳應期、胡國柱、王緒等人從嶽州一路逃至辰州,試圖在這裏重新組織防線。他們選擇在辰州安營紮寨,憑借險要的地勢據守。然而,到了這個時候,除了辰州、武岡、新寧之外,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落入清軍之手。
麵對吳軍的敗退,清軍各路大軍迅速推進。大將軍察尼趁機奪取了嶽州,並且攻克了辰龍關,切斷了吳軍的退路。安親王嶽樂率軍攻克長沙,進一步鞏固了清軍在湖南的控製權。與此同時,喇布收複了衡州,傅宏烈等部則成功收複了桂林,這些勝利使得清軍在南方的戰略地位大大加強。
三、內部傾軋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吳世璠逃回昆明,此時的吳氏集團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吳應期作為吳氏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從湖南逃到貴州,並前往昆明朝見吳世璠。因為是同一家族的成員,吳應期被留在內庭受到款待。在宴席上,吳應期想到一連串的失敗,感到絕望,將責任歸咎於方光琛,稱其為“首禍”。夏國相等內外親屬也在場,聽到這番言論後,皆痛哭失聲。
吳應期隨後跟隨吳世璠從貴陽逃回雲南,並沿途招集散逃的兵士,聚集了一兩千人的力量。到達交水(今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附近)後,吳應期選擇在此駐紮,並未直接前往昆明。吳應期的計劃是重新集結逃散的吳軍,企圖回到昆明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吳世璠,自己取而代之。
此時,吳氏政權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吳世璠的嶽父郭壯圖手中。郭壯圖得知了吳應期的動向後,便開始策劃如何應對。他與吳將線密謀,由吳將線打著受郭壯圖派遣的旗號,率領部隊前往貴州增援,實則是前往交水對付吳應期。到達交水後,吳將線以慰勞軍隊為名,誘騙吳應期前來,趁其不備,將其逮捕,並當場用繩索勒死。
郭壯圖接到吳應期已被處死的消息後,立即在昆明采取行動,將吳應期的兩個兒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一並勒死。吳應期父子的死亡使得吳氏政權的控製權更加牢固地掌握在郭壯圖手中。吳世璠當時尚未成年,大約隻有十五六歲的年紀,因此政權的重大決策幾乎都由他的嶽父郭壯圖決定。
這次內部傾軋導致骨肉相殘,不僅削弱了吳氏政權的實力,也讓人心進一步渙散,軍心和民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氏集團的力量愈發衰弱,無法有效地組織抵抗,為即將到來的清軍的最後攻擊埋下了伏筆。吳世璠在昆明的處境也變得更加危險,麵對清軍的強大攻勢,昆明的防禦力量顯得極為脆弱。
四、負隅頑抗
康熙二十年(1681年),麵對清軍的強大攻勢,吳世璠的處境愈發艱難。這一年,定遠平寇大將軍趙良棟、彰泰、賴塔等將領分別從四川、貴州、廣西三個方向向雲南進發,目標直指昆明。吳世璠深知昆明是吳氏政權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急忙調動兵力進行防禦。
吳世璠命令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人前去阻擊趙良棟所率領的清軍,而郭壯圖則負責迎戰蔡毓榮。然而,蔡毓榮采取了放火焚燒森林的戰術,破壞了吳軍的防禦工事,使得郭壯圖所部敗退。麵對清軍步步逼近,吳世璠緊急調回夏國相等人回援昆明。
吳世璠親自督軍堅守昆明城中的五華山,拚死抵抗。昆明城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清軍雖然多次嚐試攻城,但始終未能取得明顯進展。雙方在昆明城外僵持了數月,期間吳世璠和清軍之間的戰鬥異常激烈。
同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向圍城的清軍將士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加快攻城速度,盡快拿下昆明。清軍在接到命令後,加大了對昆明的進攻力度。清軍主力部隊直抵昆明城下,吳世璠被迫派出兵力出城迎戰,在歸化寺附近與清軍進行了激烈的交鋒。盡管吳軍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被清軍擊敗。賴塔部推進至銀錠山,蔡毓榮奪取了重重關與太平橋,趙良棟、穆占以及巡撫王繼文則占領了玉皇閣。
在清軍的三路軍分撥後,開始了連續數日夜的猛攻。昆明城內的吳世璠和郭壯圖陷入極度恐慌之中,眼看著昆明城即將被攻破,卻找不到有效的對策。吳世璠與郭壯圖驚慌失措,無法製定出有效的防禦策略,整個昆明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五、身死城破
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昆明城內的局勢日益緊張。清軍統帥章泰等人不僅加強了對昆明城的軍事攻勢,還采取了心理戰策略,通過向城內發射招降書的方式進一步瓦解吳軍的鬥誌。城內糧食短缺,加上清軍晝夜不斷的攻擊,使得城內的軍民意識到昆明城即將淪陷,生命安全麵臨嚴重威脅。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二日,吳軍將領餘從龍、吳成鼇秘密出城向清軍投降,並將昆明城內的虛實情況一一告知了清軍統帥。得知城內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章泰等人親自督戰,各路大軍全力猛攻,四麵合圍昆明城,並秘密派遣餘從龍進城進行招撫工作。
十月二十八日,吳軍將領吳將線、吳國柱、吳世吉、原任都統何進忠、林天擎等人密謀發動兵變,計劃逮捕吳世璠和郭壯圖,然後獻給清軍。吳世璠得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昆明城即將失守,自己的命運已經無法挽回。於是,他穿上皇帝的服飾,登上大殿,手持刀劍,先是試圖自刎,但並未立即斃命,隨即又用力刺向自己的喉嚨,鮮血噴湧而出,最終倒斃在血泊之中,年僅十六歲。他的皇後郭氏也選擇了自縊身亡。據記載,宮中有上百人選擇從死。
與此同時,吳將線等人帶領軍隊闖入郭壯圖家中,當即殺死了郭壯圖的心腹郭得勝。郭壯圖聞變後,和他的兒子郭宗汾一同選擇了自刎。昆明城內陷入了一片混亂。吳將線等人擒住了吳三桂的大學士方光琛及其子方學潛、侄方學範等主要人物,並接管了全城。
十月二十九日,吳將線等將領打開昆明城門,向清軍投降。吳世璠的首級以及夏國相、馬寶等重要將領的屍體被押解至北京。至此,曆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結語
吳世璠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充滿了動蕩與挑戰。他試圖延續祖父開創的事業,但最終未能逃脫曆史的宿命。吳世璠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那個時代複雜政治格局下的一個縮影。
吳三桂在決定起兵反清之前,曾試圖接回在京的兒子吳應熊,但後者拒絕返回昆明,並且將康熙帝即將采取的削藩計劃告知了吳三桂,同時讓吳三桂的密使秘密帶走了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這一舉動無疑加速了吳三桂反清的步伐。然而,吳應熊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清廷的懲罰,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5月18日)四月十三日被康熙帝誅殺,一同遇難的還有他的次子吳世琳。吳世璠得以留在雲南,成為吳三桂的重要繼承人。
隨著吳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於衡陽稱帝,吳世璠被封為皇太孫。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重,他授意心腹大臣迅速召回吳世璠,以便交代後事。然而,在吳世璠抵達之前,吳三桂便已病逝。為了穩定軍心,避免引起混亂,吳三桂的親信們決定暫時隱瞞他的死訊,下令關閉衡州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並且每日仍按慣例向吳三桂的寢宮進奉衣物食物,以此來維持表麵的平靜。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侄子、女婿以及其他心腹將領聚集在衡州,共同商討對策。他們推舉吳國貴總管軍務,並派遣胡國柱返回雲南迎接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然而,留守雲南的郭壯圖堅決反對這一計劃,他認為雲南是戰略要地,不能輕易讓吳世璠離開。胡國柱極力勸說,但郭壯圖始終不肯改變立場,甚至認為可以放棄湖南,固守險要之地,繼續在雲南建立“夜郎王國”。
胡國柱無奈之下,隻能將吳三桂的遺體用棉花包裹,秘密運送回貴州和雲南,而吳世璠則在胡國柱的陪同下前往貴陽。在那裏,吳世璠即位為帝,將貴陽府貢院設為臨時行宮,並定年號為“洪化”,追尊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其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製沿用了吳三桂時期的體係,並對諸位將領進行了封賞,其中方光琛、郭壯圖成為核心成員,吳世璠的叔叔吳應期被封為楚王。經過一係列的政治鬥爭,郭壯圖的女兒最終被冊封為皇後。
值得注意的是,吳世璠即位時遭遇了不祥之兆:在胡國柱奉命築壇進行祭祀儀式時,突然刮起了強勁的陰風,所有的燈燭都被吹滅。這些跡象似乎預示著吳世璠統治的不穩定性和即將到來的危機。
二、全盤崩潰
吳三桂逝世之後,吳軍內部的軍心開始進一步渙散,局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吳應期堅守嶽州,但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形勢愈發危急,他不得不棄城突圍而逃,導致嶽州失守。嶽州的失陷意味著湖南的大門完全敞開,為清軍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正月二十七日,早已集結在荊州待命的清軍乘勢渡江,數千艘船隻同時出發,場麵壯觀。康熙帝隨即下達了全麵進攻的命令,吳軍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全線潰退。
吳應期、胡國柱、王緒等人從嶽州一路逃至辰州,試圖在這裏重新組織防線。他們選擇在辰州安營紮寨,憑借險要的地勢據守。然而,到了這個時候,除了辰州、武岡、新寧之外,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落入清軍之手。
麵對吳軍的敗退,清軍各路大軍迅速推進。大將軍察尼趁機奪取了嶽州,並且攻克了辰龍關,切斷了吳軍的退路。安親王嶽樂率軍攻克長沙,進一步鞏固了清軍在湖南的控製權。與此同時,喇布收複了衡州,傅宏烈等部則成功收複了桂林,這些勝利使得清軍在南方的戰略地位大大加強。
三、內部傾軋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吳世璠逃回昆明,此時的吳氏集團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吳應期作為吳氏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從湖南逃到貴州,並前往昆明朝見吳世璠。因為是同一家族的成員,吳應期被留在內庭受到款待。在宴席上,吳應期想到一連串的失敗,感到絕望,將責任歸咎於方光琛,稱其為“首禍”。夏國相等內外親屬也在場,聽到這番言論後,皆痛哭失聲。
吳應期隨後跟隨吳世璠從貴陽逃回雲南,並沿途招集散逃的兵士,聚集了一兩千人的力量。到達交水(今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附近)後,吳應期選擇在此駐紮,並未直接前往昆明。吳應期的計劃是重新集結逃散的吳軍,企圖回到昆明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吳世璠,自己取而代之。
此時,吳氏政權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吳世璠的嶽父郭壯圖手中。郭壯圖得知了吳應期的動向後,便開始策劃如何應對。他與吳將線密謀,由吳將線打著受郭壯圖派遣的旗號,率領部隊前往貴州增援,實則是前往交水對付吳應期。到達交水後,吳將線以慰勞軍隊為名,誘騙吳應期前來,趁其不備,將其逮捕,並當場用繩索勒死。
郭壯圖接到吳應期已被處死的消息後,立即在昆明采取行動,將吳應期的兩個兒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一並勒死。吳應期父子的死亡使得吳氏政權的控製權更加牢固地掌握在郭壯圖手中。吳世璠當時尚未成年,大約隻有十五六歲的年紀,因此政權的重大決策幾乎都由他的嶽父郭壯圖決定。
這次內部傾軋導致骨肉相殘,不僅削弱了吳氏政權的實力,也讓人心進一步渙散,軍心和民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吳氏集團的力量愈發衰弱,無法有效地組織抵抗,為即將到來的清軍的最後攻擊埋下了伏筆。吳世璠在昆明的處境也變得更加危險,麵對清軍的強大攻勢,昆明的防禦力量顯得極為脆弱。
四、負隅頑抗
康熙二十年(1681年),麵對清軍的強大攻勢,吳世璠的處境愈發艱難。這一年,定遠平寇大將軍趙良棟、彰泰、賴塔等將領分別從四川、貴州、廣西三個方向向雲南進發,目標直指昆明。吳世璠深知昆明是吳氏政權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急忙調動兵力進行防禦。
吳世璠命令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人前去阻擊趙良棟所率領的清軍,而郭壯圖則負責迎戰蔡毓榮。然而,蔡毓榮采取了放火焚燒森林的戰術,破壞了吳軍的防禦工事,使得郭壯圖所部敗退。麵對清軍步步逼近,吳世璠緊急調回夏國相等人回援昆明。
吳世璠親自督軍堅守昆明城中的五華山,拚死抵抗。昆明城的防禦工事十分堅固,清軍雖然多次嚐試攻城,但始終未能取得明顯進展。雙方在昆明城外僵持了數月,期間吳世璠和清軍之間的戰鬥異常激烈。
同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向圍城的清軍將士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加快攻城速度,盡快拿下昆明。清軍在接到命令後,加大了對昆明的進攻力度。清軍主力部隊直抵昆明城下,吳世璠被迫派出兵力出城迎戰,在歸化寺附近與清軍進行了激烈的交鋒。盡管吳軍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被清軍擊敗。賴塔部推進至銀錠山,蔡毓榮奪取了重重關與太平橋,趙良棟、穆占以及巡撫王繼文則占領了玉皇閣。
在清軍的三路軍分撥後,開始了連續數日夜的猛攻。昆明城內的吳世璠和郭壯圖陷入極度恐慌之中,眼看著昆明城即將被攻破,卻找不到有效的對策。吳世璠與郭壯圖驚慌失措,無法製定出有效的防禦策略,整個昆明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五、身死城破
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昆明城內的局勢日益緊張。清軍統帥章泰等人不僅加強了對昆明城的軍事攻勢,還采取了心理戰策略,通過向城內發射招降書的方式進一步瓦解吳軍的鬥誌。城內糧食短缺,加上清軍晝夜不斷的攻擊,使得城內的軍民意識到昆明城即將淪陷,生命安全麵臨嚴重威脅。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二日,吳軍將領餘從龍、吳成鼇秘密出城向清軍投降,並將昆明城內的虛實情況一一告知了清軍統帥。得知城內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章泰等人親自督戰,各路大軍全力猛攻,四麵合圍昆明城,並秘密派遣餘從龍進城進行招撫工作。
十月二十八日,吳軍將領吳將線、吳國柱、吳世吉、原任都統何進忠、林天擎等人密謀發動兵變,計劃逮捕吳世璠和郭壯圖,然後獻給清軍。吳世璠得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昆明城即將失守,自己的命運已經無法挽回。於是,他穿上皇帝的服飾,登上大殿,手持刀劍,先是試圖自刎,但並未立即斃命,隨即又用力刺向自己的喉嚨,鮮血噴湧而出,最終倒斃在血泊之中,年僅十六歲。他的皇後郭氏也選擇了自縊身亡。據記載,宮中有上百人選擇從死。
與此同時,吳將線等人帶領軍隊闖入郭壯圖家中,當即殺死了郭壯圖的心腹郭得勝。郭壯圖聞變後,和他的兒子郭宗汾一同選擇了自刎。昆明城內陷入了一片混亂。吳將線等人擒住了吳三桂的大學士方光琛及其子方學潛、侄方學範等主要人物,並接管了全城。
十月二十九日,吳將線等將領打開昆明城門,向清軍投降。吳世璠的首級以及夏國相、馬寶等重要將領的屍體被押解至北京。至此,曆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宣告結束。
結語
吳世璠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充滿了動蕩與挑戰。他試圖延續祖父開創的事業,但最終未能逃脫曆史的宿命。吳世璠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那個時代複雜政治格局下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