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王輔臣的早年經曆頗具傳奇色彩。他原本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的仆傭之子,在明末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王輔臣追隨姐夫劉某參加了農民軍。據說王輔臣生性好賭,曾在一夜之間輸掉了六百兩銀子。這一舉動激怒了姐夫劉某,劉某甚至打算殺掉王輔臣。在一個緊張的時刻,劉某在屋內拉弓欲射殺王輔臣,但第一箭未中,王輔臣趁機反殺劉某後逃亡。


    逃亡後的王輔臣輾轉來到明朝大同總兵薑鑲麾下。薑鑲手下有一位將領名叫王進朝,因膝下無子,便認王輔臣為義子,從此王輔臣改姓王。因為王輔臣麵孔白皙,身材高大,眉如臥蠶,酷似當時流傳的呂布畫像,因此在軍中獲得了“活呂布”的美譽。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中國曆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明朝滅亡。在這個曆史轉折點上,大同也順應時勢舉城投降了大順軍,王輔臣也隨之被編入薑鑲的部隊中。然而,形勢變化極快,不久之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順軍迅速崩潰,清軍如颶風般席卷中原大地。


    在這個關鍵時刻,薑鑲決定改變立場,他殺掉了大順將領張天琳,並舉城投靠清軍。王輔臣也跟隨薑鑲一同歸順了清軍。這一轉變對於王輔臣來說至關重要,不僅使他得以保全性命,還為他日後在清廷獲得重用奠定了基礎。


    二、大同拒清


    投清不久後,薑鑲對於滿人的態度感到不滿。他認為自己有功於清軍,卻未得到應有的賞賜,反而屢遭訓斥。與此同時,一些原先投降清軍的明朝將領開始重新舉起反清複明的大旗,這給了薑鑲極大的鼓舞。於是,薑鑲自稱“興漢大將軍”,以大同為根據地,聯合周邊省份的多支地方武裝力量,正式宣布反對清廷統治。


    王輔臣始終緊緊追隨薑鑲,成為這場反清鬥爭中的重要人物。在這場被稱為“大同拒清”的戰役中,王輔臣以他的英勇表現贏得了廣泛讚譽。他經常騎著戰馬,身穿白袍,在亂軍之中衝鋒陷陣,勇不可擋。據記載,他能在戰場上十蕩十決,所向披靡,令敵軍聞風喪膽。即便是阿濟格麾下的八旗精銳部隊,在麵對這位勇士時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軍士兵甚至給王輔臣起了一個綽號——“馬鷂子”。


    攝政王多爾袞兩次親自率軍圍剿薑鑲和王輔臣領導的反抗勢力,但均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王輔臣憑借其過人的武藝和勇氣,在這些戰鬥中一戰成名。然而,這場反清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王輔臣在戰鬥結束後選擇了投降阿濟格,從而避免了被處死的命運。作為投降的條件,他被迫成為辛者庫(清朝的一種奴隸製度)中的奴隸。


    盡管如此,王輔臣的武勇之名已經傳遍京城。在北京,許多滿族人都以能夠結識這位號稱“馬鷂子”的勇士為榮。王輔臣的名聲和事跡,在當時的滿洲貴族中廣為流傳,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傳奇。


    三、平步青雲


    順治七年(1650年),隨著攝政王多爾袞的去世,順治帝正式親政。新帝即位後,十分賞識王輔臣的軍事才能和忠誠,任命他為禦前一等侍衛,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意味著王輔臣直接服務於皇帝身邊,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這樣的安排顯示了順治帝對王輔臣的高度信任和器重。


    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帝命令洪承疇率領大軍出征西南,以平定那裏的叛亂。在這次征討行動中,王輔臣被選為隨軍侍衛,負責保護洪承疇的安全。當時共有兩位禦前侍衛隨行,另一位是張大元。張大元自視甚高,對洪承疇並不尊重,而王輔臣則表現出極高的職業素養,盡心盡力地照顧洪承疇,贏得了洪承疇的好感和信任。在戰爭結束後,洪承疇對王輔臣的工作非常滿意,因此推薦他升任總兵官。


    王輔臣的晉升並非偶然,而是基於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出色的軍事能力。這一時期,平西王吳三桂正在積極籠絡各路武將,以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王輔臣作為一位備受矚目的年輕將領,自然也進入了吳三桂的視野。吳三桂請求順治帝允許王輔臣加入自己的軍隊,並授予他援剿右鎮總兵官的職位,這意味著王輔臣成為了吳三桂麾下的一員重要將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參與了一項重大軍事行動——入緬擒獲南明皇帝朱由榔。這次行動不僅顯示了吳三桂的強大實力,也為王輔臣的職業生涯增添了輝煌的一筆。吳三桂對王輔臣的表現非常滿意,視他如同子侄一般,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重視。


    四、專鎮一方


    王輔臣與吳三桂之間的關係一直十分密切,兩人常常以兄弟相稱。有一次,王輔臣與吳三桂之子吳應麒飲酒時發生了口角。據傳,吳應麒戲弄王輔臣,問王輔臣是否能吞下一碗帶有蒼蠅的食物。王輔臣以一種豪邁的態度回應說,他曾吃過死人肉,甚至連親貴的腦髓都敢吃,何況是一隻蒼蠅。


    這番言論很快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並且在傳播過程中有所變形,變成了王輔臣聲稱連吳三桂的腦子都敢吃。這讓吳三桂頗為不悅。為了平息事態,吳三桂派人向王輔臣傳達了自己的不滿,表示他們之間的玩笑不應該牽涉到長輩,以免引起外人的非議。


    王輔臣對此感到十分氣憤,他認為吳三桂偏袒自己的兒子,因此決定離開吳三桂的麾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輔臣花費了一筆錢打通關係,最終請求調任到甘肅固原擔任提督。離開之際,吳三桂顯得十分不舍,他說:“王輔臣這小子究竟花了多少錢?他的膽子竟然這麽大。”吳三桂送別王輔臣時,一路相送,眼含淚水地說:“我知道你從不吃空餉,可是你家人口眾多,從雲南到平涼,路途遙遠,旅途艱辛。”為了幫助王輔臣順利完成遷徙,吳三桂慷慨解囊,拿出白銀二萬兩作為路費。


    抵達京城後,王輔臣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見。康熙帝親自安排欽天監為王輔臣選定出行吉日,並邀請他在宮中一起慶祝上元節。在宴會上,康熙帝將一把具有特殊意義的豹尾槍贈予王輔臣,這把槍是先帝順治帝遺留下來的寶物,共兩把,康熙帝每次出獵都會將其掛在馬前。康熙帝解釋說,這把槍代表著先帝的信任與榮耀,他希望王輔臣能夠將這把槍視為對自己使命的象征,以此激勵自己在平涼盡忠職守。


    王輔臣深受感動,他跪地謝恩,表達了自己將竭盡全力回報聖恩的決心。這次任命標誌著王輔臣告別了寄人籬下的日子,正式成為獨當一麵的大將,負責鎮守一方。


    五、首鼠兩端


    康熙十二年(1673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吳三桂開始積極聯絡各地將領,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吳三桂派遣使者汪士榮給王輔臣送去書信,邀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加入反清行列。此時,康熙帝已經任命王輔臣和張勇共同統領陝西軍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叛亂。


    王輔臣沒有事先通知張勇,而是私下裏將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交給了康熙帝。康熙帝見到信件後十分高興,下令將汪士榮處以極刑,並且為了表彰王輔臣的忠誠,封其子王吉貞為太仆卿。然而,張勇在此之前軍功高於王輔臣,這次事件導致二人之間產生了嫌隙。


    隨著局勢的發展,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的號召,公開叛亂。為此,康熙帝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擔任大學士,全權處理陝西軍務。莫洛是鼇拜一黨的成員,康熙帝賦予他調動山西和陝西兵馬的權力。王輔臣之前與莫洛有過矛盾,而莫洛與張勇關係良好,這使得莫洛一開始就對王輔臣持有偏見,並在軍務上處處為難他。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由於糧餉和馬匹的分配不公,王輔臣的副將邵苓芝感到極度不滿,帶領部隊衝擊了八旗軍營,導致莫洛在混亂中中箭身亡。關於莫洛之死,《八旗通誌·莫洛傳》中記載,是王輔臣親自指揮軍隊攻擊莫洛軍營。而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也采用了同樣的說法。不過,這些記載的具體細節和真實性仍有待考證。


    莫洛死後,其部隊被王輔臣合並。隨後,王輔臣派遣使者攜帶書信前往吳三桂處,表示願意跟隨反清。緊接著,王輔臣率領部隊北返,到達沔縣時,得知洞鄂率領滿營騎兵前來。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難以對抗,王輔臣與總兵蔡元、副將白光勇等人率部進入隴右地區。洞鄂得知莫洛死亡的消息後,不清楚具體情況,也不敢輕易開戰,於是率領部隊返回西安。


    六、占據平涼


    王輔臣在占據平涼的過程中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決斷力。他率部自沔縣出發,經略陽,進入隴南地區。在這一路上,階州、徽縣及其下屬的成縣、文縣等地方相繼依附於他。隨著部隊北進至秦州,知州巴山剛也歸附了王輔臣。基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王輔臣決定以平涼為根據地,這裏位於陝甘要衝,北可控製寧夏,南可連接巴蜀,東可抵禦清軍。


    王輔臣率部抵達平涼後,平涼遊擊李師膺打開城門迎接王輔臣及其部隊。不久,慶陽和平涼各州也歸附於他。此時,吳三桂已經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並提供餉銀二十萬兩的支持。此外,他還命令王屏藩和吳之茂率部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地區。


    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王輔臣派遣部將白光勇攻克清水縣,秦州知州巴山剛率領秦州守軍攻克鞏昌。隨後,隴西地區的其他府、州、縣,包括伏羌、寧遠等地也被王輔臣攻占。


    麵對王輔臣的反叛,康熙帝派遣王輔臣之子王吉貞回平涼,向王輔臣傳達朝廷既往不咎的信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然而,王輔臣並未立即接受這一提議,反而繼續擴張勢力,先後攻破蘭州等地,使得陝甘地區陷入危急狀態。清軍方麵,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在進攻平涼時未能取得進展,攻城八個月也未能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帝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前往陝西平叛。圖海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抵達平涼。麵對平涼堅固的防禦,圖海采取了攻心為上的策略,他強調仁義之師應先招降後攻打,並表示要保護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這一做法觸動了城中軍民的心弦,很多人自發地走出城外投降,人心開始動搖。


    隨著平涼城內糧草耗盡,守軍不得不殺馬為食,人心惶惶。圖海利用地形優勢占據城北的高地,使用紅衣大炮對城內進行轟炸,進一步削弱了守軍的鬥誌。鑒於圖海曾經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圖海利用這一點,反複傳達康熙帝既往不咎的政策,最終說服了王輔臣再次投降。


    康熙帝寬宥了王輔臣的罪行,並恢複了他的官職,任命他為平涼提督,同時還加封他為太子太保。


    七、畏罪自盡


    在經曆了多次叛亂與歸順之後,王輔臣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康熙帝命令他與圖海一起鎮守漢中,但王輔臣內心始終不安,甚至一度試圖自殺。康熙帝得知後,特別嚴令圖海必須看護好王輔臣,以防意外發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王輔臣的行為變得異常起來。一天,他無故毆打了自己新娶的妻子,並將她趕出家門。之後連續幾天,他不再過問任何軍務,而是整日與部屬痛飲高歌。在一個飲酒正酣的夜晚,王輔臣突然將酒杯摔在地上,對著眾人說道:“多年來,你們跟著我東奔西走,曆經風雨,我深感愧疚,未能給你們更多的回報。今天,我要與大家做最後的訣別,請大家暢飲至醉,醒來後各自尋找出路,從此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麵了。將來,請不要再提起曾在我麾下效力,以免受到牽連。”


    說完這番話,王輔臣將自己的家財分發給了部屬們。酒醒之後,他發現部屬們都已含淚離去,隻剩下一名親兵留在帳下。王輔臣看著這名親兵,感慨萬分:“我分發家財時,忘記了給你留一份。你為我服務多年,至今沒有家室。以後誰會照顧你呢?這個銀碗重達數斤,你拿去安家吧!”說完,他遞給親兵一隻銀碗。


    到了夜晚,王輔臣對這名親兵說:“如果我死於兵械之下,必然會以畏罪自殺的理由牽連圖海。為了避免圖海受累,我希望你能用桑皮紙噴上酒,一層層蒙住我的口鼻,這樣我就能無聲無息地死去,沒有任何痕跡。你明天上報時,就說我在路途中突然病逝。”當晚,王輔臣飲毒酒自盡。


    康熙帝得知王輔臣去世的消息後,沉默許久。最終,康熙帝沒有追究王輔臣的家人和部屬的責任,隻是將王輔臣之子王吉貞革職。這一決定反映了康熙帝對王輔臣過往貢獻的認可以及對其家人的寬容。


    結語


    王輔臣的一生充滿了波折與轉折,他是那個時代複雜多變局勢下的一個典型代表。無論是作為起義軍領袖、清朝將領還是叛軍首領,王輔臣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中國明末清初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