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世出身
於成龍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家庭。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元順帝時期,當時為了躲避戰亂,他的先祖遷移到了石州(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的白霜裏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於成龍的高祖父於素這一代,大約是在明朝初期,他們又將家遷往了石州北鄉,距離石州城約30公裏的一個名為來堡的小村莊。這裏環境幽靜,遠離塵囂,非常適合居住和耕作。
於成龍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醜時(公元1617年9月26日淩晨),是於時煌和他的原配夫人田氏的次子。不幸的是,在於成龍出生不久之後,田氏便因病去世了。這對於剛出生不久的於成龍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但對於時煌來說更是巨大的悲痛。為了照顧這個大家庭,於時煌不久後續弦,迎娶了李氏作為繼室。
盡管是繼母,李氏對待於成龍如同己出,非常慈愛。於成龍與繼母的關係十分融洽,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本人的孝順和李氏的寬容與理解。在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於成龍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科舉失意
於成龍的科舉之路充滿了曲折與挑戰。在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值壯年的他滿懷希望地參加了家鄉太原的鄉試。然而,當時的考官卻公然徇私舞弊,這讓於成龍深感憤慨。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在考卷上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時弊的不滿,直言不諱。盡管他的文章才華橫溢,卻因為考官的偏見而未能進入正榜,隻勉強考取了一個副榜貢生的位置。麵對這樣的結果,於成龍雖然心中不悅,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以父親年老需要照料為由,暫時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回到了家鄉來堡村。
清朝建立後,於成龍依然沒有放棄科舉之路。順治四年(1647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他前往太原的崇善寺,在那裏開辦的學校學習了四年,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然而,在順治八年(1651年)的鄉試中,於成龍再次落榜。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連續的挫敗讓他的科舉之路顯得格外艱難。
順治十一年(1654年),於成龍的家庭遭遇了重大變故。他的兄長於化龍病逝,而他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於廷元也在同年出生。隨著兄長的離世,全家生活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此時,他的父親於時煌已經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顧;繼母李氏雖然身體尚可,但也步入暮年。此外,家中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兒子,全家的開支變得非常大,家境也因此變得更加拮據。為了支撐家庭,於成龍不得不整日忙於家務,無法專心備考。
順治十五年(1658年),於成龍的父親於時煌病故,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盡管如此,於成龍依然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終於有機會進入國子監學習。在國子監,於成龍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結業後準備踏上仕途。
三、初入仕途
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歲的於成龍進京備選,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一職。羅城地處廣西北部少數民族區域,這裏自然環境惡劣,萬山峻嶺,溝穀縱橫,虎狼肆虐,瘴氣彌漫,被視為北人眼中的絕境。加上瑤、僮等民族雜居,語言不通,爭端頻發,管理起來異常困難。於成龍接任時,羅城剛剛被納入清朝版圖不到兩年,曆經戰亂,滿目瘡痍,前任兩位知縣一位去世,另一位則逃離。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於成龍的親朋好友無不為他擔憂,但他卻堅定地說:“這是君命,豈能因險而辭!”在臨行前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決心:“此次赴任,絕不為溫飽而慮,唯信‘天理良心’四字。”
帶著這樣的信念,於成龍辭別家人,僅騎著一匹驢,帶領四名仆人踏上了前往羅城的漫長旅程。曆經六千餘裏的跋涉,終於抵達了目的地。映入眼簾的是荒無人煙的景象,縣城隻有六戶人家,衙門不過是幾間破舊的茅屋。於成龍不畏艱難,砍竹為門,積土為桌,挖坑做飯,以簡陋的條件開始了他的治理工作。
到任後,於成龍首先深入了解當地百姓的疾苦,他每日召見吏民,詢問其困苦所在,並傳達朝廷的安撫之意。麵對頻繁發生的搶劫、盜竊等事件,他果斷采取措施,命令手下偵查並迅速處理,有效遏製了犯罪行為,地方逐漸安定下來。同時,他還組織鄉兵抵禦鄰近瑤族頭人的侵擾,確保了百姓的安全。通過不懈的努力,羅城的治安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考慮到當地百姓的貧困狀況,於成龍積極向上級申請減輕徭役,減輕百姓負擔,並想方設法從外地引進必需物資,如食鹽,以解決民眾的生活難題。他還興建學宮,開展文化教育,設立“養濟院”來救助貧苦之人和孤寡老人。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社會麵貌。
於成龍在羅城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有一次,當地百姓在繳納田賦時,特意留下一些銀錢放在他的案桌上,作為對他清廉的感激。於成龍僅留下足夠買一壺酒的錢,其餘全部退還,此舉深得民心。在他的治理下,羅城百姓安居樂業,彼此之間形成了深厚的親情般的聯係。
於成龍在羅城的生活十分簡樸,他的仆人難以忍受這裏的艱苦條件,有的離開了他,有的因病去世。羅城人對此深感同情,時常來看望他,並試圖給予幫助,但都被於成龍婉拒。即使在家人來訪時,羅城百姓也紛紛湊錢表示慰問,於成龍同樣謝絕了這份好意。
於成龍在羅城的政績受到了上級官員的賞識。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舉薦為廣西省當年唯一的“卓異”,並被提拔為四川合州知州。當羅城人得知他即將離開時,全城百姓紛紛趕來送行,許多人失聲痛哭,表達不舍之情。在於成龍動身前往合州之時,許多羅城百姓一路追隨,痛哭而回。有一位盲人甚至主動提出陪伴於成龍上路,幫助他度過難關。這段旅程雖然艱辛,但在盲人的幫助下,於成龍最終順利抵達了合州,開始了新的仕途生涯。
四、主政合黃
於成龍在羅城的政績顯著,為他贏得了聲譽。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擢升為四川合州知州。合州的情況與羅城類似,經濟在明末農民戰爭和清軍進川後遭受重創,百姓背井離鄉,州城僅剩百餘戶人家,每年征收的正賦隻有十五兩白銀,而供役卻十分繁重。
麵對這樣的困境,於成龍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著手進行改革。他首先廢除了所有不合理的規定和明朝遺留下來的弊政,積極召集流散的百姓返回合州,開墾荒地。為了鼓勵百姓複耕,官府提供了種子和耕牛,以幫助他們盡快恢複生產。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合州的百姓數量就從百戶激增到了千戶,顯示出於成龍政策的有效性和民眾對他的信任。
於成龍深知百姓的疾苦,他上任不久便遇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巡撫旨令采伐楠木。這項任務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對當地百姓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於成龍毫不猶豫地上書《采楠木詳》,在奏折中直言采伐楠木之舉勞民傷財,請求廢止這一命令。他的直言不諱得到了上級的理解和支持,最終這項勞民傷財的任務得以取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由於在合州的出色表現,於成龍的名聲逐漸傳播開來。康熙八年(1669年),他被進一步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黃州任職期間,於成龍繼續發揚他在合州時的優良傳統,積極推行改革措施,改善當地的民生。他的政績再次得到了湖廣巡撫張朝珍的賞識,張朝珍認為於成龍是一位難得的良臣,因此再次舉薦他為“卓異”。
五、平亂湖廣
康熙十二年(1673年),於成龍再次被舉薦為“卓異”,隨後被調往武昌府主持政務,並將被擢升為武昌知府。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的軍隊在貴州、湖南等地迅速擴張勢力,同時派遣了許多湖北籍部將攜帶“劄書”回鄉策反,引發了一係列暴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縣發現了所謂的“偽劄”,知縣以“通賊”的罪名大肆逮捕,導致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接受“副將偽劄”的麻城曹家河人劉君孚父子趁機聯絡東山一帶的山寨發動暴亂。鑒於於成龍在當地擁有很高的威望,他被請出來平息事態。於成龍采取了“招撫”的方針,查清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後,發布安民告示,使得大多數被迫參與的百姓回歸正常生活,局勢很快得到了控製。接著,於成龍冒著生命危險獨自進入劉君孚的山寨,成功說服了劉君孚和他的三百名槍手放下武器。僅僅十天的時間,這場動亂就被順利平息了。
同年八月,於成龍被調任黃州知府。不久,第二次暴亂再次爆發。潛入的奸細利用黃州府空虛的機會,聯合當地豪紳發動叛亂。這一次,叛亂的規模更大,聲勢浩大。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於成龍力排眾議,製定了堅守黃州、組織鄉勇主動出擊的戰略。他調動了兩千名鄉勇,指揮他們分路進攻叛軍。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千總吳之蘭英勇犧牲,官軍一度陷入被動。於成龍親自上前線,激勵士氣,最終在李茂升和張尚聖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叛軍首領何士榮,平定了叛亂。這場戰鬥隻用了二十四天的時間就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讚譽。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州遭遇了災荒,社會動蕩不安。於成龍為了安撫民心,修繕了赤壁的亭榭,並與僚屬一起吟詩作賦,以此來穩定社會情緒。不久之後,因為繼母去世,於成龍需要回家丁憂,但蔡毓榮上奏請求讓於成龍繼續任職,即所謂“奪情視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新設立了江防道,駐紮在黃州,於成龍被升任為湖廣下江防道道員。
六、閩省第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於成龍被升任為福建按察使。在這一職位上,他繼續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百姓情懷。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天,於成龍第三次被舉薦為“卓異”,並被擢升為福建布政使。這一時期,福建巡撫吳興祚專門上書向朝廷推薦於成龍,稱他為“閩省廉能第一”。
盡管於成龍的地位日益顯赫,但他的為民請命之心從未改變。他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關注民間疾苦,不斷為百姓發聲。當時,鄭成功占據台灣後,朝廷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沿海居民與鄭成功的軍隊有任何往來。地方官員常常以“通海”的罪名隨意逮捕漁民,甚至株連數千人,並判處死刑。
於成龍在福建按察使任上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深感憂慮。他深知這些被捕的人中很多都是無辜的平民百姓。為了拯救這些無辜者的生命,於成龍決定向當時駐紮在福州的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陳述事實。傑書當時負責維持耿精忠叛亂後的社會秩序。
於成龍向傑書陳情,力陳這些所謂的“通海”案件中涉及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百姓,應當予以釋放。然而,地方大吏們認為案件已經定性,不便輕易更改。麵對這一情況,於成龍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他聲色俱厲地指出那些被審的婦女兒童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並強調人命至重,誓言不能袖手旁觀。傑書久聞於成龍的名聲,被他的慷慨陳詞所打動,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釋放了這些無辜百姓,從而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七、總督兩江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於成龍被康熙帝特別選拔為直隸巡撫。翌年春天,康熙帝親自召見於成龍於紫禁城內,對他給予了高度讚揚,稱讚他是“今時清官第一”,並賜予他白銀、禦馬以及一首親自撰寫的詩歌,以表彰他的清廉與才能。同年,於成龍又被升任為江南江西總督(即兩江總督),成為當時朝廷的重要封疆大吏。此時,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五歲的老人,但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熱情和清廉的品格。
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於成龍麵臨了來自權貴階層的壓力。這些權貴擔心於成龍會對他們不利,於是開始編造流言對其進行誣陷。其中,與於成龍矛盾最為尖銳的是當時權勢顯赫的大學士明珠。在這種背景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當時在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禦史馬世濟回到北京後,上疏參劾於成龍年老體衰,被屬下中軍副將田萬侯欺騙、蒙蔽。
馬世濟的奏疏引起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康熙帝下令各部院大臣對此事進行認真討論。最終,康熙帝要求於成龍針對這些指控進行詳細的回複。於成龍隨即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回奏,解釋了相關情況,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朝臣們再次認真審議了於成龍的回奏,並分別由兵部和吏部提出了處理意見。兵部認為,既然於成龍承認田萬侯倚勢作弊,那麽應該革除田萬侯的副將之職。而吏部則認為,既然於成龍自稱年老體弱,應該準許他退休。處理意見被呈送到康熙帝手中。
康熙帝在仔細考慮後,做出了最終決定:於成龍將繼續留任,而田萬侯則被降級處理。
八、溘然長逝
康熙二十三年,一代廉吏於成龍在兩江總督的任上,以六十八歲高齡溘然長逝,其清廉形象與卓越政績,在後世傳為佳話。病重之際,他簡樸的生活狀況令人動容,室內除幾件簡陋衣物與粗茶淡飯外,別無長物,彰顯了其一生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
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從朝廷重臣到地方百姓,無不深切緬懷。江寧城中,百姓自發罷市,以淚洗麵,家家戶戶繪製於成龍畫像,設壇供奉,寄托哀思。每日,成百上千的民眾湧向官署,衙門內外人潮湧動,哭聲震天,足見其深得民心。
康熙帝聞訊,深感痛惜,特賜親撰碑文,以表對於成龍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崇高敬意,並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清端”,意喻其清廉正直,品行高潔,為後世楷模。
雍正帝繼位後,更是將於成龍列入賢良祠,以資後世敬仰與學習。及至乾隆朝,乾隆帝對於成龍的敬仰之情不減反增,他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前往於成龍祠進行祭奠,每一次都飽含深情,彰顯了對這位古代廉吏的無限敬仰與追思。
結語
於成龍的一生是值得後人學習和紀念的。他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輝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終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個人操守。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世官員們以民為本,廉潔奉公,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於成龍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家庭。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元順帝時期,當時為了躲避戰亂,他的先祖遷移到了石州(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的白霜裏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於成龍的高祖父於素這一代,大約是在明朝初期,他們又將家遷往了石州北鄉,距離石州城約30公裏的一個名為來堡的小村莊。這裏環境幽靜,遠離塵囂,非常適合居住和耕作。
於成龍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醜時(公元1617年9月26日淩晨),是於時煌和他的原配夫人田氏的次子。不幸的是,在於成龍出生不久之後,田氏便因病去世了。這對於剛出生不久的於成龍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但對於時煌來說更是巨大的悲痛。為了照顧這個大家庭,於時煌不久後續弦,迎娶了李氏作為繼室。
盡管是繼母,李氏對待於成龍如同己出,非常慈愛。於成龍與繼母的關係十分融洽,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本人的孝順和李氏的寬容與理解。在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於成龍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科舉失意
於成龍的科舉之路充滿了曲折與挑戰。在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值壯年的他滿懷希望地參加了家鄉太原的鄉試。然而,當時的考官卻公然徇私舞弊,這讓於成龍深感憤慨。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在考卷上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時弊的不滿,直言不諱。盡管他的文章才華橫溢,卻因為考官的偏見而未能進入正榜,隻勉強考取了一個副榜貢生的位置。麵對這樣的結果,於成龍雖然心中不悅,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以父親年老需要照料為由,暫時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回到了家鄉來堡村。
清朝建立後,於成龍依然沒有放棄科舉之路。順治四年(1647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他前往太原的崇善寺,在那裏開辦的學校學習了四年,希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然而,在順治八年(1651年)的鄉試中,於成龍再次落榜。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連續的挫敗讓他的科舉之路顯得格外艱難。
順治十一年(1654年),於成龍的家庭遭遇了重大變故。他的兄長於化龍病逝,而他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於廷元也在同年出生。隨著兄長的離世,全家生活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此時,他的父親於時煌已經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顧;繼母李氏雖然身體尚可,但也步入暮年。此外,家中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兒子,全家的開支變得非常大,家境也因此變得更加拮據。為了支撐家庭,於成龍不得不整日忙於家務,無法專心備考。
順治十五年(1658年),於成龍的父親於時煌病故,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盡管如此,於成龍依然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終於有機會進入國子監學習。在國子監,於成龍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結業後準備踏上仕途。
三、初入仕途
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歲的於成龍進京備選,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一職。羅城地處廣西北部少數民族區域,這裏自然環境惡劣,萬山峻嶺,溝穀縱橫,虎狼肆虐,瘴氣彌漫,被視為北人眼中的絕境。加上瑤、僮等民族雜居,語言不通,爭端頻發,管理起來異常困難。於成龍接任時,羅城剛剛被納入清朝版圖不到兩年,曆經戰亂,滿目瘡痍,前任兩位知縣一位去世,另一位則逃離。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於成龍的親朋好友無不為他擔憂,但他卻堅定地說:“這是君命,豈能因險而辭!”在臨行前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決心:“此次赴任,絕不為溫飽而慮,唯信‘天理良心’四字。”
帶著這樣的信念,於成龍辭別家人,僅騎著一匹驢,帶領四名仆人踏上了前往羅城的漫長旅程。曆經六千餘裏的跋涉,終於抵達了目的地。映入眼簾的是荒無人煙的景象,縣城隻有六戶人家,衙門不過是幾間破舊的茅屋。於成龍不畏艱難,砍竹為門,積土為桌,挖坑做飯,以簡陋的條件開始了他的治理工作。
到任後,於成龍首先深入了解當地百姓的疾苦,他每日召見吏民,詢問其困苦所在,並傳達朝廷的安撫之意。麵對頻繁發生的搶劫、盜竊等事件,他果斷采取措施,命令手下偵查並迅速處理,有效遏製了犯罪行為,地方逐漸安定下來。同時,他還組織鄉兵抵禦鄰近瑤族頭人的侵擾,確保了百姓的安全。通過不懈的努力,羅城的治安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考慮到當地百姓的貧困狀況,於成龍積極向上級申請減輕徭役,減輕百姓負擔,並想方設法從外地引進必需物資,如食鹽,以解決民眾的生活難題。他還興建學宮,開展文化教育,設立“養濟院”來救助貧苦之人和孤寡老人。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社會麵貌。
於成龍在羅城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有一次,當地百姓在繳納田賦時,特意留下一些銀錢放在他的案桌上,作為對他清廉的感激。於成龍僅留下足夠買一壺酒的錢,其餘全部退還,此舉深得民心。在他的治理下,羅城百姓安居樂業,彼此之間形成了深厚的親情般的聯係。
於成龍在羅城的生活十分簡樸,他的仆人難以忍受這裏的艱苦條件,有的離開了他,有的因病去世。羅城人對此深感同情,時常來看望他,並試圖給予幫助,但都被於成龍婉拒。即使在家人來訪時,羅城百姓也紛紛湊錢表示慰問,於成龍同樣謝絕了這份好意。
於成龍在羅城的政績受到了上級官員的賞識。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舉薦為廣西省當年唯一的“卓異”,並被提拔為四川合州知州。當羅城人得知他即將離開時,全城百姓紛紛趕來送行,許多人失聲痛哭,表達不舍之情。在於成龍動身前往合州之時,許多羅城百姓一路追隨,痛哭而回。有一位盲人甚至主動提出陪伴於成龍上路,幫助他度過難關。這段旅程雖然艱辛,但在盲人的幫助下,於成龍最終順利抵達了合州,開始了新的仕途生涯。
四、主政合黃
於成龍在羅城的政績顯著,為他贏得了聲譽。康熙六年(1667年),他被擢升為四川合州知州。合州的情況與羅城類似,經濟在明末農民戰爭和清軍進川後遭受重創,百姓背井離鄉,州城僅剩百餘戶人家,每年征收的正賦隻有十五兩白銀,而供役卻十分繁重。
麵對這樣的困境,於成龍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著手進行改革。他首先廢除了所有不合理的規定和明朝遺留下來的弊政,積極召集流散的百姓返回合州,開墾荒地。為了鼓勵百姓複耕,官府提供了種子和耕牛,以幫助他們盡快恢複生產。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合州的百姓數量就從百戶激增到了千戶,顯示出於成龍政策的有效性和民眾對他的信任。
於成龍深知百姓的疾苦,他上任不久便遇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巡撫旨令采伐楠木。這項任務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對當地百姓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於成龍毫不猶豫地上書《采楠木詳》,在奏折中直言采伐楠木之舉勞民傷財,請求廢止這一命令。他的直言不諱得到了上級的理解和支持,最終這項勞民傷財的任務得以取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由於在合州的出色表現,於成龍的名聲逐漸傳播開來。康熙八年(1669年),他被進一步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黃州任職期間,於成龍繼續發揚他在合州時的優良傳統,積極推行改革措施,改善當地的民生。他的政績再次得到了湖廣巡撫張朝珍的賞識,張朝珍認為於成龍是一位難得的良臣,因此再次舉薦他為“卓異”。
五、平亂湖廣
康熙十二年(1673年),於成龍再次被舉薦為“卓異”,隨後被調往武昌府主持政務,並將被擢升為武昌知府。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的軍隊在貴州、湖南等地迅速擴張勢力,同時派遣了許多湖北籍部將攜帶“劄書”回鄉策反,引發了一係列暴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縣發現了所謂的“偽劄”,知縣以“通賊”的罪名大肆逮捕,導致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接受“副將偽劄”的麻城曹家河人劉君孚父子趁機聯絡東山一帶的山寨發動暴亂。鑒於於成龍在當地擁有很高的威望,他被請出來平息事態。於成龍采取了“招撫”的方針,查清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後,發布安民告示,使得大多數被迫參與的百姓回歸正常生活,局勢很快得到了控製。接著,於成龍冒著生命危險獨自進入劉君孚的山寨,成功說服了劉君孚和他的三百名槍手放下武器。僅僅十天的時間,這場動亂就被順利平息了。
同年八月,於成龍被調任黃州知府。不久,第二次暴亂再次爆發。潛入的奸細利用黃州府空虛的機會,聯合當地豪紳發動叛亂。這一次,叛亂的規模更大,聲勢浩大。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於成龍力排眾議,製定了堅守黃州、組織鄉勇主動出擊的戰略。他調動了兩千名鄉勇,指揮他們分路進攻叛軍。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千總吳之蘭英勇犧牲,官軍一度陷入被動。於成龍親自上前線,激勵士氣,最終在李茂升和張尚聖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叛軍首領何士榮,平定了叛亂。這場戰鬥隻用了二十四天的時間就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讚譽。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州遭遇了災荒,社會動蕩不安。於成龍為了安撫民心,修繕了赤壁的亭榭,並與僚屬一起吟詩作賦,以此來穩定社會情緒。不久之後,因為繼母去世,於成龍需要回家丁憂,但蔡毓榮上奏請求讓於成龍繼續任職,即所謂“奪情視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新設立了江防道,駐紮在黃州,於成龍被升任為湖廣下江防道道員。
六、閩省第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於成龍被升任為福建按察使。在這一職位上,他繼續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百姓情懷。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天,於成龍第三次被舉薦為“卓異”,並被擢升為福建布政使。這一時期,福建巡撫吳興祚專門上書向朝廷推薦於成龍,稱他為“閩省廉能第一”。
盡管於成龍的地位日益顯赫,但他的為民請命之心從未改變。他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關注民間疾苦,不斷為百姓發聲。當時,鄭成功占據台灣後,朝廷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沿海居民與鄭成功的軍隊有任何往來。地方官員常常以“通海”的罪名隨意逮捕漁民,甚至株連數千人,並判處死刑。
於成龍在福建按察使任上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深感憂慮。他深知這些被捕的人中很多都是無辜的平民百姓。為了拯救這些無辜者的生命,於成龍決定向當時駐紮在福州的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陳述事實。傑書當時負責維持耿精忠叛亂後的社會秩序。
於成龍向傑書陳情,力陳這些所謂的“通海”案件中涉及的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百姓,應當予以釋放。然而,地方大吏們認為案件已經定性,不便輕易更改。麵對這一情況,於成龍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他聲色俱厲地指出那些被審的婦女兒童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並強調人命至重,誓言不能袖手旁觀。傑書久聞於成龍的名聲,被他的慷慨陳詞所打動,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釋放了這些無辜百姓,從而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七、總督兩江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於成龍被康熙帝特別選拔為直隸巡撫。翌年春天,康熙帝親自召見於成龍於紫禁城內,對他給予了高度讚揚,稱讚他是“今時清官第一”,並賜予他白銀、禦馬以及一首親自撰寫的詩歌,以表彰他的清廉與才能。同年,於成龍又被升任為江南江西總督(即兩江總督),成為當時朝廷的重要封疆大吏。此時,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五歲的老人,但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熱情和清廉的品格。
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於成龍麵臨了來自權貴階層的壓力。這些權貴擔心於成龍會對他們不利,於是開始編造流言對其進行誣陷。其中,與於成龍矛盾最為尖銳的是當時權勢顯赫的大學士明珠。在這種背景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當時在江南督造漕船的副都禦史馬世濟回到北京後,上疏參劾於成龍年老體衰,被屬下中軍副將田萬侯欺騙、蒙蔽。
馬世濟的奏疏引起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康熙帝下令各部院大臣對此事進行認真討論。最終,康熙帝要求於成龍針對這些指控進行詳細的回複。於成龍隨即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回奏,解釋了相關情況,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朝臣們再次認真審議了於成龍的回奏,並分別由兵部和吏部提出了處理意見。兵部認為,既然於成龍承認田萬侯倚勢作弊,那麽應該革除田萬侯的副將之職。而吏部則認為,既然於成龍自稱年老體弱,應該準許他退休。處理意見被呈送到康熙帝手中。
康熙帝在仔細考慮後,做出了最終決定:於成龍將繼續留任,而田萬侯則被降級處理。
八、溘然長逝
康熙二十三年,一代廉吏於成龍在兩江總督的任上,以六十八歲高齡溘然長逝,其清廉形象與卓越政績,在後世傳為佳話。病重之際,他簡樸的生活狀況令人動容,室內除幾件簡陋衣物與粗茶淡飯外,別無長物,彰顯了其一生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質。
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從朝廷重臣到地方百姓,無不深切緬懷。江寧城中,百姓自發罷市,以淚洗麵,家家戶戶繪製於成龍畫像,設壇供奉,寄托哀思。每日,成百上千的民眾湧向官署,衙門內外人潮湧動,哭聲震天,足見其深得民心。
康熙帝聞訊,深感痛惜,特賜親撰碑文,以表對於成龍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崇高敬意,並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清端”,意喻其清廉正直,品行高潔,為後世楷模。
雍正帝繼位後,更是將於成龍列入賢良祠,以資後世敬仰與學習。及至乾隆朝,乾隆帝對於成龍的敬仰之情不減反增,他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前往於成龍祠進行祭奠,每一次都飽含深情,彰顯了對這位古代廉吏的無限敬仰與追思。
結語
於成龍的一生是值得後人學習和紀念的。他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輝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終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個人操守。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世官員們以民為本,廉潔奉公,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