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事跡


    孫思克的早期事跡始於其在王府擔任護衛的角色。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孫思克被授予牛錄額真的職位,這標誌著他在清朝軍事體係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六月,他又被任命為刑部理事官,這一職位使他有機會參與處理軍政事務,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孫思克的職位再次得到提升,他改任甲喇額真。這一時期的清朝正處於統一全國的關鍵階段,孫思克的晉升意味著他將有機會在更廣闊的戰場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順治十三年(1656年),孫思克因其優異的表現完成了三年的考核期,獲得了蔭庇一名兒子進入國子監學習的機會,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也是對其家族的一種榮譽。


    隨後,孫思克追隨洪承疇南下,參與了對貴州、雲南的征討行動。這次征討是清朝完成全國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思克在此期間多次立下戰功,尤其是在平定西南地區的戰鬥中,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決心。在這些戰鬥中,孫思克不僅能夠有效地指揮部隊,還能夠靈活應對戰場上的各種突發情況,確保了每一次行動都能夠取得勝利。


    二、駐守涼州


    孫思克於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被擢升為甘肅總兵,負責鎮守涼州。這一任命標誌著他在軍事生涯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涼州地處西北邊陲,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孫思克的到來,為這一地區帶來了更加穩固的防禦力量。


    康熙五年(1666年),西北邊疆局勢緊張。當時,厄魯特蒙古有意向東遷移,計劃遷往大草灘。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清廷的反對。被拒絕後,厄魯特蒙古與清軍在定羌廟發生了一場衝突。在這場戰鬥中,厄魯特蒙古遭受了失敗,但他們並未就此放棄,反而揚言要分三路入侵邊境。其中一路計劃進攻河州、臨洮、鞏昌;另一路則直指西寧;最後一路則指向了孫思克所在的涼州。


    麵對這一嚴峻形勢,孫思克與提督張勇共同向朝廷上書,請求采取軍事行動來應對這一威脅。然而,清廷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局勢,並不希望輕易開啟戰端,因此決定采取較為保守的戰略。朝廷指示孫思克與張勇要加強邊防,嚴格守衛邊境,並積極安撫當地少數民族,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遵照朝廷的指示,孫思克與張勇在扁都口西水關到嘉峪關一帶展開了大規模的邊防建設工作。他們組織修建了一係列邊牆,這不僅加強了邊防設施,還迫使厄魯特蒙古在邊境放牧的部落紛紛撤離,從而減少了潛在的摩擦。為了進一步鞏固邊防,孫思克親自巡視南山各處險隘,指揮部隊加固防線。同時,他還加強了軍紀管理,選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將領,並對軍隊進行了精簡,裁撤了多餘的士兵,確保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


    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提升了涼州乃至整個西北邊疆的防禦能力。孫思克的努力也得到了山陝總督盧崇峻的認可,他向朝廷匯報了孫思克在邊疆所做的工作。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孫思克因此被加授右都督銜,以表彰他在邊防建設方麵的傑出貢獻。


    三、平叛西北


    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在平涼起兵,臨鞏諸郡相繼響應,蘭州麵臨著嚴重的威脅。孫思克迅速作出反應,派遣遊擊劉衍等人前往蘭州支援,自己則帶領主力部隊前進至苦水鎮。蘭州很快落入叛軍之手,陝西總督哈占命令張勇、王進寶等將領從金城關渡過黃河,以收複蘭州。與此同時,孫思克從涼州出發,經過阿壩、紅水、蘆塘等地,穿越人跡罕至的草地,結筏渡過黃河,奪取了靖遠及周邊的一些城堡。


    孫思克原本計劃進攻固原,與張勇會師平涼,但就在此時,厄魯特部的墨爾根台吉趁機侵犯涼州,導致副將陳達戰死。孫思克不得不留下參將劉選勝駐守靖遠,自己率軍返回涼州,擊退了墨爾根台吉。


    不久之後,甘州高台附近的黃番部落也開始入侵邊境,圍攻暖泉、順德等堡。孫思克率軍前往甘州,擊退了黃番部落,隨後東渡黃河,與張勇會師,共同圍困鞏昌。當時,大將軍、貝勒洞鄂久攻秦州不下,而吳三桂的援軍也從四川趕來增援。孫思克率領兩千兵馬赴援,在秦州城西紮營,與叛軍形成對峙之勢。不久,王輔臣部將陳萬策、馬肇升投降,巴三綱逃走,清軍終於收複了秦州。


    孫思克與將軍佛尼埒繼續追擊南山寇,收複了禮縣、清水、伏羌等縣。隨後,孫思克回軍鞏昌,命令陳萬策入城勸降守將陳台孫、陳可等人,最終收複了鞏昌府十七州縣。


    接下來,孫思克率軍收複靜寧,擊敗了叛將李國梁。之後,他又攻打華亭,迫使叛將高鼎投降,一路進軍至平涼城下,與貝勒洞鄂會師。叛軍出城迎戰,孫思克督軍力戰,八戰全勝,迫使叛軍挖壕溝進行防禦。孫思克指揮軍隊不斷向前推進,三次擊退叛軍,又攻破了涇州白起寨,俘虜了叛將李茂。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圖海接替洞鄂統領清軍。在一次偵察中,叛軍突然襲擊,但被孫思克擊敗,逐出十餘裏。不久,王輔臣投降,孫思克返回涼州。康熙帝為了表彰孫思克的功勞,擢升他為涼州提督,並封為一等阿達哈哈番(漢文為輕車都尉)。孫思克在虎山墩之戰中受傷,請求返回本旗,但康熙帝下詔慰留。


    康熙十六年(1677年),孫思克又被晉封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漢文為男爵)。後來,麵對準噶爾部的侵擾,孫思克與張勇成功將其擊退。


    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命令圖海率軍南下四川,並製定了四道進兵的策略,孫思克與將軍畢力克圖出軍略陽。但是,京城發生了地震,孫思克上書提出,鑒於漢中、興安的地勢險要以及糧草運輸不便等問題,建議暫緩出師,等待來年春季再行軍。康熙帝命學士拉隆禮到涼州斥責孫思克。盡管如此,孫思克與畢力克圖還是成功地進攻了階州,奪取了文縣、成縣、沔縣等地。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慶陽百姓耿飛聯合番族首領達爾嘉濟農發動叛亂,進犯河州。孫思克與張勇聯手平定了這場叛亂,再次展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四、留鎮甘肅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於孫思克之前提出的緩師建議未被采納而導致戰局不利,清廷追論了他的責任,決定罷免他的提督之職,並剝奪了他的世職,但仍讓他繼續擔任甘肅總兵。盡管遭受了這樣的處分,孫思克依然堅守崗位,繼續為國家效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孫思克再次被任命為甘肅提督。這一任命表明朝廷對他的能力和忠誠度仍然予以肯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學士達瑚與郎中桑格在出使西域歸來途中,在嘉峪關外遭遇不幸,被西海部落的阿奇羅卜藏劫持。麵對這一突發事件,孫思克果斷采取行動,派軍前往西海地區進行討伐。在戰鬥中,清軍斬首四百多敵人,並成功驅逐了阿奇羅卜藏。孫思克隨後派遣使者質問西海諸台吉,要求他們承擔責任。麵對清軍的強大壓力,西海諸台吉感到極度恐慌,不僅抄沒了阿奇羅卜藏的家產,還賠償了清軍,以此來平息事態。


    康熙三十年(1691年),孫思克向朝廷上書,提出了幾項重要的建議。他認為,為了加強嘉峪關的防禦能力,應該在該地增設一名總兵,並且增派兵力至三千人。同時,他還指出甘肅地區經濟較為貧瘠,建議在河西要地囤積糧草,以備不時之需。這些提議顯示了孫思克對於邊疆安全的高度關注和深思熟慮。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孫思克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並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漢文為騎都尉)。不久之後,他請求退休。然而,康熙帝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是下詔慰留,並進一步加封他為振武將軍,這不僅是對他多年軍旅生涯的認可,也是對他忠誠與貢獻的褒獎。


    五、從討準部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孫思克因病請求退休。考慮到他多年的辛勞和卓越貢獻,康熙帝派出了禦醫和兵部官員前往探視,並允許他留職養病,以便能夠更好地恢複健康。然而,孫思克的病情並未有所好轉,最終在這一年不幸病逝。


    孫思克逝世後,康熙帝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加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漢文為一等男)兼拖沙喇哈番(漢文為雲騎尉),賜予“襄武”的諡號,以表彰他在軍事上的傑出貢獻和忠誠。這一係列的追贈和諡號,充分體現了朝廷對孫思克生前功勳的高度認可。


    同年七月,孫思克的棺木被運回京城。康熙帝命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前往致祭,並賜予兩匹鞍馬和一千兩白銀,以示哀悼和尊重。這些儀式和賞賜,反映了孫思克在朝廷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他一生功勳的肯定。


    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下令興建賢良祠,以紀念那些為清朝作出重要貢獻的官員和將領。孫思克的靈位被安放在祠中,與其他功臣並列,這也標誌著他的功勳得到了後世的永記。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進一步確認了孫思克的地位,正式定封他為一等男。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孫思克的地位,也為他的後代確保了世襲的權利。


    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再次做出了重要決定,將孫思克的爵位定為世襲罔替,這意味著他的子孫可以永遠繼承這一爵位,不受任何限製。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孫思克在清朝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為他的家族帶來了長久的榮耀。


    結語


    孫思克的一生,見證了清朝由盛至穩的曆史進程。從一個普通的王府護衛成長為一方名將,他的事跡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典範,也是那個時代無數英勇將士的一個縮影。盡管在曆史長河中,孫思克的名字可能沒有如某些英雄般響亮,但他所做出的貢獻,尤其是他在三藩之亂和平定邊疆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使得他在清朝曆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