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事跡


    趙良棟的早期軍事生涯始於1645年(順治二年),這一年正值清軍平定陝西之際。趙良棟積極響應招募,加入了陝甘總督孟喬芳的部隊,並被委任為潼關守備。在隨後的幾年裏,趙良棟隨軍征戰秦州(今甘肅天水)和鞏昌(今甘肅隴西),在對抗叛將賀珍和武大定的過程中表現出色,因此晉升為寧夏水利屯田都司。這次晉升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他軍事才能的肯定。


    1648年(順治五年),趙良棟參加了平定米喇印、丁國棟起義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再次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晉升,成為高台遊擊。這一時期,趙良棟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麵的將領。


    1656年(順治十三年),趙良棟隨同經略洪承疇遠征雲南、貴州,此次征戰旨在平定該地區的叛亂。在這場征戰中,趙良棟被授予督標中軍副將之職,負責指揮中軍作戰。在洪承疇的領導下,趙良棟及其部隊取得了顯著的戰績,不僅穩固了清廷對雲南、貴州的統治,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


    1662年(康熙元年),趙良棟因其在雲南、貴州地區的突出表現而被擢升為雲南廣羅鎮總兵。在此期間,趙良棟麵對馬乃、隴納、水西等地苗族起義,采取了堅決有效的措施進行平叛,不僅穩定了當地局勢,還促進了該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發展。趙良棟的這些行動,進一步證明了他在處理複雜軍事問題上的能力和智慧。


    1665年(康熙四年),趙良棟因為父親去世而辭官,返回家鄉守孝。按照當時的習俗,官員在父母去世後需要辭官回家守孝三年,這是對傳統孝道的一種體現。1669年(康熙八年),在守孝期滿後,趙良棟被重新啟用,擔任山西大同總兵。


    二、調任寧夏


    672年(康熙十一年),趙良棟被調任為天津總兵。然而,就在不久後的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了反清叛亂,拉開了“三藩之亂”的序幕。隨著叛亂局勢的發展,各地紛紛受到影響。到了1674年(康熙十三年),寧夏地區發生了兵變,提督陳福不幸遇害,局勢變得十分緊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良棟在甘肅提督張勇的舉薦之下,被清廷擢升為寧夏提督,肩負起了穩定寧夏局勢的重要任務。趙良棟深知此時的寧夏兵變不僅威脅著當地的安定,也可能影響整個西北地區的穩定。因此,他決定采取果斷措施,一方麵要穩定軍隊情緒,另一方麵也要確保正義得到伸張。


    趙良棟入京朝覲時,向康熙皇帝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策略:誅除首惡,寬宥脅從。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平息兵變,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這一策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支持與認可。隨後,趙良棟將自己的妻子留在京師,親自率領一百名精兵急赴寧夏,並沿途宣讀皇帝的詔諭,以此來安撫士兵的情緒,穩定軍心。


    到達寧夏後,趙良棟開始著手調查兵變的真相。他很快查明了兵變的首惡是把總劉德、參將熊虎、以及營兵閻國賢和陳進忠。為了分散他們的黨羽,趙良棟巧妙地讓他們外出防守。在確定了他們的罪行之後,趙良棟按照法律程序對他們進行了審訊,並請求康熙皇帝批準將他們處決。在得到批準後,趙良棟迅速執行了判決,有效地清除了叛亂的核心力量。


    與此同時,大將軍圖海正在平涼督軍,指揮趙良棟與平涼提督王進寶等人共同征討陝西提督王輔臣。趙良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先後平定了秦州(今甘肅天水)、西和、禮縣等地,有力地支持了清廷對叛軍的鎮壓。


    三、奪取四川


    1679年(康熙十八年),趙良棟向康熙帝上書,表達了他願意率領寧夏軍隊奪取漢中、興安並進而規複四川的決心。他認為經過三年的訓練,寧夏軍隊已逐漸變得紀律嚴明,士氣高漲,渴望建立功勳。考慮到自己的年齡漸長,趙良棟希望能夠抓住機會,不負皇恩。康熙帝對趙良棟的忠誠和決心表示讚賞,並予以批準。


    同年八月,大將軍圖海製定了“四路進取漢中、興安”的戰略。根據這一計劃,圖海親自率領將軍佛尼埒進攻興安;而趙良棟則被委以重任,率軍進攻徽縣。此外,畢力克圖負責進攻略陽,王進寶則負責進攻棧道。這一係列的軍事部署意在快速推進並控製四川的門戶。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趙良棟率領軍隊迅速行動,先是攻克了密樹關,並分兵襲擊黃渚關,大敗叛軍,成功奪取了徽縣。緊接著,他又占領了略陽,擊退了叛將吳之茂。這些勝利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十一月,趙良棟繼續前進,奪取了陽平關,並攻打沔縣。在此過程中,他與王進寶的部隊在寧羌會師,被封為勇略將軍,但仍兼任寧夏提督。趙良棟的這一係列勝利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


    1680年(康熙十九年),趙良棟率領軍隊繼續向四川挺進。當他率軍進攻白水壩時,叛軍沿江布陣,利用江水上漲的條件進行防禦。麵對叛軍的密集箭雨,趙良棟激勵士兵們勇敢向前,他親自策馬渡河,全軍緊隨其後,盡管遭到敵軍火炮的猛烈攻擊,但沒有一人退縮。叛軍見到如此英勇的攻勢,驚慌失措,迅速潰散。趙良棟乘勝追擊,先後在石峽溝、青箐山擊敗叛軍,並攻取了龍安府,渡過了明月江,直奔綿竹。吳三桂任命的巡撫張文德見勢投降,成都得以順利收複,距離趙良棟出兵僅僅過去了十天。


    鑒於趙良棟的傑出表現,康熙帝將其提拔為雲貴總督,並授予兵部尚書銜,仍舊保留勇略將軍的稱號。趙良棟考慮到寧夏需要有人駐守,因此請求辭去總督職位,但未獲批準。最終,清廷在寧夏設立新的總兵職位,任命趙良棟的兒子趙弘燦為寧夏總兵,而趙良棟則被命令率領寧夏鎮兵前往雲南繼續征戰。


    四、平定雲南


    1681年(康熙二十年),在經曆了前期的準備和戰鬥之後,趙良棟終於率領軍隊向雲南進發,目標是徹底平定雲南的叛亂。在此之前,王進寶已經奪取了保寧(今四川閬中),攻克了順慶、重慶、遵義等地。趙良棟則先收複了象嶺、建昌、納溪、永寧等地,並請求分兵入雲南。康熙帝同意了這一請求,命令趙良棟出兵建昌,同時命建威將軍吳丹出兵永寧。


    然而,事態並未如預期那樣順利發展。叛將胡國柱、夏國相攻陷永寧,進而進犯瀘州、敘州(今四川宜賓),直逼建昌。麵對這一緊急情況,趙良棟命令總兵朱衣客率領八千人救援建昌。然而,朱衣客在戰鬥中失利,被迫退守雅州(今四川雅安),建昌也隨之失陷。趙良棟隨即上表彈劾吳丹和朱衣客,認為吳丹擁兵不進,導致永寧失守,而朱衣客則未能守住建昌。康熙帝根據趙良棟的意見,撤換了吳丹,並將朱衣客關入刑部大獄。


    隨後,趙良棟調整了戰略部署,他命令兒子趙弘燦繞道攻擊叛軍的背後。趙弘燦成功收複了瀘州、敘州、永寧,並與趙良棟在夾江會師,一同攻克雅州,進而收複了建昌。此時,趙良棟的軍隊士氣高昂,準備進入雲南。


    不久,趙良棟率軍渡過金沙江,駐紮在武定。此時,大將軍貝子彰泰正 統 帥 四十萬大軍屯兵於昆明城東的歸化寺,並布下嚴密的防線。吳世璠則聚集殘軍,堅守昆明,與清軍形成對峙的局麵。九月,趙良棟率軍抵達前線,巡視營壘後,向彰泰提出應迅速決戰的觀點,認為長時間的相持不利於清軍。彰泰則擔心輕易進攻會讓滿洲軍遭受損失,希望趙良棟的軍隊先休整。趙良棟沒有采納彰泰的意見,當晚便率領部隊攻打南壩,並奪取了浮橋,逼近昆明城下。


    彰泰看到趙良棟的軍隊已經取得優勢地位,便提議讓趙良棟的軍隊暫時退下,由其他將領繼續進攻。但是趙良棟堅持不讓,彰泰最終下令全軍出擊。在桂花寺附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清軍士氣高昂,奮勇爭先,最終大敗叛軍。吳世璠在昆明城內見大勢已去,選擇自殺身亡,雲南得以平定。


    在昆明城破之後,趙良棟展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吳氏家族在雲南經營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許多將領趁機掠奪財物,唯獨趙良棟及其部隊一無所取,嚴格遵守軍紀,未侵犯任何財物,這一行為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尊敬和讚譽。


    五、自陳戰功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趙良棟上書朝廷,詳細陳述了自己的戰功。然而,朝廷以丟失建昌為由,認為他的功勞和過失可以相互抵消,僅對其部下的將領進行了加封。不久之後,趙良棟以病為由請求回鄉。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考慮到趙良棟在平定雲南時的貢獻及其廉潔自律的行為,恢複了他將軍和總督的官職。這一決定顯示了康熙帝對趙良棟功績的認可,同時也表明了對老將的尊重和關懷。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趙良棟再次入朝,又一次自述了自己的戰功。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為了表彰趙良棟的貢獻,加封他為拜他喇布勒哈番(漢文為騎都尉)。這一封賞進一步確認了趙良棟的地位和榮譽。


    1691年(康熙三十年),準噶爾部開始侵擾邊境,西安將軍尼雅翰出鎮寧夏,並向趙良棟谘詢軍情事務。這顯示出趙良棟在處理邊防問題上的經驗和能力仍然受到重視。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清廷將寧夏總兵馮德昌調往甘州,並命令趙良棟暫時統領寧夏鎮兵。趙良棟彈劾馮德昌克扣軍糧,導致馮德昌被罷官。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趙良棟率軍駐守 土 喇 ,以抵禦準噶爾部的侵擾。不久後,他被召回到京師。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趙良棟再次上書朝廷,聲稱自己的戰功被大將軍圖海、彰泰以及大學士明珠所隱瞞。康熙帝對此表示不滿,認為趙良棟過於計較個人得失,氣量狹隘,並將趙良棟的奏疏退回。盡管如此,康熙帝還是封趙良棟為一等精奇尼哈番(漢文為子爵),顯示了皇帝對趙良棟的認可。


    趙良棟隨後請求留在京師,並請求皇帝賜予他田宅。禦史龔翔麟彈劾趙良棟驕縱。康熙帝雖然沒有直接懲罰趙良棟,但僅賜給他兩千兩白銀,並命令他返回寧夏。這一決定可能反映了康熙帝對趙良棟晚年行為的一些不滿,但也顯示了對老將的寬容。


    六、病逝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尚書馬齊從寧夏返回京師,向康熙帝報告趙良棟病情嚴重的消息。得知這一消息後,康熙帝非常關切,立即下詔慰問,並賜予趙良棟人參和鹿尾等珍貴補品,以示對這位老將的關懷和尊重。


    然而,趙良棟的病情並未好轉,不久之後,他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七歲。趙良棟的逝世正值康熙帝征討準噶爾之時,為了表達對這位老將的哀悼之情,康熙帝特地命令皇長子允禔參加趙良棟的葬禮,並賜予趙良棟“襄忠”這一諡號,以表彰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貢獻。


    趙良棟去世後,他的聲望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退。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帝為了紀念曆史上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賢良之臣,興建了賢良祠,並將趙良棟的靈位安置其中,這表明了趙良棟在後世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


    更為顯著的是,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帝追贈趙良棟為世襲罔替的一等伯爵,這一舉措不僅是對趙良棟生前功績的高度認可,也是對其家族的榮耀延續。


    結語


    趙良棟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成為了清朝初期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將。從西北的寧夏到西南的雲南,趙良棟的一生見證了清朝統一中國的關鍵時期。他不僅在戰場上屢建奇功,而且在治理地方時也表現出了非凡的能力,對於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