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鄂爾泰的早年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起伏與挫折。他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庭,家族成員曾在清朝初建時期立下汗馬功勞,因此,鄂爾泰從小就承載著家族的期望與榮耀。他的祖父圖彥突曾任戶部郎中,父親鄂拜則是國子監祭酒,這無疑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與社會資源。
自六歲起,鄂爾泰就開始接受係統的儒家教育,研讀四書五經,到了八歲時,他已經能夠撰寫文章,並且練習書法,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鄂爾泰十六歲應童子試,十七歲中秀才,十九歲補廩膳生,這些成就都是他勤奮學習的結果。二十一歲時,他中舉,正式步入仕途,並承襲了家族的佐領世職,成為一名侍衛,這意味著他有機會接近權力中心,參與到朝廷的日常政務之中。
然而,盡管出身良好,又有一定的才華,鄂爾泰的官場之路卻並不平坦。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十六歲的他才終於獲得了內務府員外郎的職位。這個職位雖然重要,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鄂爾泰並沒有獲得進一步的晉升機會,反而陷入了長時間的停滯狀態。這讓他感到十分苦惱和沮喪,他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正值四十一歲的鄂爾泰,麵對著新年新氣象,卻在鏡子前感歎自己年華老去,門前冷落,草木未興。他在《詠懷》詩中表達了對自己仕途前景的悲觀情緒,認為如果到了四十歲依然無法有所作為,那麽即便活到百歲,也未必會有大的改變。這段時期,鄂爾泰的心情可以想見是非常沉重的,他或許從未想過自己將來能夠達到高位,成為朝中的重臣。
二、官運轉機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鄂爾泰的命運迎來了重大轉折。這一年,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這是他首次獲得較高層次的官職任命,意味著他在官場上的地位得到了認可。僅僅幾個月之後,五月,鄂爾泰便被越級提拔為江蘇布政使,成為了地方上的重要官員。這次晉升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對他未來潛力的高度期待。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鄂爾泰再次獲得晉升,這一次他被任命為廣西巡撫。然而,就在他即將赴任之際,雍正帝認為鄂爾泰的能力足以承擔更大的責任,於是決定改封他為雲南巡撫,同時賦予他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職責。實際上,由於當時的雲貴總督楊名時主要負責雲南巡撫事務,鄂爾泰在西南地區行使的是總督級別的職權。
當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南、湖北等地,分布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如苗族、彝族、壯族、白族、瑤族等。這些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土司製度,這是一種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地方自治形式。土司們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他們不僅占有土地、山林和水源,還掌握著土著居民的人身自由。土司與土民之間存在著極為不平等的關係,土司可以隨意處置土民的生命財產,甚至以射殺土民為樂,或在祭祀活動中將其當作祭品。
土司製度的存在不僅阻礙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還對中央政權構成了潛在威脅。土司各自為政,擁有私兵,一旦中央政府試圖幹預,往往引發武力衝突。因此,解決土司問題是當時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雍正帝即位後,西南各地的地方官員紛紛上奏,要求解決這一問題。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雍正帝認為“改土歸流”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即取消土司製度,改為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員進行管理。
恰逢此時,雍正帝任命鄂爾泰為雲貴總督,並委派都統封正南協助他解決土司問題。鄂爾泰深知任務艱巨,剛到任時便遭遇了土司甲兵的騷擾,甚至軍營被焚燒。麵對挑戰,鄂爾泰沒有退縮,而是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他認為單純依靠軍事力量隻能解決表麵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徹底廢除土司製度,實施“改土歸流”。
鄂爾泰提出了“以用兵為前鋒治其標,以根本改製治其本”的方針,主張對於敢於反抗的土司采取剿撫並用的策略,對於頑固抵抗的堅決打擊,而對於願意悔改的給予寬大處理,並鼓勵土司主動投獻,對於表現良好的土司可以授予新的流官職位。這一係列措施旨在減少敵對情緒,減輕改革的阻力。
三、督察三省
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鄂爾泰正式被任命為雲貴總督,並加授兵部尚書銜。這一任命標誌著他在雍正朝中的地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也意味著他肩負起了更為艱巨的任務——全麵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改土歸流”工作。這一任務不僅關乎邊疆的穩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央政權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
在鄂爾泰就任之初,廣順長寨土司的挑釁行為成為他展示決心的機會。麵對土司的頑抗,鄂爾泰果斷采取軍事行動,迅速摧毀了長寨土司的力量。這場戰役的成功不僅為鄂爾泰贏得了聲譽,也為後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奠定了信心。隨著長寨土司的覆滅,鄂爾泰奏請設立長寨廳(今長順縣),並派流官進行治理,這標誌著“改土歸流”工作的正式開啟。
由於在長寨的成功,雍正帝對鄂爾泰的能力更加信任,隨即破格提拔他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鄂爾泰深知這三省“改土歸流”的任務繁重,因此他立即著手深入了解三省的特點及土司的情況,並製定了詳細的改流和用兵計劃。他的策略是既有堅定的決心,也有靈活的手段,對於不同的土司,根據其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例如,在鎮沅地區,土司刀瀚和沾益土司安於蕃利用朝廷命官的身份招募軍隊,擴張勢力,破壞了官府的形象。鄂爾泰指揮軍隊,迅速活捉了這兩名土司,並在當地設置了新的行政單位——鎮沅州和沾益州,以流官取代了原來的土司,確保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在烏蒙、鎮雄二地,土知府祿萬鍾和隴慶侯拒絕投降,並聯合起來對抗官兵。鄂爾泰命令遊擊哈元生率兵征討,並請求四川的軍隊協同作戰,最終擊敗了聯合的土司軍隊。在這之後,鄂爾泰繼續推進“改土歸流”,設立了烏蒙府(後改名為昭通府)和鎮雄州。
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擁有一支四千多人的精良部隊,鄂爾泰決定采取招撫策略。經過多次勸說,岑映宸最終解甲投降,鄂爾泰給予了他優待條件,並在該地設立了泗城府製。這一舉動得到了當地民眾的支持,梧州、柳州、慶遠等地的兄弟民族積極響應“改土歸流”的號召,主動向鄂爾泰提供物資支持,並自發組織自衛力量,配合官軍打擊那些不願意服從中央管理的土司。
四、苗疆改土
黔東苗嶺山、清江、都江地區,是貴州省內的一個重要區域,被稱為“苗疆”,這一帶地勢險要,周圍三千餘裏,共有1600餘處土塞。該地區左臨清江,可以通往楚地(今湖南一帶),右側的都江則連接廣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州位於這片區域的中心,被眾多土塞環繞,是一個戰略要地。鄂爾泰深知,要在這裏推行“改土歸流”,麵臨的困難比其他地方更為複雜。
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完全掌控苗疆的局勢,於是邀請了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的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共同商討對策。張廣泗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將領,他在鄂爾泰的支持下率領軍隊進攻苗司軍隊,成功攻入了古州城。然而,盡管取得了初步勝利,苗疆的土司們仍然不斷反抗,使得“改土歸流”的進程異常艱難。
為了進一步平息叛亂,雍正帝采取了多種措施,除了派遣軍隊鎮壓外,還派出官員前往苗疆進行宣諭,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說服苗民接受改革。然而,這些措施並未取得預期效果,被趕走的土司及其武裝力量仍然不斷地煽動土著居民發動叛亂,導致局勢反複無常。
叛亂的苗民占領了已經歸流的古州、台拱、黃平等地,並包圍了都勻府的丹江、凱裏等地。麵對這一嚴峻形勢,雍正帝不得不調動廣東和四川的軍隊,配合鄂爾泰鎮壓叛軍,並派遣了“撫苗大臣”張照從京城趕來協助“會剿”。然而,張照在前線的表現並不理想,他不僅未能有效平息叛亂,反而向雍正帝秘密報告,指責鄂爾泰的“改土歸流”策略存在根本性的錯誤,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未能安撫民心,反而引發了更多的內部衝突。
麵對張照的批評,鄂爾泰並未動搖,他在上疏中坦承自己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不足,但堅決不認為“改土歸流”的基本方針是錯誤的。鄂爾泰堅信隻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長久的穩定和發展。最終,在罷免了張照之後,雍正帝重新任命張廣泗負責鎮壓叛亂,經過一係列艱苦的鬥爭,終於使苗疆地區的流官製度得以確立,實現了對這一區域的有效管理和控製。
五、安定湖川
在雲貴地區“改土歸流”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鄂爾泰的目光也轉向了兩湖(湖南、湖北)地區。與雲貴不同的是,兩湖地區的土司與漢族居民混居,土司們對流官製度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觸,因此“改土歸流”的推進相對順利。許多土司看到大勢所趨,主動要求歸附中央政府,接受流官製度。
然而,也有一些土司選擇了抵抗。例如,湖北容美的土司田如就拒絕改流,這迫使雍正帝下令鄂爾泰采取軍事行動。鄂爾泰派遣軍隊進剿,田如在內外交困之下,失去了支持,最終自縊身亡。田如的死亡不僅標誌著其勢力的終結,也促使容美地區順利過渡到流官治理的新體製下。
與此同時,在四川的寧遠、峨邊、馬邊、雷波等地,土司製度同樣給當地的彝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些地區山巒連綿,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活勞作,但由於土司的壓迫,他們的生活極其悲慘。四川的軍政長官在麵對彝民區的“改土歸流”時表現出畏難情緒,遲遲沒有采取行動。然而,隨著雲貴地區“改土歸流”的成功案例逐漸顯現,四川的官員們受到了鼓舞,開始效仿雲貴的經驗,派兵進入彝區,逐步在沙馬、雷波、吞都、黃螂、建昌等地實施了“改土歸流”。
鄂爾泰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不僅在關鍵時刻上書,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還親自製定了具體的 改 流 方針,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鄂爾泰深知,這項改革不僅需要軍事上的強力推進,還需要細致的政策設計和周密的社會動員。他倡導的“改土歸流”不僅僅是一次行政製度的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割據狀態,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製,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六、晚年
雍正六年(1727年),鄂爾泰的官職再度提升,他被任命為雲貴廣西三省總督,統管這三個省份的事務。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雍正帝對鄂爾泰的信任,也反映了他在“改土歸流”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次年,鄂爾泰又獲得了少保的加銜,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雍正十年(1732年),鄂爾泰被召回京城,擔任保和殿大學士,成為內閣的首席輔政大臣。這一職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表明他在朝中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同年,由於他在“改土歸流”方麵的卓越貢獻,鄂爾泰被晉封為伯爵,這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其家族榮譽的一種表彰。
同年,由於清政府在西北地區麵臨軍事挑戰,鄂爾泰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三邊經略,前往陝甘前線督師。盡管他在前線的時間不長,但他的經驗和威望對穩定軍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鄂爾泰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的改土歸流地區爆發了土民叛亂,雍正帝認為鄂爾泰在處理此次叛亂中表現不佳,因此削去了他的伯爵頭銜。盡管如此,雍正帝對鄂爾泰的信任並未減弱,他仍然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雍正帝駕崩後,鄂爾泰繼續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成為輔佐新帝乾隆的重要力量。乾隆元年(1736年),鄂爾泰被欽點為會試大總裁,主持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此外,他還身兼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等多個要職,並負責管理翰林院,加銜為太傅,擔任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的總裁,獲賜號襄勤伯。
鄂爾泰在乾隆年間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乾隆帝親自前往吊唁,並賜予他“文端”的諡號,允許他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這體現了乾隆帝對鄂爾泰的高度評價和尊敬。
然而,十年後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於其侄子鄂昌與門生胡中藻卷入案件,鄂爾泰的名字被從賢良祠中撤出。盡管如此,這並未改變他在曆史上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和改革者的地位。
結語
鄂爾泰的一生是清朝政治舞台上一段精彩的篇章。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官員成長為國家棟梁,其推行的改革措施至今仍被視為典範。鄂爾泰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寫照,更是清朝盛世發展的一個縮影。
鄂爾泰的早年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起伏與挫折。他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庭,家族成員曾在清朝初建時期立下汗馬功勞,因此,鄂爾泰從小就承載著家族的期望與榮耀。他的祖父圖彥突曾任戶部郎中,父親鄂拜則是國子監祭酒,這無疑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與社會資源。
自六歲起,鄂爾泰就開始接受係統的儒家教育,研讀四書五經,到了八歲時,他已經能夠撰寫文章,並且練習書法,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鄂爾泰十六歲應童子試,十七歲中秀才,十九歲補廩膳生,這些成就都是他勤奮學習的結果。二十一歲時,他中舉,正式步入仕途,並承襲了家族的佐領世職,成為一名侍衛,這意味著他有機會接近權力中心,參與到朝廷的日常政務之中。
然而,盡管出身良好,又有一定的才華,鄂爾泰的官場之路卻並不平坦。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十六歲的他才終於獲得了內務府員外郎的職位。這個職位雖然重要,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鄂爾泰並沒有獲得進一步的晉升機會,反而陷入了長時間的停滯狀態。這讓他感到十分苦惱和沮喪,他開始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旦,正值四十一歲的鄂爾泰,麵對著新年新氣象,卻在鏡子前感歎自己年華老去,門前冷落,草木未興。他在《詠懷》詩中表達了對自己仕途前景的悲觀情緒,認為如果到了四十歲依然無法有所作為,那麽即便活到百歲,也未必會有大的改變。這段時期,鄂爾泰的心情可以想見是非常沉重的,他或許從未想過自己將來能夠達到高位,成為朝中的重臣。
二、官運轉機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鄂爾泰的命運迎來了重大轉折。這一年,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這是他首次獲得較高層次的官職任命,意味著他在官場上的地位得到了認可。僅僅幾個月之後,五月,鄂爾泰便被越級提拔為江蘇布政使,成為了地方上的重要官員。這次晉升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對他未來潛力的高度期待。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鄂爾泰再次獲得晉升,這一次他被任命為廣西巡撫。然而,就在他即將赴任之際,雍正帝認為鄂爾泰的能力足以承擔更大的責任,於是決定改封他為雲南巡撫,同時賦予他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職責。實際上,由於當時的雲貴總督楊名時主要負責雲南巡撫事務,鄂爾泰在西南地區行使的是總督級別的職權。
當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南、湖北等地,分布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如苗族、彝族、壯族、白族、瑤族等。這些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土司製度,這是一種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地方自治形式。土司們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他們不僅占有土地、山林和水源,還掌握著土著居民的人身自由。土司與土民之間存在著極為不平等的關係,土司可以隨意處置土民的生命財產,甚至以射殺土民為樂,或在祭祀活動中將其當作祭品。
土司製度的存在不僅阻礙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還對中央政權構成了潛在威脅。土司各自為政,擁有私兵,一旦中央政府試圖幹預,往往引發武力衝突。因此,解決土司問題是當時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雍正帝即位後,西南各地的地方官員紛紛上奏,要求解決這一問題。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雍正帝認為“改土歸流”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即取消土司製度,改為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員進行管理。
恰逢此時,雍正帝任命鄂爾泰為雲貴總督,並委派都統封正南協助他解決土司問題。鄂爾泰深知任務艱巨,剛到任時便遭遇了土司甲兵的騷擾,甚至軍營被焚燒。麵對挑戰,鄂爾泰沒有退縮,而是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他認為單純依靠軍事力量隻能解決表麵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徹底廢除土司製度,實施“改土歸流”。
鄂爾泰提出了“以用兵為前鋒治其標,以根本改製治其本”的方針,主張對於敢於反抗的土司采取剿撫並用的策略,對於頑固抵抗的堅決打擊,而對於願意悔改的給予寬大處理,並鼓勵土司主動投獻,對於表現良好的土司可以授予新的流官職位。這一係列措施旨在減少敵對情緒,減輕改革的阻力。
三、督察三省
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鄂爾泰正式被任命為雲貴總督,並加授兵部尚書銜。這一任命標誌著他在雍正朝中的地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也意味著他肩負起了更為艱巨的任務——全麵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改土歸流”工作。這一任務不僅關乎邊疆的穩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央政權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
在鄂爾泰就任之初,廣順長寨土司的挑釁行為成為他展示決心的機會。麵對土司的頑抗,鄂爾泰果斷采取軍事行動,迅速摧毀了長寨土司的力量。這場戰役的成功不僅為鄂爾泰贏得了聲譽,也為後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奠定了信心。隨著長寨土司的覆滅,鄂爾泰奏請設立長寨廳(今長順縣),並派流官進行治理,這標誌著“改土歸流”工作的正式開啟。
由於在長寨的成功,雍正帝對鄂爾泰的能力更加信任,隨即破格提拔他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鄂爾泰深知這三省“改土歸流”的任務繁重,因此他立即著手深入了解三省的特點及土司的情況,並製定了詳細的改流和用兵計劃。他的策略是既有堅定的決心,也有靈活的手段,對於不同的土司,根據其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例如,在鎮沅地區,土司刀瀚和沾益土司安於蕃利用朝廷命官的身份招募軍隊,擴張勢力,破壞了官府的形象。鄂爾泰指揮軍隊,迅速活捉了這兩名土司,並在當地設置了新的行政單位——鎮沅州和沾益州,以流官取代了原來的土司,確保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在烏蒙、鎮雄二地,土知府祿萬鍾和隴慶侯拒絕投降,並聯合起來對抗官兵。鄂爾泰命令遊擊哈元生率兵征討,並請求四川的軍隊協同作戰,最終擊敗了聯合的土司軍隊。在這之後,鄂爾泰繼續推進“改土歸流”,設立了烏蒙府(後改名為昭通府)和鎮雄州。
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擁有一支四千多人的精良部隊,鄂爾泰決定采取招撫策略。經過多次勸說,岑映宸最終解甲投降,鄂爾泰給予了他優待條件,並在該地設立了泗城府製。這一舉動得到了當地民眾的支持,梧州、柳州、慶遠等地的兄弟民族積極響應“改土歸流”的號召,主動向鄂爾泰提供物資支持,並自發組織自衛力量,配合官軍打擊那些不願意服從中央管理的土司。
四、苗疆改土
黔東苗嶺山、清江、都江地區,是貴州省內的一個重要區域,被稱為“苗疆”,這一帶地勢險要,周圍三千餘裏,共有1600餘處土塞。該地區左臨清江,可以通往楚地(今湖南一帶),右側的都江則連接廣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州位於這片區域的中心,被眾多土塞環繞,是一個戰略要地。鄂爾泰深知,要在這裏推行“改土歸流”,麵臨的困難比其他地方更為複雜。
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完全掌控苗疆的局勢,於是邀請了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的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共同商討對策。張廣泗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將領,他在鄂爾泰的支持下率領軍隊進攻苗司軍隊,成功攻入了古州城。然而,盡管取得了初步勝利,苗疆的土司們仍然不斷反抗,使得“改土歸流”的進程異常艱難。
為了進一步平息叛亂,雍正帝采取了多種措施,除了派遣軍隊鎮壓外,還派出官員前往苗疆進行宣諭,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說服苗民接受改革。然而,這些措施並未取得預期效果,被趕走的土司及其武裝力量仍然不斷地煽動土著居民發動叛亂,導致局勢反複無常。
叛亂的苗民占領了已經歸流的古州、台拱、黃平等地,並包圍了都勻府的丹江、凱裏等地。麵對這一嚴峻形勢,雍正帝不得不調動廣東和四川的軍隊,配合鄂爾泰鎮壓叛軍,並派遣了“撫苗大臣”張照從京城趕來協助“會剿”。然而,張照在前線的表現並不理想,他不僅未能有效平息叛亂,反而向雍正帝秘密報告,指責鄂爾泰的“改土歸流”策略存在根本性的錯誤,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未能安撫民心,反而引發了更多的內部衝突。
麵對張照的批評,鄂爾泰並未動搖,他在上疏中坦承自己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不足,但堅決不認為“改土歸流”的基本方針是錯誤的。鄂爾泰堅信隻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長久的穩定和發展。最終,在罷免了張照之後,雍正帝重新任命張廣泗負責鎮壓叛亂,經過一係列艱苦的鬥爭,終於使苗疆地區的流官製度得以確立,實現了對這一區域的有效管理和控製。
五、安定湖川
在雲貴地區“改土歸流”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鄂爾泰的目光也轉向了兩湖(湖南、湖北)地區。與雲貴不同的是,兩湖地區的土司與漢族居民混居,土司們對流官製度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觸,因此“改土歸流”的推進相對順利。許多土司看到大勢所趨,主動要求歸附中央政府,接受流官製度。
然而,也有一些土司選擇了抵抗。例如,湖北容美的土司田如就拒絕改流,這迫使雍正帝下令鄂爾泰采取軍事行動。鄂爾泰派遣軍隊進剿,田如在內外交困之下,失去了支持,最終自縊身亡。田如的死亡不僅標誌著其勢力的終結,也促使容美地區順利過渡到流官治理的新體製下。
與此同時,在四川的寧遠、峨邊、馬邊、雷波等地,土司製度同樣給當地的彝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些地區山巒連綿,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活勞作,但由於土司的壓迫,他們的生活極其悲慘。四川的軍政長官在麵對彝民區的“改土歸流”時表現出畏難情緒,遲遲沒有采取行動。然而,隨著雲貴地區“改土歸流”的成功案例逐漸顯現,四川的官員們受到了鼓舞,開始效仿雲貴的經驗,派兵進入彝區,逐步在沙馬、雷波、吞都、黃螂、建昌等地實施了“改土歸流”。
鄂爾泰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不僅在關鍵時刻上書,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還親自製定了具體的 改 流 方針,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鄂爾泰深知,這項改革不僅需要軍事上的強力推進,還需要細致的政策設計和周密的社會動員。他倡導的“改土歸流”不僅僅是一次行政製度的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割據狀態,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製,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六、晚年
雍正六年(1727年),鄂爾泰的官職再度提升,他被任命為雲貴廣西三省總督,統管這三個省份的事務。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雍正帝對鄂爾泰的信任,也反映了他在“改土歸流”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次年,鄂爾泰又獲得了少保的加銜,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雍正十年(1732年),鄂爾泰被召回京城,擔任保和殿大學士,成為內閣的首席輔政大臣。這一職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表明他在朝中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同年,由於他在“改土歸流”方麵的卓越貢獻,鄂爾泰被晉封為伯爵,這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其家族榮譽的一種表彰。
同年,由於清政府在西北地區麵臨軍事挑戰,鄂爾泰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三邊經略,前往陝甘前線督師。盡管他在前線的時間不長,但他的經驗和威望對穩定軍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鄂爾泰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雍正十三年(1735年),貴州的改土歸流地區爆發了土民叛亂,雍正帝認為鄂爾泰在處理此次叛亂中表現不佳,因此削去了他的伯爵頭銜。盡管如此,雍正帝對鄂爾泰的信任並未減弱,他仍然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
雍正帝駕崩後,鄂爾泰繼續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成為輔佐新帝乾隆的重要力量。乾隆元年(1736年),鄂爾泰被欽點為會試大總裁,主持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此外,他還身兼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等多個要職,並負責管理翰林院,加銜為太傅,擔任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的總裁,獲賜號襄勤伯。
鄂爾泰在乾隆年間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乾隆帝親自前往吊唁,並賜予他“文端”的諡號,允許他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這體現了乾隆帝對鄂爾泰的高度評價和尊敬。
然而,十年後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於其侄子鄂昌與門生胡中藻卷入案件,鄂爾泰的名字被從賢良祠中撤出。盡管如此,這並未改變他在曆史上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和改革者的地位。
結語
鄂爾泰的一生是清朝政治舞台上一段精彩的篇章。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官員成長為國家棟梁,其推行的改革措施至今仍被視為典範。鄂爾泰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寫照,更是清朝盛世發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