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曆
張廣泗的早期經曆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作為漢軍鑲紅旗的一員,他最初以監生的身份步入仕途,並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任命為貴州思州府知府。這個起點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雍正四年(1726年),張廣泗又被調往雲南楚雄任職。此時,雲貴總督鄂爾泰正在討伐作亂的苗族村寨,看中了張廣泗的能力,便任命他為輔佐官員,並上奏請求將其調往黎平任職。
雍正五年(1727年),張廣泗因表現出色被提升為貴州按察使。這一年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不僅得到了更高的職位,還獲得了更廣泛的權力來處理地方事務。在任期間,他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雍正六年(1728年),張廣泗率領軍隊赴都勻、黎平、鎮遠、清平等地區,針對不同的苗族部落采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他派遣部隊分道攻破了清平丹江的小丹江、大丹江及雞溝等寨。這些行動不僅迅速平定了叛亂,還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其中,清平丹江的苗人被認為是最具抵抗性的群體之一。張廣泗巧妙地利用了軍事力量與政治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成功降服了這些強悍的部落。緊接著,鎮遠管轄的上九股諸寨與丹江的苗人村寨也被逐一征服。下九股、清水江、古州等地的苗寨也隨之歸順。這一係列勝利展示了張廣泗在軍事指揮方麵的卓越才能。
在平定叛亂後,張廣泗立即向雍正帝上書報捷,並請求進一步討論善後事宜。雍正帝對此表示讚賞,並命令張廣泗與鄂爾泰共同商議後續處理辦法。雍正十年(1732年),張廣泗意識到清水江和都江的重要性,認為它們連接貴州、湖北、廣東三省,應該加強防禦。為此,他建議設置哨船以增強聯係,並提出在古州儲備糧食,以便應對可能的緊急情況。此外,他還強調了對當地苗民進行教化的必要性。
雍正帝采納了張廣泗的建議,並派遣專人落實這些措施。由於在平叛及後續治理工作中表現出色,張廣泗被授予了世代承襲的喇布勒哈番爵位,這是對他卓越貢獻的高度肯定。
二、平定西北
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準噶爾部開始騷擾清朝的西北邊境,局勢緊張。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大軍出西路迎戰。與此同時,雍正帝任命張廣泗為副將軍,並下詔讓他進京接受用兵方略的指示。張廣泗抵達軍隊後不久,嶽鍾琪剛剛從巴爾廣爾調遣部隊前往穆壘。張廣泗隨即帶領四千人的部隊從鄂隆吉出發,與嶽鍾琪在科舍圖會師,共同到達穆壘。
然而,局勢並沒有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雍正帝召回嶽鍾琪返京,並命令張廣泗接管大將軍印,繼續指揮前線作戰。張廣泗在前線觀察後,發現穆壘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兩山之間的地形不利於大軍的駐紮和出擊。他認為,若敵軍來襲,現有的兵力難以有效抵禦。於是,張廣泗上書彈劾嶽鍾琪,指出穆壘的防禦布局存在諸多缺陷,如築城位置不當、兵力分散且裝備不足等問題。他特別提到,嶽鍾琪堅持使用兵車,但在多沙的西北地區,這種戰術顯然不合適。此外,軍中兵器匱乏,後勤保障也不到位,糧草供應困難。
雍正帝聽取了張廣泗的意見後,立即撤銷了嶽鍾琪的職務,並命令張廣泗撤軍回到巴爾庫爾。張廣泗迅速調整戰略,率領部隊返回巴爾庫爾,並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措施。他分兵駐防洮賚、無克克嶺等地,切斷了敵軍向南的通道;派遣部隊防守廋集察罕、哈馬爾,阻止敵軍從西麵進攻。同時,張廣泗還在巴爾庫爾以北的鏡兒泉、噶順、烏卜圖克勒克等地,以及東北的圖古裏克、特爾庫勒等地部署兵力,以防敵軍從沙漠方向來襲。為了加強防禦,他還設置了卡倫,並強化了對牧場的保護,在哈密、塔勒納沁等地增派了兵力。
不久後,朝廷任命查郎阿為大將軍,張廣泗被授予正紅旗漢軍都統之職,繼續留在軍中效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廣泗率領萬餘人分駐北山,進一步鞏固防線。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軍偵察到敵軍已到達烏爾圖河,張廣泗隨即下令副都統班第達什、總兵張元佐及提督樊廷率軍前往截擊。清軍越過噶順到達鄂隆吉,成功擊敗了進犯的敵軍,斬殺了四百餘名準噶爾士兵,並俘虜了三十六人。雍正帝得知捷報後,下令對其進行議功封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隨著準噶爾部請求和平,張廣泗從西北戰場班師回京,並被授予湖廣總督的職務。
三、經韜緯略
張廣泗上任後,立即展開調查,並上書乾隆帝,指出前任官員在平亂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他彈劾張照貽誤軍機,雖然集結了數萬兵馬,但實際上用於攻剿苗亂的力量僅約三千人,造成了兵力分散、效率低下。董芳駐守八弓,僅進行招撫工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巡撫元展成在賑濟過程中,條款混亂,執行不力,導致官民皆困。乾隆帝聽取了張廣泗的意見後,罷免了張照、董芳、元展成等人的職務,並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之職,同時解除哈元生的將軍職務,將其改為提督,聽從張廣泗的指揮。
同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抵達凱裏,並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將部隊分為三路:副將長壽從空稗出發,總兵王無黨從台營進軍,張廣泗本人則親自率軍,三路齊發,協同作戰。清軍首先擊破了上九股的卦丁等寨,並焚燒了敵人的據點。殘餘的苗匪退守凱裏牛皮大箐,但已被清軍包圍。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張廣泗指揮各路清軍對苗匪形成合圍之勢。清軍依山而行,步步緊逼,最終迫使苗匪投降。張廣泗還采用了“以苗攻苗”的策略,分化瓦解了苗族內部的力量,從而徹底平定了叛亂。朝廷因此授予張廣泗雲貴總督之職,並允許他兼任巡撫,同時還進封他為三等世代承襲的阿達哈哈番。
為了鞏固這一成果,張廣泗上奏乾隆帝,提出了製定鎮遠、安順、大定、平遠等營的規製,並請求增加貴州的兵額,總計增加了二千九百多人。此外,他還建議治理清水江、都江,增加造幣爐的數量。乾隆帝對這些建議進行了討論,並予以采納。
乾隆五年(1740年),張廣泗入京覲見乾隆帝。恰逢湖廣城步橫嶺等寨的紅苗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命張廣泗前去勘察。同年九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指揮湖北、廣東兩地的提鎮以下官員。在張廣泗的指揮下,當地的叛亂於同年十一月被平定。
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張廣泗返回京師,並上奏請求回鄉安葬父母。然而,貴州黎平的黑苗再度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再次命張廣泗回到貴州處理此事。張廣泗迅速行動,很快就捕獲了苗亂首領石金元等人,並依法處決,穩定了局勢。
乾隆十年(1745年),張廣泗因其在平叛中的卓越貢獻,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四、決策失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清廷決定調派張廣泗為川陝總督,負責平叛。張廣泗抵達前線後不久,小金川土司澤旺土舍良爾吉主動前來歸降,這似乎是一個好的開端。然而,八月時,張廣泗派遣總兵宋宗璋、許應虎分兩路攻打勒烏圍,副將馬良柱攻打噶拉依,副將張興、參將買國良隨後跟進。然而,金川地區山勢險峻,敵軍碉堡堅固,加之地理條件惡劣,使得清軍攻勢進展緩慢。盡管張廣泗在此地轉戰近兩年,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張廣泗上疏彈劾副將馬良柱從丹噶撤軍導致炮械被毀,乾隆帝聽後命將其逮捕送往京師問罪。麵對金川戰局久拖不決的局麵,乾隆帝決定任命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往前線指揮,並重新起用嶽鍾琪參與軍事行動。同時,乾隆帝下詔嚴厲責備張廣泗的大軍作戰不力、畏敵怯戰。
張廣泗在戰報中提到攻克了戎布寨的五十餘座碉堡,但乾隆帝對此回應稱這隻是小勝,並期待更大的捷報,以證明朝廷對西部戰事的巨大投入。然而,即使在訥親到任後,戰況仍未見明顯好轉。清軍在攻打敵軍碉堡的過程中遭遇了巨大困難,甚至有總兵任舉這樣勇猛的將領不幸戰死。麵對如此局麵,張廣泗下令清軍也修建碉堡以抵禦敵軍,但乾隆帝認為這一策略欠妥,並嚴詞斥責張廣泗的附和與推諉。
此時,訥親彈劾張廣泗分兵十路進攻,導致兵力分散、軍費開支過大;嶽鍾琪也指責張廣泗疏於職守,縱容敵軍,特別是在任用良爾吉和叛臣王秋的問題上,導致軍事機密泄露給敵軍。這些指控直接指向張廣泗在指揮上的重大失誤。
乾隆帝對張廣泗的表現極為不滿,認為他在金川戰役中的表現令人失望。張廣泗的策略不僅未能迅速解決戰鬥,反而因分兵過多導致了戰鬥力的削弱。同時,他在用人方麵的失誤,如任用不可靠的人員,使得軍事信息泄露,進一步加劇了戰局的複雜性和清軍的被動局麵。
五、晚年
乾隆帝看到訥親和嶽鍾琪的彈劾後,責備張廣泗貽誤軍機,將其罷官免職,並下令逮捕張廣泗押往京師治罪。乾隆帝親自在瀛台審訊張廣泗。張廣泗極力訴說其冤屈,乾隆帝命用刑,但他仍然不停辯白。乾隆帝下諭說:“用兵大小金川,張廣泗、訥親先後貽誤軍機。張廣泗剛剛到了軍中的時候,就誇下海口,過了很長時間還沒有獲得成功,然後他就將責任推諉給部下。訥親去了之後,他仍然觀望推諉,看見訥親的種種不合適的舉措,他都不去指正。當知道訥親的策略必敗之後,他還幸災樂禍,進行非議,可見其內心之險惡。朕已經全部知道了其中的緣由。張廣泗和訥親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如今朕將其治罪,以明國法。”
乾隆帝命軍機大臣和刑部共同商議張廣泗的罪行。在仔細審查了張廣泗的行為及其對軍機的貽誤後,乾隆帝最終認定張廣泗犯有失誤軍機之罪,按律判處斬首。同年十二月,張廣泗被處斬。
六、結語
綜上所述,張廣泗的一生是充滿輝煌與悲劇的。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以及對於地方治理的貢獻,無疑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的事跡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反思。
張廣泗的早期經曆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作為漢軍鑲紅旗的一員,他最初以監生的身份步入仕途,並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任命為貴州思州府知府。這個起點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雍正四年(1726年),張廣泗又被調往雲南楚雄任職。此時,雲貴總督鄂爾泰正在討伐作亂的苗族村寨,看中了張廣泗的能力,便任命他為輔佐官員,並上奏請求將其調往黎平任職。
雍正五年(1727年),張廣泗因表現出色被提升為貴州按察使。這一年對他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不僅得到了更高的職位,還獲得了更廣泛的權力來處理地方事務。在任期間,他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雍正六年(1728年),張廣泗率領軍隊赴都勻、黎平、鎮遠、清平等地區,針對不同的苗族部落采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他派遣部隊分道攻破了清平丹江的小丹江、大丹江及雞溝等寨。這些行動不僅迅速平定了叛亂,還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其中,清平丹江的苗人被認為是最具抵抗性的群體之一。張廣泗巧妙地利用了軍事力量與政治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成功降服了這些強悍的部落。緊接著,鎮遠管轄的上九股諸寨與丹江的苗人村寨也被逐一征服。下九股、清水江、古州等地的苗寨也隨之歸順。這一係列勝利展示了張廣泗在軍事指揮方麵的卓越才能。
在平定叛亂後,張廣泗立即向雍正帝上書報捷,並請求進一步討論善後事宜。雍正帝對此表示讚賞,並命令張廣泗與鄂爾泰共同商議後續處理辦法。雍正十年(1732年),張廣泗意識到清水江和都江的重要性,認為它們連接貴州、湖北、廣東三省,應該加強防禦。為此,他建議設置哨船以增強聯係,並提出在古州儲備糧食,以便應對可能的緊急情況。此外,他還強調了對當地苗民進行教化的必要性。
雍正帝采納了張廣泗的建議,並派遣專人落實這些措施。由於在平叛及後續治理工作中表現出色,張廣泗被授予了世代承襲的喇布勒哈番爵位,這是對他卓越貢獻的高度肯定。
二、平定西北
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準噶爾部開始騷擾清朝的西北邊境,局勢緊張。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大軍出西路迎戰。與此同時,雍正帝任命張廣泗為副將軍,並下詔讓他進京接受用兵方略的指示。張廣泗抵達軍隊後不久,嶽鍾琪剛剛從巴爾廣爾調遣部隊前往穆壘。張廣泗隨即帶領四千人的部隊從鄂隆吉出發,與嶽鍾琪在科舍圖會師,共同到達穆壘。
然而,局勢並沒有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雍正帝召回嶽鍾琪返京,並命令張廣泗接管大將軍印,繼續指揮前線作戰。張廣泗在前線觀察後,發現穆壘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兩山之間的地形不利於大軍的駐紮和出擊。他認為,若敵軍來襲,現有的兵力難以有效抵禦。於是,張廣泗上書彈劾嶽鍾琪,指出穆壘的防禦布局存在諸多缺陷,如築城位置不當、兵力分散且裝備不足等問題。他特別提到,嶽鍾琪堅持使用兵車,但在多沙的西北地區,這種戰術顯然不合適。此外,軍中兵器匱乏,後勤保障也不到位,糧草供應困難。
雍正帝聽取了張廣泗的意見後,立即撤銷了嶽鍾琪的職務,並命令張廣泗撤軍回到巴爾庫爾。張廣泗迅速調整戰略,率領部隊返回巴爾庫爾,並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措施。他分兵駐防洮賚、無克克嶺等地,切斷了敵軍向南的通道;派遣部隊防守廋集察罕、哈馬爾,阻止敵軍從西麵進攻。同時,張廣泗還在巴爾庫爾以北的鏡兒泉、噶順、烏卜圖克勒克等地,以及東北的圖古裏克、特爾庫勒等地部署兵力,以防敵軍從沙漠方向來襲。為了加強防禦,他還設置了卡倫,並強化了對牧場的保護,在哈密、塔勒納沁等地增派了兵力。
不久後,朝廷任命查郎阿為大將軍,張廣泗被授予正紅旗漢軍都統之職,繼續留在軍中效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廣泗率領萬餘人分駐北山,進一步鞏固防線。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軍偵察到敵軍已到達烏爾圖河,張廣泗隨即下令副都統班第達什、總兵張元佐及提督樊廷率軍前往截擊。清軍越過噶順到達鄂隆吉,成功擊敗了進犯的敵軍,斬殺了四百餘名準噶爾士兵,並俘虜了三十六人。雍正帝得知捷報後,下令對其進行議功封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隨著準噶爾部請求和平,張廣泗從西北戰場班師回京,並被授予湖廣總督的職務。
三、經韜緯略
張廣泗上任後,立即展開調查,並上書乾隆帝,指出前任官員在平亂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他彈劾張照貽誤軍機,雖然集結了數萬兵馬,但實際上用於攻剿苗亂的力量僅約三千人,造成了兵力分散、效率低下。董芳駐守八弓,僅進行招撫工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巡撫元展成在賑濟過程中,條款混亂,執行不力,導致官民皆困。乾隆帝聽取了張廣泗的意見後,罷免了張照、董芳、元展成等人的職務,並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之職,同時解除哈元生的將軍職務,將其改為提督,聽從張廣泗的指揮。
同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抵達凱裏,並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將部隊分為三路:副將長壽從空稗出發,總兵王無黨從台營進軍,張廣泗本人則親自率軍,三路齊發,協同作戰。清軍首先擊破了上九股的卦丁等寨,並焚燒了敵人的據點。殘餘的苗匪退守凱裏牛皮大箐,但已被清軍包圍。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張廣泗指揮各路清軍對苗匪形成合圍之勢。清軍依山而行,步步緊逼,最終迫使苗匪投降。張廣泗還采用了“以苗攻苗”的策略,分化瓦解了苗族內部的力量,從而徹底平定了叛亂。朝廷因此授予張廣泗雲貴總督之職,並允許他兼任巡撫,同時還進封他為三等世代承襲的阿達哈哈番。
為了鞏固這一成果,張廣泗上奏乾隆帝,提出了製定鎮遠、安順、大定、平遠等營的規製,並請求增加貴州的兵額,總計增加了二千九百多人。此外,他還建議治理清水江、都江,增加造幣爐的數量。乾隆帝對這些建議進行了討論,並予以采納。
乾隆五年(1740年),張廣泗入京覲見乾隆帝。恰逢湖廣城步橫嶺等寨的紅苗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命張廣泗前去勘察。同年九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指揮湖北、廣東兩地的提鎮以下官員。在張廣泗的指揮下,當地的叛亂於同年十一月被平定。
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張廣泗返回京師,並上奏請求回鄉安葬父母。然而,貴州黎平的黑苗再度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再次命張廣泗回到貴州處理此事。張廣泗迅速行動,很快就捕獲了苗亂首領石金元等人,並依法處決,穩定了局勢。
乾隆十年(1745年),張廣泗因其在平叛中的卓越貢獻,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四、決策失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清廷決定調派張廣泗為川陝總督,負責平叛。張廣泗抵達前線後不久,小金川土司澤旺土舍良爾吉主動前來歸降,這似乎是一個好的開端。然而,八月時,張廣泗派遣總兵宋宗璋、許應虎分兩路攻打勒烏圍,副將馬良柱攻打噶拉依,副將張興、參將買國良隨後跟進。然而,金川地區山勢險峻,敵軍碉堡堅固,加之地理條件惡劣,使得清軍攻勢進展緩慢。盡管張廣泗在此地轉戰近兩年,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張廣泗上疏彈劾副將馬良柱從丹噶撤軍導致炮械被毀,乾隆帝聽後命將其逮捕送往京師問罪。麵對金川戰局久拖不決的局麵,乾隆帝決定任命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往前線指揮,並重新起用嶽鍾琪參與軍事行動。同時,乾隆帝下詔嚴厲責備張廣泗的大軍作戰不力、畏敵怯戰。
張廣泗在戰報中提到攻克了戎布寨的五十餘座碉堡,但乾隆帝對此回應稱這隻是小勝,並期待更大的捷報,以證明朝廷對西部戰事的巨大投入。然而,即使在訥親到任後,戰況仍未見明顯好轉。清軍在攻打敵軍碉堡的過程中遭遇了巨大困難,甚至有總兵任舉這樣勇猛的將領不幸戰死。麵對如此局麵,張廣泗下令清軍也修建碉堡以抵禦敵軍,但乾隆帝認為這一策略欠妥,並嚴詞斥責張廣泗的附和與推諉。
此時,訥親彈劾張廣泗分兵十路進攻,導致兵力分散、軍費開支過大;嶽鍾琪也指責張廣泗疏於職守,縱容敵軍,特別是在任用良爾吉和叛臣王秋的問題上,導致軍事機密泄露給敵軍。這些指控直接指向張廣泗在指揮上的重大失誤。
乾隆帝對張廣泗的表現極為不滿,認為他在金川戰役中的表現令人失望。張廣泗的策略不僅未能迅速解決戰鬥,反而因分兵過多導致了戰鬥力的削弱。同時,他在用人方麵的失誤,如任用不可靠的人員,使得軍事信息泄露,進一步加劇了戰局的複雜性和清軍的被動局麵。
五、晚年
乾隆帝看到訥親和嶽鍾琪的彈劾後,責備張廣泗貽誤軍機,將其罷官免職,並下令逮捕張廣泗押往京師治罪。乾隆帝親自在瀛台審訊張廣泗。張廣泗極力訴說其冤屈,乾隆帝命用刑,但他仍然不停辯白。乾隆帝下諭說:“用兵大小金川,張廣泗、訥親先後貽誤軍機。張廣泗剛剛到了軍中的時候,就誇下海口,過了很長時間還沒有獲得成功,然後他就將責任推諉給部下。訥親去了之後,他仍然觀望推諉,看見訥親的種種不合適的舉措,他都不去指正。當知道訥親的策略必敗之後,他還幸災樂禍,進行非議,可見其內心之險惡。朕已經全部知道了其中的緣由。張廣泗和訥親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如今朕將其治罪,以明國法。”
乾隆帝命軍機大臣和刑部共同商議張廣泗的罪行。在仔細審查了張廣泗的行為及其對軍機的貽誤後,乾隆帝最終認定張廣泗犯有失誤軍機之罪,按律判處斬首。同年十二月,張廣泗被處斬。
六、結語
綜上所述,張廣泗的一生是充滿輝煌與悲劇的。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以及對於地方治理的貢獻,無疑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的事跡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