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兆惠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位重要官員,他的早年仕途充滿了榮耀與挑戰。雍正九年(1731年),兆惠以筆帖式(一種官職名)的身份被授予軍機處章京之職,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權力的核心圈層。軍機處作為清朝皇帝直接領導下的最高決策機構,兆惠能在此任職,說明了他在當時的政壇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隨著仕途的發展,兆惠先後擔任了多個要職,包括兵部郎中、內閣學士等,直至成為盛京刑部侍郎以及刑部右侍郎。這些職位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也為他後來在軍事方麵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兆惠的官職進一步提升,他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同時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職責——督辦金川戰事中的糧食運輸。此時正值清朝對大小金川進行平叛的關鍵時刻,兆惠親自前往前線,處理後勤補給問題。他向乾隆皇帝報告了前線的情況,指出在眾多將領中,隻有烏爾登和哈攀龍二人表現突出,而其他省份的軍隊存在諸多虛報現象。乾隆對此高度重視,命令經略傅恒進行調查核實。這一事件體現了兆惠的直言不諱和對於國家利益的高度責任感。
在平定了金川之亂後,兆惠再次展現了其在政務上的才能,負責審查軍隊以往的軍需使用情況。隨後,他又奉命前往山東處理一起偽造文書案件,並暫時擔任山東巡撫一職。這一係列的經曆,不僅豐富了他的從政經驗,也讓他成為了乾隆帝信任的大臣之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兆惠又被派遣到西藏地區,負責籌劃防禦準噶爾部的工作。這一任務要求他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外交能力,還需要對邊疆事務有著深刻的理解。準噶爾部作為當時威脅清朝邊疆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兆惠在此期間的工作無疑對維護清朝的領土完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從征準部
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4-1757年),兆惠在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準噶爾部的動亂給清朝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乾隆帝為了穩定邊疆局勢,決定出兵平定準噶爾。兆惠在這場戰役中被委以重任,先是協理北路軍務,總理糧餉事務,確保前線軍隊的物資供應。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隨著準噶爾部台吉噶勒藏多爾濟的歸順,兆惠的任務也相應調整,他被指派駐守烏裏雅蘇台,並負責管理牲畜分配。然而,就在這一年,厄魯特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突然叛變,攻陷了伊犁。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乾隆帝迅速作出反應,命令兆惠移駐巴裏坤,同時監管額林哈畢爾噶台站,確保戰略物資的安全運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擊敗了阿睦爾撒納,收複了伊犁。由於原定西將軍策楞在指揮過程中表現不佳,乾隆帝召回兆惠,並授予他鎮守北疆的戰略規劃任務。在兆惠尚未回京之前,策楞因謊報軍情被解職,兆惠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負責伊犁地區的善後工作。
然而,平靜並沒有持續多久。厄魯特蒙古內部的宰桑們密謀叛亂,噶勒藏多爾濟秘密告知兆惠,巴雅爾即將入侵他的領地。兆惠迅速采取行動,派遣寧夏將軍和起帶領士兵前往駐守,但不幸的是,噶勒藏多爾濟的侄子紮那噶爾布及其他宰桑在途中叛變,導致和起陣亡。
麵對這一緊急情況,兆惠親自率領五百伊犁軍士迎戰,與叛軍達什策零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最終擊敗叛軍,並繼續追擊至庫圖齊。在隨後的戰鬥中,兆惠再次擊敗達勒奇,殲滅叛軍數千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兆惠率領的清軍抵達烏魯木齊,與集結於此的叛軍進行了多次激戰。由於天氣惡劣,清軍在特訥格爾被叛軍包圍。關鍵時刻,巴裏坤辦事大臣雅爾哈善派出援軍,成功解救了被圍困的兆惠部隊。乾隆帝得知兆惠英勇作戰的消息後,對其予以嘉獎,授予他一等武毅謀勇公的爵位,並任命為戶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領侍衛內大臣等職。
三、轉戰回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兆惠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同時,發現了回部頭人波羅尼都(大和卓)與霍集占(小和卓)有叛亂的跡象。麵對這種情況,兆惠一方麵派遣參讚大臣富德去追捕叛逃的阿睦爾撒納,另一方麵則率領自己的部隊停留在濟爾哈朗,以便隨時支援富德的行動。然而,乾隆帝認為兆惠在處理回部叛亂和追捕阿睦爾撒納之間未能妥善平衡,批評他輕重不分。
在接到乾隆帝的責備後,兆惠迅速調整策略,繼續北進,並派遣使者前往哈薩克,要求歸還潛逃的阿睦爾撒納。隨著富德的大軍在塔爾巴哈台俘獲了叛軍首領巴雅爾及其隨從,兆惠也開始著手處理阿睦爾撒納的問題。通過哈薩克汗阿布賚的幫助,兆惠成功地獲得了阿睦爾撒納的部分親屬,並將他們押送至京城。同時,兆惠還派遣其部下擊敗了阿睦爾撒納的殘部,並招降了部分叛軍,進一步鞏固了清軍在該地區的控製權。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回部發生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帝任命兆惠為定邊將軍,負責南疆的討伐任務。兆惠提出了先屯田於烏魯木齊,待來年春季再行進軍的建議,但乾隆帝認為這是怯懦的表現,並下達了責備的詔書。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兆惠決定首先解決厄魯特人的威脅,然後再集中精力對付回部叛軍。為此,乾隆帝任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負責直接進攻南疆,而兆惠則需要在完成對厄魯特蒙古的剿滅後,與雅爾哈善會師共同進擊叛軍。
兆惠在執行任務時,與副將軍車布登紮布、副都統瑚爾起、侍衛達禮善等分四路進攻厄魯特蒙古餘部。盡管乾隆帝對一些叛軍頭目的未被捕獲表示不滿,但兆惠還是在四月份成功抓獲了鄂哲特等人,並將他們押送至北京。
在處理完厄魯特事務後,兆惠奉命前往庫車視察軍務。正當他返回北京時,乾隆帝的詔令要求他立刻前往庫車支援雅爾哈善。由於雅爾哈善的軍隊已經被庫車的叛軍所圍困,霍集占趁機逃脫。乾隆帝隨即命令兆惠取代雅爾哈善的位置,並嘉獎他敢於親自率領八百人赴庫車,誓言不破敵軍誓不還朝的決心。
四、黑水營之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定邊將軍兆惠率領清軍從伊犁南下,旨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兆惠派遣副將富德駐守阿克蘇,自己則率領四千餘騎兵和步兵向葉爾羌城進發。葉爾羌城是一座堅固的堡壘,周圍有十二座城門,叛軍在城東五裏處挖掘壕溝,構築工事,以抵禦清軍的進攻。
十月初三日,兆惠的部隊抵達輝齊阿裏克,距離葉爾羌城約四十裏,並在此紮營。他隨即派出左右兩翼的部隊搶占城東的高地,以控製通往葉爾羌城的要道。初六日,叛軍從東、西、北三個城門出擊,試圖阻止清軍的推進,但在幾次交鋒中均被擊退。
兆惠的大本營設在黑水河畔,因此被稱為“黑水營”。鑒於葉爾羌城的堅固防禦,兆惠決定分兵一部分給副都統愛隆阿,以防備來自喀什噶爾的大和卓叛軍。與此同時,兆惠計劃通過襲擊山下的牧群來補充軍糧,並誘使叛軍出城作戰。
十月十三日,兆惠親自率領千餘騎兵南下,目標是奪取一座橋梁,以便順利前進。然而,當約四百人過橋後,橋身斷裂,叛軍五千騎兵和一萬步兵從葉爾羌城中湧出,包圍了清軍。清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進行殊死抵抗,直至夜幕降臨,叛軍才撤退。這場戰鬥造成了清軍一百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其中包括總兵高天喜。
次日,霍集占組織叛軍對黑水營發動猛烈攻擊。兆惠指揮士兵一邊戰鬥一邊構建臨時工事。戰鬥持續了五天,期間兆惠派出五名士兵向阿克蘇求援。舒赫德在阿克蘇接收到消息後,迅速向朝廷報告,乾隆帝隨即命令靖逆將軍納木劄爾率軍救援。愛隆阿在返回阿克蘇催促援軍的路上遇到了納木劄爾的部隊,但他勸說納木劄爾等待大部隊到來後再行動,納木劄爾並未聽從,結果在途中全軍覆沒。
麵對強攻無效,霍集占改變策略,選擇長期圍困黑水營。黑水營的清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堅持了三個月,從十月至次年正月,他們麵臨著嚴寒、缺乏彈藥和糧食的困境。為了生存,清軍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比如從樹木中挖出子彈,挖掘水井和儲糧窖來維持基本生活。
十一月間,叛軍擔心布魯特人可能與清軍有所聯係,害怕遭到夾擊,因此對黑水營的攻勢稍有減弱。與此同時,清廷加緊調動援軍。駐紮在阿克蘇的定邊右副將軍富德與侍衛舒赫德在巴爾楚克會合,共率領三千餘兵冒雪馳援。巴裏坤辦事大臣阿裏袞也帶領六百兵馬,攜帶兩千匹馬和一千頭駱駝趕來支援,與愛隆阿的部隊匯合。
五、大戰呼爾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富德率領的大軍終於抵達呼爾璊,準備解救被圍困在葉爾羌的兆惠。富德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直接前往葉爾羌解救兆惠。在前往葉爾羌的途中,富德的軍隊與回兵相遇,雙方展開了連續五晝夜的激戰。在戰鬥中,阿裏袞將戰馬送至前線,兩軍會合後再次與回兵交戰。布拉尼敦在這次戰鬥中負傷,不得不撤回喀什噶爾休整。
清軍在葉爾羌河岸邊重新集結,阿裏袞與愛隆阿的部隊合並成為右翼,而富德和舒赫德則組成了左翼,兩翼合力追擊叛軍。正月初八,兆惠聽到北方傳來的槍炮聲,意識到援軍已至,隨即分兵兩路出擊,成功突破了叛軍的包圍,並派人與富德取得聯係。富德於十三日晚進至葉爾羌河岸,距兆惠的營地約二十裏。次日淩晨,富德率軍與叛軍交戰,斬殺了二三百名叛軍。叛軍見勢不妙,紛紛渡河逃離戰場。最終,富德與兆惠會師,按照諭旨返回阿克蘇,黑水之圍得以解除。
呼爾璊之戰後,霍集占兄弟陷入困境,失去了維吾爾人的支持。二、三月間,霍集占試圖尋求外部支持,聯係了蔥嶺以西的巴達克山、浩罕等地。然而,由於浩罕未有回應,加之擔心布魯特人的幹擾,和卓兄弟決定逃往巴達克山或前往痕都斯坦。
四月,隨著清軍占領和闐的消息傳來,葉爾羌的局勢進一步動蕩不安。霍集占開始將家眷、財物轉移至葉爾羌以西的赫色勒塔克。波羅尼都也在為逃跑做準備,他向喀什噶爾的居民征集糧食和馬匹,準備在六月十日前運至塔勒巴楚克河。
與此同時,兆惠與富德正在籌備糧草,計劃在麥收之前發起對葉爾羌的攻勢。五月,原喀什噶爾伯克和什克建議先攻打喀什噶爾,以防止霍集占投奔浩罕的額爾德尼伯克。兆惠采納了這一建議,並決定先攻喀什噶爾,再取葉爾羌。此時,不少流亡在外的和卓後裔開始向清軍投誠。
六月十一日,兆惠率九千兵馬由烏什南下,向喀什噶爾進發。阿裏袞與巴祿率領三千兵馬從巴爾楚克出發,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之間等待與富德會合,並負責守住各處要塞。六月十八日,額色尹、瑪木特與波羅尼都交戰,取得勝利後,他們帶著眾多投降者前來兆惠軍營投誠。
六月二十七日,波羅尼都將喀什噶爾居民遷至城南的提斯袞,並帶著約一百五十戶居民及其家眷、奴仆逾千人逃往玉魯克嶺以西。霍集占在搶掠了葉爾羌居民的牲畜後,又向當地毛拉勒索了四千兩白銀,於閏六月二日逃往羌呼勒。大小和卓在色勒庫爾會合後,向西逃竄。留在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的伯克們隨即派人迎接清軍進城。
閏六月十四日,兆惠進駐喀什噶爾城,而富德的先鋒部隊則進駐葉爾羌城。十八日,富德進入葉爾羌。乾隆帝下令兆惠留守喀什噶爾,處理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的善後事宜,而富德和明瑞則繼續追擊叛軍。
六、回京病逝
乾隆中期,兆惠因平定回疆之亂功勳卓著,大軍凱旋後被繪入紫光閣功臣圖,備受尊崇。此後數年,他曆任禦前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參與國家重案審理及水利建設,展現出卓越的政務才能。兆惠與劉統勳共赴江南,勘察運河,後又受命治理直隸水患,成功疏通天津、靜海等地水道,再與尹繼善規劃荊山橋河道疏浚,為民生福祉貢獻力量。然而,乾隆二十九年冬,兆惠不幸病逝,享年五十六歲,乾隆帝悲痛萬分,親臨喪禮,賜贈太保,諡號文襄,以示哀榮。至嘉慶元年,兆惠更被追贈配享太廟,其一生忠勇智略,為後世所敬仰。
兆惠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位重要官員,他的早年仕途充滿了榮耀與挑戰。雍正九年(1731年),兆惠以筆帖式(一種官職名)的身份被授予軍機處章京之職,這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權力的核心圈層。軍機處作為清朝皇帝直接領導下的最高決策機構,兆惠能在此任職,說明了他在當時的政壇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隨著仕途的發展,兆惠先後擔任了多個要職,包括兵部郎中、內閣學士等,直至成為盛京刑部侍郎以及刑部右侍郎。這些職位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經驗,也為他後來在軍事方麵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兆惠的官職進一步提升,他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同時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職責——督辦金川戰事中的糧食運輸。此時正值清朝對大小金川進行平叛的關鍵時刻,兆惠親自前往前線,處理後勤補給問題。他向乾隆皇帝報告了前線的情況,指出在眾多將領中,隻有烏爾登和哈攀龍二人表現突出,而其他省份的軍隊存在諸多虛報現象。乾隆對此高度重視,命令經略傅恒進行調查核實。這一事件體現了兆惠的直言不諱和對於國家利益的高度責任感。
在平定了金川之亂後,兆惠再次展現了其在政務上的才能,負責審查軍隊以往的軍需使用情況。隨後,他又奉命前往山東處理一起偽造文書案件,並暫時擔任山東巡撫一職。這一係列的經曆,不僅豐富了他的從政經驗,也讓他成為了乾隆帝信任的大臣之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兆惠又被派遣到西藏地區,負責籌劃防禦準噶爾部的工作。這一任務要求他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外交能力,還需要對邊疆事務有著深刻的理解。準噶爾部作為當時威脅清朝邊疆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兆惠在此期間的工作無疑對維護清朝的領土完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從征準部
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4-1757年),兆惠在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準噶爾部的動亂給清朝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乾隆帝為了穩定邊疆局勢,決定出兵平定準噶爾。兆惠在這場戰役中被委以重任,先是協理北路軍務,總理糧餉事務,確保前線軍隊的物資供應。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隨著準噶爾部台吉噶勒藏多爾濟的歸順,兆惠的任務也相應調整,他被指派駐守烏裏雅蘇台,並負責管理牲畜分配。然而,就在這一年,厄魯特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突然叛變,攻陷了伊犁。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乾隆帝迅速作出反應,命令兆惠移駐巴裏坤,同時監管額林哈畢爾噶台站,確保戰略物資的安全運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擊敗了阿睦爾撒納,收複了伊犁。由於原定西將軍策楞在指揮過程中表現不佳,乾隆帝召回兆惠,並授予他鎮守北疆的戰略規劃任務。在兆惠尚未回京之前,策楞因謊報軍情被解職,兆惠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負責伊犁地區的善後工作。
然而,平靜並沒有持續多久。厄魯特蒙古內部的宰桑們密謀叛亂,噶勒藏多爾濟秘密告知兆惠,巴雅爾即將入侵他的領地。兆惠迅速采取行動,派遣寧夏將軍和起帶領士兵前往駐守,但不幸的是,噶勒藏多爾濟的侄子紮那噶爾布及其他宰桑在途中叛變,導致和起陣亡。
麵對這一緊急情況,兆惠親自率領五百伊犁軍士迎戰,與叛軍達什策零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最終擊敗叛軍,並繼續追擊至庫圖齊。在隨後的戰鬥中,兆惠再次擊敗達勒奇,殲滅叛軍數千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兆惠率領的清軍抵達烏魯木齊,與集結於此的叛軍進行了多次激戰。由於天氣惡劣,清軍在特訥格爾被叛軍包圍。關鍵時刻,巴裏坤辦事大臣雅爾哈善派出援軍,成功解救了被圍困的兆惠部隊。乾隆帝得知兆惠英勇作戰的消息後,對其予以嘉獎,授予他一等武毅謀勇公的爵位,並任命為戶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領侍衛內大臣等職。
三、轉戰回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兆惠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同時,發現了回部頭人波羅尼都(大和卓)與霍集占(小和卓)有叛亂的跡象。麵對這種情況,兆惠一方麵派遣參讚大臣富德去追捕叛逃的阿睦爾撒納,另一方麵則率領自己的部隊停留在濟爾哈朗,以便隨時支援富德的行動。然而,乾隆帝認為兆惠在處理回部叛亂和追捕阿睦爾撒納之間未能妥善平衡,批評他輕重不分。
在接到乾隆帝的責備後,兆惠迅速調整策略,繼續北進,並派遣使者前往哈薩克,要求歸還潛逃的阿睦爾撒納。隨著富德的大軍在塔爾巴哈台俘獲了叛軍首領巴雅爾及其隨從,兆惠也開始著手處理阿睦爾撒納的問題。通過哈薩克汗阿布賚的幫助,兆惠成功地獲得了阿睦爾撒納的部分親屬,並將他們押送至京城。同時,兆惠還派遣其部下擊敗了阿睦爾撒納的殘部,並招降了部分叛軍,進一步鞏固了清軍在該地區的控製權。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回部發生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帝任命兆惠為定邊將軍,負責南疆的討伐任務。兆惠提出了先屯田於烏魯木齊,待來年春季再行進軍的建議,但乾隆帝認為這是怯懦的表現,並下達了責備的詔書。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兆惠決定首先解決厄魯特人的威脅,然後再集中精力對付回部叛軍。為此,乾隆帝任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負責直接進攻南疆,而兆惠則需要在完成對厄魯特蒙古的剿滅後,與雅爾哈善會師共同進擊叛軍。
兆惠在執行任務時,與副將軍車布登紮布、副都統瑚爾起、侍衛達禮善等分四路進攻厄魯特蒙古餘部。盡管乾隆帝對一些叛軍頭目的未被捕獲表示不滿,但兆惠還是在四月份成功抓獲了鄂哲特等人,並將他們押送至北京。
在處理完厄魯特事務後,兆惠奉命前往庫車視察軍務。正當他返回北京時,乾隆帝的詔令要求他立刻前往庫車支援雅爾哈善。由於雅爾哈善的軍隊已經被庫車的叛軍所圍困,霍集占趁機逃脫。乾隆帝隨即命令兆惠取代雅爾哈善的位置,並嘉獎他敢於親自率領八百人赴庫車,誓言不破敵軍誓不還朝的決心。
四、黑水營之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定邊將軍兆惠率領清軍從伊犁南下,旨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兆惠派遣副將富德駐守阿克蘇,自己則率領四千餘騎兵和步兵向葉爾羌城進發。葉爾羌城是一座堅固的堡壘,周圍有十二座城門,叛軍在城東五裏處挖掘壕溝,構築工事,以抵禦清軍的進攻。
十月初三日,兆惠的部隊抵達輝齊阿裏克,距離葉爾羌城約四十裏,並在此紮營。他隨即派出左右兩翼的部隊搶占城東的高地,以控製通往葉爾羌城的要道。初六日,叛軍從東、西、北三個城門出擊,試圖阻止清軍的推進,但在幾次交鋒中均被擊退。
兆惠的大本營設在黑水河畔,因此被稱為“黑水營”。鑒於葉爾羌城的堅固防禦,兆惠決定分兵一部分給副都統愛隆阿,以防備來自喀什噶爾的大和卓叛軍。與此同時,兆惠計劃通過襲擊山下的牧群來補充軍糧,並誘使叛軍出城作戰。
十月十三日,兆惠親自率領千餘騎兵南下,目標是奪取一座橋梁,以便順利前進。然而,當約四百人過橋後,橋身斷裂,叛軍五千騎兵和一萬步兵從葉爾羌城中湧出,包圍了清軍。清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進行殊死抵抗,直至夜幕降臨,叛軍才撤退。這場戰鬥造成了清軍一百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其中包括總兵高天喜。
次日,霍集占組織叛軍對黑水營發動猛烈攻擊。兆惠指揮士兵一邊戰鬥一邊構建臨時工事。戰鬥持續了五天,期間兆惠派出五名士兵向阿克蘇求援。舒赫德在阿克蘇接收到消息後,迅速向朝廷報告,乾隆帝隨即命令靖逆將軍納木劄爾率軍救援。愛隆阿在返回阿克蘇催促援軍的路上遇到了納木劄爾的部隊,但他勸說納木劄爾等待大部隊到來後再行動,納木劄爾並未聽從,結果在途中全軍覆沒。
麵對強攻無效,霍集占改變策略,選擇長期圍困黑水營。黑水營的清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堅持了三個月,從十月至次年正月,他們麵臨著嚴寒、缺乏彈藥和糧食的困境。為了生存,清軍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比如從樹木中挖出子彈,挖掘水井和儲糧窖來維持基本生活。
十一月間,叛軍擔心布魯特人可能與清軍有所聯係,害怕遭到夾擊,因此對黑水營的攻勢稍有減弱。與此同時,清廷加緊調動援軍。駐紮在阿克蘇的定邊右副將軍富德與侍衛舒赫德在巴爾楚克會合,共率領三千餘兵冒雪馳援。巴裏坤辦事大臣阿裏袞也帶領六百兵馬,攜帶兩千匹馬和一千頭駱駝趕來支援,與愛隆阿的部隊匯合。
五、大戰呼爾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富德率領的大軍終於抵達呼爾璊,準備解救被圍困在葉爾羌的兆惠。富德被任命為定邊右副將軍,直接前往葉爾羌解救兆惠。在前往葉爾羌的途中,富德的軍隊與回兵相遇,雙方展開了連續五晝夜的激戰。在戰鬥中,阿裏袞將戰馬送至前線,兩軍會合後再次與回兵交戰。布拉尼敦在這次戰鬥中負傷,不得不撤回喀什噶爾休整。
清軍在葉爾羌河岸邊重新集結,阿裏袞與愛隆阿的部隊合並成為右翼,而富德和舒赫德則組成了左翼,兩翼合力追擊叛軍。正月初八,兆惠聽到北方傳來的槍炮聲,意識到援軍已至,隨即分兵兩路出擊,成功突破了叛軍的包圍,並派人與富德取得聯係。富德於十三日晚進至葉爾羌河岸,距兆惠的營地約二十裏。次日淩晨,富德率軍與叛軍交戰,斬殺了二三百名叛軍。叛軍見勢不妙,紛紛渡河逃離戰場。最終,富德與兆惠會師,按照諭旨返回阿克蘇,黑水之圍得以解除。
呼爾璊之戰後,霍集占兄弟陷入困境,失去了維吾爾人的支持。二、三月間,霍集占試圖尋求外部支持,聯係了蔥嶺以西的巴達克山、浩罕等地。然而,由於浩罕未有回應,加之擔心布魯特人的幹擾,和卓兄弟決定逃往巴達克山或前往痕都斯坦。
四月,隨著清軍占領和闐的消息傳來,葉爾羌的局勢進一步動蕩不安。霍集占開始將家眷、財物轉移至葉爾羌以西的赫色勒塔克。波羅尼都也在為逃跑做準備,他向喀什噶爾的居民征集糧食和馬匹,準備在六月十日前運至塔勒巴楚克河。
與此同時,兆惠與富德正在籌備糧草,計劃在麥收之前發起對葉爾羌的攻勢。五月,原喀什噶爾伯克和什克建議先攻打喀什噶爾,以防止霍集占投奔浩罕的額爾德尼伯克。兆惠采納了這一建議,並決定先攻喀什噶爾,再取葉爾羌。此時,不少流亡在外的和卓後裔開始向清軍投誠。
六月十一日,兆惠率九千兵馬由烏什南下,向喀什噶爾進發。阿裏袞與巴祿率領三千兵馬從巴爾楚克出發,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之間等待與富德會合,並負責守住各處要塞。六月十八日,額色尹、瑪木特與波羅尼都交戰,取得勝利後,他們帶著眾多投降者前來兆惠軍營投誠。
六月二十七日,波羅尼都將喀什噶爾居民遷至城南的提斯袞,並帶著約一百五十戶居民及其家眷、奴仆逾千人逃往玉魯克嶺以西。霍集占在搶掠了葉爾羌居民的牲畜後,又向當地毛拉勒索了四千兩白銀,於閏六月二日逃往羌呼勒。大小和卓在色勒庫爾會合後,向西逃竄。留在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的伯克們隨即派人迎接清軍進城。
閏六月十四日,兆惠進駐喀什噶爾城,而富德的先鋒部隊則進駐葉爾羌城。十八日,富德進入葉爾羌。乾隆帝下令兆惠留守喀什噶爾,處理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的善後事宜,而富德和明瑞則繼續追擊叛軍。
六、回京病逝
乾隆中期,兆惠因平定回疆之亂功勳卓著,大軍凱旋後被繪入紫光閣功臣圖,備受尊崇。此後數年,他曆任禦前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參與國家重案審理及水利建設,展現出卓越的政務才能。兆惠與劉統勳共赴江南,勘察運河,後又受命治理直隸水患,成功疏通天津、靜海等地水道,再與尹繼善規劃荊山橋河道疏浚,為民生福祉貢獻力量。然而,乾隆二十九年冬,兆惠不幸病逝,享年五十六歲,乾隆帝悲痛萬分,親臨喪禮,賜贈太保,諡號文襄,以示哀榮。至嘉慶元年,兆惠更被追贈配享太廟,其一生忠勇智略,為後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