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
劉墉的早年生活始於一個充滿學術氛圍的家庭環境。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六日,劉墉出生在山東省諸城縣的一個顯赫家庭。這個家庭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它傳承了數代的文化底蘊和政治智慧。劉墉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到了清朝初年,家族成員已經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為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在順治年間就已經擔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這個職位雖然不是最高級別的,但在當時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務,意 味 著家族已經開始在中央政府占據一席之地。到了劉墉的祖父劉棨這一代,家族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劉棨在康熙年間官至四川布政使,這是省級的重要職位,負責管理地方財政,顯示了家族在地方治理方麵的影響力。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達到了家族政治生涯的巔峰。他是乾隆朝的一位重要大臣,曾任軍機大臣等要職,對清朝的政治決策有著直接的影響。劉統勳不僅在政務上有所建樹,同樣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劉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劉墉,自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他接受了儒家經典的係統學習,這不僅為他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和書法家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劉墉從小就展示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聰明才智,這使得他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
二、初入仕途
劉墉的仕途起點可以追溯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這一年,他以恩蔭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並成功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這樣的成績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他家庭背景的一種肯定。劉墉隨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位,開始了他的官方職業生涯。在翰林院期間,劉墉先是擔任編修的工作,不久之後又晉升為侍講,這表明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和潛力。
然而,仕途並非總是平坦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於其父劉統勳在處理軍務時出現失誤而被下獄,劉墉也因此受到了牽連,遭遇了短暫的職業挫折。盡管如此,父子二人最終還是得到了寬恕,劉墉被重新安排為翰林院編修。
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墉的命運出現了轉折,他被任命為廣西鄉試正考官。這次任命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和品德的信任,也是對他未來發展的期許。在赴任之前,乾隆皇帝還親自召見了劉墉,並贈予他一首詩,表達了對他寄予厚望的心情。在廣西任期內,劉墉針對貢生、監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些措施得到了皇上的高度評價。
隨後,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劉墉又被調任為江蘇學政。這次任職前,乾隆皇帝依舊以詩贈予鼓勵,顯示出對劉墉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在江蘇學政的崗位上,劉墉延續了他的嚴謹作風,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考試紀律,有效地打擊了作弊行為,提高了考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值得注意的是,劉墉並不滿足於僅僅維持現狀,他還積極向上反映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曾向乾隆皇帝匯報,指出在生監(即國子監的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批評地方官員在處理這類事件時的態度過於軟弱。這些問題的揭露和建議的提出,顯示了劉墉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官員,對於改善社會風氣、提高行政效率的決心。他的這些做法不僅得到了皇上的讚賞,也為自己贏得了“知政體”的美譽。
三、宦海沉浮
劉墉的宦海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經曆了多次起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他從學政轉向了更為實際的地方行政工作。然而,好景不長,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升任冀寧道台,但僅一年後,由於未能及時察覺屬下陽曲縣令段成功的貪汙行為,劉墉被控失察,按律本應被處以極刑。幸得乾隆皇帝愛才惜才,特地下詔赦免了他的死刑,改為發配軍台效力贖罪。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墉獲得了赦免,回到京城,在修書處擔任行走。這次經曆對於劉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也讓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父親的緣故,劉墉被重新啟用,擔任江寧知府。這次任職,劉墉更加注重公正廉潔,贏得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讚揚,甚至有人將他比作宋代的清官包拯。
劉墉的官運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繼續上升,他被調任為陝西按察使。然而,就在第二年,他的父親劉統勳去世,按照當時的禮製,劉墉必須辭官回家為父親守喪。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才重返京城,被授予內閣學士,並任職於南書房。這一年,他還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的副總裁,並參與《西域圖誌》和《日下舊聞考》的編撰工作。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劉墉被任命為江南鄉試正考官,並再度出任江蘇學政。在此期間,他發現秦州舉人徐述夔的作品中有悖逆之言,於是果斷上奏,建議依法懲辦。這一舉動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並因此在年底獲得了升遷,先任戶部右侍郎,隨後又調任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麵對湖南地區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劉墉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包括查處貪官汙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儲備,成功穩定了局麵,贏得了民眾的愛戴。
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次年,他擔任三通館總裁,並參與審理山東巡撫國泰的貪汙案件。在此次事件中,劉墉表現出了堅定的正義感,與和珅等人形成了鮮明對比。盡管在和珅當權的時代,劉墉有時不得不妥協,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四、官聲漸晦
隨著劉墉在乾隆朝的地位逐漸穩固,他也開始麵臨一係列挑戰,這些挑戰不僅考驗著他的政治智慧,也影響了他的官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並兼理國子監事務,這標誌著他的官場生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墉在處理政務時的一些失誤開始顯現出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劉墉擔任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的幾年裏,他的一些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官聲也開始下滑。例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泄露了與皇帝討論嵇璜、曹文埴的相關內容而受到斥責,並因此失去了協辦大學士的職位。同年八月,劉墉在主持祭拜文廟時,因沒有按照規定行一揖之禮,遭到了太常寺卿德保的彈劾。
緊接著,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劉墉在兼任國子監事務期間,發生了一起鄉試考生向堂官行賄的事件。禦史祝德麟對此事進行了彈劾,劉墉也因此受到了處分。這一係列事件反映了劉墉在管理上的疏忽和對細節的忽視。
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作為 上 書 房 總師傅的劉墉,因為未能及時糾正皇子和師傅們長期不到書房的行為,被降職為吏部侍郎。這不僅是對劉墉個人能力的質疑,也是對其領導力的否定。
盡管遭遇了多次挫折,劉墉仍然繼續在官場上發揮作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擔任會試主考官時,由於安排不當和閱卷草率,導致了許多不符合規定的試卷被錄取,這又一次損害了他的聲譽。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墉仍然獲得了升遷的機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他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到了嘉慶二年(1797年),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的高位,這本應是他事業的另一個高峰,但實際上,這次提拔卻伴隨著太上皇乾隆的批評。乾隆認為劉墉過去工作態度懶散,並表示提拔劉墉隻是因為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
盡管如此,劉墉仍然積極參與國家大事。同年五月,他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前往山東處理黃河決口的問題。劉墉在視察後提出了在決口處築壩並在下遊進行疏導分流的意見,這一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采納,顯示了他在處理實際問題上的能力和經驗。
五、善始善終
劉墉晚年的生活充滿了榮譽與尊重,他以一種令人敬佩的姿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嘉慶四年(1799年),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並且參與了審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不法之案。這次參與審理不僅顯示了劉墉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體現了他清正廉潔的品格。在審理過程中,劉墉秉持公正,不畏權貴,為清除朝廷內部的腐敗現象作出了貢獻。
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問題,指出了漕運製度中存在的種種漏洞,並提出了改進建議。這份奏書充分展現了劉墉對國家事務的深切關注和獨到見解。嘉慶皇帝看到奏書後,對劉墉的建議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被任命為會典館正總裁,這意味著他將負責編纂和修訂重要的法律文獻。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深厚的學問,還需要對國家製度有全麵的理解。劉墉在這個職位上的表現再次證明了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學者和政治家。
嘉慶七年(1802年),當皇帝駕幸熱河時,劉墉被留在京城主持朝政。此時的劉墉雖已年逾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眼睛明亮有神,顯示出他非凡的生命活力。這種狀態不僅讓朝廷上下感到安心,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劉墉的生命旅程終於在嘉慶九年(1805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有說法是二十五日),劉墉在北京驢市胡同的家中安然離世,享年八十五歲。在他去世前兩天,劉墉仍保持著積極的生活狀態,不僅去南書房值班,還在夜晚邀請賓客共進晚餐,顯示出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去世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這種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暗示著劉墉一生功德圓滿,得以善終。劉墉去世後,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賜予他“文清”的諡號,這是對他一生清廉為官、忠誠報國的高度評價。此外,劉墉還被允許入祀賢良祠,並由朝廷下令舉行隆重的祭祀和葬禮儀式,以表彰他對國家的重大貢獻。
劉墉的早年生活始於一個充滿學術氛圍的家庭環境。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六日,劉墉出生在山東省諸城縣的一個顯赫家庭。這個家庭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它傳承了數代的文化底蘊和政治智慧。劉墉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到了清朝初年,家族成員已經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為清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在順治年間就已經擔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這個職位雖然不是最高級別的,但在當時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務,意 味 著家族已經開始在中央政府占據一席之地。到了劉墉的祖父劉棨這一代,家族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劉棨在康熙年間官至四川布政使,這是省級的重要職位,負責管理地方財政,顯示了家族在地方治理方麵的影響力。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達到了家族政治生涯的巔峰。他是乾隆朝的一位重要大臣,曾任軍機大臣等要職,對清朝的政治決策有著直接的影響。劉統勳不僅在政務上有所建樹,同樣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劉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劉墉,自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他接受了儒家經典的係統學習,這不僅為他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和書法家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劉墉從小就展示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聰明才智,這使得他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
二、初入仕途
劉墉的仕途起點可以追溯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這一年,他以恩蔭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並成功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這樣的成績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他家庭背景的一種肯定。劉墉隨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位,開始了他的官方職業生涯。在翰林院期間,劉墉先是擔任編修的工作,不久之後又晉升為侍講,這表明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和潛力。
然而,仕途並非總是平坦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於其父劉統勳在處理軍務時出現失誤而被下獄,劉墉也因此受到了牽連,遭遇了短暫的職業挫折。盡管如此,父子二人最終還是得到了寬恕,劉墉被重新安排為翰林院編修。
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墉的命運出現了轉折,他被任命為廣西鄉試正考官。這次任命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和品德的信任,也是對他未來發展的期許。在赴任之前,乾隆皇帝還親自召見了劉墉,並贈予他一首詩,表達了對他寄予厚望的心情。在廣西任期內,劉墉針對貢生、監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些措施得到了皇上的高度評價。
隨後,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劉墉又被調任為江蘇學政。這次任職前,乾隆皇帝依舊以詩贈予鼓勵,顯示出對劉墉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在江蘇學政的崗位上,劉墉延續了他的嚴謹作風,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考試紀律,有效地打擊了作弊行為,提高了考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值得注意的是,劉墉並不滿足於僅僅維持現狀,他還積極向上反映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曾向乾隆皇帝匯報,指出在生監(即國子監的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批評地方官員在處理這類事件時的態度過於軟弱。這些問題的揭露和建議的提出,顯示了劉墉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官員,對於改善社會風氣、提高行政效率的決心。他的這些做法不僅得到了皇上的讚賞,也為自己贏得了“知政體”的美譽。
三、宦海沉浮
劉墉的宦海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經曆了多次起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他從學政轉向了更為實際的地方行政工作。然而,好景不長,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升任冀寧道台,但僅一年後,由於未能及時察覺屬下陽曲縣令段成功的貪汙行為,劉墉被控失察,按律本應被處以極刑。幸得乾隆皇帝愛才惜才,特地下詔赦免了他的死刑,改為發配軍台效力贖罪。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劉墉獲得了赦免,回到京城,在修書處擔任行走。這次經曆對於劉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也讓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父親的緣故,劉墉被重新啟用,擔任江寧知府。這次任職,劉墉更加注重公正廉潔,贏得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讚揚,甚至有人將他比作宋代的清官包拯。
劉墉的官運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繼續上升,他被調任為陝西按察使。然而,就在第二年,他的父親劉統勳去世,按照當時的禮製,劉墉必須辭官回家為父親守喪。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才重返京城,被授予內閣學士,並任職於南書房。這一年,他還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的副總裁,並參與《西域圖誌》和《日下舊聞考》的編撰工作。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劉墉被任命為江南鄉試正考官,並再度出任江蘇學政。在此期間,他發現秦州舉人徐述夔的作品中有悖逆之言,於是果斷上奏,建議依法懲辦。這一舉動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並因此在年底獲得了升遷,先任戶部右侍郎,隨後又調任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麵對湖南地區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劉墉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包括查處貪官汙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儲備,成功穩定了局麵,贏得了民眾的愛戴。
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次年,他擔任三通館總裁,並參與審理山東巡撫國泰的貪汙案件。在此次事件中,劉墉表現出了堅定的正義感,與和珅等人形成了鮮明對比。盡管在和珅當權的時代,劉墉有時不得不妥協,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四、官聲漸晦
隨著劉墉在乾隆朝的地位逐漸穩固,他也開始麵臨一係列挑戰,這些挑戰不僅考驗著他的政治智慧,也影響了他的官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並兼理國子監事務,這標誌著他的官場生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墉在處理政務時的一些失誤開始顯現出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劉墉擔任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的幾年裏,他的一些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官聲也開始下滑。例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泄露了與皇帝討論嵇璜、曹文埴的相關內容而受到斥責,並因此失去了協辦大學士的職位。同年八月,劉墉在主持祭拜文廟時,因沒有按照規定行一揖之禮,遭到了太常寺卿德保的彈劾。
緊接著,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劉墉在兼任國子監事務期間,發生了一起鄉試考生向堂官行賄的事件。禦史祝德麟對此事進行了彈劾,劉墉也因此受到了處分。這一係列事件反映了劉墉在管理上的疏忽和對細節的忽視。
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作為 上 書 房 總師傅的劉墉,因為未能及時糾正皇子和師傅們長期不到書房的行為,被降職為吏部侍郎。這不僅是對劉墉個人能力的質疑,也是對其領導力的否定。
盡管遭遇了多次挫折,劉墉仍然繼續在官場上發揮作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擔任會試主考官時,由於安排不當和閱卷草率,導致了許多不符合規定的試卷被錄取,這又一次損害了他的聲譽。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墉仍然獲得了升遷的機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他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到了嘉慶二年(1797年),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的高位,這本應是他事業的另一個高峰,但實際上,這次提拔卻伴隨著太上皇乾隆的批評。乾隆認為劉墉過去工作態度懶散,並表示提拔劉墉隻是因為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
盡管如此,劉墉仍然積極參與國家大事。同年五月,他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前往山東處理黃河決口的問題。劉墉在視察後提出了在決口處築壩並在下遊進行疏導分流的意見,這一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采納,顯示了他在處理實際問題上的能力和經驗。
五、善始善終
劉墉晚年的生活充滿了榮譽與尊重,他以一種令人敬佩的姿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嘉慶四年(1799年),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並且參與了審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不法之案。這次參與審理不僅顯示了劉墉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體現了他清正廉潔的品格。在審理過程中,劉墉秉持公正,不畏權貴,為清除朝廷內部的腐敗現象作出了貢獻。
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問題,指出了漕運製度中存在的種種漏洞,並提出了改進建議。這份奏書充分展現了劉墉對國家事務的深切關注和獨到見解。嘉慶皇帝看到奏書後,對劉墉的建議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被任命為會典館正總裁,這意味著他將負責編纂和修訂重要的法律文獻。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深厚的學問,還需要對國家製度有全麵的理解。劉墉在這個職位上的表現再次證明了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學者和政治家。
嘉慶七年(1802年),當皇帝駕幸熱河時,劉墉被留在京城主持朝政。此時的劉墉雖已年逾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眼睛明亮有神,顯示出他非凡的生命活力。這種狀態不僅讓朝廷上下感到安心,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劉墉的生命旅程終於在嘉慶九年(1805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有說法是二十五日),劉墉在北京驢市胡同的家中安然離世,享年八十五歲。在他去世前兩天,劉墉仍保持著積極的生活狀態,不僅去南書房值班,還在夜晚邀請賓客共進晚餐,顯示出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去世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這種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暗示著劉墉一生功德圓滿,得以善終。劉墉去世後,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賜予他“文清”的諡號,這是對他一生清廉為官、忠誠報國的高度評價。此外,劉墉還被允許入祀賢良祠,並由朝廷下令舉行隆重的祭祀和葬禮儀式,以表彰他對國家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