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曆
嵇璜的早年經曆充滿了家庭的熏陶和個人的努力。他出生於1711年7月21日,出生在京師的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嵇曾筠是浙江總督,這使得嵇璜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嵇璜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不僅在學業上嚴格要求,更是在為人處世上給予了深刻的教導。嵇璜自幼便舉止莊重,不苟言笑,即便身為貴公子,也時刻保持著儒者的風範。這種行為準則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是非常難得的,也體現了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在嵇璜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嵇曾筠的影響尤為顯著。嵇曾筠不僅是政壇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水利方麵的專家,嵇璜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對水利治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記載,他九歲時閱讀《禹貢》,便能從中悟出治水之道,認為治理洪水應該從下遊開始,隻有下遊暢通無阻,上遊的水流才能順利排泄。這種獨到的見解讓當時的許多長者都感到驚訝,並對嵇璜的未來寄予厚望。
1729年,嵇璜因為父親的地位而獲得了參加會試的機會,並因此被賜予舉人的身份。兩年後的1730年,他順利通過了進士考試,成為庚戌科的進士之一,並被選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這一時期正是嵇璜學術生涯的起點,他在翰林院接受更為係統的訓練,為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官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731年,嵇璜結束了翰林院的學習,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此後幾年間,嵇璜的官職不斷上升,從右春坊右中允到左春坊左諭德,再到1736年擔任陝西鄉試的正考官,並被允許“南書房行走”,這表明嵇璜已經得到了皇室的信任和重視。
然而,就在仕途似乎一片光明之時,1738年,嵇璜因為父親去世而不得不離開官場回家守孝。直到1741年,他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並迅速被提拔為左春坊左庶子,擔任起居注官,不久後又調任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一係列的升遷顯示出嵇璜在學術和行政上的雙重才能,也預示著他未來在治河事業中的輝煌成就。1743年,嵇璜的官職再次發生變化,他先是從通政司副使升遷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
二、治理黃淮
嵇璜在其父嵇曾筠的影響下,對水利治理有著深厚的興趣。他深知黃、淮等河流頻繁決堤、泛濫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災難。自北宋以來,黃河改道,下遊南遷,奪淮入海,導致豫東、皖北以及江蘇徐州、淮安、鹽城、揚州等地水災頻發。到了清朝初期,由於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日益抬高,水患問題更加嚴峻。雖然康熙、雍正年間,在靳輔、陳潢等人的努力下,災情得以暫時緩解,但到了乾隆初年,由於水利工程長期缺乏維護,水患再次加劇,嚴重影響了運河的漕運。
1744年,嵇璜被任命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情。他深入實地考察後,在《河工疏築事宜》一書中提出了詳細的治水方案。他認為應當開河引流,分泄漲水,並指出直隸州縣的水利工程常被不法分子包攬,導致工程不堅固。為此,他建議嚴禁包攬工程的行為,改為直接招募無業貧民參與施工,並按散工工價支付工資。這一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采納和實施。
1747年至1749年,嵇璜的官職多次變動,從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到工部右侍郎,再到戶部右侍郎,最後轉任戶部左侍郎,並擔任經筵講官。這一係列的職位變化顯示了嵇璜在政務上的廣泛涉獵和深厚積澱。
1753年,黃河在陽武和銅山先後決口,淮河也在高郵泛濫,導致車邏壩和邵伯二閘受損。麵對如此嚴重的水患,嵇璜緊急上書《宣防八事》,提出了八個方麵的具體措施:
疏導銅山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河段,解決淤積問題;
加固高堰等地的石堤,利用冬春季節進行修補;
維修歸仁一帶的堤岸和三座水閘,加強防禦;
修複從山東流入江蘇的河流分流減水設施;
使用平底方舟並配備五齒鐵耙,清理河底淤泥;
設立專門的分巡道,管理下遊地區的河務;
提前儲備秫杆、柳條和泥土等材料,用於抗洪;
規定河工取土必須遠離堤根,以免影響堤防穩固性。
這些措施結合了宣泄與堤防,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朝廷采納了嵇璜的建議,並派遣他和工部侍郎德爾敏前往督修。在巡查高堰工程時,嵇璜發現堤壩結構複雜,新舊混雜,堅固度不足。他下令采用堤身開槽修砌法,用石築兩層,磚砌一層,並在磚石之後加築灰土,以增強抵禦能力。這種方法有效提升了堤壩的質量。
1754年初,嵇璜與劉統勳等人聯名上奏,指出高堰、高澗等地的石築工程外圍原有的草壩已廢棄,急需修複以確保堤壩的穩固。同年三月,嵇璜與德爾敏等人再次上奏,提出了關於堰盱所需石料的合理使用建議,以節省成本。他們建議將坍塌的舊石與新石混合使用,並對那些根基穩固但表麵鬆動的石堤進行局部修複。這些措施既保障了工程質量,又節省了大量資源。同年五月,南河修堤工程順利完成,乾隆帝對此表示高度讚賞,並任命嵇璜為武會試正考官,不久後又轉任吏部右侍郎。
1755年,考慮到母親年邁多病,嵇璜請求辭官回家照顧,但未獲批準。直到年底,母親病情加重,乾隆帝才同意他回家探望。1756年,江蘇多地遭受河決之災,嵇璜在無錫上奏,建議采購小麥運往災區平價出售,以救濟災民。這一建議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和采納。
1757年春天,乾隆帝基於嵇璜的母親病情好轉及其父親嵇曾筠在河工方麵的豐富經驗,任命嵇璜為南河副河總,負責江北淮揚一帶河道的疏浚,並賜詩鼓勵。嵇璜在淮揚地區采取了一係列治理措施,包括修建高郵運河東堤閘壩,使部分蓄水能夠排向長江,減輕入海壓力,並開始疏導下河歸海的路徑。這些工程持續到1758年五月才完成,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評價,並被擢升為工部尚書,不久後又調任禮部尚書。
1759年四月,嵇璜返回無錫探望母親,並請求留在家鄉盡孝,但未獲批準。1760年八月,嵇璜進京為乾隆帝祝壽,十月返回無錫途中,途經清江浦時發現了一些亟需改進的工程,如運河東堤金灣滾壩口的淤塞問題,以及廖家溝、石羊溝、董家溝三壩的高度調整等。他將這些問題上報朝廷,並得到了處理指令。
1764年十二月,嵇璜因丁憂回到無錫。1767年四月,他複出擔任禮部尚書,同年七月改任河東河道總督。盡管嵇璜對東河的情況不太熟悉,但他還是親自前往河南調查實際情況。在任期間,他發布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裁減不必要的河工人員、種植柳樹加固河堤等。嵇璜還親自參與搶險工作,有一次在虞城工險時,不顧惡劣天氣,堅持在現場指揮,最終成功保住了堤岸。
三、返京廿載
1768年,嵇璜在擔任河東河道總督期間遇到了漕運糧食船隻過津的問題。由於船隻過津時間長短不一,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滿。嵇璜承認這是由於官員辦事不力和催促不到位所致。乾隆帝對此事進行了批示,並指示相關部門調查處理。最終,嵇璜被調離了河道總督的崗位,改任工部尚書。這次調動標誌著嵇璜結束了在治河前線的工作,轉入了中央政府的更高職務。
1769年,嵇璜再次遭遇挫折。有人舉報他在擔任河道總督期間未能有效甄別下屬官員的表現,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乾隆帝對此作出了批示,嵇璜因此被降三級使用,並補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同年五月,嵇璜在與刑部共同審理案件時,因刑部錯誤定罪而嵇璜未能詳加審查,導致他在文書上簽字確認,結果再次受到降一級留任的處分。
盡管經曆了多次波折,嵇璜仍然在官場上穩步前行。1771年,他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1773年五月,嵇璜再次被提升為工部尚書,同年八月,調任兵部尚書,並擔任經筵講官。1774年,嵇璜擔任《四庫全書》正總裁,並且是會試的正考官。
1775年四月,乾隆帝駐蹕香山行宮時,嵇璜因未按規定前往參見,再次受到降三級的處分。同年十二月,他又被調回工部尚書的職位。1779年十二月,嵇璜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並隨後調任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1780年,嵇璜在年度考核中表現優異,被加一級,並在六月被任命為教習庶吉士,九月被授予文淵閣大學士兼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等重要職務。
嵇璜在京任職的二十餘年裏,主要工作集中在文化典籍的編纂上。他主持編寫的《河源紀略》是對河流源頭的研究成果,而《四庫全書》則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包含了古代文獻的精華。此外,他還參與了“清三通”(《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誌》)的編纂工作
四、老成謀國
1781年夏季,黃河青龍崗段發生決口,泛濫的河水經趙王河匯入大清河,最終流入大海。盡管嵇璜已經遠離河工多年,但他依然關心著治河事務。在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後,嵇璜前往熱河麵見乾隆帝,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讓黃河恢複北流,重返山東故道。這一提議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自從北宋時期黃河改道南遷以來,這條新的河道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改變其流向被認為是一項極其複雜且風險巨大的工程。
乾隆帝最初對嵇璜的建議持謹慎態度,認為這一計劃實施難度極大。然而,青龍崗決口的情況卻變得越來越嚴重,堵而複決,使得大學士阿桂以及河督李奉翰等人都感到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再次詢問了阿桂等人對嵇璜建議的看法,並要求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如實回複。
阿桂等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現狀的分析,認為山東的地勢實際上比江南(江蘇北部)要高,因此,青龍崗決口後溢出的大部分水量仍然傾向於向南流動,而不是北流。他們認為,恢複黃河北流至山東故道的建議是不可行的,並上書表達了反對意見。乾隆帝在收到這些奏章後,雖然心中對嵇璜這位熟悉河務的老臣有所信任,但仍感猶豫,畢竟治河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綜合考慮各方的意見。
為了集思廣益,乾隆帝下令大學士、九卿、科道等官員對嵇璜的建議進行討論,並要求他們寫出奏報。然而,這一建議最終仍然遭到了眾大臣的一致反對,未能得到實施。盡管如此,嵇璜的這一提議顯示了他在水利治理方麵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
此後,嵇璜雖然沒有再直接參與河防事務,但他的建議卻在七十四年後得到了驗證。1855年六月,黃河在銅瓦廂(位於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決口,這次決口導致黃河自然北返,重新回到了山東故道。
五、晚年
1782年,嵇璜被加授為太子太傅,並被命在上 書 房總師傅上行走,這意味著他要在皇子們的教育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嵇璜不僅在治河方麵有卓越貢獻,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也同樣備受尊重。
1785年,朝廷舉辦盛大的千叟宴,嵇璜因其德高望重被舉為漢大臣領班,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品德和聲望的認可,也是對其多年服務朝廷的肯定。這次宴會不僅是對耆老的尊敬,也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一種慶祝。
1786年,嵇璜因身體狀況日漸衰弱,請求退休,但並未獲得批準。乾隆帝寫詩贈予嵇璜,詩中表達了希望嵇璜能繼續為國效力的願望,並提到兩人同年出生的事實,強調了嵇璜對國家的重要性。不久之後,嵇璜被特許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並允許乘坐轎子入朝值班,但他依然堅持除非身體極度不適或遇到惡劣天氣,否則依舊步行入朝。
然而,到了1789年,嵇璜在上 書 房的工作中出現了疏忽,未能及時糾正其他官員的曠班行為,這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滿。考慮到嵇璜年事已高,乾隆帝從寬處理,隻降三級留任,而非更嚴厲的處罰。
1790年,嵇璜迎來了八十歲的生日,恰逢他中進士六十周年紀念。乾隆帝特別恩準他與新科進士一同參加瓊林宴,這一舉動在當時被傳為佳話,顯示了皇帝對嵇璜的特殊關懷和尊重。
嵇璜與乾隆帝同年出生,而且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受到朝廷的恩寵,因此,乾隆帝與嵇璜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常常以詩歌的形式進行交流。在嵇璜八十壽辰之際,乾隆帝禦筆題詩,表達了對嵇璜的深切感情,並希望他在自己退位後還能繼續享受寧靜的生活。
到了1792年,嵇璜再次請求退休。他與刑部右侍郎、同鄉秦瀛關係密切,秦瀛在其著作《書嵇文恭遺事》中生動地記述了嵇璜請求退休的過程。嵇璜在四月時拿著奏稿找到秦瀛,表示自己年老力衰,不願再占據高位,準備請求退休。秦瀛建議嵇璜應該當麵向乾隆帝提出請求。第二天,嵇璜麵見乾隆帝時,乾隆帝表示希望嵇璜能再等等,並承諾在自己從熱河回來後再作決定。第二年春天,嵇璜再次請求退休,乾隆帝在召見軍機大臣時表達了對嵇璜的不舍,並提到自己退位後也希望嵇璜能一同退隱。秦瀛被指派傳達乾隆帝的話給嵇璜,嵇璜聽後淚流滿麵,表示自己既不敢也不忍心離開。最終,嵇璜放棄了退休的想法,繼續為國家服務。
嵇璜的早年經曆充滿了家庭的熏陶和個人的努力。他出生於1711年7月21日,出生在京師的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嵇曾筠是浙江總督,這使得嵇璜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嵇璜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不僅在學業上嚴格要求,更是在為人處世上給予了深刻的教導。嵇璜自幼便舉止莊重,不苟言笑,即便身為貴公子,也時刻保持著儒者的風範。這種行為準則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是非常難得的,也體現了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在嵇璜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嵇曾筠的影響尤為顯著。嵇曾筠不僅是政壇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水利方麵的專家,嵇璜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對水利治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記載,他九歲時閱讀《禹貢》,便能從中悟出治水之道,認為治理洪水應該從下遊開始,隻有下遊暢通無阻,上遊的水流才能順利排泄。這種獨到的見解讓當時的許多長者都感到驚訝,並對嵇璜的未來寄予厚望。
1729年,嵇璜因為父親的地位而獲得了參加會試的機會,並因此被賜予舉人的身份。兩年後的1730年,他順利通過了進士考試,成為庚戌科的進士之一,並被選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這一時期正是嵇璜學術生涯的起點,他在翰林院接受更為係統的訓練,為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官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731年,嵇璜結束了翰林院的學習,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此後幾年間,嵇璜的官職不斷上升,從右春坊右中允到左春坊左諭德,再到1736年擔任陝西鄉試的正考官,並被允許“南書房行走”,這表明嵇璜已經得到了皇室的信任和重視。
然而,就在仕途似乎一片光明之時,1738年,嵇璜因為父親去世而不得不離開官場回家守孝。直到1741年,他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並迅速被提拔為左春坊左庶子,擔任起居注官,不久後又調任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一係列的升遷顯示出嵇璜在學術和行政上的雙重才能,也預示著他未來在治河事業中的輝煌成就。1743年,嵇璜的官職再次發生變化,他先是從通政司副使升遷為都察院左僉都禦史。
二、治理黃淮
嵇璜在其父嵇曾筠的影響下,對水利治理有著深厚的興趣。他深知黃、淮等河流頻繁決堤、泛濫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災難。自北宋以來,黃河改道,下遊南遷,奪淮入海,導致豫東、皖北以及江蘇徐州、淮安、鹽城、揚州等地水災頻發。到了清朝初期,由於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日益抬高,水患問題更加嚴峻。雖然康熙、雍正年間,在靳輔、陳潢等人的努力下,災情得以暫時緩解,但到了乾隆初年,由於水利工程長期缺乏維護,水患再次加劇,嚴重影響了運河的漕運。
1744年,嵇璜被任命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情。他深入實地考察後,在《河工疏築事宜》一書中提出了詳細的治水方案。他認為應當開河引流,分泄漲水,並指出直隸州縣的水利工程常被不法分子包攬,導致工程不堅固。為此,他建議嚴禁包攬工程的行為,改為直接招募無業貧民參與施工,並按散工工價支付工資。這一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采納和實施。
1747年至1749年,嵇璜的官職多次變動,從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到工部右侍郎,再到戶部右侍郎,最後轉任戶部左侍郎,並擔任經筵講官。這一係列的職位變化顯示了嵇璜在政務上的廣泛涉獵和深厚積澱。
1753年,黃河在陽武和銅山先後決口,淮河也在高郵泛濫,導致車邏壩和邵伯二閘受損。麵對如此嚴重的水患,嵇璜緊急上書《宣防八事》,提出了八個方麵的具體措施:
疏導銅山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河段,解決淤積問題;
加固高堰等地的石堤,利用冬春季節進行修補;
維修歸仁一帶的堤岸和三座水閘,加強防禦;
修複從山東流入江蘇的河流分流減水設施;
使用平底方舟並配備五齒鐵耙,清理河底淤泥;
設立專門的分巡道,管理下遊地區的河務;
提前儲備秫杆、柳條和泥土等材料,用於抗洪;
規定河工取土必須遠離堤根,以免影響堤防穩固性。
這些措施結合了宣泄與堤防,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朝廷采納了嵇璜的建議,並派遣他和工部侍郎德爾敏前往督修。在巡查高堰工程時,嵇璜發現堤壩結構複雜,新舊混雜,堅固度不足。他下令采用堤身開槽修砌法,用石築兩層,磚砌一層,並在磚石之後加築灰土,以增強抵禦能力。這種方法有效提升了堤壩的質量。
1754年初,嵇璜與劉統勳等人聯名上奏,指出高堰、高澗等地的石築工程外圍原有的草壩已廢棄,急需修複以確保堤壩的穩固。同年三月,嵇璜與德爾敏等人再次上奏,提出了關於堰盱所需石料的合理使用建議,以節省成本。他們建議將坍塌的舊石與新石混合使用,並對那些根基穩固但表麵鬆動的石堤進行局部修複。這些措施既保障了工程質量,又節省了大量資源。同年五月,南河修堤工程順利完成,乾隆帝對此表示高度讚賞,並任命嵇璜為武會試正考官,不久後又轉任吏部右侍郎。
1755年,考慮到母親年邁多病,嵇璜請求辭官回家照顧,但未獲批準。直到年底,母親病情加重,乾隆帝才同意他回家探望。1756年,江蘇多地遭受河決之災,嵇璜在無錫上奏,建議采購小麥運往災區平價出售,以救濟災民。這一建議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和采納。
1757年春天,乾隆帝基於嵇璜的母親病情好轉及其父親嵇曾筠在河工方麵的豐富經驗,任命嵇璜為南河副河總,負責江北淮揚一帶河道的疏浚,並賜詩鼓勵。嵇璜在淮揚地區采取了一係列治理措施,包括修建高郵運河東堤閘壩,使部分蓄水能夠排向長江,減輕入海壓力,並開始疏導下河歸海的路徑。這些工程持續到1758年五月才完成,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評價,並被擢升為工部尚書,不久後又調任禮部尚書。
1759年四月,嵇璜返回無錫探望母親,並請求留在家鄉盡孝,但未獲批準。1760年八月,嵇璜進京為乾隆帝祝壽,十月返回無錫途中,途經清江浦時發現了一些亟需改進的工程,如運河東堤金灣滾壩口的淤塞問題,以及廖家溝、石羊溝、董家溝三壩的高度調整等。他將這些問題上報朝廷,並得到了處理指令。
1764年十二月,嵇璜因丁憂回到無錫。1767年四月,他複出擔任禮部尚書,同年七月改任河東河道總督。盡管嵇璜對東河的情況不太熟悉,但他還是親自前往河南調查實際情況。在任期間,他發布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裁減不必要的河工人員、種植柳樹加固河堤等。嵇璜還親自參與搶險工作,有一次在虞城工險時,不顧惡劣天氣,堅持在現場指揮,最終成功保住了堤岸。
三、返京廿載
1768年,嵇璜在擔任河東河道總督期間遇到了漕運糧食船隻過津的問題。由於船隻過津時間長短不一,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滿。嵇璜承認這是由於官員辦事不力和催促不到位所致。乾隆帝對此事進行了批示,並指示相關部門調查處理。最終,嵇璜被調離了河道總督的崗位,改任工部尚書。這次調動標誌著嵇璜結束了在治河前線的工作,轉入了中央政府的更高職務。
1769年,嵇璜再次遭遇挫折。有人舉報他在擔任河道總督期間未能有效甄別下屬官員的表現,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乾隆帝對此作出了批示,嵇璜因此被降三級使用,並補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同年五月,嵇璜在與刑部共同審理案件時,因刑部錯誤定罪而嵇璜未能詳加審查,導致他在文書上簽字確認,結果再次受到降一級留任的處分。
盡管經曆了多次波折,嵇璜仍然在官場上穩步前行。1771年,他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1773年五月,嵇璜再次被提升為工部尚書,同年八月,調任兵部尚書,並擔任經筵講官。1774年,嵇璜擔任《四庫全書》正總裁,並且是會試的正考官。
1775年四月,乾隆帝駐蹕香山行宮時,嵇璜因未按規定前往參見,再次受到降三級的處分。同年十二月,他又被調回工部尚書的職位。1779年十二月,嵇璜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並隨後調任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1780年,嵇璜在年度考核中表現優異,被加一級,並在六月被任命為教習庶吉士,九月被授予文淵閣大學士兼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等重要職務。
嵇璜在京任職的二十餘年裏,主要工作集中在文化典籍的編纂上。他主持編寫的《河源紀略》是對河流源頭的研究成果,而《四庫全書》則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包含了古代文獻的精華。此外,他還參與了“清三通”(《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誌》)的編纂工作
四、老成謀國
1781年夏季,黃河青龍崗段發生決口,泛濫的河水經趙王河匯入大清河,最終流入大海。盡管嵇璜已經遠離河工多年,但他依然關心著治河事務。在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後,嵇璜前往熱河麵見乾隆帝,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讓黃河恢複北流,重返山東故道。這一提議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自從北宋時期黃河改道南遷以來,這條新的河道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改變其流向被認為是一項極其複雜且風險巨大的工程。
乾隆帝最初對嵇璜的建議持謹慎態度,認為這一計劃實施難度極大。然而,青龍崗決口的情況卻變得越來越嚴重,堵而複決,使得大學士阿桂以及河督李奉翰等人都感到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再次詢問了阿桂等人對嵇璜建議的看法,並要求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如實回複。
阿桂等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現狀的分析,認為山東的地勢實際上比江南(江蘇北部)要高,因此,青龍崗決口後溢出的大部分水量仍然傾向於向南流動,而不是北流。他們認為,恢複黃河北流至山東故道的建議是不可行的,並上書表達了反對意見。乾隆帝在收到這些奏章後,雖然心中對嵇璜這位熟悉河務的老臣有所信任,但仍感猶豫,畢竟治河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綜合考慮各方的意見。
為了集思廣益,乾隆帝下令大學士、九卿、科道等官員對嵇璜的建議進行討論,並要求他們寫出奏報。然而,這一建議最終仍然遭到了眾大臣的一致反對,未能得到實施。盡管如此,嵇璜的這一提議顯示了他在水利治理方麵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
此後,嵇璜雖然沒有再直接參與河防事務,但他的建議卻在七十四年後得到了驗證。1855年六月,黃河在銅瓦廂(位於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決口,這次決口導致黃河自然北返,重新回到了山東故道。
五、晚年
1782年,嵇璜被加授為太子太傅,並被命在上 書 房總師傅上行走,這意味著他要在皇子們的教育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嵇璜不僅在治河方麵有卓越貢獻,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也同樣備受尊重。
1785年,朝廷舉辦盛大的千叟宴,嵇璜因其德高望重被舉為漢大臣領班,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品德和聲望的認可,也是對其多年服務朝廷的肯定。這次宴會不僅是對耆老的尊敬,也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一種慶祝。
1786年,嵇璜因身體狀況日漸衰弱,請求退休,但並未獲得批準。乾隆帝寫詩贈予嵇璜,詩中表達了希望嵇璜能繼續為國效力的願望,並提到兩人同年出生的事實,強調了嵇璜對國家的重要性。不久之後,嵇璜被特許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並允許乘坐轎子入朝值班,但他依然堅持除非身體極度不適或遇到惡劣天氣,否則依舊步行入朝。
然而,到了1789年,嵇璜在上 書 房的工作中出現了疏忽,未能及時糾正其他官員的曠班行為,這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滿。考慮到嵇璜年事已高,乾隆帝從寬處理,隻降三級留任,而非更嚴厲的處罰。
1790年,嵇璜迎來了八十歲的生日,恰逢他中進士六十周年紀念。乾隆帝特別恩準他與新科進士一同參加瓊林宴,這一舉動在當時被傳為佳話,顯示了皇帝對嵇璜的特殊關懷和尊重。
嵇璜與乾隆帝同年出生,而且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受到朝廷的恩寵,因此,乾隆帝與嵇璜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常常以詩歌的形式進行交流。在嵇璜八十壽辰之際,乾隆帝禦筆題詩,表達了對嵇璜的深切感情,並希望他在自己退位後還能繼續享受寧靜的生活。
到了1792年,嵇璜再次請求退休。他與刑部右侍郎、同鄉秦瀛關係密切,秦瀛在其著作《書嵇文恭遺事》中生動地記述了嵇璜請求退休的過程。嵇璜在四月時拿著奏稿找到秦瀛,表示自己年老力衰,不願再占據高位,準備請求退休。秦瀛建議嵇璜應該當麵向乾隆帝提出請求。第二天,嵇璜麵見乾隆帝時,乾隆帝表示希望嵇璜能再等等,並承諾在自己從熱河回來後再作決定。第二年春天,嵇璜再次請求退休,乾隆帝在召見軍機大臣時表達了對嵇璜的不舍,並提到自己退位後也希望嵇璜能一同退隱。秦瀛被指派傳達乾隆帝的話給嵇璜,嵇璜聽後淚流滿麵,表示自己既不敢也不忍心離開。最終,嵇璜放棄了退休的想法,繼續為國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