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官途
愛新覺羅·伊裏布的早年官途始於嘉慶六年(1801年),這一年他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被授予國子監學正的職務。這個起點對於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踏入官場的良好開端。國子監學正是一個教育機構中的職位,這意味著伊裏布在早期便有機會接觸和培養未來的官員,這對他的職業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久之後,伊裏布被派往雲南府南關擔任通判。在這個職位上,他不僅展現了出色的行政才能,還能夠與當地的土司維持良好的關係。這種能力和當地民族領袖的良好互動,對於一位在邊疆地區任職的官員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助於穩定地方秩序,促進民族團結。因此,他受到了當時雲貴總督伯麟的賞識和推薦,這是對他工作能力和態度的認可。
道光元年(1821年),伊裏布跟隨雲貴總督慶保參與了對永北少數民族叛亂的鎮壓。在這次行動中,他表現出色,立下了功勞,被任命為永昌知府的代理。這一經曆不僅提升了他在官場的地位,也展示了他在處理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和領導力。隨後,他被正式任命為安徽太平府知府,這是對他之前表現的高度認可。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伊裏布繼續在不同的職位上任職,包括山西冀寧道台、浙江按察使、湖北及浙江布政使等。這些職位涉及司法、財政等多個領域,豐富了他的行政經驗和知識結構。特別是他在浙江按察使任上的表現,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官場中的地位。
道光五年(1825年),伊裏布升任陝西巡撫,這標誌著他從省級以下的官員晉升到了更高層次的行政職位。陝西作為中原的一個重要省份,治理起來頗具挑戰性。伊裏布在任期間,以其清廉公正的形象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支持。他不僅注重治理,還關注民生,這使他在地方官中脫穎而出。
隨後,他又先後調任山東和雲南巡撫。在這些地方,伊裏布依然保持著清廉的作風,贏得了廣泛的好評。他的治理理念和實踐為他贏得了更高的聲譽,也為他日後晉升到更高職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道光十三年(1833年),伊裏布被提升為雲貴總督,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他已經成為清朝的核心官員之一。作為總督,他需要處理更為複雜的事務,不僅要維持地方的治安,還要處理與周邊民族的關係,這對於維護邊疆穩定至關重要。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伊裏布被授予協辦大學士的頭銜,這是對他多年勤勉工作的肯定。次年,他被調任為兩江總督
二、防衛英夷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軍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六月七日,英軍占領了定海,這一事件震驚了清朝朝廷。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因為定海失守,處理不當而被革職。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於同年七月任命伊裏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籌辦進剿英軍。
伊裏布抵達浙江後,麵對英軍的強大火力和技術優勢,他感到十分棘手。在上奏中,他表達了對英軍實力的擔憂,認為英軍的船隻龐大堅固,火炮威力巨大,要擊敗他們並非易事。他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集中作戰,將難以取得勝利。這一觀點反映了他對當時英軍實力的清醒認識。
抵達寧波後,伊裏布並未立即采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相反,他主張建造船隻和火炮,並請求調動閩粵兩省的水師支援。這一策略實際上是拖延戰術,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準備防禦措施。然而,事實上,這些舉措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戰場態勢,也沒有幫助收複定海。
與此同時,定海的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對抗英軍。他們在六、七月間成功捉獲了幾名漢奸和印度雇傭兵,顯示了民間的力量和反抗精神。這些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
七月中旬,英軍指揮官懿律率艦隊北上白河,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了賠款、割地和鴉片合法化的要求。道光帝隨即命令直隸總督琦善在天津大沽口與英軍會談。在這種背景下,伊裏布向道光帝上奏,建議浙江方麵不要輕舉妄動,以免與英方在天津的交涉產生矛盾。他提議,如果英方提交文件,應該代為呈遞給朝廷,以求“有征無戰,永靖海疆”。
在此期間,定海義民包祖才兄弟誘捕了一名英軍軍官,並將其送至寧波。八月下旬,英軍的一艘大船和兩艘舢板船闖入慈溪、餘姚、上虞、會稽境內,遭到當地軍民的襲擊,多名英軍被捕。伊裏布對這些俘虜給予了優待,試圖以此緩和與英軍的關係,並阻止進一步的進攻。
天津會談後,道光帝指示伊裏布,如果英軍船隻僅是路過或停泊在外洋,則不應主動攻擊。對此,伊裏布回應說,英軍船隻即將返回廣東,接受調查,因此浙江方麵不應輕易出擊,以免事態擴大。他認為,對待外國勢力的最佳策略是展示誠意,通過和平手段逐步使其撤退。為此,他建議釋放俘虜作為交換條件,促使英軍交還定海並撤退兵船。
三、妥協退讓
道光二十年(1840年),隨著英軍在定海的持續占領,伊裏布作為欽差大臣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九月初,英軍指揮官懿律從天津回到定海,並在九月六日致函要求釋放英軍俘虜,但對歸還定海一事隻字未提。次日,義律帶著馬儒翰來到鎮海海濱,與伊裏布、福建提督餘步雲、浙江提督祝廷彪在東嶽宮進行了談判。在宴席上,衢州守備周光壁對英軍軍官的傲慢態度感到憤怒,甚至想要將其斬殺,但被伊裏布製止。
在談判中,義律明確要求釋放俘虜,並表示將在俘虜釋放後再商討歸還定海的問題。麵對英軍的壓力,伊裏布選擇了妥協,向道光帝提出所謂的“權宜之計”,即即便英軍隻撤走一半兵力,也要考慮釋放他們的俘虜,以求迅速結束事態。這一做法顯示出他在麵對強敵時的軟弱和妥協傾向。
當時,林則徐曾秘密建議道光帝,可以派遣士兵偽裝成鄉民或訓練鄉民成為壯勇,以期在適當時機發起反擊,殲滅進犯的英軍。道光帝要求伊裏布查明情況並詳細上奏。然而,伊裏布認為,如果人數太少無法對抗英軍,人數太多又會引起英軍的懷疑,因此認為林則徐的建議不可行。
十月一日,伊裏布派家丁張喜,以六品頂戴的身份,率領人員並攜帶雞鴨牛羊前往定海犒賞懿律,並告知對方林則徐已被革職,兩國即將罷兵修好。同時,他還接受了英軍贈送的大呢、嘩嘰、洋布、千裏鏡等物品。十三日,伊裏布擅自與懿律簽訂了浙江停戰協定,同意英軍繼續占領舟山及其附近的小島。
十九日,義律和馬儒翰帶領三千人前往廣東,但仍留下三千人駐守定海。此時,定海鎮總兵葛雲飛請求乘機收複定海,但遭到伊裏布的拒絕。不僅如此,伊裏布還向道光帝奏稱英軍言行“甚為切實”,不會違約,並建議撤減浙江的防兵。他下令將安徽、福建調來的客兵全部撤回,並大量裁撤浙江本省的防兵,共撤防兵五千六百人,同時解散了水勇和鄉勇,這一舉動引發了浙江人民的強烈不滿。
十月二十三日,鎮海的士紳、漁民、船戶和商人聚集一千餘人,前往伊裏布的住處請願示威,反對撤兵妥協,並要求駐軍堅持抵抗,保護人民的安全。然而,伊裏布不顧民眾的反對,堅持妥協政策,並與廣東的琦善相互勾結,頻繁通信,鼓吹失敗主義論調。
十一月二十一日,琦善報告廣東會談的情況,義律提出必須另劃一處給英軍才能退還定海,這引起了道光帝的不滿。道光帝命令伊裏布全力圍剿英軍,不得示弱。然而,伊裏布依然拖延觀望,畏敵不前,反而向道光帝奏稱“製夷之策,在嚴守不在力戰”。
道光帝再次諭令伊裏布,強調兵貴神速,務必一鼓作氣消滅英軍,否則將嚴厲問責。但即使如此,伊裏布仍然按兵不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三日,琦善擅自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伊裏布在得知消息後,繼續為琦善的行為辯護,並聲稱江、浙兩省的軍隊大多無能怯戰,想要進剿必須依靠精銳之師。他的言論被道光帝斥責,並改命江蘇巡撫裕謙為欽差大臣赴浙進剿,令伊裏布回任兩江總督。
閏三月,伊裏布被召回京城聽候諭旨,兩江總督一職由裕謙接任。四月,伊裏布被押解至京城接受審訊。六月,朝廷下令 交 大臣商議定罪。不久,伊裏布被革職,並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以示懲儆。
四、簽約病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著英軍的持續進逼,清朝政府意識到議和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一月,英軍發出照會,要求道光帝派伊裏布前去議和。浙江巡撫劉韻珂鑒於伊裏布為英軍所認可,上奏請求派遣伊裏布前往浙江軍營效力,以阻止英軍進一步侵犯內地。這一消息在浙江軍民中引起了極大的不滿,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重新起用伊裏布是對侵略者的妥協。
然而,道光帝已決定向英軍妥協求和,於是賞給伊裏布七品銜,並命令耆英將伊裏布帶到浙江差遣。同時,命令奕經設法與英國交涉,以防止英軍進一步蹂躪地方。四月初二日,伊裏布抵達杭州後,與愛新覺羅·奕經、劉韻珂聯手,力主“撫夷”政策,希望通過緩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直接與英軍進行書信往來,表示願意奏請皇帝重新製定章程,這一態度得到了耆英等人的賞識,伊裏布因此成為了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五月,道光帝賞給伊裏布四品頂戴,並任命他為乍浦副都統。在得到道光帝“相機辦理,不必強攻”的密旨後,耆英授意伊裏布加快與英軍的談判進程。伊裏布急忙調來家丁張喜,希望通過他與英軍討價還價,加快投降的步伐。然而,英軍並未因這些舉措而停止進攻的步伐。
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耆英和伊裏布代表清朝政府,在下關江麵的英艦上與英軍統帥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國家主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同年九月,道光帝任命伊裏布為欽差大臣兼廣州將軍,赴廣東辦理中英交涉事宜。十一月六日,廣州爆發了焚燒夷樓事件,道光帝立即下令鎮壓群眾的反抗鬥爭,強調英國剛被安撫,邊境不能再起戰端。他命令伊裏布務必使英國人信服,避免給他們提供任何借口。
當時,廣東的反侵略鬥爭日益高漲,愛國士紳和民眾紛紛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操練,自發地進行反侵略鬥爭。伊裏布到任後,采取了多種措施壓製人民的反抗情緒,包括遣散壯勇,並逮捕了愛國知識分子錢江、何大庚入獄。這些舉措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浪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初四日,伊裏布在廣州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高潮中,因驚憂過度而病逝。
愛新覺羅·伊裏布的早年官途始於嘉慶六年(1801年),這一年他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被授予國子監學正的職務。這個起點對於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踏入官場的良好開端。國子監學正是一個教育機構中的職位,這意味著伊裏布在早期便有機會接觸和培養未來的官員,這對他的職業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久之後,伊裏布被派往雲南府南關擔任通判。在這個職位上,他不僅展現了出色的行政才能,還能夠與當地的土司維持良好的關係。這種能力和當地民族領袖的良好互動,對於一位在邊疆地區任職的官員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助於穩定地方秩序,促進民族團結。因此,他受到了當時雲貴總督伯麟的賞識和推薦,這是對他工作能力和態度的認可。
道光元年(1821年),伊裏布跟隨雲貴總督慶保參與了對永北少數民族叛亂的鎮壓。在這次行動中,他表現出色,立下了功勞,被任命為永昌知府的代理。這一經曆不僅提升了他在官場的地位,也展示了他在處理緊急情況下的應變能力和領導力。隨後,他被正式任命為安徽太平府知府,這是對他之前表現的高度認可。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伊裏布繼續在不同的職位上任職,包括山西冀寧道台、浙江按察使、湖北及浙江布政使等。這些職位涉及司法、財政等多個領域,豐富了他的行政經驗和知識結構。特別是他在浙江按察使任上的表現,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官場中的地位。
道光五年(1825年),伊裏布升任陝西巡撫,這標誌著他從省級以下的官員晉升到了更高層次的行政職位。陝西作為中原的一個重要省份,治理起來頗具挑戰性。伊裏布在任期間,以其清廉公正的形象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支持。他不僅注重治理,還關注民生,這使他在地方官中脫穎而出。
隨後,他又先後調任山東和雲南巡撫。在這些地方,伊裏布依然保持著清廉的作風,贏得了廣泛的好評。他的治理理念和實踐為他贏得了更高的聲譽,也為他日後晉升到更高職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道光十三年(1833年),伊裏布被提升為雲貴總督,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他已經成為清朝的核心官員之一。作為總督,他需要處理更為複雜的事務,不僅要維持地方的治安,還要處理與周邊民族的關係,這對於維護邊疆穩定至關重要。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伊裏布被授予協辦大學士的頭銜,這是對他多年勤勉工作的肯定。次年,他被調任為兩江總督
二、防衛英夷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軍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六月七日,英軍占領了定海,這一事件震驚了清朝朝廷。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因為定海失守,處理不當而被革職。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於同年七月任命伊裏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籌辦進剿英軍。
伊裏布抵達浙江後,麵對英軍的強大火力和技術優勢,他感到十分棘手。在上奏中,他表達了對英軍實力的擔憂,認為英軍的船隻龐大堅固,火炮威力巨大,要擊敗他們並非易事。他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集中作戰,將難以取得勝利。這一觀點反映了他對當時英軍實力的清醒認識。
抵達寧波後,伊裏布並未立即采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相反,他主張建造船隻和火炮,並請求調動閩粵兩省的水師支援。這一策略實際上是拖延戰術,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準備防禦措施。然而,事實上,這些舉措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戰場態勢,也沒有幫助收複定海。
與此同時,定海的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對抗英軍。他們在六、七月間成功捉獲了幾名漢奸和印度雇傭兵,顯示了民間的力量和反抗精神。這些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
七月中旬,英軍指揮官懿律率艦隊北上白河,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了賠款、割地和鴉片合法化的要求。道光帝隨即命令直隸總督琦善在天津大沽口與英軍會談。在這種背景下,伊裏布向道光帝上奏,建議浙江方麵不要輕舉妄動,以免與英方在天津的交涉產生矛盾。他提議,如果英方提交文件,應該代為呈遞給朝廷,以求“有征無戰,永靖海疆”。
在此期間,定海義民包祖才兄弟誘捕了一名英軍軍官,並將其送至寧波。八月下旬,英軍的一艘大船和兩艘舢板船闖入慈溪、餘姚、上虞、會稽境內,遭到當地軍民的襲擊,多名英軍被捕。伊裏布對這些俘虜給予了優待,試圖以此緩和與英軍的關係,並阻止進一步的進攻。
天津會談後,道光帝指示伊裏布,如果英軍船隻僅是路過或停泊在外洋,則不應主動攻擊。對此,伊裏布回應說,英軍船隻即將返回廣東,接受調查,因此浙江方麵不應輕易出擊,以免事態擴大。他認為,對待外國勢力的最佳策略是展示誠意,通過和平手段逐步使其撤退。為此,他建議釋放俘虜作為交換條件,促使英軍交還定海並撤退兵船。
三、妥協退讓
道光二十年(1840年),隨著英軍在定海的持續占領,伊裏布作為欽差大臣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九月初,英軍指揮官懿律從天津回到定海,並在九月六日致函要求釋放英軍俘虜,但對歸還定海一事隻字未提。次日,義律帶著馬儒翰來到鎮海海濱,與伊裏布、福建提督餘步雲、浙江提督祝廷彪在東嶽宮進行了談判。在宴席上,衢州守備周光壁對英軍軍官的傲慢態度感到憤怒,甚至想要將其斬殺,但被伊裏布製止。
在談判中,義律明確要求釋放俘虜,並表示將在俘虜釋放後再商討歸還定海的問題。麵對英軍的壓力,伊裏布選擇了妥協,向道光帝提出所謂的“權宜之計”,即即便英軍隻撤走一半兵力,也要考慮釋放他們的俘虜,以求迅速結束事態。這一做法顯示出他在麵對強敵時的軟弱和妥協傾向。
當時,林則徐曾秘密建議道光帝,可以派遣士兵偽裝成鄉民或訓練鄉民成為壯勇,以期在適當時機發起反擊,殲滅進犯的英軍。道光帝要求伊裏布查明情況並詳細上奏。然而,伊裏布認為,如果人數太少無法對抗英軍,人數太多又會引起英軍的懷疑,因此認為林則徐的建議不可行。
十月一日,伊裏布派家丁張喜,以六品頂戴的身份,率領人員並攜帶雞鴨牛羊前往定海犒賞懿律,並告知對方林則徐已被革職,兩國即將罷兵修好。同時,他還接受了英軍贈送的大呢、嘩嘰、洋布、千裏鏡等物品。十三日,伊裏布擅自與懿律簽訂了浙江停戰協定,同意英軍繼續占領舟山及其附近的小島。
十九日,義律和馬儒翰帶領三千人前往廣東,但仍留下三千人駐守定海。此時,定海鎮總兵葛雲飛請求乘機收複定海,但遭到伊裏布的拒絕。不僅如此,伊裏布還向道光帝奏稱英軍言行“甚為切實”,不會違約,並建議撤減浙江的防兵。他下令將安徽、福建調來的客兵全部撤回,並大量裁撤浙江本省的防兵,共撤防兵五千六百人,同時解散了水勇和鄉勇,這一舉動引發了浙江人民的強烈不滿。
十月二十三日,鎮海的士紳、漁民、船戶和商人聚集一千餘人,前往伊裏布的住處請願示威,反對撤兵妥協,並要求駐軍堅持抵抗,保護人民的安全。然而,伊裏布不顧民眾的反對,堅持妥協政策,並與廣東的琦善相互勾結,頻繁通信,鼓吹失敗主義論調。
十一月二十一日,琦善報告廣東會談的情況,義律提出必須另劃一處給英軍才能退還定海,這引起了道光帝的不滿。道光帝命令伊裏布全力圍剿英軍,不得示弱。然而,伊裏布依然拖延觀望,畏敵不前,反而向道光帝奏稱“製夷之策,在嚴守不在力戰”。
道光帝再次諭令伊裏布,強調兵貴神速,務必一鼓作氣消滅英軍,否則將嚴厲問責。但即使如此,伊裏布仍然按兵不動。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三日,琦善擅自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伊裏布在得知消息後,繼續為琦善的行為辯護,並聲稱江、浙兩省的軍隊大多無能怯戰,想要進剿必須依靠精銳之師。他的言論被道光帝斥責,並改命江蘇巡撫裕謙為欽差大臣赴浙進剿,令伊裏布回任兩江總督。
閏三月,伊裏布被召回京城聽候諭旨,兩江總督一職由裕謙接任。四月,伊裏布被押解至京城接受審訊。六月,朝廷下令 交 大臣商議定罪。不久,伊裏布被革職,並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以示懲儆。
四、簽約病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著英軍的持續進逼,清朝政府意識到議和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一月,英軍發出照會,要求道光帝派伊裏布前去議和。浙江巡撫劉韻珂鑒於伊裏布為英軍所認可,上奏請求派遣伊裏布前往浙江軍營效力,以阻止英軍進一步侵犯內地。這一消息在浙江軍民中引起了極大的不滿,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重新起用伊裏布是對侵略者的妥協。
然而,道光帝已決定向英軍妥協求和,於是賞給伊裏布七品銜,並命令耆英將伊裏布帶到浙江差遣。同時,命令奕經設法與英國交涉,以防止英軍進一步蹂躪地方。四月初二日,伊裏布抵達杭州後,與愛新覺羅·奕經、劉韻珂聯手,力主“撫夷”政策,希望通過緩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直接與英軍進行書信往來,表示願意奏請皇帝重新製定章程,這一態度得到了耆英等人的賞識,伊裏布因此成為了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五月,道光帝賞給伊裏布四品頂戴,並任命他為乍浦副都統。在得到道光帝“相機辦理,不必強攻”的密旨後,耆英授意伊裏布加快與英軍的談判進程。伊裏布急忙調來家丁張喜,希望通過他與英軍討價還價,加快投降的步伐。然而,英軍並未因這些舉措而停止進攻的步伐。
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耆英和伊裏布代表清朝政府,在下關江麵的英艦上與英軍統帥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國家主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同年九月,道光帝任命伊裏布為欽差大臣兼廣州將軍,赴廣東辦理中英交涉事宜。十一月六日,廣州爆發了焚燒夷樓事件,道光帝立即下令鎮壓群眾的反抗鬥爭,強調英國剛被安撫,邊境不能再起戰端。他命令伊裏布務必使英國人信服,避免給他們提供任何借口。
當時,廣東的反侵略鬥爭日益高漲,愛國士紳和民眾紛紛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操練,自發地進行反侵略鬥爭。伊裏布到任後,采取了多種措施壓製人民的反抗情緒,包括遣散壯勇,並逮捕了愛國知識分子錢江、何大庚入獄。這些舉措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浪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初四日,伊裏布在廣州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高潮中,因驚憂過度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