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貧苦童年


    林則徐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林賓日雖然是一名廩生,但因為科舉之路不順,未能通過鄉試,隻能依靠教授學生來維持生計。然而,林家人口眾多,日常開銷龐大,加上外債累積,使得本已拮據的生活更加困難。林賓日的收入微薄,僅靠教書所得難以支撐家庭的基本需求,以至於經常麵臨食物短缺的問題。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家中的主婦,她不僅負責家務,還要通過做女紅來增加家庭收入。她擅長剪紙,這是一項需要細致與耐心的手工藝,同時也是當時婦女能夠從事的少數能夠帶來額外收入的工作之一。陳帙不僅自己勤於勞作,還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她的女兒們,使得全家都能通過這項工作來補貼家用。


    林則徐從小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成熟與責任感。每天上學前,他會幫助母親把手工製品帶到附近的店鋪寄賣,以便換取一些現金。放學後,他又會去收取前一天寄賣的錢款,然後帶回家交給母親。盡管年紀尚輕,但他已經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並盡自己所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林則徐的早熟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穩重與孝順。他對母親的辛勤勞作充滿同情與理解,總是盡可能地去協助母親,這樣的經曆也塑造了他日後為人處世的態度。當林則徐長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後,這種從小形成的對底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懷,貫穿了他的整個政治生涯。無論是擔任地方官員時的勤政愛民,還是後來在禁煙運動中的堅定立場,都體現了他源自童年的那份悲憫情懷。


    二、中舉成家


    林則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林賓日對他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盡管家境貧寒,但林賓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林則徐四歲時就開始教授他認字寫字,六歲時教他作文章,七歲時他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文體。林賓日在教授其他學生的同時,也不忘帶上林則徐,讓他坐在膝上一起聽課,希望兒子能早日成才,擺脫貧困的命運。


    林則徐的聰穎很快就顯現出來。八、九歲時,他就能夠在學堂上寫出“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樣豪邁的詩句,展現了超乎同齡人的才華,令師生驚歎不已。林則徐的出色表現也讓他在學堂中屢獲佳績,甚至贏得獎金。麵對家庭的貧困狀況,有人建議林則徐改行謀生,但林賓日堅信兒子的未來不可限量,堅決反對改變方向,堅持讓林則徐繼續求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則徐的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嘉慶元年(1796年),年僅十二歲的林則徐被選為孔廟佾生,這是對他學習成績的一種肯定。次年,林則徐參加府試並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緊接著,林賓日也順利成為貢生,這對於林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798年,林則徐考中秀才,這是他邁向更高學府的第一步。


    成為秀才後,林則徐大部分時間都在鼇峰書院學習,這裏匯聚了許多優秀的學子。在院長鄭光策的指導下,林則徐專心致誌地學習,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結識了不少良師益友。尤其是與學者陳壽祺的交往,對林則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壽祺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激發了林則徐日後投身國家大事的決心。此外,他還與鄭光策的女婿梁章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共同立下了經國濟世的宏大誌願。


    終於,在嘉慶九年(1804年)的秋天,林則徐參加了鄉試,並以優異的成績中了第二十九名舉人。在公布結果的當天,林則徐迎來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喜事——他與河南永城知縣鄭大模的女兒鄭淑卿完婚。這對年輕的夫婦滿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1804年十二月,林則徐啟程前往北京參加更為重要的會試,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然而,這次會試的結果並不如意,林則徐名落孫山。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氣餒,而是選擇回到家鄉福州,在北庫巷開設了自己的私塾“補梅書屋”,開始了教學生涯,希望通過教書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初任仕途


    林則徐的仕途始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這一年,汀漳龍道張百齡對林則徐的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積極推廣他的名聲。同年秋天,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林則徐接受了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書記一職。在這個職位上,他主要負責處理與商販和洋船往來相關的文書記錄工作。廈門當時麵臨著嚴重的鴉片走私問題,而曆任同知多為貪官,對外商的賄賂視而不見。這段經曆讓林則徐深刻認識到了鴉片的危害及其背後的複雜性,同時也開闊了他的視野。


    在廈門期間,林則徐得到了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並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被邀請加入張師誠的幕僚團隊,專門負責文書工作。在張師誠的指導下,林則徐不僅在公文寫作方麵有所提升,還學到了許多關於軍事、刑法、禮儀等方麵的知識。這段經曆對林則徐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因為他得到了實際工作的鍛煉,更因為他受到了張師誠的信任與栽培,為其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則徐離開福建北上,準備參加第二次會試。然而,這次嚐試並未成功,林則徐再次落選。盡管如此,他並未灰心喪氣,而是選擇繼續留在張師誠身邊,為他提供支持。同年,張師誠領導了對海盜蔡牽的鎮壓行動,林則徐參與其中,為張師誠起草了一係列相關文件。張師誠對林則徐的表現讚賞有加,認為如果沒有林則徐的幫助,這場戰役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取得勝利。


    嘉慶十五年(1810年),林則徐陪同張師誠入京覲見皇帝,並為第三次會試做準備。這一次,林則徐終於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會試中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進士,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務。此後,林則徐在京師度過了七年的時間,期間他不僅在翰林院中擔任了多種職務,如國史館協修、《大清一統誌》編纂等,而且還積極參與學術研究,特別是在水利方麵的探索。


    為了增加收入,林則徐在閑暇之餘還會在書塾教書,或者出售自己的書法作品。在翰林院任職期間,他也未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利用京師豐富的資源深入研究經世致用之學,並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此外,林則徐還曾擔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等職務,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並將自己的見聞記錄下來,著成了《滇軺紀程》等作品。


    四、曆職地方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的仕途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這一年二月,他被任命為江南道監察禦史。當時,河南省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原因是南岸河堤出現缺口,而河南巡撫博爾濟吉特·琦善在處理此事時表現不佳,導致工程進展緩慢。林則徐深入調查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材料供應商囤積居奇,導致工程所需物資價格飛漲。他隨即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命令地方官吏嚴密查封這些物資,以公平的價格購買,確保工程能夠順利進行。這一建議得到了嘉慶帝的認可並付諸實施。


    同年四月,林則徐在例行的考核中被評為一等,並被“記名以道府用”,這意味著他有可能被任命為地方要職。不久後,他被任命為浙江杭嘉湖道,從此告別了長達七年的京官生涯。在杭嘉湖道任職期間,林則徐專注於當地的水利建設和海塘維護工作,力求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然而,林則徐在浙江任職期間感受到了為政的艱難,官場中的種種積弊讓他感到力不從心。道光元年(1821年),得知父親林賓日患病的消息後,林則徐以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為由請求辭職,帶著家人返回原籍福州。幾個月後,林賓日病情好轉,但林則徐仍然麵臨著家庭經濟的壓力,不得不重新考慮重返官場。


    道光二年(1822年),在座師曹振鏞和房師沈維鐈的幫助下,林則徐再次北上,準備補官。道光帝對林則徐的政績十分認可,特別召見並表揚了他,並於同年四月破格任命他為浙江省道員。林則徐到任後,被委派為本科監試,並很快被調往江蘇淮海道任職。在此期間,他還兼任浙江鹽運使,協助浙江巡撫帥承瀛整頓鹽政,成效顯著。


    道光三年(1823年),林則徐晉升為江蘇按察使。在這個新職位上,他大力整頓吏治,改革司法程序,親自審理案件,甚至深夜微服出行,親自驗屍,力求公正。在短短四個月內,他幾乎解決了江蘇所有積壓的案件,贏得了“林青天”的美譽。同年夏季,江蘇遭遇洪水災害,社會動蕩,林則徐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措施,如勸平糶價、禁止囤積、減輕賦稅、救濟饑民,有效穩定了局勢。


    道光四年(1824年),為了解決水患問題,林則徐提議暫時使用官款疏浚河道,並得到了批準。然而,就在他準備前往工地視察之際,母親陳氏去世,林則徐不得不返回原籍守孝。次年,江南高家堰發生決口,林則徐奉旨前往監督修複工作,順利完成任務後因勞累過度患上瘧疾,再次回到原籍休養。


    道光六年(1826年),林則徐被任命為兩淮鹽政,但他以身體原因拒絕了這一任命。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他才出任陝西按察使,並署理布政使事務。不久後,陝西南部遭遇水災,林則徐留任原職,前往災區查看災情,安排災民生活,並參與了縣城重建工作。


    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再次返回福州守孝。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地方建設,與當地官員和鄉紳合作,重新疏通了福州的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結束為父守喪的期限後,北上京城覲見皇帝,並等候新的任命。在這段時間裏,他與多位同僚和朋友在北京進行了交流與聚會,其中包括張維屏、潘曾瑩、黃爵滋、彭蘊章、周作楫等人。這些社交活動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也為他在官場上積累了更多的人脈資源。


    同年六月,林則徐被任命為湖北布政使,並於七月離京赴任。僅僅幾個月後,即同年十一月,他又被調任為河南布政使,並於次年(1831年)二月正式到任。在河南任職期間,林則徐麵臨了嚴峻的財政挑戰和自然災害問題。他受命清理河南各州縣的懸款,解決長期以來財政上的遺留問題。同時,由於沿長江一帶發生嚴重水災,糧食短缺導致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林則徐積極應對,不僅在河南采購糧食支援災區,還向江蘇督撫陶澍和程祖洛提出建議,鼓勵商人自行采購糧食,以解決糧荒問題。


    由於他在河南的出色表現,林則徐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被調任為江寧布政使。在赴任途中,他親自前往災區考察,詳細了解災情,並提出了包括倡捐、煮賑等一係列具體措施,旨在解決災民的生存問題。這些措施得到了兩江總督陶澍的支持,並奏請朝廷予以實施。


    同年十月,由於欽差大臣朱士彥的推薦,林則徐被任命為總司江北賑撫事宜。由於政績顯著,道光帝對林則徐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於同年擢升他為河東河道總督。麵對這一重任,林則徐決心“破除情麵”,“力振因循”,親自冒著嚴寒天氣,徒步巡查數千裏的河道,檢查治水用的商梁秸,並繪製了詳細的黃河形勢圖作為施工參考。他的嚴謹態度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讚揚。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則徐被調任為江蘇巡撫。在此任上,他與兩江總督陶澍合作密切,共同推行了一係列旨在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林則徐處理了清代財政經濟中的一些頑固問題,如錢漕、災賑、水利、鹽政和貨幣等問題,贏得了地方民眾的廣泛讚譽。


    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麵對湖北地區夏季頻繁發生的河流泛濫災害,他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防洪措施,強調“修防兼重”,確保了江漢沿岸的安全


    五、受命禁煙


    道光年間,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英國政府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支持並縱容鴉片商販將鴉片大量走私進入中國。鴉片的流入不僅導致了白銀的大量外流,還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甚至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基礎。為此,道光帝決定采取嚴厲措施,禁止鴉片貿易。


    在此之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提出放寬鴉片禁令的觀點,試圖通過允許國內種植鴉片來與英國競爭,以此遏製白銀流失。然而,這一建議遭到了朝野內外的強烈反對,要求嚴格禁止鴉片的聲音日益高漲。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明確提出應當嚴厲打擊鴉片吸食行為,並要求各地將軍、督撫提出具體的禁煙章程。在收到的29份回複中,僅有8人支持嚴格的禁煙政策,其餘多數反對。林則徐作為嚴禁派的代表,對反對禁煙的言論進行了有力反駁。


    同年,林則徐製定了六項禁煙方案,並在湖廣地區率先推行禁煙活動,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同年八月,林則徐向道光帝上奏,強調鴉片泛濫的危害,並指出政府內部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阻礙了禁煙政策的有效執行。他警告道光帝,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未來可能會出現無兵可用、無銀充餉的局麵。這份奏折促使道光帝最終決定采取嚴厲的禁煙措施。


    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加緊查禁鴉片,並命大學士郭佳·穆彰阿等議定禁煙章程。不久後,林則徐奉詔入京覲見。道光帝在八天內連續八次召見林則徐,表明了對禁煙問題的高度關注,並於十一月中旬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賦予他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的頭銜,並令其兼管廣東水師。


    林則徐深知禁煙任務艱巨,涉及利益廣泛,但他並沒有退縮。在接到任命後,他表示:“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為門牆辱?”表現出了為國為民不惜一切的決心。林則徐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離開北京前往廣州,沿途探訪了解廣東情況的人士,並派遣人員先行赴粵密查,掌握了大量有關廣州煙犯的信息。


    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廣州。在此之前,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粵海關監督豫堃、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官員已經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了對鴉片走私的打擊力度。林則徐到達後,得到了這些官員的積極配合和支持,為禁煙運動的迅速展開奠定了基礎。


    麵對廣東沿海嚴重的鴉片走私問題,林則徐意識到僅靠嚴禁吸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從根本上阻止鴉片的輸入。他深入調查了廣州地區的鴉片問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與鄧廷楨、怡良等官員聯合傳訊十三行洋商,要求他們限期交出鴉片,並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然而,外商拒絕交出鴉片。林則徐果斷下令包圍商館,並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經過激烈的鬥爭,林則徐成功收繳了英國躉船上所有的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的新建銷煙池內,林則徐主持銷毀了共計箱、2119袋的鴉片,除了留下的8箱樣本外,全部被銷毀。這一壯舉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展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的成功,使得林則徐聲名鵲起,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道光帝對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成就給予了高度肯定,親自書寫“福”、“壽”二字的大匾,並派人送往廣州,以示褒獎。


    六、積極抗敵


    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為了徹底切斷鴉片來源,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要求所有外商出具“甘結”,即保證不再攜帶鴉片進入中國,否則貨物將被沒收,責任人將被處以極刑。這一措施旨在恢複正常的中外貿易,但遭到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以及鴉片商人們的強烈抵製。義律拒絕簽署任何可能導致鴉片貿易中斷的協議,並繼續在幕後支持鴉片走私。


    為了更好地對抗鴉片走私,林則徐積極搜集外國情報,並組織翻譯人員編譯西方書籍和報刊,以了解西方的情況和動態。他組織編寫了《四洲誌》等著作,這些資料為他製定對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二十七日(7月7日),一起意外事件的發生加劇了中英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尖沙咀,一名名叫林維喜的村民被英國船隻上的水手醉酒打死。林則徐得知消息後,立即派員調查,並要求義律交出凶手。然而,義律卻拒絕交人,並在澳門私自設立法庭進行所謂的“審判”。


    為了維護中國的司法主權,林則徐和鄧廷楨采取了強硬措施,於七月初八日(8月16日)下令禁止向澳門的英國人供應食物,並撤走了所有的中國雇員,驅逐義律等人離開澳門。與此同時,林則徐還前往澳門,與葡萄牙當局交涉,爭取他們在中英衝突中保持中立。


    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義律率領英國船隻在九龍山海麵挑釁,引發了九龍炮戰。林則徐和鄧廷楨隨即前往虎門駐紮,調集兵力進行防禦,並籌劃應對策略。九月,林則徐派遣餘保純赴澳門與義律談判,試圖恢複通商。然而,義律拒絕接受林則徐提出的三項條件:出具甘結、交出凶手、驅逐鴉片躉船。義律單方麵宣布將林維喜案的嫌疑人送回英國審判,導致澳門談判破裂。


    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義律再次訴諸武力,挑起了穿鼻洋海戰。隨後,英國軍隊六次進攻官湧山,但均被廣東守軍成功擊退。


    為了有效抵禦英國的侵略,林則徐製定了一係列戰略措施。他主張以逸待勞、以守為戰,強調堅固防禦工事,靜待敵人失誤。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林則徐加強了沿海防禦設施,購置西方火炮增強虎門炮台的力量,改造外國商船為戰艦,補充水師力量。同時,他還搜集了大量外國船隻和武器的技術資料,準備仿製先進的裝備。


    林則徐相信民心和民力的重要性,他從沿海漁民、蛋戶、鹽販中招募水勇,並訓練他們使用夜襲和火攻戰術。他還允許沿海村莊組織民團自衛,以保護家園不受侵犯。在林則徐等人的領導下,廣東地區逐漸形成了全麵抵禦英國侵略的局麵。


    七、遠貶新疆


    九龍炮戰之後,道光帝因廣東連獲小勝而盲目自信,下令停止與英國的貿易。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二十一日(11月26日),林則徐遵旨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12月6日)停止與英國的貿易。同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林則徐被正式任命為兩廣總督,鄧廷楨則調任兩江總督。


    然而,英國政府決心發動侵華戰爭,以報複中國禁煙措施。林則徐從情報和翻譯的西方報紙中了解到,英國正準備派遣艦隊前往中國沿海滋擾。林則徐先後五次奏請朝廷加強防備,並通知沿海各地督撫做好防禦準備。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底,英軍抵達廣東海域,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軍封鎖珠江口,並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布防,使英軍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轉而北上,六月初攻占了浙江的定海。


    七月,道光帝改變了對英態度,命直隸總督琦善接受英國公文,並與英軍司令懿律談判。道光帝希望通過懲治林則徐和鄧廷楨,並賠償煙價來換取英軍撤退。不久,道光帝又多次指責林則徐處理不當。盡管處境不利,林則徐仍堅持抵抗,並在礬石洋擊敗了英軍艦隊。然而,林則徐的堅持並未改變道光帝的態度。八月,林則徐上疏自請治罪,並駁斥了戰爭因禁煙而起的說法,指出“夷性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若不加以製止,恐怕後患無窮。然而,道光帝對此斥為“無理,可惡”,並稱其言論為“一片胡言”。


    九月初三日(9月28日),道光帝決定將林則徐和鄧廷楨交由刑部嚴加議處,並要求二人留粵備查。初八日(10月3日),林則徐和鄧廷楨被革職。十一月,琦善抵達廣東,廢除戰備,並與英軍私下簽訂《穿鼻草約》。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林則徐反對琦善求和,並與鄧廷楨一道奔走內河要隘,籌議戰守。正月初十日(2月1日),義律宣布占領香港。林則徐說服怡良上奏揭露琦善的真相,導致琦善被革職並被押解進京。此時,英軍已突破虎門防線,威脅廣州。林則徐自籌經費,招募福建壯勇防守。三月,靖逆將軍愛新覺羅·奕山到廣東主持戰事,但並未采納林則徐的防禦建議。


    四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林則徐抵達浙江鎮海軍營。他提供炮書,協助鎮海炮局研製新式火炮,並改造炮台和防禦工事。五月初十日(6月28日),道光帝將廣州戰敗責任歸咎於林則徐,指責他在任時未積極籌劃防務。隨後,林則徐被革除四品卿銜,發配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在赴戍途中,於七月經京口(今江蘇鎮江),遇見老友魏源,贈送《四洲誌》等資料,並囑咐其撰寫《海國圖誌》。八月,因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釀成水患,林則徐奉旨前往祥符工地“效力贖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河工竣工後,林則徐仍被遣戍伊犁。在與妻子告別時,林則徐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表達了他為國為民的決心。


    十一月初九日(12月10日),林則徐抵達伊犁,並將赴戍途中的經曆記錄在《荷戈紀程》中。在新疆期間,他繼續關心東南戰事,並寫下許多愛國抗戰的詩篇。他帶病研究新疆史地,探討防邊強邊之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則徐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辦理阿齊烏蘇廢地墾務。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林則徐自請捐資修建阿齊烏蘇荒地的龍口水渠。九月,工程竣工後,經布彥泰奏請,林則徐被派往庫車、阿克蘇等地勘察開墾事宜。次年(1845年)二月起,林則徐曆時三萬裏,曆勘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及伊拉裏克、塔爾納沁等地,倡導興修水利,在伊犁開辟了五十七萬八千餘畝荒地,並推廣坎兒井和紡車技術,被當地人民稱為“林公井”和“林公車”。


    通過實地考察,林則徐意識到沙俄對新疆的潛在威脅,向駐邊大臣呼籲加強邊防,繪製邊境卡倫地圖,並建議實行兵農合一製度,增強邊防力量。


    八、再獲啟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林則徐被釋放回京,並以四五品京堂的身份候補。同年十一月,清廷重新起用林則徐,任命他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這一任命標誌著林則徐的政治生涯再次迎來轉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正式任命為陝西巡撫,並於同年七月抵達陝西上任。此時的陝西正處於社會矛盾尖銳的時期:鴉片戰爭期間,清廷為籌集軍費,調撥陝西征收的鹽稅,並強令陝西捐款一百多萬兩白銀;鴉片戰爭後,清廷向外國侵略者支付賠款,陝西再次承擔了沉重的負擔;加之陝西多地接連發生災荒,導致民眾生活異常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渭南、富平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掀起了反抗官府的鬥爭。


    林則徐接任陝西巡撫後,首先向朝廷上書,指出陝西地理位置特殊,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藏身之地,並表示決心將“除暴安良”作為首要任務。林則徐針對刀客活動,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首先對地方官吏進行教育,增強他們打擊犯罪的信心,然後親自督辦“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在這一案件中,林則徐不僅將首犯馬得諷判處死刑,還對其他參與者進行了嚴厲處罰,以震懾潛在的犯罪分子。到年底,林則徐在關中東部門縣以及陝北安塞等地,共緝獲了一百四十六人,並對其中四十六人進行了嚴厲懲處。道光帝對此表示讚賞,朱批稱讚林則徐“所辦甚好”。


    在鎮壓刀客之後,林則徐采取了一係列賑災措施。他將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糧食向貧民平價出售,並對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進行官方收養。他還鼓勵紳商富戶出資出糧救濟貧困人群,並命令地方官員與富戶購買、質押耕牛,以確保春耕順利進行。林則徐還向朝廷呈遞《被旱各屬分別緩征折》《鹹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災荒問題,林則徐還籌劃興修關中水利,並命令陝西督糧道張集馨研究《關中勝跡圖誌》,提出具體的水利工程方案。但由於費用巨大,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通過上述措施,林則徐有效地穩定了陝西的局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林則徐被任命為雲貴總督。次年(1848年),他采取了“但分良莠、不分漢回”的方針,赴大理鎮壓保山漢族地主武裝打劫京控要犯、屠殺回民的抗官暴亂,並製止了回漢之間的衝突。同年七月,由於林則徐在維護雲南邊境安定、鎮壓反抗方麵表現出色,他被加授為太子太保,並賞戴花翎。


    在雲南任職期間,林則徐還提出了整頓雲南礦政的主張,鼓勵私人開采,並提倡商辦,以促進經濟發展。


    九、病重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林則徐奉命審議有關雲南開礦的問題。四月,林則徐派遣軍隊鎮壓騰越地區的彝民暴動。然而,此時林則徐的身體狀況已經每況愈下。五月,他的舊疾複發,不得不請假調養。六月,林則徐的病情加重,他上奏請求辭去職務,以便回家調養。在得到批準後,林則徐卸任回鄉。


    在返回福州的途中,林則徐途經長沙時,邀請了左宗棠在湘江舟上會麵。兩人暢談時局,林則徐仍然掛念著新疆的屯田水利問題,表達了未能完成心願的遺憾,並闡述了自己的防塞思想。十二月,林則徐抵達南昌,在此養病度過新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林則徐回到了故鄉侯官。五月,英國人強行進入福州烏石山神光寺居住,林則徐聯合福州的士紳和民眾,共同策劃驅逐行動,並親自乘舟前往五虎門、閩安海口視察形勢。然而,林則徐的病情並未好轉,六月,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在金田發動起義,鹹豐帝命林則徐迅速來京,聽候簡用,但林則徐因病重無法赴京,隻好推辭。


    九月,清廷再次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緊急前往廣西鎮壓拜上帝會起義。此時,林則徐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但他仍然抱著為國分憂的決心,於十月初二日(11月5日)從侯官起程前往廣西。由於疾病纏身,林則徐不得不躺在特製的臥轎中,由福建、廣東山區一路前行。


    在到達潮州時,林則徐的病情突然惡化,出現了嚴重的腹瀉症狀。當他抵達普寧行館時,已經病入膏肓,不得不停下來休息。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辰時,林則徐在兒子林聰彝及幕僚劉存仁的陪伴下,指天三呼“星鬥南”,隨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去世的消息尚未傳至京城,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仍命他暫署廣西巡撫。林則徐去世後,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並按照總督的規格賜予撫恤金,賜諡號“文忠”


    結語


    林則徐的一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他不僅是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更是倡導開放與進步的思想者。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愛國者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並為此不懈努力的身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之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之羽並收藏古代曆史著名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