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曆
道光十五年(1835),年僅十九歲的何桂清以優異的成績中了進士,位列第二甲第四十九名,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他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意味著他進入了清廷的核心培養體係,為日後在官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次年,即道光十六年(1836),何桂清通過了翰林院的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務。這個職位通常隻授予那些學問淵博、文采斐然的人,何桂清能夠獲得這樣的職位,表明他在學術方麵有著很高的造詣。
此後,何桂清的官職不斷晉升。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先後擔任了司經局洗馬、右讚善、左讚善、日講起居注官等職位,並成為南書房行走。這些職務不僅要求他具備深厚的學問,還需要他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因為這些職位往往需要與皇帝直接交流。
道光二十三年(1843),何桂清升任翰林院侍講,這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學術職務,意味著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隨後的幾年裏,他又接連擔任太仆寺少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顯示了他在行政管理方麵的才能。
道光二十六年(1846),何桂清改任山東學政,這是他首次出任地方官職。作為學政,他負責監督山東地區的教育和文化事務,這對他的治理能力和領導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兩年後,他升任內閣學士,並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遷任兵部右侍郎。然而,由於丁憂(為父母守孝),他一度離職,待服滿後再補任原職。
進入鹹豐年間,何桂清的仕途更加順暢。鹹豐元年(1851),他先後擔任署理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並兼管錢法堂事務,同時仍是南書房行走。這些職務涉及國家的重要行政和財政管理,說明他在處理政務方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鹹豐二年(1852),何桂清署理經筵講官,負責向皇帝講解經典文獻,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同年八月六日,他被任命為江蘇學政。在這個職位上,他不僅要管理教育事務,還要麵對太平天國起義所帶來的軍事威脅。何桂清以江蘇學政的身份,大膽直言批評地方官員的軟弱,並提出了自己的軍事建議,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得到了鹹豐帝的讚賞。鹹豐三年(1853),何桂清升任禮部左侍郎。
二、鎮壓太平天國
何桂清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表現,是他仕途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部分。鹹豐四年(1854),他被任命為浙江巡撫,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太平軍攻陷江寧(今江蘇南京),整個東南地區為之震動。作為浙江巡撫,何桂清深知安徽徽州、寧國對於浙江的重要性,因為這兩地不僅是浙江的屏障,也是抵禦太平軍的關鍵地帶。
九月二十一日,何桂清升任浙江巡撫後,迅速采取行動。他駐兵黃池,扼守交通要道,並與浙江提督鄧紹良共同抵禦太平軍。在何桂清的指揮下,清軍成功擊退了太平軍的進攻,暫時穩住了局麵。
鹹豐五年(1855),何桂清麵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他命令道員徐榮進攻黟縣和石埭,但由於太平軍主力的到來,徽勇戰敗,徐榮也在戰鬥中犧牲。麵對這一挫折,何桂清沒有氣餒,而是上書鹹豐帝,提出安徽與浙江應當互相支持,共同抗擊太平軍。鹹豐帝對此表示讚同,並下達上諭,要求地方官員不分區域共同剿滅叛軍。隨後,安徽巡撫移駐廬州,徽州和寧國暫時由何桂清管轄。
在此期間,何桂清指揮徽州知府石景芬和副將魁齡等收複徽州府城及休寧縣,並布置防線以防太平軍再次入侵。同時,他還組織力量抵抗來自江西的太平軍,成功擊退了進攻,並收複了黟縣和石埭。為了加強地方力量,何桂清奏請增加道員人數,並安排石景芬擔任徽寧池太道,同時更換了戰績不佳的總兵,由江長貴接替。
鹹豐六年(1856),何桂清繼續指揮軍事行動,聯合鄧紹良、秦如虎、都興阿等將領合攻寧國府。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取得了勝利,收複了寧國府城。朝廷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並嘉獎了何桂清及其部下。然而,這一年他也遭遇了一些個人困擾,好友杭州知府王有齡被控告,何桂清在回複中表達了不滿,被中央責問,但他以健康原因請求辭職,最終被挽留。
鹹豐七年(1857),何桂清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並迅速投入到統籌軍餉的工作中。他推薦王有齡擔任江蘇布政使,負責軍餉事宜,並協調其他將領共同作戰。在冬季,清軍攻克鎮江,何桂清因此功績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鹹豐八年(1858),何桂清除了繼續參與鎮壓太平天國之外,還參與了與英、法、美三國的談判,改訂了稅則和通商章程,進一步鞏固了清朝的財政基礎。
到了鹹豐十年(1860),何桂清繼續在軍事上取得進展。他指揮部隊收複了江寧九洑洲,並成功合圍江寧。當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奇襲杭州時,何桂清迅速調集兵力支援,最終擊退了太平軍,並收複了臨安、孝豐和安吉。這一係列勝利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鹹豐帝也多次嘉獎他的貢獻。
三、丟城失地
何桂清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表現,逐漸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對清軍的攻勢愈發猛烈。太平軍圍攻金壇,攻陷江陰,何桂清派遣總兵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以及副將劉成元分水陸兩路抵禦,但由於兵力分散,效果並不理想。太平軍集結了十餘萬人,分別從建平和東壩兩個方向出發,一支直逼江寧,另一支則窺視常州。麵對如此強大的敵軍,何桂清幾乎失去了應對的能力。
不久之後,馬得昭和周天孚分別前往支援蘇州和常州,但太平軍已經逼近金壇,並攻陷了句容。句容是清軍大營的後方補給線,它的失陷導致清軍的後勤供應中斷。張玉良率軍返回常州,但和春卻急電調遣他前往大營增援。何桂清沒有同意調遣張玉良,反而又調遣馬得昭,但後者並未回應。此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寫信勸誡何桂清不要離開常州,並警告說:“事棘時危,身為大臣,萬目睽睽,視以動止。一舉足則人心瓦解矣。”
不幸的是,天氣惡劣,連降大雪,清軍士兵饑寒交迫,無法得到足夠的糧食補給,最終導致士兵嘩變,紛紛逃離戰場。和春與張國梁不得不撤退至丹陽。在這種情況下,何桂清上書陳述:“丹陽以上的軍務由和春、張國梁負責;常州的軍務由臣與張玉良負責。”部署剛剛穩定下來,太平軍便直撲丹陽,張國梁在這次戰鬥中犧牲,和春逃往常州,這讓何桂清感到極度震驚。
在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總理糧台查文經等人建議退守蘇州。何桂清隨即上書,將軍事指揮權交給和春,自己則前往蘇州籌措軍餉。當他準備離開常州時,常州的紳士和平民阻攔道路,希望他留下。隨行人員用槍驅散人群,造成十餘人死亡。張玉良留守常州,不久也撤離。常州的士民堅守城池,但幾天後城池陷落,遭到屠殺。何桂清抵達蘇州後,遭到巡撫徐有壬的拒絕,並被彈劾其棄城失地之罪。和春退至無錫時受傷身亡。何桂清借口借用外國軍隊,前往上海避難。
蘇州隨後也被太平軍占領,徐有壬自殺殉職,並留下遺書繼續彈劾何桂清。鹹豐帝下令逮捕何桂清,將其帶回北京治罪。恰逢此時,各國聯軍侵犯京師,皇帝避難至熱河,此事拖延了兩年。盡管何桂清的舊部下王有齡和江蘇巡撫薛煥多次上疏請求寬恕,但未獲批準。同治元年(1862),何桂清終於被捕入獄,被判斬監候。大學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書請求赦免,但尚書李棠階堅決反對,最終判決得以維持。
在審理過程中,何桂清引用下屬的報告為自己辯護,但曾國藩在奏疏中指出:“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最終,何桂清被判處斬立決定讞,12月21日在京師菜市口法場執行,棄市。
道光十五年(1835),年僅十九歲的何桂清以優異的成績中了進士,位列第二甲第四十九名,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他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意味著他進入了清廷的核心培養體係,為日後在官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次年,即道光十六年(1836),何桂清通過了翰林院的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務。這個職位通常隻授予那些學問淵博、文采斐然的人,何桂清能夠獲得這樣的職位,表明他在學術方麵有著很高的造詣。
此後,何桂清的官職不斷晉升。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先後擔任了司經局洗馬、右讚善、左讚善、日講起居注官等職位,並成為南書房行走。這些職務不僅要求他具備深厚的學問,還需要他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因為這些職位往往需要與皇帝直接交流。
道光二十三年(1843),何桂清升任翰林院侍講,這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學術職務,意味著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隨後的幾年裏,他又接連擔任太仆寺少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顯示了他在行政管理方麵的才能。
道光二十六年(1846),何桂清改任山東學政,這是他首次出任地方官職。作為學政,他負責監督山東地區的教育和文化事務,這對他的治理能力和領導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兩年後,他升任內閣學士,並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遷任兵部右侍郎。然而,由於丁憂(為父母守孝),他一度離職,待服滿後再補任原職。
進入鹹豐年間,何桂清的仕途更加順暢。鹹豐元年(1851),他先後擔任署理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並兼管錢法堂事務,同時仍是南書房行走。這些職務涉及國家的重要行政和財政管理,說明他在處理政務方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鹹豐二年(1852),何桂清署理經筵講官,負責向皇帝講解經典文獻,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同年八月六日,他被任命為江蘇學政。在這個職位上,他不僅要管理教育事務,還要麵對太平天國起義所帶來的軍事威脅。何桂清以江蘇學政的身份,大膽直言批評地方官員的軟弱,並提出了自己的軍事建議,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得到了鹹豐帝的讚賞。鹹豐三年(1853),何桂清升任禮部左侍郎。
二、鎮壓太平天國
何桂清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表現,是他仕途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部分。鹹豐四年(1854),他被任命為浙江巡撫,此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太平軍攻陷江寧(今江蘇南京),整個東南地區為之震動。作為浙江巡撫,何桂清深知安徽徽州、寧國對於浙江的重要性,因為這兩地不僅是浙江的屏障,也是抵禦太平軍的關鍵地帶。
九月二十一日,何桂清升任浙江巡撫後,迅速采取行動。他駐兵黃池,扼守交通要道,並與浙江提督鄧紹良共同抵禦太平軍。在何桂清的指揮下,清軍成功擊退了太平軍的進攻,暫時穩住了局麵。
鹹豐五年(1855),何桂清麵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他命令道員徐榮進攻黟縣和石埭,但由於太平軍主力的到來,徽勇戰敗,徐榮也在戰鬥中犧牲。麵對這一挫折,何桂清沒有氣餒,而是上書鹹豐帝,提出安徽與浙江應當互相支持,共同抗擊太平軍。鹹豐帝對此表示讚同,並下達上諭,要求地方官員不分區域共同剿滅叛軍。隨後,安徽巡撫移駐廬州,徽州和寧國暫時由何桂清管轄。
在此期間,何桂清指揮徽州知府石景芬和副將魁齡等收複徽州府城及休寧縣,並布置防線以防太平軍再次入侵。同時,他還組織力量抵抗來自江西的太平軍,成功擊退了進攻,並收複了黟縣和石埭。為了加強地方力量,何桂清奏請增加道員人數,並安排石景芬擔任徽寧池太道,同時更換了戰績不佳的總兵,由江長貴接替。
鹹豐六年(1856),何桂清繼續指揮軍事行動,聯合鄧紹良、秦如虎、都興阿等將領合攻寧國府。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取得了勝利,收複了寧國府城。朝廷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並嘉獎了何桂清及其部下。然而,這一年他也遭遇了一些個人困擾,好友杭州知府王有齡被控告,何桂清在回複中表達了不滿,被中央責問,但他以健康原因請求辭職,最終被挽留。
鹹豐七年(1857),何桂清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並迅速投入到統籌軍餉的工作中。他推薦王有齡擔任江蘇布政使,負責軍餉事宜,並協調其他將領共同作戰。在冬季,清軍攻克鎮江,何桂清因此功績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鹹豐八年(1858),何桂清除了繼續參與鎮壓太平天國之外,還參與了與英、法、美三國的談判,改訂了稅則和通商章程,進一步鞏固了清朝的財政基礎。
到了鹹豐十年(1860),何桂清繼續在軍事上取得進展。他指揮部隊收複了江寧九洑洲,並成功合圍江寧。當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奇襲杭州時,何桂清迅速調集兵力支援,最終擊退了太平軍,並收複了臨安、孝豐和安吉。這一係列勝利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鹹豐帝也多次嘉獎他的貢獻。
三、丟城失地
何桂清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表現,逐漸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對清軍的攻勢愈發猛烈。太平軍圍攻金壇,攻陷江陰,何桂清派遣總兵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以及副將劉成元分水陸兩路抵禦,但由於兵力分散,效果並不理想。太平軍集結了十餘萬人,分別從建平和東壩兩個方向出發,一支直逼江寧,另一支則窺視常州。麵對如此強大的敵軍,何桂清幾乎失去了應對的能力。
不久之後,馬得昭和周天孚分別前往支援蘇州和常州,但太平軍已經逼近金壇,並攻陷了句容。句容是清軍大營的後方補給線,它的失陷導致清軍的後勤供應中斷。張玉良率軍返回常州,但和春卻急電調遣他前往大營增援。何桂清沒有同意調遣張玉良,反而又調遣馬得昭,但後者並未回應。此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寫信勸誡何桂清不要離開常州,並警告說:“事棘時危,身為大臣,萬目睽睽,視以動止。一舉足則人心瓦解矣。”
不幸的是,天氣惡劣,連降大雪,清軍士兵饑寒交迫,無法得到足夠的糧食補給,最終導致士兵嘩變,紛紛逃離戰場。和春與張國梁不得不撤退至丹陽。在這種情況下,何桂清上書陳述:“丹陽以上的軍務由和春、張國梁負責;常州的軍務由臣與張玉良負責。”部署剛剛穩定下來,太平軍便直撲丹陽,張國梁在這次戰鬥中犧牲,和春逃往常州,這讓何桂清感到極度震驚。
在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總理糧台查文經等人建議退守蘇州。何桂清隨即上書,將軍事指揮權交給和春,自己則前往蘇州籌措軍餉。當他準備離開常州時,常州的紳士和平民阻攔道路,希望他留下。隨行人員用槍驅散人群,造成十餘人死亡。張玉良留守常州,不久也撤離。常州的士民堅守城池,但幾天後城池陷落,遭到屠殺。何桂清抵達蘇州後,遭到巡撫徐有壬的拒絕,並被彈劾其棄城失地之罪。和春退至無錫時受傷身亡。何桂清借口借用外國軍隊,前往上海避難。
蘇州隨後也被太平軍占領,徐有壬自殺殉職,並留下遺書繼續彈劾何桂清。鹹豐帝下令逮捕何桂清,將其帶回北京治罪。恰逢此時,各國聯軍侵犯京師,皇帝避難至熱河,此事拖延了兩年。盡管何桂清的舊部下王有齡和江蘇巡撫薛煥多次上疏請求寬恕,但未獲批準。同治元年(1862),何桂清終於被捕入獄,被判斬監候。大學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書請求赦免,但尚書李棠階堅決反對,最終判決得以維持。
在審理過程中,何桂清引用下屬的報告為自己辯護,但曾國藩在奏疏中指出:“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最終,何桂清被判處斬立決定讞,12月21日在京師菜市口法場執行,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