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經曆
劉銘傳早年的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這段經曆也塑造了他後來成為晚清重要軍事將領的基礎。劉銘傳生於安徽省合肥西鄉的一個普通農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在他11歲的時候去世,之後家庭遭遇了多次不幸,幾位兄長相繼離世,家庭成員逐漸分散,劉銘傳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在那個年代,農村的社會秩序常常受到地主或土匪的威脅,劉家也不例外。由於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劉家無法按時繳納糧食給當地的團隊(一種地方武裝組織),這導致了他們被當地的土豪欺壓。在一次衝突中,劉銘傳麵對土豪的侮辱,勇敢地站了出來。他不僅用言語警告對方,更是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麵對狂妄的土豪,劉銘傳毫不畏懼,他機智地奪取了土豪的佩刀,並當眾斬殺了對方,這一舉動不僅震懾了周圍的惡勢力,也讓鄉裏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
在殺死土豪後,劉銘傳並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號召鄉親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威脅。他的話激起了眾人的共鳴,很快就有幾百名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表示願意跟隨他一起保衛家園。劉銘傳領導這些人,在大潛山地區修建防禦工事,組織起了一支自發性的民間武裝力量,開始了他的團練生涯。
二、領銘字營
1862年,正值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交織,國內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外部列強虎視眈眈。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受曾國藩之命,前往合肥招募淮軍,旨在加強對抗太平軍的力量。劉銘傳與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人響應號召,帶領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團練加入淮軍行列。
劉銘傳因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在地方上的威望,被委任為“銘字營”的營官。這個營主要由劉家子弟以及劉銘傳在當地組織團練時結交的一批勇士組成,這些人在“銘字營”中構成了核心力量。劉銘傳不僅是職務最高的營官,也是輩分最高的,因此在營中享有極高的威信,營中的將士們對他言聽計從。
1862年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與其他淮軍部隊一起,乘坐外國商船從安慶出發,抵達上海駐防。不久後的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首次交鋒,成功占領了杭頭和新場兩地,進而逼近南匯城。此時,南匯的太平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守將吳建瀛與劉玉林之間產生了動搖,試圖尋求和平解決之道。
劉銘傳利用這一機會,一方麵派遣部將前去說服劉玉林,另一方麵則繼續施壓,與潘鼎新一同率軍逼近南匯城。最終,劉玉林在內外壓力之下,挾持著猶豫不決的吳建瀛出城投降。劉銘傳利用鄉情和利益誘惑,對吳建瀛的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其中的老弱兵員淘汰,收編了精銳力量,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緊接著,在五月三十一日,劉銘傳又率部擊退了來自川沙方向的太平軍進攻,並於次日乘勝追擊,攻占了川沙。這一係列的勝利使得劉銘傳聲名鵲起,他因此升任遊擊,並被賞賜了象征榮譽的花翎。
三、連戰連捷
在穩固了上海的局勢之後,淮軍按照上級命令開始向蘇南推進,目的是削弱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將領率領三千淮軍,沿水路進攻福山。然而,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時,淮軍因輕敵而遭受挫敗。幸得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支援,最終奪下了福山。此役之後,劉銘傳因表現突出,被授予“以總兵補用”的職位,並不久後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
隨後,劉銘傳率部繼續推進,相繼占領了太倉、昆山等地,並攻下了江陰縣城。在這一係列的戰鬥中,劉銘傳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因此再次獲得晉升,被任命為記名提督。到了同年十二月,劉銘傳抓住時機,向無錫的太平軍發起了進攻。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劉銘傳俘虜了守將黃子隆及其子黃德懋在內的兩萬多名太平軍士兵。為此,清廷特賜劉銘傳“加恩賞頭品頂戴”。
進入1863年初,劉銘傳奉命參與對常州的合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由於太平軍的頑強抵抗,淮軍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終於攻陷了常州。然而,在攻入常州城後,淮軍對城內的太平軍進行了大規模屠殺,包括護王陳坤書在內的近萬名太平軍將士喪生。劉銘傳因功績顯著,被賜予“賞穿黃馬褂”的殊榮。
攻克常州和蘇州之後,淮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劉銘傳的部隊也迅速壯大,獨立成軍。他的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每軍六個營,再加上一個炮營、親兵營及幕僚人員,總計約有九千人,配備了大量的洋槍,成為淮軍中的主力之一。
1863年七月,劉銘傳接到命令追擊太平天國的餘部。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在洪仁玕等人的保護下逃往廣德,後被太平天國將領黃文金接到湖州。劉銘傳率部追擊,攻陷了湖州和廣德,並在戰鬥中擊斃了黃文金。洪仁玕與洪天貴福最終逃往江西,但不幸被俘,壯烈犧牲。劉銘傳因此功績,被清廷正式任命為直隸提督。至此,年僅28歲的劉銘傳已經達到了清朝軍隊中的高級軍銜,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職最高的人之一
四、鎮壓撚軍
1864年,曾國藩親自督師剿滅撚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參與行動。此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領精銳騎兵追擊撚軍,但撚軍行動迅速,僧格林沁部疲於奔命。劉銘傳的 銘 軍 則遵循曾國藩、李鴻章的旨意,保存實力,駐守在六安、霍山一帶,並未積極參戰。結果,僧格林沁部在追擊中遭遇了撚軍的埋伏,1.1萬多人馬被全殲,僧格林沁本人也斃命。
清廷得知此事後震怒,對曾國藩進行了嚴厲的申飭,並給劉銘傳處以革職留任的處分。然而,劉銘傳並未因此氣餒,他繼續追擊撚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最終在宏濟橋與撚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部遭遇。銘軍憑借強大的洋炮隊火力,對撚軍造成了重大殺傷,並於次年三月攻下了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複原職,重新獲得了清廷的信任。
然而,撚軍的勢力並未被完全消滅。九月,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並分為東、西兩股撚軍。曾國藩的河防戰略宣告失敗,他因此引咎辭職。清廷隨後任命李鴻章接任剿撚重任。
李鴻章上任後,趁機擴充淮軍,銘軍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尤其是馬營的數量和戰馬數量大幅增加。銘 軍 負責追剿東撚軍,經過三年的艱苦戰鬥,終於在揚州瓦窯鋪將東撚軍戰敗。清廷對劉銘傳的戰功進行了封賞,但劉銘傳認為封賞太少,且自己積勞成疾不能坐騎,於是請假回鄉養病。
在東撚軍垂危之際,西撚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萬分,嚴旨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撚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進行決戰。銘 軍 在西撚軍被圍後發起猛攻,最終致西撚軍全軍覆沒。劉銘傳因此晉爵一等男,成為清廷的重要將領之一。
五、失意閑居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 [31]。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複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 銘 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嘩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 非 人 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誌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六、保衛基隆港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此時的劉銘傳雖已退居鄉間多年,但國家的危難時刻喚起了他內心深處的責任感。麵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劉銘傳毅然決定重返戰場。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並隨後授予他福建巡撫的職務,加兵部尚書銜,負責籌備抗擊法國侵略者的任務。
1884年六月,法國軍隊將戰火蔓延至台灣海域,清廷召見劉銘傳入京,他立即呈遞了一份關於整頓海防和強化軍事準備的奏折,表明了堅定的抗法立場。同月,清廷詔令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法國則集結了一支特遣艦隊準備進攻台灣。
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立即著手檢查軍事設施,並加強了當地的防禦工事。僅僅兩周後,法國海軍直逼基隆港口,要求清軍交出炮台,遭到拒絕後,法軍於8月5日發動了攻擊。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因實力懸殊而被迫撤退。法軍占領基隆港口後,對周邊設施進行了破壞。
然而,法軍並未能就此取得決定性的勝利。8月23日,法國海軍在福州馬江發動突襲,擊沉了福建水師的所有戰艦,掌握了台灣海峽的製海權。隨後,法軍再度進攻基隆,守軍奮力抵抗,但由於損失慘重,劉銘傳決定放棄基隆,轉而加強滬尾(今淡水)的防禦。
在滬尾,法軍再度發起進攻,但遭到了清軍的強烈反擊。清軍利用地形優勢,采取伏擊戰術,給法軍造成了重大傷亡,迫使法軍撤退。這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同時也揭示了法軍在陸地作戰中的弱點。
隨後,法國提出新的和議條件,企圖通過占領基隆和淡水作為談判籌碼,但清政府拒絕接受這些條件。為了打破僵局,法國宣布從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企圖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係。然而,台灣軍民團結一致,克服了封鎖帶來的困難,各地的支援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抵達台灣。
進入1885年,戰鬥更加激烈。法軍增兵基隆,試圖鞏固其控製區域,但始終未能突破清軍的防線。3月底,法軍進攻澎湖,占領該島。然而,法軍在鎮南關的失利導致法國國內政局變動,茹費理內閣倒台。
七、晚年
1885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這是對他之前在保衛台灣過程中展現出的傑出才能的肯定。在台灣任職期間,劉銘傳推行了一係列現代化改革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台灣的社會進步與發展。
劉銘傳首先關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他主持修建了台灣第一條鐵路,這項工程不僅改善了島內的交通運輸狀況,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他還積極開發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以支持工業生產和能源供給。劉銘傳還致力於通信網絡的建立,創辦了電報業務,使得信息傳遞變得更加迅速便捷。郵政係統的改革和發展,提高了郵件傳輸效率,方便了民眾的生活。
此外,劉銘傳大力發展航運業,鼓勵海上貿易,這不僅促進了台灣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也為台灣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發展機遇。他還十分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為台灣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台灣的國防力量也得到了加強。他重視軍事建設和邊防鞏固,確保了台灣的安全穩定。鑒於他在台灣的突出貢獻,清廷還授予他兵部尚書銜,並讓他協助處理海軍事務。
然而,好景不長,1890年,由於在處理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以及基隆煤礦招商等事務上與外商產生糾紛,加之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劉銘傳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批評。麵對種種壓力,劉銘傳身心俱疲,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最終不得不向清廷遞交辭呈。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清廷緊急召回劉銘傳,希望借助他的經驗和能力扭轉戰局。然而,劉銘傳因病重未能應召。最終於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劉新圩逝世。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賜予他“壯肅”的諡號,以表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
劉銘傳早年的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這段經曆也塑造了他後來成為晚清重要軍事將領的基礎。劉銘傳生於安徽省合肥西鄉的一個普通農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在他11歲的時候去世,之後家庭遭遇了多次不幸,幾位兄長相繼離世,家庭成員逐漸分散,劉銘傳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在那個年代,農村的社會秩序常常受到地主或土匪的威脅,劉家也不例外。由於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劉家無法按時繳納糧食給當地的團隊(一種地方武裝組織),這導致了他們被當地的土豪欺壓。在一次衝突中,劉銘傳麵對土豪的侮辱,勇敢地站了出來。他不僅用言語警告對方,更是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麵對狂妄的土豪,劉銘傳毫不畏懼,他機智地奪取了土豪的佩刀,並當眾斬殺了對方,這一舉動不僅震懾了周圍的惡勢力,也讓鄉裏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
在殺死土豪後,劉銘傳並沒有逃避責任,而是號召鄉親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來的威脅。他的話激起了眾人的共鳴,很快就有幾百名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表示願意跟隨他一起保衛家園。劉銘傳領導這些人,在大潛山地區修建防禦工事,組織起了一支自發性的民間武裝力量,開始了他的團練生涯。
二、領銘字營
1862年,正值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交織,國內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外部列強虎視眈眈。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受曾國藩之命,前往合肥招募淮軍,旨在加強對抗太平軍的力量。劉銘傳與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人響應號召,帶領自己組建的地方武裝——團練加入淮軍行列。
劉銘傳因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在地方上的威望,被委任為“銘字營”的營官。這個營主要由劉家子弟以及劉銘傳在當地組織團練時結交的一批勇士組成,這些人在“銘字營”中構成了核心力量。劉銘傳不僅是職務最高的營官,也是輩分最高的,因此在營中享有極高的威信,營中的將士們對他言聽計從。
1862年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與其他淮軍部隊一起,乘坐外國商船從安慶出發,抵達上海駐防。不久後的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首次交鋒,成功占領了杭頭和新場兩地,進而逼近南匯城。此時,南匯的太平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守將吳建瀛與劉玉林之間產生了動搖,試圖尋求和平解決之道。
劉銘傳利用這一機會,一方麵派遣部將前去說服劉玉林,另一方麵則繼續施壓,與潘鼎新一同率軍逼近南匯城。最終,劉玉林在內外壓力之下,挾持著猶豫不決的吳建瀛出城投降。劉銘傳利用鄉情和利益誘惑,對吳建瀛的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其中的老弱兵員淘汰,收編了精銳力量,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緊接著,在五月三十一日,劉銘傳又率部擊退了來自川沙方向的太平軍進攻,並於次日乘勝追擊,攻占了川沙。這一係列的勝利使得劉銘傳聲名鵲起,他因此升任遊擊,並被賞賜了象征榮譽的花翎。
三、連戰連捷
在穩固了上海的局勢之後,淮軍按照上級命令開始向蘇南推進,目的是削弱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將領率領三千淮軍,沿水路進攻福山。然而,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時,淮軍因輕敵而遭受挫敗。幸得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支援,最終奪下了福山。此役之後,劉銘傳因表現突出,被授予“以總兵補用”的職位,並不久後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
隨後,劉銘傳率部繼續推進,相繼占領了太倉、昆山等地,並攻下了江陰縣城。在這一係列的戰鬥中,劉銘傳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因此再次獲得晉升,被任命為記名提督。到了同年十二月,劉銘傳抓住時機,向無錫的太平軍發起了進攻。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劉銘傳俘虜了守將黃子隆及其子黃德懋在內的兩萬多名太平軍士兵。為此,清廷特賜劉銘傳“加恩賞頭品頂戴”。
進入1863年初,劉銘傳奉命參與對常州的合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由於太平軍的頑強抵抗,淮軍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終於攻陷了常州。然而,在攻入常州城後,淮軍對城內的太平軍進行了大規模屠殺,包括護王陳坤書在內的近萬名太平軍將士喪生。劉銘傳因功績顯著,被賜予“賞穿黃馬褂”的殊榮。
攻克常州和蘇州之後,淮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劉銘傳的部隊也迅速壯大,獨立成軍。他的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每軍六個營,再加上一個炮營、親兵營及幕僚人員,總計約有九千人,配備了大量的洋槍,成為淮軍中的主力之一。
1863年七月,劉銘傳接到命令追擊太平天國的餘部。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在洪仁玕等人的保護下逃往廣德,後被太平天國將領黃文金接到湖州。劉銘傳率部追擊,攻陷了湖州和廣德,並在戰鬥中擊斃了黃文金。洪仁玕與洪天貴福最終逃往江西,但不幸被俘,壯烈犧牲。劉銘傳因此功績,被清廷正式任命為直隸提督。至此,年僅28歲的劉銘傳已經達到了清朝軍隊中的高級軍銜,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職最高的人之一
四、鎮壓撚軍
1864年,曾國藩親自督師剿滅撚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參與行動。此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領精銳騎兵追擊撚軍,但撚軍行動迅速,僧格林沁部疲於奔命。劉銘傳的 銘 軍 則遵循曾國藩、李鴻章的旨意,保存實力,駐守在六安、霍山一帶,並未積極參戰。結果,僧格林沁部在追擊中遭遇了撚軍的埋伏,1.1萬多人馬被全殲,僧格林沁本人也斃命。
清廷得知此事後震怒,對曾國藩進行了嚴厲的申飭,並給劉銘傳處以革職留任的處分。然而,劉銘傳並未因此氣餒,他繼續追擊撚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最終在宏濟橋與撚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部遭遇。銘軍憑借強大的洋炮隊火力,對撚軍造成了重大殺傷,並於次年三月攻下了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複原職,重新獲得了清廷的信任。
然而,撚軍的勢力並未被完全消滅。九月,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並分為東、西兩股撚軍。曾國藩的河防戰略宣告失敗,他因此引咎辭職。清廷隨後任命李鴻章接任剿撚重任。
李鴻章上任後,趁機擴充淮軍,銘軍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尤其是馬營的數量和戰馬數量大幅增加。銘 軍 負責追剿東撚軍,經過三年的艱苦戰鬥,終於在揚州瓦窯鋪將東撚軍戰敗。清廷對劉銘傳的戰功進行了封賞,但劉銘傳認為封賞太少,且自己積勞成疾不能坐騎,於是請假回鄉養病。
在東撚軍垂危之際,西撚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萬分,嚴旨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撚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進行決戰。銘 軍 在西撚軍被圍後發起猛攻,最終致西撚軍全軍覆沒。劉銘傳因此晉爵一等男,成為清廷的重要將領之一。
五、失意閑居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 [31]。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複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 銘 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嘩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 非 人 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誌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六、保衛基隆港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此時的劉銘傳雖已退居鄉間多年,但國家的危難時刻喚起了他內心深處的責任感。麵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劉銘傳毅然決定重返戰場。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並隨後授予他福建巡撫的職務,加兵部尚書銜,負責籌備抗擊法國侵略者的任務。
1884年六月,法國軍隊將戰火蔓延至台灣海域,清廷召見劉銘傳入京,他立即呈遞了一份關於整頓海防和強化軍事準備的奏折,表明了堅定的抗法立場。同月,清廷詔令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法國則集結了一支特遣艦隊準備進攻台灣。
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立即著手檢查軍事設施,並加強了當地的防禦工事。僅僅兩周後,法國海軍直逼基隆港口,要求清軍交出炮台,遭到拒絕後,法軍於8月5日發動了攻擊。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因實力懸殊而被迫撤退。法軍占領基隆港口後,對周邊設施進行了破壞。
然而,法軍並未能就此取得決定性的勝利。8月23日,法國海軍在福州馬江發動突襲,擊沉了福建水師的所有戰艦,掌握了台灣海峽的製海權。隨後,法軍再度進攻基隆,守軍奮力抵抗,但由於損失慘重,劉銘傳決定放棄基隆,轉而加強滬尾(今淡水)的防禦。
在滬尾,法軍再度發起進攻,但遭到了清軍的強烈反擊。清軍利用地形優勢,采取伏擊戰術,給法軍造成了重大傷亡,迫使法軍撤退。這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同時也揭示了法軍在陸地作戰中的弱點。
隨後,法國提出新的和議條件,企圖通過占領基隆和淡水作為談判籌碼,但清政府拒絕接受這些條件。為了打破僵局,法國宣布從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企圖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係。然而,台灣軍民團結一致,克服了封鎖帶來的困難,各地的支援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抵達台灣。
進入1885年,戰鬥更加激烈。法軍增兵基隆,試圖鞏固其控製區域,但始終未能突破清軍的防線。3月底,法軍進攻澎湖,占領該島。然而,法軍在鎮南關的失利導致法國國內政局變動,茹費理內閣倒台。
七、晚年
1885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這是對他之前在保衛台灣過程中展現出的傑出才能的肯定。在台灣任職期間,劉銘傳推行了一係列現代化改革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台灣的社會進步與發展。
劉銘傳首先關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他主持修建了台灣第一條鐵路,這項工程不僅改善了島內的交通運輸狀況,也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他還積極開發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以支持工業生產和能源供給。劉銘傳還致力於通信網絡的建立,創辦了電報業務,使得信息傳遞變得更加迅速便捷。郵政係統的改革和發展,提高了郵件傳輸效率,方便了民眾的生活。
此外,劉銘傳大力發展航運業,鼓勵海上貿易,這不僅促進了台灣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也為台灣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和發展機遇。他還十分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為台灣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台灣的國防力量也得到了加強。他重視軍事建設和邊防鞏固,確保了台灣的安全穩定。鑒於他在台灣的突出貢獻,清廷還授予他兵部尚書銜,並讓他協助處理海軍事務。
然而,好景不長,1890年,由於在處理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以及基隆煤礦招商等事務上與外商產生糾紛,加之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劉銘傳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批評。麵對種種壓力,劉銘傳身心俱疲,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最終不得不向清廷遞交辭呈。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清廷緊急召回劉銘傳,希望借助他的經驗和能力扭轉戰局。然而,劉銘傳因病重未能應召。最終於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劉新圩逝世。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賜予他“壯肅”的諡號,以表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