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是一句話:“為了更多的能量。”


    物理學家用一種非常粗魯的辦法去研究原子核的內部結構。他們全力以赴地用亞原子粒子去撞擊原子核,把原子核粉碎成碎片,然後研究這些碎片。


    最近三十年來所發生的變化,一直是在提高那些轟擊原子核的微小的亞原子“炮彈”的能量。本世紀三十年代,這類炮彈的能量是幾百萬電子伏;四十年代是幾億電子伏:五十年代是幾十億電子伏;到六十年代,已提高到幾百億電子伏。看來,在七十年代大概會有能量達到幾千億電子伏的炮彈了。


    轟擊原子核的能量越大,擊碎後所產生的粒子的數量就越多,並且這些粒子也越不穩定。你可能會想到,隨著衝擊力量的加強,所出現的粒子會變得越來越小(不是嗎,狠狠的一擊可以把一塊岩石分裂成兩大塊,而更猛烈地一擊卻可以把同一塊岩石分裂成十多塊小碎片呀)。但是,在原子核的場合下,事情卻不是這樣。擊碎後出現的那些粒子都傾向於成為相當重的粒子。


    我們知道,能量可以轉化成質量。在粉碎原子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亞原子粒子,並不是原來在原子核中就一直存在、後來才被擊出的。它們是在原子核被擊碎的瞬間由入射粒子的能量形成的。所以,入射粒子的能量越大,所能產生的粒子的質量就越大,並且這些粒子一般也越不穩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被擊碎的原子核飛出的亞原子粒子,就象火石打擊鋼鐵時飛出的火花一樣。鋼鐵中本來並沒有火花,火花是由撞擊的能量產生的。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所有這些亞原子粒子還有什麽重要性?它們不可能就象火花那樣,也隻不過是能量的一些偶然的產物嗎?


    物理學家並不這樣想,因為這些粒子所遵循的法則太多了。所形成的粒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這些特性要服從一些相當錯綜複雜的法則。這就是說,各種不同的粒子都可以用一些被稱為“同位旋”、“奇異性”、“宇稱”等等的數字來表示,這些數字的本性受到某些嚴格的限製因素的支配。


    可見,在這些限製因素的後麵必然隱藏著某種東西。


    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已經研究出了一種按照這些數字逐漸增大的次序把各種亞原子粒子排列成表的體係,由於這樣做,他就能夠預言一些迄今未知的新粒子。具體地說,他曾經預言了負w粒子的存在,這種粒子應該具有某些看來不太可能的特性,但是,當人們去尋找這種粒子時,它果然被發現了,並且還正好具有蓋爾曼所預言的那些特性。


    蓋爾曼還提出,如果目前已知的幾百種粒子全都是由很少幾種更簡單的粒子(他把這些粒子稱為“誇克”)構成的,那麽,已知的粒子就會很自然地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式排列成一個表。目前,許多物理學家正在搜索這種誇克。如果誇克真的被發現了,那麽,它們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幅有關物質的根本性質的嶄新圖景,那對我們很可能是極其有用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薩克·阿西莫夫並收藏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