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


    通過動物內在循環機理,結合外在客觀循環鏈能夠持續滿足動物內在需要機理,也即動物的內外循環鏈高度匹配的一致性機理,我們由此可以斷言:萬物通過客觀價值化的相互作用,以供需關係為紐帶,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高度連帶關係,成為萬物互為依存、相互製衡,確保物質不滅的總綱一切的遊戲規則。


    這就迫使萬物之間,需要自覺協調彼此的發展(供需)關係,即盡可能避免直接爭奪結構相同、相近資源的競爭,尤其是規避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風險。彼此千差萬別的個性化發展,早已為理順彼此的發展關係,開辟了生生不息的康莊大道。


    客觀價值化遊戲規則,是締造生命、締造智慧,孕育人類一切知識與技術的總閘門。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諸多內涵是人類現有知識所無法解讀的。僅就所付代價與賺取利益的準確評估、判斷而言,即或窮盡人類所有知識,仍然存在係列空白需要填補。不過,透過客觀循環鏈的蛛絲馬跡,我們卻能夠較為清晰地辨明其來龍去脈。


    價值交換,首先需要準確判斷自身內在需要什麽、需要多少、有多少可供支配的內在能量等,以及對象物的有效交換量、時空距離、分解與合成代價等。也就是必須通過接收、分解、合成等對內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正確認識,並以此為導向,對實物進行分解與合成的交換。例如,眾多高等動物通過它物所遺留的氣味,判斷對象物的種類、動能等具體狀況。在信息的采集、處理過程中稍有疏忽,尤其是對所付代價判斷失誤,一旦羊入虎口就沒機會喊冤了。


    客觀價值化的高度科學性,在於調動、激發各個體識別、分解與合成的內在主觀動能。各個體的唯一發展捷徑,隻能圍繞正確認識與正確方法(對信息的采集、分解與合成,以及對實物的分解與合成),開足雙重職能馬力、提效降耗,一是捕捉就近的自身內在需要的物質資源展開準確判斷,為賺取自身內在所需的物質提供正確導向;二是以最小能耗等代價,對實物進行分解與合成,以滿足自身內在需要。形成無所不在的,以所需資源有限性為前提的,資源優化配置競賽。


    人類已有認知表明,地球上(包括海洋和陸地)的特大型動物種群的繁殖與存活基數,相對都不會龐大。即或是種群基數擴張到非常龐大,也會因食物循環鏈不堪重負,從而被迫在內憂外患中銳減甚或消亡。這是價值杠杆效應的相互製衡的結果。


    供需矛盾持續擴大,由於大型動物的內在需求量相對較大、難以滿足,將會在相互掠奪的一損俱損,以及內在結構失衡的雙重災難中,導致種群基數迅速銳減,特別嚴重的甚至眾多物種徹底消亡。


    外在供需的結構失衡,將加劇循環鏈最薄弱環節斷鏈斷供動蕩,係列物質物種局地絕跡,物質稀缺與物多為患的雙重結構性災難加劇,諸如空氣對流等循環受阻,進一步引發水、光、溫等局地結構失衡。


    外在供需矛盾持續不能協調,大型動物首當其衝,遭受資源匱乏、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資源匱乏,一方麵加劇種群彼此之間掠奪矛盾,促使種群存活基數迅速減少。另一方麵,內在結構失衡加劇內在病變(引起全麵適應的基因變異普遍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大幅縮短個體存活周期。外在的物質結構失衡,一些原本受到嚴格製衡的寄生性病菌獲得大肆擴張機會。眾多病菌個體存活周期短,更新換代快,適應能力一代更比一代更強,寄生性和攻擊性隨之增強,病毒、病疫泛濫成災。


    種群基數的銳減,外在循環鏈的物多為患和物質稀缺的雙重阻塞得以緩解,當內外供需關係緩和、達到新的平衡後,物種基數又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如此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並沒有徹底解決結構失衡的壓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Pk時代前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HKcan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HKcanx並收藏Pk時代前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