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幹係重大,請閻君下令徹查,找到禍首明正典刑。”


    釣魚釣了快十年,蠢魚兒終於要來一波巨大的上鉤了。對麵不需要有人推波助瀾,本來就這麽好管閑事。是誰在其中搗亂呢?我釣這理學,是為了表明他們必須被管製,翰林院隻是第一步。這悄無聲息的參與其中的人,肯定也是為謀私利,他的目的是什麽?偽造一個我嫁禍於人的場景,想要奪取翰林院。


    閻君們翻了翻人員名單,找了個和唐朝沒瓜葛的人去追查此事——去吧張湯、龐籍和包拯。看了這麽多年的包公案,他竟從未負責查案。


    當前有人使用火炮攻擊翰林院,那就說明這件事絕非群體自發的行動。


    武曌佯裝要出去批判這些人:“理學無度,無度則不足以慰諭公卿,戒約臣下。他們這些願意為理學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中,還隻有六百個是真理學,這理學究竟有多大用處,能管好多少人,清清楚楚。我出去給他們講講道理,叫他們休做人人自律天下大同的癡心妄想。”


    事情有點棘手。她本來以為這些道德上細微的瑕疵不會浮現出來,特意去問了幾個判官,再三確定了他們能查看的範圍。本來和方士煉丹一樣,誰也不知道其中真假,全靠個人吹噓。對於理學徒眾是否切實做到了程朱的標準,她可以隨意指摘,誰都拿不出切實證據來證明他們是否做到了。結果現在能稱量出真偽,真是令人煩惱。


    一旦道德水準可以量化,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殿外有六百人安安靜靜的跪坐在地上,有些叩首下去,趴著不肯支起身子,有些則是跪坐著,都安安靜靜的等著一個回答。他們捫心自問,現在遞交的要求一點都不過分,都是合情合理。


    朱熹已經給他們講了半天道理,從事應緩得,到凡事不可以激進冒進,再到‘理是太極、陰陽互生’、‘你們現在這就是人欲’。


    這幫人就堅信一點,聖明天子不聽我們的話,一定是受了小人蒙蔽,導致我們的觀念沒能上達天聽。


    朱熹默默的走開了。


    圍觀的官員低聲探討:“當年我也是這麽想的,你猜怎麽著?”


    “看老兄你的表情,你一定是被昏君給殺了。倘若我所料不錯,殺你的昏君應該就在城外沙雕林中。”


    “我怎麽覺得他們像宋江似得。”


    “比起宋江可差遠了。”


    “唉,不該詔安啊!瞧我幹什麽,我說的是水滸傳。”


    “你就看每次論功行賞都沒有時遷,就知道宋江決不能成功。”


    劉邦:“嘖。”雖然兩軍交戰時從來不靠時遷這樣的人,但按照書中所寫,他排名應該往前挪幾十位。


    施耐庵戴著鬥笠躲在角落裏,心生疑惑:他們怎麽不嚎啕大哭呢?


    儒生們竊竊私語,現在對小說話本和評書也有管製:禁止成為閻君,禁止嫁給閻君、或與閻君談情說愛、或嫁給閻君的兒子、或娶閻君的女兒,全部禁止。隻此一個項目,別的都允許。


    “剛剛飛進去一個紅衣女鬼。”


    “那一定是翰林院大學士。”


    “連姓名都不詳,不知道她是什麽人。”


    “那些人厚顏無恥屈居婦人之下。還不是李清照”話不能說,他偷偷喜歡李清照的詩,不喜歡她的事。


    “有傳言說她是武周則天皇後。”


    “不可能,還有傳言說元朝期間登基的閻君是唐太宗呢,這兩個消息必然有一個是假的。” “李唐皇室不在乎這些,但也不可能,我聽說他們格外的蔑視人間的皇帝,又鄙夷犯上作亂的臣子。如果是則天皇後,怎麽會蔑視皇帝?”


    “仁兄認為她敬重皇帝嗎?她是自尊自貴,輕賤他人。”


    點燃火炮的人隻開了兩炮,就被拿著刀槍棍棒斧鉞鉤叉從翰林院側門中衝出來的小說家、趕來圍觀但是什麽都沒趕上的路人甲乙丙一腳踹翻按在地上。


    小說家們拎著冷豔鋸青龍刀、扛著月牙鏟,拎著斧頭,舉著大叉子,還要對興奮的圍觀群眾解釋道:“這是我們寫作時觀賞的道具。沒拎過四十斤熟銅棍,寫的就生澀。”


    路人想了想:“四十斤熟銅棍?輕了點吧。”我都用八十斤的。


    一個宋朝鬼震驚的歎氣:“四十斤熟銅棍啊,這是多少錢呢,好貴。”銅就是錢,這就是四十斤的錢打了一把武器,哇。


    校尉震驚的鎖住開炮之人:“這怎麽一點殺氣都沒有,叫人每個防備。”


    “哥哥,這火炮和人不一樣,在點火之前沒有殺氣。存在哪兒的時候也沒有殺氣。”一個殺手埋伏在路邊,容易被過路之人揪出來。一個火炮埋伏在路邊,那誰能發現啊!


    跑來看熱鬧的匠作監中人驚的毛骨悚然,偶爾丟一把小刀還不算是事兒,丟了這麽大一個臼炮,那問責下來,恐怕我爹有監管不利的嫌疑。


    湊上前去仔細看了看,顏色不是純銅,就放心的露出笑容。


    等到溫度稍降下來,再敲了敲,炮壁厚一寸三分,最要緊的是伸手一摸,炮口下方沒有寫‘匠作、某年、火器局、某班、某某製’,這是承秦製始終如一堅持下來的。


    匠作監出品的東西,大到神仙塑像,中到鐵索、弩機、桌椅,小到箭頭以及繪製符籙的紙,上麵都要打上戳子。就連做甲胄,上麵都有一片鎧甲上刻上製作者的名字。質量問題可以層層追查。


    扶蘇匆匆忙忙趕來,隻看了一眼就放心了:“不是匠作監。小作坊自己做的。銅色不正,尺寸也不是我們慣用的尺寸。”


    校尉:“大人,那是當然,我就想要個火龍槍耍耍,到現在都沒到手,這犯上作亂的能弄著?”


    扶蘇撩著衣服蹲在地上研究了一番:“質量不佳,再開一炮就要變形了。”


    拈了一戳剩下的火藥聞了聞:“這火藥倒是好。你的火龍槍別著急,都排列了名號等著呢,慢慢做來。”配方似乎是對的,懂得這些東西的人可太多了,沒有什麽獨門秘方。


    校尉:“多謝多謝。您是親自去奏明,還是我們上報?”


    扶蘇還能怎麽選,當然是親自去,計劃好回頭告誡所有的工匠,禁止在外麵接私活,要開始抓了。


    幸好已經做了周密的準備,這些人的道德是否出眾,和他們想不想犯上作亂毫無關係。就算是一片真心滿腔正氣,他們實際上在做的事,依然是試圖幹擾、改變陰間國策,以布衣的身份要求陰間從上到下改變製度和風氣,一切按照人間的去辦,可笑。要求減免勞役這一點尤為可笑。孔子所說的天下大同,更是鏡花水月,一母所生的皇子尚有聰慧愚鈍之分。


    閻君:“你去給他們講一講道理。講得通就散了,講不通就再試試。”


    武曌問:“我講的道理雖好,他們聽不進去。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之前的周公、老子都不作數。”


    閻君:“不用你勸退他們,去辯論思想,互相了解。理學之人隻讀理學經典,對其他的書都不甚懂,一味的排斥。你的的學問淵博,勝過他們十倍,試試給他們點撥通達,叫他們曉得什麽是博學。”這才是成立翰林院的初衷,讓百家爭鳴,開啟民智,把那些淹沒在曆史長河中,現在少有人知的思想精華拿出來,叫人們都能看見。


    “周遊列國遊說君王采納自己的主張,是應當應分,像這樣堵在門口威逼,理應重罰。”


    “等京兆尹審完那一千多人,張湯包拯追查到火炮的來源。”


    “阿政我以為你會讓人備好油鼎。”


    嬴政冷冷的瞥了一眼殿外:“他們不配。” 這對於有些鬼魂來說是榮耀,他們真不配。


    武曌點點頭,禮貌性的退了半步才轉身,走到門外一甩大氅和裏麵的裙子,嵌著明珠和金絲的石榴裙抖出一片花海,身上玉佩琳琅。居高臨下的看著這些儒生,跪都沒能跪成行列,一看就是缺乏演禮。


    “都跪著呢?跪的很好,恰如其分。”


    她身上沒戴什麽珠寶首飾首飾,頭上簪了一朵鮮花,發髻上斜佩一枚用綠鬆石、藍寶石鑲嵌而成的波斯風格寶石孔雀毛,脖頸帶了一串嵌有大顆寶石的項鏈,繡鞋上用金珠相連拚湊成花,僅此而已。


    陛階前麵是巨大的廣場,廣場兩側站了很多人。劉義慶和太史台的人各自手拿紙筆,就等著看誰記錄的更好,更妙趣橫生,用詞又更加真實可信。


    皇帝們又跑來這兒湊全了,伏闋這種事,要麽皇帝退讓,要麽是大臣被打死,看看如今地府怎麽解決。


    這麽一位美而盛放、氣度高華、略帶幾分英氣灑脫的美人走了出來。


    理學眾人看到走出來這個女人,珠光寶氣,不怒自威。


    當即一怔,我們在這裏伏闕諫諍,她往前頭一站,說這樣的話,倒像是我們在對她叩首。這可不行。匍匐在地的都坐了起來,跪在地上的也坐了下去。


    劉邦淡定的吹了個口哨,漂亮是真漂亮啊。


    忽聽身後有女人說:“都立起來了,我還以為這些鬼立不起來。”


    好一句一語雙關。聽見這話的人紛紛擊掌叫好。


    劉邦一瞧就樂了:“嘿。”婦好!


    婦好毫不客氣的擠到最前排:“這些人能耐不大,膽量不小。”


    儒生們站起來:“我們要求見閻君,怎麽出來一個劉瑾一樣的人!”


    “地府禮崩樂壞,殺戮頻頻,人們互相坑害,都是因為你們翰林院挑動人心。”


    “非但我們理學教滅人欲,就連老子野也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朱熹轉過頭去不看她,以此表示抗議,看這些理學門人也礙眼,又不能現場逃避,隻能悶悶的生氣。要著書立說批判這種行為。


    武曌等他們說道這裏,突然冷笑一聲,這一笑殺氣畢現,下方竟然靜了一刹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莊提倡少私寡欲,理學開口就是‘滅’,你們怎麽不學佛家,直接入滅去?閻君命我給你們講講人間的道理,這大可不必,你們既不知道國家耕戰鑄造等大事,開口就要給自己減免勞役,要罷黜百家獨尊程朱理學。


    實際上你們連朱熹的話都聽不進去,心裏自成一派,滿心想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要叫天下人閉目塞聽,再不然就拚盡殘軀血染白玉,玷辱了閻君聖賢之名,好成全你們鐵骨錚錚的美名。平生行為符合程朱理學又如何,你們是自己樂意如此,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這和西門慶有什麽區別。朕-真不必多費口舌。請都尉傳庭杖,成全他們便是。”


    譯:死不死啊。


    閻君們耐心的等調查結果回來,再做決定。


    竊竊私語:“咱們還有聖賢之名?”


    扶蘇來到這裏有些吃驚,這地方一向空曠,今日真是人山人海,或跪或站的一群人穿著樸素,散發著嚴肅而憤怒的氣息,而在四麵合圍的看熱鬧官員服色各異,明明都是黑衣,卻有些人比別人更閃亮,有些人穿了紅褲子。萬黑叢中一點紅。


    他看繞路已是繞不過去,直接穿過人群大步走了過去。


    今日有些肅殺之氣,人間不是秋風,風中卻有些凜冽。


    理學門人立刻反駁她:“一派胡言!”


    “妖言惑眾!”


    “豈能同日而語!”


    “胡說八道,初衷不同目的不同,我們教人清心寡欲。”叨叨叨一大堆。


    武曌想過從國家發展、科技發明、經濟流通等角度給他們講一講,布衣蔬食自給自足對國家發展沒有什麽好處。常常被他們拿來舉例的安史之亂和民眾物欲橫流沒什麽關係,甚至不完全因為皇帝昏聵不理朝政導致,官員們一個都跑不了。宋明的衰敗,也是君臣齊心協力導致的。這些號稱與君王共治天下——這口號就該殺——的士大夫,遇到國家衰敗,就嘀咕幾句朝有奸臣,沒有人願意負責。到不知道君臣在地府相遇時作何感想。


    “我說了那麽多話,你們就聽見西門慶三個字?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他是什麽人,做過什麽事。”


    理學門人:“……聽說過那個淫賊而已。”


    武曌慢慢悠悠的逗著他們,什麽‘狐媚惑主’、‘禽獸行徑’、‘牝雞司晨’、‘敗壞倫理綱常’等話全都說了出來,罵的雖然凶狠急切,卻毫無新意。


    她一擺手,藏了多年的自身修行拔地而起,夾雜著那種富有威壓的帝炁,似秋決刑場上的寒風。抖了抖他們聯名的奏本:“壞人身為官員鄉紳的,自然滿口道德禮教。不如此,何以殺人。


    主角想做什麽就能做什麽,讀者想怎麽罵就能怎麽罵,罵的人多了,作家名聲壞了,自然被開革。人間人殺人,人相食,做得出卻不許寫。自始皇帝以來,八十三個朝代,四百名皇帝,代代禮法不同,無一定之規。"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昏君熟讀經史照樣昏沉,貪官汙吏通曉孔孟依然橫行霸道,人間一亂一治,二十萬傾土地忽爾歸於一人,忽爾散給百萬人,頃刻間天翻地覆,君臣易位。公孫開閣招嘉客,知道浮榮不久長。孔孟之道想萬載高懸?”


    “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應該俯首躬耕,在家裏閉門造車的人道德自然出眾,不犯口舌,無所作為,又憑什麽減免勞役?你們洋洋灑灑一大篇,第一條挽回理學山河日下的局麵,第二條要封閉閻君的喉舌,第三條欲行文字獄,那不屬於孔孟門人的,不論是墨道法兵,全是匹夫匹婦,第四條非議陰律為酷刑,隻因為刑上大夫,第五條抬高身價自尊自貴,第六條逃避徭役高人一等,又可以大肆吸納想要逃避徭役的豪強入你門下,第七條想要憑著誇誇其談入朝為官。我替你們補全第八條,這第八條,必然是想讓百姓持有的土地可以自行交易,好叫你們暗中兼並。占了良田千頃,雇上幾百名家丁,高築塢堡,打造武器。至於那百萬之眾的流民呢,自然是皇帝不修道德。”


    理學門人發覺她很善於玩弄詞藻,給人扣帽子,怎麽說來說去,我們好像要謀反呢?


    最後掙紮道:“我們不曾想兼並土地。是你在想。”


    “不錯,你們不想兼並土地,跟著你們想混進的兩千餘人想的很呢。你們分辨的出麽?還不是一窩蜂的跑了過來,滿心得意,自以為人多勢眾,實則有眼無珠。縱然滿腹經綸又能如何,叫你們執政,也不過是個王安石與司馬光,食古不化之輩,叫你們去修書你,恐怕還比不上歐陽修,他雖然顛倒是非,勝在文辭可取。當今地府唯才是舉,連地域南北、出身良賤都不問,官吏之間又可以轉換,你們怎麽還未當差?”


    人間考試分地域南北,賤籍不許科舉,做了吏的人不能做官。


    王安石和司馬光默默歎氣。


    歐陽修:我這事算是沒完了。


    武曌有著合乎身份的倨傲,點評道:“人皆有(過)失,墨家對自己苛責太過,道家無為不能及時消除孽障,法家待人嚴苛,兵家麽,有些許好勝。唯獨你們程朱理學,自詡周全完備,實則漏洞百出。修身齊家尚可,想要治國,萬萬不可取。宋朝封禁你們,倒是他們難得做的幾件正確的事。明朝尊崇你們,皇帝是實實在在的丟‘人’。哦,當時因何為之?”


    劉娥和曹光趨步行來,先對著殿內深揖,又緩緩談到時人對理學的看法。


    隱匿在人群中的吳瑜驚的睜大眼睛,想不到這二位竟然會出現在這裏。


    趙匡胤同樣吃了一驚。


    武曌居高臨下的四處打量,瞧見人群後麵悄悄坐在朝房窗欞上張望的李白,還有坐在房頂上撓癢癢的王猛,手執折扇的呂雉,一些被下屬坑了識人不明的名相名將,略帶歎息的李勣,在牆角沒擠進來的楊慎,除了戴著麵具的官差判官之外,人們的表情很有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帝們的死後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繹並收藏皇帝們的死後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