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兩天,陳景雲幾乎就呆在飾品店裏,實在無聊,打開電腦瀏覽新聞。
突然一條國際財經新聞吸引了陳景雲的眼球:2007年4月2日,美麗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要是記得不差的話,這家公司的倒閉揭開了美麗國次貸危機的序幕。
美麗國政府在 21世紀初開始號召“居者有其屋”,將房屋所有權作為“美麗國 夢”的重要內容。
2000-2006年,美麗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大繁榮。
美麗國人買房產生房貸,通過再融資獲得現金,套出來的現金可以拿去日常消費(大多數會去再買房),房地產繁榮也帶動上下遊繁榮,房價增長帶來大量的紙麵財富也拉動大眾消費欲望。
這個大家都能賺錢的遊戲仿佛能繼續下去,但潘多拉魔盒不經意間已被打開。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各大銀行對貸款者的授信門檻較低,甚至民間還出現了不少私人借貸公司。
這些私人借貸公司往往會先從銀行借出一筆錢,再用比銀行更高的利率貸款給那些信用狀況不太良好的客戶。如此一來,整個美麗國社會當中都形成了一條龐大的貸款產業鏈。
這種將貸款二次借貸給第三方的模式,就被稱為“次貸”。
除了用貸款去購買普通的商品之外,許多美麗國人也選擇將他們的資金,投入到了當時正一路瘋漲的股市之中。
而那個時候,整個美麗國股市當中最牛的一隻股票正是雷曼兄弟集團的股票。這是一家成立於1850年的商業投資銀行,到了2007年,他們已經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
需求端的持續向好帶來了地產行業的熱潮,導致需求進一步增加和房價上漲的提速;但是,美麗國經濟增速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速卻逐漸落後於抵押貸款規模。
美麗國房價的持續上漲,帶來了居民房屋所有率的不斷提升和房產交易的持續熱潮,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獲取了暴利。
在繁榮頂端的美麗國經濟,看似完美,實則暗流湧動。隨著經濟過熱階段下,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落地,居民部門承債壓力有所增加,房貸壞賬率開始爬升,並逐級 傳導至美麗國地產、金融、經濟體係。
在2006年美聯儲為了抵禦通脹開始加息,房貸成本開始快速上升,而房價也開始出現滯漲。
這個過程中,賣房者的數量逐漸超過了買房者的數量,形勢出現了逆轉,房價開始下跌,次貸危機全麵爆發。
2008年初,貝爾斯登破產重組,進入等待收購的程序,後來由摩根財團收購,當然價格開的極低。美麗國兩大房地產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進入破產邊緣。
貝爾斯登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市,主營金融服務、投資銀行、投資管理。
1938年,經濟大蕭條餘威尚在,時任美麗國總統羅斯福牽頭成立了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它後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房利美。
1968年美麗國政府深陷越南戰爭泥潭,聯邦政府為了掩飾債務,決定將房利美私有化。完成私有化後,房利美失去了“政府背景”,但也失去了“政府約束”,它可以購買全國所有符合標準的房貸。為避免發生壟斷,1970年美麗國國會批準成立了第三家機構——房地美。(第二家是吉利美,主要負責公務員和退伍軍人業務)
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集團提交破產的申請。
2008年底,歐美失業率超過10%,成千上萬人失業或者收入下降,更多房產被銀行收回,近千萬人無家可歸。
我國的出口貿易在危機中下降了驚人的70%,由於訂單嚴重下降近1000萬人失業,經濟發展速度從兩位數下跌到了7%。美國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的無辜者承擔了所有損失。
但這場經濟危機中都是受害者嗎?當然不是。2008年10月,美麗國向市場注資8500億美元,用來挽救金融業,這些錢被首先分配給了銀行業、金融行業。
8500億美元的注資其中過半都被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賠付給了高盛,它用這4000多億美元在金融危機之時瘋狂兼並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銀行。
危機的始作俑者,成了危機最大的贏家。
2006年,次級貸款的交易量達到6000億美元,幾乎占到了美麗國當年gdp的1\/20,泡沫的增長給華爾街帶來了上千億美元的利潤,這種cdo銷售最多的就是高盛集團。
2000年12月,銀行把抵押債券合並成了一種金融衍生品\"擔保債務憑證\"——cdo。cdo隻是銀行業巨獸所張開的巨口,真正的吞噬開始於aig,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
這家保險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衍生品——信用違約互換,簡稱cds。
隻要持有cdo的人參保,按照季度向aig付款,一旦cdo無法收回投資,aig承諾賠償投資者的損失。理財產品加保險,這讓cdo在美麗國炙手可熱。
2007年,第一批cdo債務集中到期,債務拖欠如期而至。美麗國的百姓開始對銀行失去信心,信心缺失導致證券崩潰,倒逼實體產業。
這一切幾乎在一瞬間完成了,大批美麗國企業倒閉、破產清算,股票大跌、退市,期貨市場投資者財富歸零者不計其數。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在幹嘛呢?cdo發行最多,體量最大的高盛,此時他們並不是在拯救泡沫,2007年10月,高盛已有30%以上的抵押貸款被拖欠,但它仍然在大量借款購買aig的信用違約互換,為自己的cdo項目反向投保,投保金額高達220億美元。
最後,消費者付不起貸款的月供和利息,越來越多的人房子被銀行收走,企業家被商業銀行催債並拒絕發放新的貸款,企業拿不到貸款隻能進行裁員、減薪,而被裁員減薪的員工就更加沒有錢來還房貸。
整個美麗國經濟開始陷入一個死亡循環,繼而影響全球。
突然一條國際財經新聞吸引了陳景雲的眼球:2007年4月2日,美麗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要是記得不差的話,這家公司的倒閉揭開了美麗國次貸危機的序幕。
美麗國政府在 21世紀初開始號召“居者有其屋”,將房屋所有權作為“美麗國 夢”的重要內容。
2000-2006年,美麗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大繁榮。
美麗國人買房產生房貸,通過再融資獲得現金,套出來的現金可以拿去日常消費(大多數會去再買房),房地產繁榮也帶動上下遊繁榮,房價增長帶來大量的紙麵財富也拉動大眾消費欲望。
這個大家都能賺錢的遊戲仿佛能繼續下去,但潘多拉魔盒不經意間已被打開。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各大銀行對貸款者的授信門檻較低,甚至民間還出現了不少私人借貸公司。
這些私人借貸公司往往會先從銀行借出一筆錢,再用比銀行更高的利率貸款給那些信用狀況不太良好的客戶。如此一來,整個美麗國社會當中都形成了一條龐大的貸款產業鏈。
這種將貸款二次借貸給第三方的模式,就被稱為“次貸”。
除了用貸款去購買普通的商品之外,許多美麗國人也選擇將他們的資金,投入到了當時正一路瘋漲的股市之中。
而那個時候,整個美麗國股市當中最牛的一隻股票正是雷曼兄弟集團的股票。這是一家成立於1850年的商業投資銀行,到了2007年,他們已經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
需求端的持續向好帶來了地產行業的熱潮,導致需求進一步增加和房價上漲的提速;但是,美麗國經濟增速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速卻逐漸落後於抵押貸款規模。
美麗國房價的持續上漲,帶來了居民房屋所有率的不斷提升和房產交易的持續熱潮,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獲取了暴利。
在繁榮頂端的美麗國經濟,看似完美,實則暗流湧動。隨著經濟過熱階段下,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落地,居民部門承債壓力有所增加,房貸壞賬率開始爬升,並逐級 傳導至美麗國地產、金融、經濟體係。
在2006年美聯儲為了抵禦通脹開始加息,房貸成本開始快速上升,而房價也開始出現滯漲。
這個過程中,賣房者的數量逐漸超過了買房者的數量,形勢出現了逆轉,房價開始下跌,次貸危機全麵爆發。
2008年初,貝爾斯登破產重組,進入等待收購的程序,後來由摩根財團收購,當然價格開的極低。美麗國兩大房地產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進入破產邊緣。
貝爾斯登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市,主營金融服務、投資銀行、投資管理。
1938年,經濟大蕭條餘威尚在,時任美麗國總統羅斯福牽頭成立了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它後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房利美。
1968年美麗國政府深陷越南戰爭泥潭,聯邦政府為了掩飾債務,決定將房利美私有化。完成私有化後,房利美失去了“政府背景”,但也失去了“政府約束”,它可以購買全國所有符合標準的房貸。為避免發生壟斷,1970年美麗國國會批準成立了第三家機構——房地美。(第二家是吉利美,主要負責公務員和退伍軍人業務)
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集團提交破產的申請。
2008年底,歐美失業率超過10%,成千上萬人失業或者收入下降,更多房產被銀行收回,近千萬人無家可歸。
我國的出口貿易在危機中下降了驚人的70%,由於訂單嚴重下降近1000萬人失業,經濟發展速度從兩位數下跌到了7%。美國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全球範圍內的無辜者承擔了所有損失。
但這場經濟危機中都是受害者嗎?當然不是。2008年10月,美麗國向市場注資8500億美元,用來挽救金融業,這些錢被首先分配給了銀行業、金融行業。
8500億美元的注資其中過半都被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賠付給了高盛,它用這4000多億美元在金融危機之時瘋狂兼並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銀行。
危機的始作俑者,成了危機最大的贏家。
2006年,次級貸款的交易量達到6000億美元,幾乎占到了美麗國當年gdp的1\/20,泡沫的增長給華爾街帶來了上千億美元的利潤,這種cdo銷售最多的就是高盛集團。
2000年12月,銀行把抵押債券合並成了一種金融衍生品\"擔保債務憑證\"——cdo。cdo隻是銀行業巨獸所張開的巨口,真正的吞噬開始於aig,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
這家保險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衍生品——信用違約互換,簡稱cds。
隻要持有cdo的人參保,按照季度向aig付款,一旦cdo無法收回投資,aig承諾賠償投資者的損失。理財產品加保險,這讓cdo在美麗國炙手可熱。
2007年,第一批cdo債務集中到期,債務拖欠如期而至。美麗國的百姓開始對銀行失去信心,信心缺失導致證券崩潰,倒逼實體產業。
這一切幾乎在一瞬間完成了,大批美麗國企業倒閉、破產清算,股票大跌、退市,期貨市場投資者財富歸零者不計其數。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在幹嘛呢?cdo發行最多,體量最大的高盛,此時他們並不是在拯救泡沫,2007年10月,高盛已有30%以上的抵押貸款被拖欠,但它仍然在大量借款購買aig的信用違約互換,為自己的cdo項目反向投保,投保金額高達220億美元。
最後,消費者付不起貸款的月供和利息,越來越多的人房子被銀行收走,企業家被商業銀行催債並拒絕發放新的貸款,企業拿不到貸款隻能進行裁員、減薪,而被裁員減薪的員工就更加沒有錢來還房貸。
整個美麗國經濟開始陷入一個死亡循環,繼而影響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