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的同學聚會,還是四個人,王淑依然意氣風發,頤指氣使。
“景雲,你知道嗎?從2006年開始,陳亞芳陳總就開始把全部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而她真正賺錢卻不是靠賣房子!”
“一開始,為了達到開發商的融資數額要求,陳總以3分(即本金的3%)的月息,向身邊的親友借款,共籌集了兩千萬資金給開發商,每月卻從開發商那裏收取5分的利息。回籠的資金再加上新籌集的,再繼續借給開發商。”
“有了民間資本作為支撐,鄂爾多斯的房地產已經到了瘋狂的持續擴張階段。而陳總根本不用擔心資金的來源。”
“每天都有人拿著錢找他放貸,而他們的錢除了自有財產之外,同樣有部分從親友中層層籌借而來。”
“陳總說,這種多層融資、層層獲利的方式,正是鄂爾多斯民間最普遍的模式。”
“所以啊,蓋房子賣房子賺錢太慢了,我也把我這兩年投資賺到的錢,大約兩千萬全部都投進去了。”
“景雲,你可是深藏不露啊,我聽小剛說,你的竹纖維也差不多賺了有一千多個,有沒有意向也搭一股進來賺個大錢?”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霍承宇還真是對王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
但是…
陳景雲清楚的知道,這個鄂爾多斯被淪落為“鬼城”,就是因為剛才王淑介紹的這種–多層次民間借貸造成的。
這種借貸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斷裂,引起的必將是整個民間借貸體係的全麵崩盤?
後世陳景雲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說的是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內部低價購房騙局”。
在2006年之前全國性的“煤荒”中,鄂爾多斯這個踩在中國最大的一塊煤炭資源之上的城市,幾乎一夜之間實現了財富的爆發式增長。
而真正讓這個城市進入“泡沫時代”的,則是2009年掀起的新一輪漲價潮。2009年開始,東勝區地段稍好的小區,每平米售價已近萬元。
而在這一年中旬,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一些員工,正向親友轉讓公司的集資房,房價最低僅為3550元\/平米。
買房者從移動員工手中,以3萬元的“好處費”拿到了一套購房指標。然後按照移動公司的要求,購房者必須當天將5%的定金和20%的房款轉入移動公司該項目負責人杜寶清的建行賬戶。
而這個小區的購房指標“轉讓費”,在民間也被不斷熱炒。據統計,社會上從移動公司手中購房的人數,達到700餘人。
如果不是樓市極端火爆,一個隻屬於規劃中的“空頭小區”也許不會讓人如此無條件信任。
也隻有在那個狂熱的時間點上,這許多購房者才能接受這樣的“不平等條款”:付了款卻沒有拿到購房協議,甚至沒人給他們開一張收據,所有的憑證隻有一張銀行打款單。
直到2011年6月–購房時承諾的交房時間,在東勝的坐標上,依然沒有小區的任何痕跡。
購房的人群憤怒了,堵在了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門口,最終才迫使移動家園小區的銷售給出明確答複:購房者或者再交20%的購房款,簽訂購房合同,或者選擇退房。
無論哪種方案,購房者都無法接受,而此時,已經售出一千餘套房的小區,截至2011年10月,居然還沒有拿到預售證。
對房地產項目而言,預售證的意義絕不僅在於銷售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有了預售證,才能爭取銀行貸款,購房者才能申請按揭。
這種“先開工,再審批”的模式,在鄂爾多斯的房地產業絕非罕見,所依賴的正是當地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體係。
2011年10月,一位名叫王福金的房地產商,因為資金鏈斷裂自殺身亡,終於點燃了鄂爾多斯民間借貸體係崩盤的導火線。
壓垮王福金的是總額2.63億元的貸款,每個月僅利息支付就要789萬元。消息曝光後,擔心資金安全的放貸者們紛紛停止了對房地產行業的借款。
失去了資金的支持,又有更多的地產商陷入了破產的命運。於是,自王福金之後,不斷“跑路”的地產商造成了民間借貸體係的徹底崩塌,鄂爾多斯陷入了黑色的惡性循環。
直到2011年11月,眾多購房者組成了“移動家園維權小組”,與移動公司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直到此時,移動家園才終於開始動工。
對於中國移動,移動家園究竟是精心謀劃的騙局,還是受經濟形勢影響的一場投資失誤?
最後結論:這次事件本身就是鄂爾多斯目前經濟危機的切實反映。
截至2012年7月,在鄂爾多斯,一套100平米的住宅,年租金在4萬左右,而這個城市普通的白領月薪隻有5000元。
鄂爾多斯當地人,用自己的錢投資,做大了“蛋糕”,最直接的結果卻是大幅推高了自己的生活與生意成本。
而“鬼城”康巴什,所有的商品房數量平攤到常住人口上,人均可擁有七套住房。
“我的王姐啊,我是徒有其表啊!現在我竹纖維的公賬上已經所剩無幾,我不僅賠光了賺到的一千萬,我近期還準備要去找你準備賣掉鄂爾多斯的房子呢?”
王淑幾人有些不敢置信,你說原來你賺錢就有些不敢置信,現在要賠光更不敢置信。
“市場證明,竹纖維這個產品現在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些高大上了,經過一波熱銷之後,它的實用價值是真的沒有普通毛巾劃算啊!”
“而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精打細算。所以,現在我開的竹纖維專賣店,不僅現在沒有進賬,而且每個月都是赤裸裸的在吸我的血啊!”
“也許明年,說不準我就負債累累,也許明年,我在不在這個世界也未可知啊!”
“景雲,你知道嗎?從2006年開始,陳亞芳陳總就開始把全部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而她真正賺錢卻不是靠賣房子!”
“一開始,為了達到開發商的融資數額要求,陳總以3分(即本金的3%)的月息,向身邊的親友借款,共籌集了兩千萬資金給開發商,每月卻從開發商那裏收取5分的利息。回籠的資金再加上新籌集的,再繼續借給開發商。”
“有了民間資本作為支撐,鄂爾多斯的房地產已經到了瘋狂的持續擴張階段。而陳總根本不用擔心資金的來源。”
“每天都有人拿著錢找他放貸,而他們的錢除了自有財產之外,同樣有部分從親友中層層籌借而來。”
“陳總說,這種多層融資、層層獲利的方式,正是鄂爾多斯民間最普遍的模式。”
“所以啊,蓋房子賣房子賺錢太慢了,我也把我這兩年投資賺到的錢,大約兩千萬全部都投進去了。”
“景雲,你可是深藏不露啊,我聽小剛說,你的竹纖維也差不多賺了有一千多個,有沒有意向也搭一股進來賺個大錢?”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霍承宇還真是對王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
但是…
陳景雲清楚的知道,這個鄂爾多斯被淪落為“鬼城”,就是因為剛才王淑介紹的這種–多層次民間借貸造成的。
這種借貸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斷裂,引起的必將是整個民間借貸體係的全麵崩盤?
後世陳景雲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說的是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內部低價購房騙局”。
在2006年之前全國性的“煤荒”中,鄂爾多斯這個踩在中國最大的一塊煤炭資源之上的城市,幾乎一夜之間實現了財富的爆發式增長。
而真正讓這個城市進入“泡沫時代”的,則是2009年掀起的新一輪漲價潮。2009年開始,東勝區地段稍好的小區,每平米售價已近萬元。
而在這一年中旬,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一些員工,正向親友轉讓公司的集資房,房價最低僅為3550元\/平米。
買房者從移動員工手中,以3萬元的“好處費”拿到了一套購房指標。然後按照移動公司的要求,購房者必須當天將5%的定金和20%的房款轉入移動公司該項目負責人杜寶清的建行賬戶。
而這個小區的購房指標“轉讓費”,在民間也被不斷熱炒。據統計,社會上從移動公司手中購房的人數,達到700餘人。
如果不是樓市極端火爆,一個隻屬於規劃中的“空頭小區”也許不會讓人如此無條件信任。
也隻有在那個狂熱的時間點上,這許多購房者才能接受這樣的“不平等條款”:付了款卻沒有拿到購房協議,甚至沒人給他們開一張收據,所有的憑證隻有一張銀行打款單。
直到2011年6月–購房時承諾的交房時間,在東勝的坐標上,依然沒有小區的任何痕跡。
購房的人群憤怒了,堵在了中國移動鄂爾多斯分公司的門口,最終才迫使移動家園小區的銷售給出明確答複:購房者或者再交20%的購房款,簽訂購房合同,或者選擇退房。
無論哪種方案,購房者都無法接受,而此時,已經售出一千餘套房的小區,截至2011年10月,居然還沒有拿到預售證。
對房地產項目而言,預售證的意義絕不僅在於銷售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有了預售證,才能爭取銀行貸款,購房者才能申請按揭。
這種“先開工,再審批”的模式,在鄂爾多斯的房地產業絕非罕見,所依賴的正是當地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體係。
2011年10月,一位名叫王福金的房地產商,因為資金鏈斷裂自殺身亡,終於點燃了鄂爾多斯民間借貸體係崩盤的導火線。
壓垮王福金的是總額2.63億元的貸款,每個月僅利息支付就要789萬元。消息曝光後,擔心資金安全的放貸者們紛紛停止了對房地產行業的借款。
失去了資金的支持,又有更多的地產商陷入了破產的命運。於是,自王福金之後,不斷“跑路”的地產商造成了民間借貸體係的徹底崩塌,鄂爾多斯陷入了黑色的惡性循環。
直到2011年11月,眾多購房者組成了“移動家園維權小組”,與移動公司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直到此時,移動家園才終於開始動工。
對於中國移動,移動家園究竟是精心謀劃的騙局,還是受經濟形勢影響的一場投資失誤?
最後結論:這次事件本身就是鄂爾多斯目前經濟危機的切實反映。
截至2012年7月,在鄂爾多斯,一套100平米的住宅,年租金在4萬左右,而這個城市普通的白領月薪隻有5000元。
鄂爾多斯當地人,用自己的錢投資,做大了“蛋糕”,最直接的結果卻是大幅推高了自己的生活與生意成本。
而“鬼城”康巴什,所有的商品房數量平攤到常住人口上,人均可擁有七套住房。
“我的王姐啊,我是徒有其表啊!現在我竹纖維的公賬上已經所剩無幾,我不僅賠光了賺到的一千萬,我近期還準備要去找你準備賣掉鄂爾多斯的房子呢?”
王淑幾人有些不敢置信,你說原來你賺錢就有些不敢置信,現在要賠光更不敢置信。
“市場證明,竹纖維這個產品現在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些高大上了,經過一波熱銷之後,它的實用價值是真的沒有普通毛巾劃算啊!”
“而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精打細算。所以,現在我開的竹纖維專賣店,不僅現在沒有進賬,而且每個月都是赤裸裸的在吸我的血啊!”
“也許明年,說不準我就負債累累,也許明年,我在不在這個世界也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