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 作者:餘秋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餘秋雨:對於第一個文化記憶——有關商代的文化記憶,我們差不多講了一個月。而且,我們到今天還沒有講記憶本身的內容,而是努力梳理一種文化記憶被喚醒的艱難性。請注意,在一般意義上講點曆史事件和古老話語,並不屬於我們所說的文化記憶的喚醒,倒很可能是一種催眠。文化是全民族的一種沉澱,如要喚醒必然翻江倒海,甚至會把試圖喚醒者也卷落其間。由此可見,文化實在是兜底的大事,與人人相關,表麵上看起來溫文爾雅,實際上卻險峻萬狀。可謂“一脈之顫,十方震動”。這個意思可能超越任何以前對文化的理解,因此我要花費那麽多時間。
現在,我們可以稍稍一窺被喚醒的文化記憶的內容了。
先要問一問大家,你們有誰是河南人?如果不是,那麽,有沒有到過河南?
(現場學生一一表示,自己既不是河南人,也沒有到過河南。)
必須承認,在中國文化史上,河南的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更早的商丘還是現在講的安陽。商之前,要尋找夏的痕跡,大概也離不開河南。如果要對商前期的都城做進一步了解,那麽,鄭州的商代城,很容易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總之,中國文化的早期記憶,都和河南密切相關。
你們都不是河南人,也沒有在河南落過腳,那麽接下來這個問題就很有趣了。我要問:你們對商代有什麽印象?
王牧笛:商代給我的印象是一個似神似鬼的朝代。我了解商代是通過一些藝術品,可能那時的人不認為那是藝術品,但是今天看來很有藝術價值。很多藝術作品上麵的紋路,都有宗教色彩,比如在一些玉器上出現的飛鳥,就是圖騰的象征。商代器物上的線條沒有具體的一條龍或一隻鳥,而是比較抽象的符號。它的器物主要是禮器和祭器,比較有威懾力,有一種明麗之美。
金子:一提起商代,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兩樣東西——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可以說青銅器構成了我對商代的核心理解。
叢治辰:在我所學的商史當中也充斥著商人的戰爭、殺戮和驕淫奢侈的生活,仿佛就是這些導致了商朝的滅亡。而我更看重商人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對美的追求。他們的藝術風格,比今天更加飄逸,更加有想象力。
王秋實:今天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商朝代表性器物是兩種,一種是青銅器,另外一種是玉器。青銅器裏非常重要的一個是酒器,另外一個是祭器,就是那些鼎。司母戊大方鼎體現了商朝高度的文化水準和鑄造藝術,我覺得這是留給當代人最深刻的文化記憶。還有就是我們前麵說了很久的,非常豐富的甲骨寶藏。
王安安:我不知道這樣的一種對比是否牽強:我看過古羅馬展,我覺得商代有點像古羅馬的感覺。它的驕奢淫逸也好,它的高度發達的文明也好,它的喜好征戰,它的奴隸製度和《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是很陽剛的一種氣質,非常硬朗,非常強悍。
餘秋雨: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在世界古文明中已經在幾方麵處於領先地位。
第一,天象觀察的係統性和精確性。《中國科技史》的作者李約瑟先生說,在歐洲文藝複興之前,中國始終是一個對天文曆法研究最係統、最精確的國度。這一點,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是從商代開始的。歐洲比較完善的現代天文曆法,有很多是與航海連在一起的。我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考察的時候,發現哥倫布等人在出發前做了很多準備,大多與天文觀察相聯係,他們出發後的實地觀察又使天文研究大為發展。但是,作為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從遠古開始就要看天種地,在這方麵的研究也非常發達。商代,已經用完整的資料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商代在鑄造青銅器方麵成就卓著。我們一方麵知道商代青銅器有一種驚人的美麗和雄偉,另一方麵,從甲骨文留下的占卜資料看,商代在冶金材料的選擇和冶煉方麵已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第三是農業,特別是農作物的播種技術。畜牧業、打獵、漁業等方麵也都在卜辭中有大量記載,完整地呈現出一種“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
還有讓人驚訝的醫學。現代科學家從卜辭裏研究發現,外科、內科、五官科、婦科、小兒科、傳染病的一些基本項目在商代基本都具備了,針灸也已經很發達。
還有,商代已經有了像模像樣、比較完整的教育事業,外麵的人也到殷地來讀書,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古代社會。商文化的輻射相當可觀:北至遼,東至海,西至甘隴川即現在甘肅四川這一帶,南麵一直到洞庭湖和鄱陽湖。世界其他古文明在麵積上都遠遠比不上商代。比如埃及,沿尼羅河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加在一起,再把巴比倫文明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文明的那塊星月形的土地連在一起,再把印度河和恒河文明加在一起,地域總和大概也不到商文明的十分之一。
正如在座各位感覺的那樣,商朝也是一個凶猛的朝代,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個文明高度成熟並突飛猛進的朝代。商代存在很多讓現代人不可忍受的殘忍,你們如果去看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會看到有一些骨骸的人為分離。文明常常要靠不文明的手段才能建立,但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而沒有淪為野蠻,又必然有一種自我控製的力量。我們以後要講到的諸子百家關於社會結構、社會管理和文明走向的談論,都與此有關。
商代的文化記憶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提供了諸子百家思考的資源。而且,其中有一些資源一直沒有中斷。正是商代這些基本資源的延續性,決定了諸子百家學說的可理解性。
在二十世紀,重見天日的商代文明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麽?當然不是當時的科技、經濟、政治。這些即使再傑的,是經過時代篩選後的美學成果。這就是美的獨特力量。我想誰也不會否認:商代青銅器和玉器的結構、形式、圖案,顯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審美開端。乍一看,我們可以模仿、複製它們,甚至很逼真,但仔細一想,那是我們幾千年前的祖先的原創,那麽奇幻,又那麽單純。在想象力和天真性上完全無法模仿和複製。這不能不讓我們在自豪之餘產生惶恐。
長期以來,國內外曆史學家總是把物質進步、思想進步看成是一個時代的歸結。其實,最終具有歸結意義的是審美結構。也就是說,真、善、美這三元組合,以美為歸結。這是我們所主張的“審美曆史學”。美不是曆史的點綴,而是曆史的概括。這樣的觀點當然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我以後有機會可以專門講幾課。今天隻能淺嚐輒止,大家隻需明白,商代曆史的歸結是青銅器和玉器,就像唐代曆史的歸結是唐詩,或者說,歐洲好幾個曆史階段的歸結是希臘神話,是達·芬奇和莎士比亞,而不是那些軍事政治強人。
迄今為止,如果說中國人心中的曆史審美圖像係列有一個奠基處,那就是商代。有時在國外看到人們總喜歡用戲劇臉譜代表中國人的審美圖像,我心裏很著急,盡管我是戲劇研究者,但總覺得應該大大往前。
商代的青銅器單就其形體和比例就會讓後代許許多多的藝術設計師汗顏。
透過青銅器的線條,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不拘小節的群體;透過青銅器的比例,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一切都要求安頓得恰到好處的社會結構。隻有在這種群體心理沉澱中,青銅器才會那麽得體,那麽大氣,那麽精美。
這裏特別需要給大家引入一個符號——饕餮紋。這個符號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青銅器裏大量已經成為模式的圖案,是由一種凶猛、貪婪的野獸頭部提煉出來的。當它提煉出來之後還保持著線條的威猛、猙獰,但已經變成圖案了,成為當時文化共性的基本圖像。
饕餮紋後來慢慢地離開凶猛、貪婪的原始形態,變得越來越抽象,但線條的力度始終保存,這有點驚人。它的不再貪婪,不再凶猛,按照美學上的說法就叫“積澱”了,內容積澱成形式。我們習慣講“內容決定形式”,其實在這個意義上形式的價值可能會更高,因為它對於複雜的內容有一種收納能力。饕餮紋積澱了一個殘酷而艱難的血與火的時代。饕餮紋使商代由偉大走向美麗,並用一種形式保存住了偉大和美麗。
除了饕餮紋,我們還要說一說甲骨文裏展現的另一種審美形式,那就是書法。甲骨文不是最原始的文字,是文字比較成熟的形態。像半坡文化遺址和紅山文化遺址裏的一些象形符號,比甲骨文古老很多。對比一看就能發現,甲骨文已經進行過長時間的提煉了。
甲骨文裏的象形文字與埃及盧克索太陽神廟廊柱裏的象形文字區別很大。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是高度進化了的象形文字。它擺脫了埃及早期象形文字那樣對自然物種的直接描摹功能,而是全部線條化了。線條又經過簡化、淨化,變成一種具有抽象度的通用符號。但是,文字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有審美意義,就是要求每一個字拿出來都好看。這個時候,早期的書法家出現了。這是除了饕餮紋之外,商代審美的第二重點,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起點。
商代的第三個美學貢獻,是“美”的概念的正式確立。在甲骨文裏,第一次出現了“美”字。從象形的角度解釋,我們古人比較講究物質,羊大了就覺得美,但是許慎作了補充,這個“美”字裏麵包含著“甘”字的含義。這就由物態上升到味態,由體量上升到風味了。現在一些學者,包括我的朋友蕭兵先生提出“美”字的組合不是“羊”、“大”,而是“羊”、“人”。那就是“羊人為美”,即羊和人連在一起為美,這個意義就很不一樣了,進入到了文化人類學的範疇。古希臘有羊人劇,古人最早進行表演的時候往往模仿動物的形象,羊是人最喜歡模仿的一種對象。所以在中國文字裏,這個“美”字,一定也是和當時舞蹈聯係在一起的。這個舞者,在當時就是巫。如果看看和商代同時代的三星堆遺址,就可以知道古人的舞蹈是怎麽回事,知道把模仿動物的人形作為美是多麽自然。
商代完整地創造了“美”字,而且不久之後,中國的智者們已經把它和“善”分開來討論了,叫盡善盡美。“美”字有了一種獨立的關照,這就了不得。加上前麵講到的饕餮紋和甲骨文書法,商代在審美意義上已經開拓得比較完整。
總之,在我最看重的審美圖像係列上,商代有資格、有資本作為我們的首度記憶。
現在,我們可以稍稍一窺被喚醒的文化記憶的內容了。
先要問一問大家,你們有誰是河南人?如果不是,那麽,有沒有到過河南?
(現場學生一一表示,自己既不是河南人,也沒有到過河南。)
必須承認,在中國文化史上,河南的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更早的商丘還是現在講的安陽。商之前,要尋找夏的痕跡,大概也離不開河南。如果要對商前期的都城做進一步了解,那麽,鄭州的商代城,很容易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總之,中國文化的早期記憶,都和河南密切相關。
你們都不是河南人,也沒有在河南落過腳,那麽接下來這個問題就很有趣了。我要問:你們對商代有什麽印象?
王牧笛:商代給我的印象是一個似神似鬼的朝代。我了解商代是通過一些藝術品,可能那時的人不認為那是藝術品,但是今天看來很有藝術價值。很多藝術作品上麵的紋路,都有宗教色彩,比如在一些玉器上出現的飛鳥,就是圖騰的象征。商代器物上的線條沒有具體的一條龍或一隻鳥,而是比較抽象的符號。它的器物主要是禮器和祭器,比較有威懾力,有一種明麗之美。
金子:一提起商代,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兩樣東西——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可以說青銅器構成了我對商代的核心理解。
叢治辰:在我所學的商史當中也充斥著商人的戰爭、殺戮和驕淫奢侈的生活,仿佛就是這些導致了商朝的滅亡。而我更看重商人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對美的追求。他們的藝術風格,比今天更加飄逸,更加有想象力。
王秋實:今天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商朝代表性器物是兩種,一種是青銅器,另外一種是玉器。青銅器裏非常重要的一個是酒器,另外一個是祭器,就是那些鼎。司母戊大方鼎體現了商朝高度的文化水準和鑄造藝術,我覺得這是留給當代人最深刻的文化記憶。還有就是我們前麵說了很久的,非常豐富的甲骨寶藏。
王安安:我不知道這樣的一種對比是否牽強:我看過古羅馬展,我覺得商代有點像古羅馬的感覺。它的驕奢淫逸也好,它的高度發達的文明也好,它的喜好征戰,它的奴隸製度和《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是很陽剛的一種氣質,非常硬朗,非常強悍。
餘秋雨: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在世界古文明中已經在幾方麵處於領先地位。
第一,天象觀察的係統性和精確性。《中國科技史》的作者李約瑟先生說,在歐洲文藝複興之前,中國始終是一個對天文曆法研究最係統、最精確的國度。這一點,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是從商代開始的。歐洲比較完善的現代天文曆法,有很多是與航海連在一起的。我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考察的時候,發現哥倫布等人在出發前做了很多準備,大多與天文觀察相聯係,他們出發後的實地觀察又使天文研究大為發展。但是,作為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從遠古開始就要看天種地,在這方麵的研究也非常發達。商代,已經用完整的資料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商代在鑄造青銅器方麵成就卓著。我們一方麵知道商代青銅器有一種驚人的美麗和雄偉,另一方麵,從甲骨文留下的占卜資料看,商代在冶金材料的選擇和冶煉方麵已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第三是農業,特別是農作物的播種技術。畜牧業、打獵、漁業等方麵也都在卜辭中有大量記載,完整地呈現出一種“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
還有讓人驚訝的醫學。現代科學家從卜辭裏研究發現,外科、內科、五官科、婦科、小兒科、傳染病的一些基本項目在商代基本都具備了,針灸也已經很發達。
還有,商代已經有了像模像樣、比較完整的教育事業,外麵的人也到殷地來讀書,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古代社會。商文化的輻射相當可觀:北至遼,東至海,西至甘隴川即現在甘肅四川這一帶,南麵一直到洞庭湖和鄱陽湖。世界其他古文明在麵積上都遠遠比不上商代。比如埃及,沿尼羅河的上埃及和下埃及加在一起,再把巴比倫文明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文明的那塊星月形的土地連在一起,再把印度河和恒河文明加在一起,地域總和大概也不到商文明的十分之一。
正如在座各位感覺的那樣,商朝也是一個凶猛的朝代,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個文明高度成熟並突飛猛進的朝代。商代存在很多讓現代人不可忍受的殘忍,你們如果去看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會看到有一些骨骸的人為分離。文明常常要靠不文明的手段才能建立,但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而沒有淪為野蠻,又必然有一種自我控製的力量。我們以後要講到的諸子百家關於社會結構、社會管理和文明走向的談論,都與此有關。
商代的文化記憶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提供了諸子百家思考的資源。而且,其中有一些資源一直沒有中斷。正是商代這些基本資源的延續性,決定了諸子百家學說的可理解性。
在二十世紀,重見天日的商代文明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麽?當然不是當時的科技、經濟、政治。這些即使再傑的,是經過時代篩選後的美學成果。這就是美的獨特力量。我想誰也不會否認:商代青銅器和玉器的結構、形式、圖案,顯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審美開端。乍一看,我們可以模仿、複製它們,甚至很逼真,但仔細一想,那是我們幾千年前的祖先的原創,那麽奇幻,又那麽單純。在想象力和天真性上完全無法模仿和複製。這不能不讓我們在自豪之餘產生惶恐。
長期以來,國內外曆史學家總是把物質進步、思想進步看成是一個時代的歸結。其實,最終具有歸結意義的是審美結構。也就是說,真、善、美這三元組合,以美為歸結。這是我們所主張的“審美曆史學”。美不是曆史的點綴,而是曆史的概括。這樣的觀點當然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我以後有機會可以專門講幾課。今天隻能淺嚐輒止,大家隻需明白,商代曆史的歸結是青銅器和玉器,就像唐代曆史的歸結是唐詩,或者說,歐洲好幾個曆史階段的歸結是希臘神話,是達·芬奇和莎士比亞,而不是那些軍事政治強人。
迄今為止,如果說中國人心中的曆史審美圖像係列有一個奠基處,那就是商代。有時在國外看到人們總喜歡用戲劇臉譜代表中國人的審美圖像,我心裏很著急,盡管我是戲劇研究者,但總覺得應該大大往前。
商代的青銅器單就其形體和比例就會讓後代許許多多的藝術設計師汗顏。
透過青銅器的線條,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不拘小節的群體;透過青銅器的比例,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一切都要求安頓得恰到好處的社會結構。隻有在這種群體心理沉澱中,青銅器才會那麽得體,那麽大氣,那麽精美。
這裏特別需要給大家引入一個符號——饕餮紋。這個符號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青銅器裏大量已經成為模式的圖案,是由一種凶猛、貪婪的野獸頭部提煉出來的。當它提煉出來之後還保持著線條的威猛、猙獰,但已經變成圖案了,成為當時文化共性的基本圖像。
饕餮紋後來慢慢地離開凶猛、貪婪的原始形態,變得越來越抽象,但線條的力度始終保存,這有點驚人。它的不再貪婪,不再凶猛,按照美學上的說法就叫“積澱”了,內容積澱成形式。我們習慣講“內容決定形式”,其實在這個意義上形式的價值可能會更高,因為它對於複雜的內容有一種收納能力。饕餮紋積澱了一個殘酷而艱難的血與火的時代。饕餮紋使商代由偉大走向美麗,並用一種形式保存住了偉大和美麗。
除了饕餮紋,我們還要說一說甲骨文裏展現的另一種審美形式,那就是書法。甲骨文不是最原始的文字,是文字比較成熟的形態。像半坡文化遺址和紅山文化遺址裏的一些象形符號,比甲骨文古老很多。對比一看就能發現,甲骨文已經進行過長時間的提煉了。
甲骨文裏的象形文字與埃及盧克索太陽神廟廊柱裏的象形文字區別很大。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是高度進化了的象形文字。它擺脫了埃及早期象形文字那樣對自然物種的直接描摹功能,而是全部線條化了。線條又經過簡化、淨化,變成一種具有抽象度的通用符號。但是,文字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有審美意義,就是要求每一個字拿出來都好看。這個時候,早期的書法家出現了。這是除了饕餮紋之外,商代審美的第二重點,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起點。
商代的第三個美學貢獻,是“美”的概念的正式確立。在甲骨文裏,第一次出現了“美”字。從象形的角度解釋,我們古人比較講究物質,羊大了就覺得美,但是許慎作了補充,這個“美”字裏麵包含著“甘”字的含義。這就由物態上升到味態,由體量上升到風味了。現在一些學者,包括我的朋友蕭兵先生提出“美”字的組合不是“羊”、“大”,而是“羊”、“人”。那就是“羊人為美”,即羊和人連在一起為美,這個意義就很不一樣了,進入到了文化人類學的範疇。古希臘有羊人劇,古人最早進行表演的時候往往模仿動物的形象,羊是人最喜歡模仿的一種對象。所以在中國文字裏,這個“美”字,一定也是和當時舞蹈聯係在一起的。這個舞者,在當時就是巫。如果看看和商代同時代的三星堆遺址,就可以知道古人的舞蹈是怎麽回事,知道把模仿動物的人形作為美是多麽自然。
商代完整地創造了“美”字,而且不久之後,中國的智者們已經把它和“善”分開來討論了,叫盡善盡美。“美”字有了一種獨立的關照,這就了不得。加上前麵講到的饕餮紋和甲骨文書法,商代在審美意義上已經開拓得比較完整。
總之,在我最看重的審美圖像係列上,商代有資格、有資本作為我們的首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