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課 短暫而豐富的九十年
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 作者:餘秋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餘秋雨:講過了宋朝文化的事,我們又要為元朝拂去塵埃了。這是一個短暫的朝代,曆時八十九年,如果回溯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一起算,也就一百多年。這個朝代,曆來被看成是中原大地被北方鐵蹄踐踏的時代,因此也是一個暗無天日的時代。然而情況真是這樣嗎?
其實,元代還是有不少亮點的。就像黑夜迷路時首先要尋找燈光一樣,我們要想擺脫曆史中的迷失,也隻能抬起頭來尋找亮點。那麽,在我們的心目當中,元朝的亮點和暗點有哪些呢?
呂帆:要說亮點,首先是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後輩建立了一個東到朝鮮半島,西到多瑙河沿岸,北到北冰洋以南,南到我們的南海、台灣地區的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的締造者,自然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而在馬蹄聲起,烽火彌漫的征戰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們,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不到四十萬的軍隊,就滅了四十多個國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個民族,用時下很流行的話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周雙雙:還有就是關於科學技術方麵的亮點,比如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了新曆法,被後人稱為“授時曆”,他還算出了回歸年的時間,也比較科學;還有黃道婆,因為丈夫虐待她離家出走,後來被黎族婦女收留,學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晚年回到自己的家鄉教給了鄉親,發明了一些新的紡織工具。
羅璞:但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是很嚴苛的,把人分為好幾等,最上等的是它的統治階級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就是當時西域各色名目的人;漢族被分為兩個次等,一個叫漢人,另一個叫南人(以前南宋政權統治下的漢人),地位都很低。還有元代雖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蒙古人的軍事殘暴,抵抗元軍進攻比較激烈的一些城池,被攻陷後都被屠城,這在人類史上是非常殘暴的一筆。
餘秋雨:按照我們傳統的曆史教科書,宋元遞嬗之間有一些“必需情節”,例如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當然這是象征性的一環,應該提到,但從更宏觀的世界史觀來看,當時更重要的“特殊情節”倒是發生在合川釣魚城的保衛戰。這場出色的保衛戰是我家先祖餘?將軍定下的方略,因此請允許我多講幾句。這不完全出於私心,因為這場保衛戰既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格局,也改變了蒙古人在元代的統治文化,都屬於大文化範疇。
成吉思汗是1227年在六盤山去世的。按照他的部署,他的部隊先與宋朝聯手滅了金,然後又攻打宋朝。宋朝一敗塗地,卻在現在屬於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組織了一場頑強的抵抗,時間竟長達三十六年。
這場抵抗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曆史。當時,整個蒙古軍的大汗蒙哥正是攻打釣魚城的總指揮,因為攻下了釣魚城就能順利地控製長江流域,南下和東下。與此同時,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繼承了成吉思汗浩浩蕩蕩的西征的步伐。在西征的過程當中,把俄羅斯、伊朗、巴格達、敘利亞、波蘭、匈牙利都給占領了,很快又打到奧地利,逼近威尼斯,馬鞭已經遙指埃及。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大汗蒙哥卻在釣魚城下被飛石擊中身亡。聽到這個消息,正在西征途中一路凱歌的旭烈兀掉轉馬頭東還,準備回來即位。
結果,留下的少量軍隊已經無法取得勝利,而東還的主力又發現即位的並不是旭烈兀,便滯留不前,蒙古帝國由此產生重大分裂,征服世界的宏圖再也無法實現。這一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特別是伊斯蘭文明、歐洲文明和埃及文明,免遭根本性的破壞。
這麽一想,釣魚城三十六年的保衛戰實在是作用巨大,即便放到世界文明史上,也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個過程中,蒙古軍隊本身的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轉型。
釣魚城的受阻和自身的分裂,使蒙古軍隊中一位重要的政治家的文化觀念受到加倍重視,這位政治家就是耶律楚材。
我們不妨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深刻的文化現象。在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上,他看上去很不穩定,是契丹人,遼國的皇家後裔,卻進入了金朝,後來又被蒙古人所吸納。
在遼、金、蒙之間,他兼具身份卻沒有固守。然而,在文化身份上,他卻很堅定,那就是漢文化的癡迷者和弘揚者。他熱愛儒學和佛學,在跟隨成吉思汗的時候就在征途上一路向成吉思汗傳播,漸漸地改變了成吉思汗的思想;在輔佐忽必烈的時候,他更是製定了一係列維護漢文化的政策,並把元代的規章體製盡力挪移到漢文化的核心價值體係之內。因此,這是一個為曆史做出了文化選擇的大人物。他對文化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般文化人。
在這個意義上,我把耶律楚材這個傑出的政治家,看做是頂級文化人。我認為,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後身份,是文化身份。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哪裏來的陌生人》,專寫他的,大家有空可以找來一讀,在那本《尋覓中華》的書裏。
元代在文化思維上的根本性轉型,是一件大事情。接下來,我們才有理由來談一談元代的具體文化現象。首先我要問,在你們心目中,元代最主要的文化現象是什麽?
王安安:元雜劇。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重要劇種,有裏程碑的作用。在元雜劇之前,中國戲劇還沒有成熟。
餘秋雨:對,元雜劇。這是我的早期專業,我在二十幾年前就出版過《中國戲劇史》,專門論述過元雜劇,我今天不能多講了,因為一講就有可能陷進去。但是還需要從最粗淺的大輪廓上說幾句。
中華文化在具體的藝術項目上,產生得都比較完備,奇怪的是獨獨戲劇晚熟。早在兩千多年之前,與我們並駕齊驅的古印度和古希臘都有過了輝煌的戲劇呈現,而且都已一一衰亡,但可憐我們中國,屈原沒有看過戲,陶淵明沒有看過戲,連李白、杜甫也沒有看過戲。中國的戲劇姍姍來遲,原因很複雜,我在《中國戲劇史》中專門作過詳細分析。
到了元代,我們卻終於擁有了它,而且擁有得非常富足。原因之一,是作為統治者的蒙古人多數還難於閱讀漢文化的多種典籍,因此舞台演出大為興盛;原因之二,儒家文化並不提倡戲劇扮演,而元代的建立衝破了這種規範;原因之三,元朝建立後曾一度廢止科舉製度,使一批文人不知何去何從,便進入民間娛樂場所從事創作,這使關漢卿、王實甫、紀君祥、馬致遠等優秀劇作家大批湧現。這一下,中國文化在戲劇上的一筆欠債不僅還清了,而且是加倍地償還了。
戲劇的事,我隻能說到這裏了。接下來我還想問一句:除元雜劇之外,你們還知道元代的其他藝術創造嗎?
王牧笛:那幅有名的《富春山居圖》應該也是元代的吧?
餘秋雨:對,元代。但在講這幅畫之前,還應該介紹一下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國繪畫在唐以前更多是人物畫。在唐以後,山水畫開始發展,但是一開始是比較寫實的。這個寫實不是西方式的寫實,而是中國式的寫實,後來便越來越像寫意。到了元代,在一個叫黃公望的人手裏,山水畫終於成為中國畫的各科之首,成了主流。這種山水畫也就是文人畫,從此入主畫壇,黃公望也正式成為中國畫裏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就是你所說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帶的景色,為了感受畫中意境,我曾經專門到那一帶遊曆。前年一位台灣企業家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個名為“富春山居”的休閑度假村,整個意象便取自於那幅畫。
說到《富春山居圖》,我不能不提一下它在後世遊蕩的坎坷命運。因為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傳承的某種神秘性、偶然性和悲劇性。在黃公望身後,這幅畫先被一位畫家收藏,多少年後又落到了董其昌的手裏。再經過多少年以後,又落到了江蘇宜興一個姓吳的人家。姓吳的收藏家太喜歡這幅畫了,以至於他臨死的時候要求用這幅畫來殉葬,其實也就是在靈堂焚毀。正當家人把《富春山居圖》投進火盆的時候,他的侄子來了,一把搶出了《富春山居圖》。他覺得老人家已在彌留之際,什麽也看不清了,那就換另外一卷畫去殉葬吧。可惜搶出來的畫卷中間一條已經被燒,於是這卷畫就一分為二變成了一長一短的兩幅畫。
一百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圖》,是長的那半幅,一看之下非常興奮,題了兩百多個字,說這幅畫如何如何好。過不多久,乾隆得到一幅幾乎同樣的畫,其實這後到的一幅是真品,而先到的那一幅是贗品。但是乾隆搞不清,他身邊的官員也搞不清,乾隆就又寫題跋,說這幅畫可以亂真,也不容易,於是兩幅畫就一起在宮裏藏著了。而短的那半幅也經曆了複雜的流浪命運,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了上海的收藏家吳湖帆手裏。有一次吳湖帆在上海的南京路理發,剛理到一半,一個文物商人找到了他,拿出一件東西給他看,吳湖帆一眼就看出那就是短的那半截《富春山居圖》,他連發都沒理完,就衝回到嵩山路的家裏拿錢,買了下來。這小半截畫就這樣被吳湖帆先生收藏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浙江博物館收購。藏在清宮裏的那半幅,在內戰後期被運去台灣,現藏於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你看,一幅被火燒過的《富春山居圖》,一半在台灣,一半在浙江。這件事,仔細一想很有重量,至少說明了中國人在兵荒馬亂中對文化的虔誠。
這些年我和一些朋友都在努力促成一件事,就是讓這兩幅畫能夠在同一個地方一起展出。我們等待著這種可能。
其實,元代還是有不少亮點的。就像黑夜迷路時首先要尋找燈光一樣,我們要想擺脫曆史中的迷失,也隻能抬起頭來尋找亮點。那麽,在我們的心目當中,元朝的亮點和暗點有哪些呢?
呂帆:要說亮點,首先是成吉思汗。他和他的後輩建立了一個東到朝鮮半島,西到多瑙河沿岸,北到北冰洋以南,南到我們的南海、台灣地區的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的締造者,自然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而在馬蹄聲起,烽火彌漫的征戰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們,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不到四十萬的軍隊,就滅了四十多個國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個民族,用時下很流行的話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周雙雙:還有就是關於科學技術方麵的亮點,比如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了新曆法,被後人稱為“授時曆”,他還算出了回歸年的時間,也比較科學;還有黃道婆,因為丈夫虐待她離家出走,後來被黎族婦女收留,學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晚年回到自己的家鄉教給了鄉親,發明了一些新的紡織工具。
羅璞:但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是很嚴苛的,把人分為好幾等,最上等的是它的統治階級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就是當時西域各色名目的人;漢族被分為兩個次等,一個叫漢人,另一個叫南人(以前南宋政權統治下的漢人),地位都很低。還有元代雖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蒙古人的軍事殘暴,抵抗元軍進攻比較激烈的一些城池,被攻陷後都被屠城,這在人類史上是非常殘暴的一筆。
餘秋雨:按照我們傳統的曆史教科書,宋元遞嬗之間有一些“必需情節”,例如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當然這是象征性的一環,應該提到,但從更宏觀的世界史觀來看,當時更重要的“特殊情節”倒是發生在合川釣魚城的保衛戰。這場出色的保衛戰是我家先祖餘?將軍定下的方略,因此請允許我多講幾句。這不完全出於私心,因為這場保衛戰既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格局,也改變了蒙古人在元代的統治文化,都屬於大文化範疇。
成吉思汗是1227年在六盤山去世的。按照他的部署,他的部隊先與宋朝聯手滅了金,然後又攻打宋朝。宋朝一敗塗地,卻在現在屬於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組織了一場頑強的抵抗,時間竟長達三十六年。
這場抵抗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曆史。當時,整個蒙古軍的大汗蒙哥正是攻打釣魚城的總指揮,因為攻下了釣魚城就能順利地控製長江流域,南下和東下。與此同時,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繼承了成吉思汗浩浩蕩蕩的西征的步伐。在西征的過程當中,把俄羅斯、伊朗、巴格達、敘利亞、波蘭、匈牙利都給占領了,很快又打到奧地利,逼近威尼斯,馬鞭已經遙指埃及。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大汗蒙哥卻在釣魚城下被飛石擊中身亡。聽到這個消息,正在西征途中一路凱歌的旭烈兀掉轉馬頭東還,準備回來即位。
結果,留下的少量軍隊已經無法取得勝利,而東還的主力又發現即位的並不是旭烈兀,便滯留不前,蒙古帝國由此產生重大分裂,征服世界的宏圖再也無法實現。這一來,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特別是伊斯蘭文明、歐洲文明和埃及文明,免遭根本性的破壞。
這麽一想,釣魚城三十六年的保衛戰實在是作用巨大,即便放到世界文明史上,也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個過程中,蒙古軍隊本身的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轉型。
釣魚城的受阻和自身的分裂,使蒙古軍隊中一位重要的政治家的文化觀念受到加倍重視,這位政治家就是耶律楚材。
我們不妨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深刻的文化現象。在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上,他看上去很不穩定,是契丹人,遼國的皇家後裔,卻進入了金朝,後來又被蒙古人所吸納。
在遼、金、蒙之間,他兼具身份卻沒有固守。然而,在文化身份上,他卻很堅定,那就是漢文化的癡迷者和弘揚者。他熱愛儒學和佛學,在跟隨成吉思汗的時候就在征途上一路向成吉思汗傳播,漸漸地改變了成吉思汗的思想;在輔佐忽必烈的時候,他更是製定了一係列維護漢文化的政策,並把元代的規章體製盡力挪移到漢文化的核心價值體係之內。因此,這是一個為曆史做出了文化選擇的大人物。他對文化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般文化人。
在這個意義上,我把耶律楚材這個傑出的政治家,看做是頂級文化人。我認為,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後身份,是文化身份。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哪裏來的陌生人》,專寫他的,大家有空可以找來一讀,在那本《尋覓中華》的書裏。
元代在文化思維上的根本性轉型,是一件大事情。接下來,我們才有理由來談一談元代的具體文化現象。首先我要問,在你們心目中,元代最主要的文化現象是什麽?
王安安:元雜劇。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重要劇種,有裏程碑的作用。在元雜劇之前,中國戲劇還沒有成熟。
餘秋雨:對,元雜劇。這是我的早期專業,我在二十幾年前就出版過《中國戲劇史》,專門論述過元雜劇,我今天不能多講了,因為一講就有可能陷進去。但是還需要從最粗淺的大輪廓上說幾句。
中華文化在具體的藝術項目上,產生得都比較完備,奇怪的是獨獨戲劇晚熟。早在兩千多年之前,與我們並駕齊驅的古印度和古希臘都有過了輝煌的戲劇呈現,而且都已一一衰亡,但可憐我們中國,屈原沒有看過戲,陶淵明沒有看過戲,連李白、杜甫也沒有看過戲。中國的戲劇姍姍來遲,原因很複雜,我在《中國戲劇史》中專門作過詳細分析。
到了元代,我們卻終於擁有了它,而且擁有得非常富足。原因之一,是作為統治者的蒙古人多數還難於閱讀漢文化的多種典籍,因此舞台演出大為興盛;原因之二,儒家文化並不提倡戲劇扮演,而元代的建立衝破了這種規範;原因之三,元朝建立後曾一度廢止科舉製度,使一批文人不知何去何從,便進入民間娛樂場所從事創作,這使關漢卿、王實甫、紀君祥、馬致遠等優秀劇作家大批湧現。這一下,中國文化在戲劇上的一筆欠債不僅還清了,而且是加倍地償還了。
戲劇的事,我隻能說到這裏了。接下來我還想問一句:除元雜劇之外,你們還知道元代的其他藝術創造嗎?
王牧笛:那幅有名的《富春山居圖》應該也是元代的吧?
餘秋雨:對,元代。但在講這幅畫之前,還應該介紹一下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國繪畫在唐以前更多是人物畫。在唐以後,山水畫開始發展,但是一開始是比較寫實的。這個寫實不是西方式的寫實,而是中國式的寫實,後來便越來越像寫意。到了元代,在一個叫黃公望的人手裏,山水畫終於成為中國畫的各科之首,成了主流。這種山水畫也就是文人畫,從此入主畫壇,黃公望也正式成為中國畫裏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就是你所說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一帶的景色,為了感受畫中意境,我曾經專門到那一帶遊曆。前年一位台灣企業家還在那裏建造了一個名為“富春山居”的休閑度假村,整個意象便取自於那幅畫。
說到《富春山居圖》,我不能不提一下它在後世遊蕩的坎坷命運。因為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傳承的某種神秘性、偶然性和悲劇性。在黃公望身後,這幅畫先被一位畫家收藏,多少年後又落到了董其昌的手裏。再經過多少年以後,又落到了江蘇宜興一個姓吳的人家。姓吳的收藏家太喜歡這幅畫了,以至於他臨死的時候要求用這幅畫來殉葬,其實也就是在靈堂焚毀。正當家人把《富春山居圖》投進火盆的時候,他的侄子來了,一把搶出了《富春山居圖》。他覺得老人家已在彌留之際,什麽也看不清了,那就換另外一卷畫去殉葬吧。可惜搶出來的畫卷中間一條已經被燒,於是這卷畫就一分為二變成了一長一短的兩幅畫。
一百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圖》,是長的那半幅,一看之下非常興奮,題了兩百多個字,說這幅畫如何如何好。過不多久,乾隆得到一幅幾乎同樣的畫,其實這後到的一幅是真品,而先到的那一幅是贗品。但是乾隆搞不清,他身邊的官員也搞不清,乾隆就又寫題跋,說這幅畫可以亂真,也不容易,於是兩幅畫就一起在宮裏藏著了。而短的那半幅也經曆了複雜的流浪命運,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了上海的收藏家吳湖帆手裏。有一次吳湖帆在上海的南京路理發,剛理到一半,一個文物商人找到了他,拿出一件東西給他看,吳湖帆一眼就看出那就是短的那半截《富春山居圖》,他連發都沒理完,就衝回到嵩山路的家裏拿錢,買了下來。這小半截畫就這樣被吳湖帆先生收藏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浙江博物館收購。藏在清宮裏的那半幅,在內戰後期被運去台灣,現藏於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你看,一幅被火燒過的《富春山居圖》,一半在台灣,一半在浙江。這件事,仔細一想很有重量,至少說明了中國人在兵荒馬亂中對文化的虔誠。
這些年我和一些朋友都在努力促成一件事,就是讓這兩幅畫能夠在同一個地方一起展出。我們等待著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