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複述三十多年前一篇小說的情節。
這篇小說當時是在一本“地下雜誌”上刊登的,沒有公開發表,我也是聽來的,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影響似乎不小,題目好像是“在公園的長椅上”。
寫的是一個國民黨人和一個共產黨人的大半輩子爭鬥。兩人都是情報人員,一九四九年之前,那個國民黨人追緝那個共產黨人,一次次差點得手,一次次巧妙逃遁;一九四九年之後,事情倒過來了,變成那個共產黨人追緝那個國民黨人,仍然是一次次差點得手,一次次巧妙逃遁,但畢竟棋高一招,國民黨人進入了共產黨人的監獄。誰知“文革”一來,全盤皆亂,那個共產黨人被造反派打倒,與老對手關進了同一間牢房。大半輩子的對手,相互盡知底細,連彼此家境也如數家珍,年年月月的監獄生活使他們成了好友。
“文革”結束,兩人均獲釋放。政治結論和司法判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已經誰也離不開誰,天天在一個公園的長椅上閑坐。
更重要的是,這一對互相追緝了大半輩子的男人,都已經非常衰老。終於有一天,一位老人隻能由孫兒扶著來公園了。另一位本來也已感到了獨行不便,看到對方帶來了孫兒,第二天也就由孫女扶著來了。
雙方的孫兒、孫女正當年華,趁著祖父談話,便在附近一個亭子中閑聊開了。他們說得很投機,坐得越來越近。兩位祖父抬頭看去,不禁都在心中暗笑:“我們用漫長的半輩子才坐到了一起,他們用短短的半小時就走完了全部路程。”
——這篇小說過於刻意纖巧,但在處處還是“政治掛帥”的時代,提供了一種以人生為歸結的思維。怪不得,當時的公開雜誌都不敢發表。
這篇小說當時是在一本“地下雜誌”上刊登的,沒有公開發表,我也是聽來的,不知道作者是誰。但影響似乎不小,題目好像是“在公園的長椅上”。
寫的是一個國民黨人和一個共產黨人的大半輩子爭鬥。兩人都是情報人員,一九四九年之前,那個國民黨人追緝那個共產黨人,一次次差點得手,一次次巧妙逃遁;一九四九年之後,事情倒過來了,變成那個共產黨人追緝那個國民黨人,仍然是一次次差點得手,一次次巧妙逃遁,但畢竟棋高一招,國民黨人進入了共產黨人的監獄。誰知“文革”一來,全盤皆亂,那個共產黨人被造反派打倒,與老對手關進了同一間牢房。大半輩子的對手,相互盡知底細,連彼此家境也如數家珍,年年月月的監獄生活使他們成了好友。
“文革”結束,兩人均獲釋放。政治結論和司法判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已經誰也離不開誰,天天在一個公園的長椅上閑坐。
更重要的是,這一對互相追緝了大半輩子的男人,都已經非常衰老。終於有一天,一位老人隻能由孫兒扶著來公園了。另一位本來也已感到了獨行不便,看到對方帶來了孫兒,第二天也就由孫女扶著來了。
雙方的孫兒、孫女正當年華,趁著祖父談話,便在附近一個亭子中閑聊開了。他們說得很投機,坐得越來越近。兩位祖父抬頭看去,不禁都在心中暗笑:“我們用漫長的半輩子才坐到了一起,他們用短短的半小時就走完了全部路程。”
——這篇小說過於刻意纖巧,但在處處還是“政治掛帥”的時代,提供了一種以人生為歸結的思維。怪不得,當時的公開雜誌都不敢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