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一</h2>
世界上的幾個大文明,就像我們可以想象的那些大人物,身份越高、年歲越長,越不容易放下身段來互相學習和切磋。大家都威風凜凜地站立著,雖然心裏很在乎對方,卻不願意在眉眼間流露出希望親近的表情,反而超常地敏感著對方是不是尊重自己。結果,很多隔閡千年未化,大量衝突無由而起,甚至爆發一次次彼此都宣稱是“捍衛尊嚴”的血腥大戰。
文明本是對野蠻的擺脫,為什麽文明自己的曆史卻又回到了野蠻?這真不知道讓人說什麽才好。
但是,世界上也有一個地方,居然讓世界上幾個最大的文明相遇了,交流了,甚至局部地融合了。
這個地方,在中國古代叫“西域”,大致是指現在的甘肅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全部。不管是近一點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還是遠一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文明,都出現在這個地方。當然,更不必說中國自己的中華文明了。
這麽一些大文明為什麽都會到這裏來匯合和交流?
原因是,這裏離那些大文明的政治中心都比較遙遠,到處是荒原和沙漠,要讓大規模的軍團來長途跋涉,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但是,如果要讓一支支商隊依賴著駱駝慢慢穿越,則就成了每一個文明都企盼的好事了,因此便有了絲綢之路。商貿之間也會產生惡性競爭,幸好,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還有不少宗教人士,讓這片遼闊的土地獲得了精神安頓。宗教和宗教之間也會產生嚴重糾紛,幸好,這兒的宗教以佛教為主,而佛教是唯一沒有引發過宗教戰爭的世界性宗教。
於是,這片看似荒昧的土地,不經意間擁有了蓬勃的文明生態:以絲綢之路為經絡的物質文明,加上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精神文明。這樣的文明生態雖然還無法阻止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卻意味著各個大文明之間的重大討伐不可能在這裏發生。
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區域內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往往是為了爭奪一個佛教大師。這樣的戰爭規模大不起來,被爭奪的佛教大師說一聲“別打了,我跟你走吧”,事情也就了結了。
我非常喜歡這些地方,隻要有機會總會過去,站在沙漠之中,傾聽著一兩千年前的馬蹄駝鈴,遙望著早已遠去的袈裟背影。我想,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於它的中心地區也一定會逐漸僵化;隻有到了這樣的邊遠地帶,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霸道,彼此之間相見而歡,這才叫人類文明的敞亮地帶。
在這個敞亮地帶,有一些著名的路線,沿著路線又有一些著名的重鎮,其中一個就是敦煌。
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傳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場所,卻不在裏邊雕塑和描繪佛像,要表現也隻用象征物來替代,用得比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後來到了犍陀羅時期,受到亞曆山大大帝東征時帶來的希臘雕塑家們的影響,開始開鑿佛像石窟。因此,人們往往可以從那裏發現希臘雕塑的明顯痕跡。
你看,僅僅是佛像石窟,就已經把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包羅在裏邊了。這些石窟大多處於荒山野嶺之間,遠遠看去很不起眼,哪裏知道裏麵所蘊藏的,卻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精彩。
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主體的中華文明。佛教從印度一進入中國,立即明白這是一個需要用通俗、形象的方式來講故事的國度,因此在石窟造像藝術中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結果,以人類的幾大文明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裏深刻而又通俗地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也苦澀著,犧牲著。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曆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曆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
世界上的幾個大文明,就像我們可以想象的那些大人物,身份越高、年歲越長,越不容易放下身段來互相學習和切磋。大家都威風凜凜地站立著,雖然心裏很在乎對方,卻不願意在眉眼間流露出希望親近的表情,反而超常地敏感著對方是不是尊重自己。結果,很多隔閡千年未化,大量衝突無由而起,甚至爆發一次次彼此都宣稱是“捍衛尊嚴”的血腥大戰。
文明本是對野蠻的擺脫,為什麽文明自己的曆史卻又回到了野蠻?這真不知道讓人說什麽才好。
但是,世界上也有一個地方,居然讓世界上幾個最大的文明相遇了,交流了,甚至局部地融合了。
這個地方,在中國古代叫“西域”,大致是指現在的甘肅西部、青海北部、新疆全部。不管是近一點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還是遠一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文明,都出現在這個地方。當然,更不必說中國自己的中華文明了。
這麽一些大文明為什麽都會到這裏來匯合和交流?
原因是,這裏離那些大文明的政治中心都比較遙遠,到處是荒原和沙漠,要讓大規模的軍團來長途跋涉,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但是,如果要讓一支支商隊依賴著駱駝慢慢穿越,則就成了每一個文明都企盼的好事了,因此便有了絲綢之路。商貿之間也會產生惡性競爭,幸好,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還有不少宗教人士,讓這片遼闊的土地獲得了精神安頓。宗教和宗教之間也會產生嚴重糾紛,幸好,這兒的宗教以佛教為主,而佛教是唯一沒有引發過宗教戰爭的世界性宗教。
於是,這片看似荒昧的土地,不經意間擁有了蓬勃的文明生態:以絲綢之路為經絡的物質文明,加上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精神文明。這樣的文明生態雖然還無法阻止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卻意味著各個大文明之間的重大討伐不可能在這裏發生。
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區域內各個小邦國之間的征戰,往往是為了爭奪一個佛教大師。這樣的戰爭規模大不起來,被爭奪的佛教大師說一聲“別打了,我跟你走吧”,事情也就了結了。
我非常喜歡這些地方,隻要有機會總會過去,站在沙漠之中,傾聽著一兩千年前的馬蹄駝鈴,遙望著早已遠去的袈裟背影。我想,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於它的中心地區也一定會逐漸僵化;隻有到了這樣的邊遠地帶,任何一種文明都無法霸道,彼此之間相見而歡,這才叫人類文明的敞亮地帶。
在這個敞亮地帶,有一些著名的路線,沿著路線又有一些著名的重鎮,其中一個就是敦煌。
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後來代代有人繼續,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傳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場所,卻不在裏邊雕塑和描繪佛像,要表現也隻用象征物來替代,用得比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後來到了犍陀羅時期,受到亞曆山大大帝東征時帶來的希臘雕塑家們的影響,開始開鑿佛像石窟。因此,人們往往可以從那裏發現希臘雕塑的明顯痕跡。
你看,僅僅是佛像石窟,就已經把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包羅在裏邊了。這些石窟大多處於荒山野嶺之間,遠遠看去很不起眼,哪裏知道裏麵所蘊藏的,卻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精彩。
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主體的中華文明。佛教從印度一進入中國,立即明白這是一個需要用通俗、形象的方式來講故事的國度,因此在石窟造像藝術中又融入了越來越濃重的中華世俗文明。結果,以人類的幾大文明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裏深刻而又通俗地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也苦澀著,犧牲著。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曆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曆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