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方崛起 九頭鳥
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穆公去世前五年,楚成王也死了。
楚成王死不瞑目。
成王是楚國的第三個王。之前,有他的祖父武王,以及父親文王。楚國的基業,就是他們祖孫三代創下的。至於成王本人,在位四十六年,親眼看著齊桓和晉文相繼稱霸,宋襄和秦穆躍躍欲試,自己也當仁不讓地積極參與。召陵之盟,與齊桓公分庭抗禮的是他;城濮之戰,與晉文公一決雌雄的也是他;綁架宋襄公,又在第二年把宋軍打得滿地找牙的,還是他。春秋前期的爭霸,處處都有他的痕跡和影子。
然而英雄一世的楚成王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竟會死在自己的親兒子手上。
成王的兒子叫商臣。
商臣本是成王的太子。可惜成王跟許多有為或無為的君主一樣,好色。妻妾成群又愛屋及烏的結果,往往是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立儲以喜。何況楚國原本就有傳統,喜歡立年輕力壯的公子為君。這跟他們一貫好戰好鬥,專一與諸夏作對有關。年老力衰的君主,是領導不了這個尚武霸蠻之邦的。
於是,魯文公元年(前626),楚成王決定廢掉商臣,另立姬妾之子為儲。這個消息後來得到了證實,商臣便去求教於自己的師傅潘崇。
潘崇問:讓位服軟,做得到嗎?
商臣說:做不到。
潘崇又問:流亡國外,做得到嗎?
商臣又說:做不到。
潘崇再問:那麽,幹一件大事,做得到嗎?
商臣說:做得到。
這就是隻有蠻夷才說得出的話了。宮廷政變,搶班奪權,諸夏的公子們也會做,但不會這麽講。隻有楚人毫無顧忌。他們的身上流著蠻夷的血,根本就不把君臣父子那一套放在眼裏,也不認為大逆不道是多麽嚴重的罪名。
十月,主意已定的商臣帶兵包圍了王宮,逼楚成王自殺。成王提出吃了熊掌再死,也不被批準。成王無奈,隻好自縊。但他吊死以後卻不肯閉眼睛,因為拿不準這些不肖子孫會給自己上一個什麽樣的諡號。
諡號是最後的麵子,死了也得要。
這事在葬禮之前就討論了,最先定的是“靈”。這是“惡諡”。比如後來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便都是既為君不道,又死於非命。因此成王聽了,便不肯閉眼睛。商臣等人無奈,隻好改諡為“成”,成王這才滿意地升天。
商臣即位,是為穆王。[1]
穆王雖然弑君弑父,要算亂臣賊子,但列祖列宗的基業卻在他手上得以拓展。穆王在位十二年間,滅江(在今河南息縣),滅六(讀如陸,在今安徽六安縣),滅蓼(在今河南固始縣),伐鄭,侵陳,伐麇(讀如君,在今湖北鄖縣),圍巢(在今安徽巢縣),幹得有聲有色。可以說,穆王去世時,是把一個即將成功的霸業,交到了兒子手上。[2]
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
楚莊王聲色犬馬。
沒人告訴我們,莊王即位之初為什麽會這樣。我們隻知道,三年之間,此君不理朝政,不出軍令,一味地驕奢淫逸。大夫伍舉忍無可忍入宮進諫,莊王卻左手抱著鄭姬,右手摟著越女,嬉皮笑臉坐在樂隊中,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
這可真如伍舉所說,有隻鳥待在高高的山上,三年不飛,三年不鳴。
請問這是什麽鳥?
九頭鳥。
是啊!按照莊王的說法,這隻鳥“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如此以靜製動蓄勢而發,豈非生命力、創造力和破壞力都極強的九頭神鳥?[3]
實際上莊王心裏很清楚,楚人的精神是“霸蠻”,楚人的心氣是“不服周”,楚人的傳統是“我蠻夷也”,而楚君的使命則是開疆辟土,抗衡華夏,圖謀中原。這是一個艱難的曆程,必須付出畢生的精力。看來,他是想在大幹一場之前先玩個夠,然後收心。
收心之後的莊王果然一鳴驚人。頭一年,他就聯合秦國和巴國滅了庸(在今湖北竹山縣)。三年後,又聯合鄭國侵陳侵宋,後來更命令鄭國痛打背楚降晉的宋國。可見這時鄭國已經變成楚的小弟,晉國則由於靈公被殺國內動亂,幾乎無暇多顧。於是莊王一路凱歌,把隊伍開到了周王室的眼皮底下,聲稱要在王畿之內搞軍事演習。
楚莊王耀武揚威。
此時的天子已不是襄王,也沒有齊桓和晉文這樣的華夏霸主來護駕。外強中幹的周定王擺不起架子,隻好放下身段派王孫滿去勞軍。楚莊王則誌得意滿,竟向天子的代表王孫滿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來。
夏時期青銅器,山西太原許坦村出土。
商時期青銅器,湖南寧鄉縣黃村寨子山出土。
西周時期青銅器,河南洛陽出土。
鼎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夏朝時青銅鼎的種類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西周青銅鼎種類更加豐富。鼎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製活動緊密相關。
這實在是一件嚴重的事情。
我們知道,九鼎傳為夏禹所鑄,使用的青銅則來自天下九州,象征著夏對各部落國家和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後來夏桀失德,九鼎遷商;殷紂失德,九鼎遷周。鼎之所在,即權力中心所在。楚莊問鼎,什麽意思?
王孫滿不能不義正詞嚴。
決心捍衛王室尊嚴的王孫滿告訴楚莊王:政權的合法性在德不在鼎,上天是視德授權的。現在周德雖衰,卻天命未改。鼎的大小輕重,還是不問為好。
楚莊王聽了,一言不發,收兵回國。[4]
其實莊王心知肚明。什麽“在德不在鼎”雲雲,全是扯淡。權力的獲得,霸業的完成,不在鼎,也不在德,在力。他現在,不過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旦兵強馬壯戰無不勝,稱霸就是遲早的事,沒準還會奪了天下。
[1]事見《左傳·文公元年》。
[2]楚穆王滅江,在魯文公四年(前623);滅六,滅蓼,在魯文公五年(前622);伐鄭,侵陳,在魯文公九年(前618);伐麇,在魯文公十一年(前616);圍巢,在魯文公十二年(前615)。
[3]請參看《史記·楚世家》。
[4]事見《左傳·宣公三年》。
楚成王死不瞑目。
成王是楚國的第三個王。之前,有他的祖父武王,以及父親文王。楚國的基業,就是他們祖孫三代創下的。至於成王本人,在位四十六年,親眼看著齊桓和晉文相繼稱霸,宋襄和秦穆躍躍欲試,自己也當仁不讓地積極參與。召陵之盟,與齊桓公分庭抗禮的是他;城濮之戰,與晉文公一決雌雄的也是他;綁架宋襄公,又在第二年把宋軍打得滿地找牙的,還是他。春秋前期的爭霸,處處都有他的痕跡和影子。
然而英雄一世的楚成王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竟會死在自己的親兒子手上。
成王的兒子叫商臣。
商臣本是成王的太子。可惜成王跟許多有為或無為的君主一樣,好色。妻妾成群又愛屋及烏的結果,往往是廢嫡立庶,廢長立幼,立儲以喜。何況楚國原本就有傳統,喜歡立年輕力壯的公子為君。這跟他們一貫好戰好鬥,專一與諸夏作對有關。年老力衰的君主,是領導不了這個尚武霸蠻之邦的。
於是,魯文公元年(前626),楚成王決定廢掉商臣,另立姬妾之子為儲。這個消息後來得到了證實,商臣便去求教於自己的師傅潘崇。
潘崇問:讓位服軟,做得到嗎?
商臣說:做不到。
潘崇又問:流亡國外,做得到嗎?
商臣又說:做不到。
潘崇再問:那麽,幹一件大事,做得到嗎?
商臣說:做得到。
這就是隻有蠻夷才說得出的話了。宮廷政變,搶班奪權,諸夏的公子們也會做,但不會這麽講。隻有楚人毫無顧忌。他們的身上流著蠻夷的血,根本就不把君臣父子那一套放在眼裏,也不認為大逆不道是多麽嚴重的罪名。
十月,主意已定的商臣帶兵包圍了王宮,逼楚成王自殺。成王提出吃了熊掌再死,也不被批準。成王無奈,隻好自縊。但他吊死以後卻不肯閉眼睛,因為拿不準這些不肖子孫會給自己上一個什麽樣的諡號。
諡號是最後的麵子,死了也得要。
這事在葬禮之前就討論了,最先定的是“靈”。這是“惡諡”。比如後來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便都是既為君不道,又死於非命。因此成王聽了,便不肯閉眼睛。商臣等人無奈,隻好改諡為“成”,成王這才滿意地升天。
商臣即位,是為穆王。[1]
穆王雖然弑君弑父,要算亂臣賊子,但列祖列宗的基業卻在他手上得以拓展。穆王在位十二年間,滅江(在今河南息縣),滅六(讀如陸,在今安徽六安縣),滅蓼(在今河南固始縣),伐鄭,侵陳,伐麇(讀如君,在今湖北鄖縣),圍巢(在今安徽巢縣),幹得有聲有色。可以說,穆王去世時,是把一個即將成功的霸業,交到了兒子手上。[2]
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
楚莊王聲色犬馬。
沒人告訴我們,莊王即位之初為什麽會這樣。我們隻知道,三年之間,此君不理朝政,不出軍令,一味地驕奢淫逸。大夫伍舉忍無可忍入宮進諫,莊王卻左手抱著鄭姬,右手摟著越女,嬉皮笑臉坐在樂隊中,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
這可真如伍舉所說,有隻鳥待在高高的山上,三年不飛,三年不鳴。
請問這是什麽鳥?
九頭鳥。
是啊!按照莊王的說法,這隻鳥“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如此以靜製動蓄勢而發,豈非生命力、創造力和破壞力都極強的九頭神鳥?[3]
實際上莊王心裏很清楚,楚人的精神是“霸蠻”,楚人的心氣是“不服周”,楚人的傳統是“我蠻夷也”,而楚君的使命則是開疆辟土,抗衡華夏,圖謀中原。這是一個艱難的曆程,必須付出畢生的精力。看來,他是想在大幹一場之前先玩個夠,然後收心。
收心之後的莊王果然一鳴驚人。頭一年,他就聯合秦國和巴國滅了庸(在今湖北竹山縣)。三年後,又聯合鄭國侵陳侵宋,後來更命令鄭國痛打背楚降晉的宋國。可見這時鄭國已經變成楚的小弟,晉國則由於靈公被殺國內動亂,幾乎無暇多顧。於是莊王一路凱歌,把隊伍開到了周王室的眼皮底下,聲稱要在王畿之內搞軍事演習。
楚莊王耀武揚威。
此時的天子已不是襄王,也沒有齊桓和晉文這樣的華夏霸主來護駕。外強中幹的周定王擺不起架子,隻好放下身段派王孫滿去勞軍。楚莊王則誌得意滿,竟向天子的代表王孫滿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來。
夏時期青銅器,山西太原許坦村出土。
商時期青銅器,湖南寧鄉縣黃村寨子山出土。
西周時期青銅器,河南洛陽出土。
鼎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夏朝時青銅鼎的種類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西周青銅鼎種類更加豐富。鼎的製作和贈與也與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製活動緊密相關。
這實在是一件嚴重的事情。
我們知道,九鼎傳為夏禹所鑄,使用的青銅則來自天下九州,象征著夏對各部落國家和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後來夏桀失德,九鼎遷商;殷紂失德,九鼎遷周。鼎之所在,即權力中心所在。楚莊問鼎,什麽意思?
王孫滿不能不義正詞嚴。
決心捍衛王室尊嚴的王孫滿告訴楚莊王:政權的合法性在德不在鼎,上天是視德授權的。現在周德雖衰,卻天命未改。鼎的大小輕重,還是不問為好。
楚莊王聽了,一言不發,收兵回國。[4]
其實莊王心知肚明。什麽“在德不在鼎”雲雲,全是扯淡。權力的獲得,霸業的完成,不在鼎,也不在德,在力。他現在,不過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旦兵強馬壯戰無不勝,稱霸就是遲早的事,沒準還會奪了天下。
[1]事見《左傳·文公元年》。
[2]楚穆王滅江,在魯文公四年(前623);滅六,滅蓼,在魯文公五年(前622);伐鄭,侵陳,在魯文公九年(前618);伐麇,在魯文公十一年(前616);圍巢,在魯文公十二年(前615)。
[3]請參看《史記·楚世家》。
[4]事見《左傳·宣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