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刺客 複仇者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誌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襄子又看了豫讓一眼,然後長歎一聲說:好吧,拔出你的劍來![1]
豫讓就把劍拔出來了。
這是他第二次行刺。
為這一天,他吃盡苦頭。
豫讓要殺的這個人名叫趙毋恤,是當時晉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死後諡為襄子。周代,天子、諸侯、大夫死後,都要給一個蓋棺論定的稱呼,叫諡號。天子的叫某王,如周成王、周康王。諸侯的叫某公,如晉靈公、晉出公。大夫的叫某子,如趙簡子、趙襄子。
豫讓行刺趙襄子時,春秋已經結束,戰國尚未開始。晉國國君的大權,包括土地、人民、資源和財產,早已旁落到了六個氏室手中。氏室,就是大夫的家族。天子的家族叫王室,諸侯的叫公室,大夫的叫氏室。把持晉國大權的氏室,是趙、範、中行(讀如杭)、知(智)、魏、韓六家。[2]
知氏的家君叫智伯,正如晉國國君叫晉侯。[3]
豫讓是智伯的手下。
公元前453年,智伯死了,他死在六大氏室的爭權奪利中。起先,是智伯聯合趙、魏、韓三家滅了範氏和中行氏。然後,是趙襄子、韓康子和魏桓子聯合起來滅了智伯。趙襄子為了解恨,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
也有人說,做成了夜壺。[4]
殺人不過頭點地,士可殺不可辱。襄子的快意恩仇,對於豫讓來說就是必雪之恥。
豫讓決心複仇。
複仇之路坎坷曲折,艱難而漫長。
其實,知氏兵敗之後,豫讓原本是逃進了山裏的。但為了智伯,他又改姓更名,潛入晉陽(今山西太原),假扮成服勞役的犯人,到宮裏去粉刷廁所。抹牆的抹子裏暗藏著尖刀。隻要趙襄子現身,就一刀刺將過去。
可惜“天不滅趙”。正要走向廁所的襄子忽然心中一動,兩道鷹隼般的目光也立即射向豫讓。
豫讓束手就擒。
而且他供認不諱,公開承認“就是要為智伯報仇”。
衛士們圍過去拔出了刀,趙襄子卻揮手下令放人。他說,這是一個義士啊!智伯死了,並無後代。他的家臣竟然來替他報仇,難得呀!
據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
然而豫讓並不甘心。
當然,仍以本來麵目招搖過市,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須整容。於是,豫讓拔掉了眉毛和胡子,又在身上塗滿油漆,弄出中毒後的累累瘢痕。為了驗證整容效果,他假扮成乞丐去要飯。走到家門口,連他妻子都認不出來,隻是說:這人的聲音咋那麽像我丈夫呢?豫讓又吞火炭把嗓子弄啞。
如此受盡折磨,終於麵目全非。
麵目全非的豫讓潛伏在趙襄子的必經之路上,準備一搏。趙襄子的車輦也按照原定路線,緩緩過橋而來。但誰都沒想到,拉車的馬突然驚了。
心有靈犀,趙襄子一躍而起──
一定是豫讓,別讓他跑了!
豫讓再次被捕。這一回,他也實在沒有理由被放過。
趙襄子該怎麽辦?
豫讓又該怎麽辦?
[總注]本卷涉及之史實,均請參看《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
[1]豫讓的故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2]關於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各自的起止年代,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並無定論,隻有戰國終於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無異議(請參看李學勤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戰國史與戰國文明》)。本書傾向於采納範文瀾《中國通史》說,即春秋止於公元前481年,戰國始於公元前403年,春秋與戰國之間有78年的空檔,可稱為“春秋戰國之際”。
[3]知氏的知,讀如智。所以知伯也寫作“智伯”。《史記》之《趙世家》為“知伯”;《刺客列傳》作“智伯”。智伯名瑤,諡號“智襄子”。
[4]《韓非子》和《呂氏春秋》持此說。
豫讓就把劍拔出來了。
這是他第二次行刺。
為這一天,他吃盡苦頭。
豫讓要殺的這個人名叫趙毋恤,是當時晉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死後諡為襄子。周代,天子、諸侯、大夫死後,都要給一個蓋棺論定的稱呼,叫諡號。天子的叫某王,如周成王、周康王。諸侯的叫某公,如晉靈公、晉出公。大夫的叫某子,如趙簡子、趙襄子。
豫讓行刺趙襄子時,春秋已經結束,戰國尚未開始。晉國國君的大權,包括土地、人民、資源和財產,早已旁落到了六個氏室手中。氏室,就是大夫的家族。天子的家族叫王室,諸侯的叫公室,大夫的叫氏室。把持晉國大權的氏室,是趙、範、中行(讀如杭)、知(智)、魏、韓六家。[2]
知氏的家君叫智伯,正如晉國國君叫晉侯。[3]
豫讓是智伯的手下。
公元前453年,智伯死了,他死在六大氏室的爭權奪利中。起先,是智伯聯合趙、魏、韓三家滅了範氏和中行氏。然後,是趙襄子、韓康子和魏桓子聯合起來滅了智伯。趙襄子為了解恨,還把智伯的頭蓋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
也有人說,做成了夜壺。[4]
殺人不過頭點地,士可殺不可辱。襄子的快意恩仇,對於豫讓來說就是必雪之恥。
豫讓決心複仇。
複仇之路坎坷曲折,艱難而漫長。
其實,知氏兵敗之後,豫讓原本是逃進了山裏的。但為了智伯,他又改姓更名,潛入晉陽(今山西太原),假扮成服勞役的犯人,到宮裏去粉刷廁所。抹牆的抹子裏暗藏著尖刀。隻要趙襄子現身,就一刀刺將過去。
可惜“天不滅趙”。正要走向廁所的襄子忽然心中一動,兩道鷹隼般的目光也立即射向豫讓。
豫讓束手就擒。
而且他供認不諱,公開承認“就是要為智伯報仇”。
衛士們圍過去拔出了刀,趙襄子卻揮手下令放人。他說,這是一個義士啊!智伯死了,並無後代。他的家臣竟然來替他報仇,難得呀!
據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
然而豫讓並不甘心。
當然,仍以本來麵目招搖過市,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須整容。於是,豫讓拔掉了眉毛和胡子,又在身上塗滿油漆,弄出中毒後的累累瘢痕。為了驗證整容效果,他假扮成乞丐去要飯。走到家門口,連他妻子都認不出來,隻是說:這人的聲音咋那麽像我丈夫呢?豫讓又吞火炭把嗓子弄啞。
如此受盡折磨,終於麵目全非。
麵目全非的豫讓潛伏在趙襄子的必經之路上,準備一搏。趙襄子的車輦也按照原定路線,緩緩過橋而來。但誰都沒想到,拉車的馬突然驚了。
心有靈犀,趙襄子一躍而起──
一定是豫讓,別讓他跑了!
豫讓再次被捕。這一回,他也實在沒有理由被放過。
趙襄子該怎麽辦?
豫讓又該怎麽辦?
[總注]本卷涉及之史實,均請參看《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
[1]豫讓的故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2]關於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各自的起止年代,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並無定論,隻有戰國終於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無異議(請參看李學勤主編《春秋史與春秋文明》、《戰國史與戰國文明》)。本書傾向於采納範文瀾《中國通史》說,即春秋止於公元前481年,戰國始於公元前403年,春秋與戰國之間有78年的空檔,可稱為“春秋戰國之際”。
[3]知氏的知,讀如智。所以知伯也寫作“智伯”。《史記》之《趙世家》為“知伯”;《刺客列傳》作“智伯”。智伯名瑤,諡號“智襄子”。
[4]《韓非子》和《呂氏春秋》持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