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士 難言宋襄公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誌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溫文爾雅紳士風度慈悲為懷的宋襄公,又似乎並不是什麽善類。我們知道,殷商用活人做犧牲品的製度雖然被周人廢除,春秋時期卻仍有一位子爵因此被殺——他被另外幾個國君殺了來祭祀社神。此事在當時,恐怕是遭了惡評的。《左傳》的態度,便明顯地不以為然。[17]
這起血案的主謀,就是宋襄公。
看來,宋襄公也不是什麽“人道主義者”,更非君子。
沒錯,宋襄公是所謂“亡國之餘”,難免念念不忘殷商的傳統。但宋國大夫子魚同樣是殷商的“殘渣餘孽”,卻完全不讚同襄公的做法。這位大夫在襄公執政的十四年間,幾乎一直充當著“反對黨”。曹之盟,宋襄公要殺鄫國國君祭祀社神,他反對;泓之戰,宋襄公堅持所謂“不鼓不成列”,他反對;魯僖公十九年的圍曹,二十二年的伐鄭,他當然也都反對。因為襄公的所作所為,其實都隻有一個動機,那就是稱霸中原。這在子魚看來,無異於癡心妄想。他曾經無奈地說:國君的野心也太大了,小小宋國怎麽承受得了啊![18]
事實證明,子魚是對的。
泓之戰的前一年(前639),宋襄公大會諸侯,希望那些依附楚國的國家改換門庭,奉自己為盟主。楚人雖然肚子裏冷笑,卻也裝模作樣地表示同意。於是到了秋天,襄公便再次大會諸侯,準備紮紮實實過一把老大的癮。
對於這件事,子魚當然也是反對的。反對無效,便建議襄公帶著部隊去。誰知宋襄公的書呆子氣又發作了,或者認為江湖老大更應該像個君子。他說,我們講好了誰都不帶兵的。我提出的規矩,我怎麽能破壞?
結果,宋襄公被楚人俘虜。[19]
這時的襄公,倒是頭腦清醒了。他很清楚,能救宋國的隻有子魚。實際上子魚原本也是可以做宋國國君的。他是襄公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為庶出而不能立為太子。宋桓公病重時,當時還是太子的襄公曾經建議父親傳位於子魚,因為子魚既年長,又仁義。桓公表示認同。子魚聽說,立即飛快地跑開。他說:弟弟能把君位都讓出來,還有比這更仁義的嗎?
襄公這才成為國君。[20]
此刻,做了俘虜的宋襄公便托國於子魚。襄公說:哥呀,快回去鎮守國家吧!這個國家,就是哥哥你的。寡人是因為不聽忠言,才落得這個下場啊!
子魚則說:君上就算不講這話,國家也是臣的。於是立即回國加強戰備。宋國國人也同心同德,準備迎接楚人的進攻。楚人傳話給宋人:不妥協,就殺了你們的國君。宋人則說:抱歉!承蒙列祖列宗保佑,我們有國君了。楚人要挾不成,隻好放了襄公。襄公自由後,就跑到衛國,準備在那裏度過餘生。子魚說,這個國家,臣是為君上鎮守的,君上為什麽不回來呢?便把襄公接回國來。
這個感人的故事,記載在《公羊傳》,司馬遷的《史記》沒有采信,因此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而且回國以後的宋襄公,也並沒有接受教訓,第二年又自不量力地去討伐楚的同盟鄭國,並與楚軍戰於泓水,受傷而死。
但,《公羊傳》的故事如果可靠,那麽襄公和子魚,就堪稱當時最好的君臣和兄弟。
至少,是之一。
這很重要。因為在周代,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君臣都是最重要的關係,君臣之義也是最大的義。在春秋時期,它甚至是不分國別的。因此即便在戰爭中,外邦的臣子見了敵方的君主,也得恪守臣禮,讓他三分。
實際上這個規則也得到了遵守和執行。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的下軍統帥韓厥和新軍副帥郤至,都有機會俘虜楚的同盟國國君鄭成公,但他們都放棄了,因為不能讓一國之君受辱。鄭成公的侍衛長則讓武藝更高強的駕駛員留在車上護駕,自己衝進敵陣,掩護國君撤退,終於戰鬥而死。[21]
這才是周的戰士。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好臣子,是比做一個好戰士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一個好的戰士,首先得是好的人臣。當然,一個好的統帥,也首先得是好的人君。不了解這一點,就看不懂周人的風采和風範。
[17]事見《左傳·僖公十九年》。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9]請參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20]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這起血案的主謀,就是宋襄公。
看來,宋襄公也不是什麽“人道主義者”,更非君子。
沒錯,宋襄公是所謂“亡國之餘”,難免念念不忘殷商的傳統。但宋國大夫子魚同樣是殷商的“殘渣餘孽”,卻完全不讚同襄公的做法。這位大夫在襄公執政的十四年間,幾乎一直充當著“反對黨”。曹之盟,宋襄公要殺鄫國國君祭祀社神,他反對;泓之戰,宋襄公堅持所謂“不鼓不成列”,他反對;魯僖公十九年的圍曹,二十二年的伐鄭,他當然也都反對。因為襄公的所作所為,其實都隻有一個動機,那就是稱霸中原。這在子魚看來,無異於癡心妄想。他曾經無奈地說:國君的野心也太大了,小小宋國怎麽承受得了啊![18]
事實證明,子魚是對的。
泓之戰的前一年(前639),宋襄公大會諸侯,希望那些依附楚國的國家改換門庭,奉自己為盟主。楚人雖然肚子裏冷笑,卻也裝模作樣地表示同意。於是到了秋天,襄公便再次大會諸侯,準備紮紮實實過一把老大的癮。
對於這件事,子魚當然也是反對的。反對無效,便建議襄公帶著部隊去。誰知宋襄公的書呆子氣又發作了,或者認為江湖老大更應該像個君子。他說,我們講好了誰都不帶兵的。我提出的規矩,我怎麽能破壞?
結果,宋襄公被楚人俘虜。[19]
這時的襄公,倒是頭腦清醒了。他很清楚,能救宋國的隻有子魚。實際上子魚原本也是可以做宋國國君的。他是襄公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為庶出而不能立為太子。宋桓公病重時,當時還是太子的襄公曾經建議父親傳位於子魚,因為子魚既年長,又仁義。桓公表示認同。子魚聽說,立即飛快地跑開。他說:弟弟能把君位都讓出來,還有比這更仁義的嗎?
襄公這才成為國君。[20]
此刻,做了俘虜的宋襄公便托國於子魚。襄公說:哥呀,快回去鎮守國家吧!這個國家,就是哥哥你的。寡人是因為不聽忠言,才落得這個下場啊!
子魚則說:君上就算不講這話,國家也是臣的。於是立即回國加強戰備。宋國國人也同心同德,準備迎接楚人的進攻。楚人傳話給宋人:不妥協,就殺了你們的國君。宋人則說:抱歉!承蒙列祖列宗保佑,我們有國君了。楚人要挾不成,隻好放了襄公。襄公自由後,就跑到衛國,準備在那裏度過餘生。子魚說,這個國家,臣是為君上鎮守的,君上為什麽不回來呢?便把襄公接回國來。
這個感人的故事,記載在《公羊傳》,司馬遷的《史記》沒有采信,因此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而且回國以後的宋襄公,也並沒有接受教訓,第二年又自不量力地去討伐楚的同盟鄭國,並與楚軍戰於泓水,受傷而死。
但,《公羊傳》的故事如果可靠,那麽襄公和子魚,就堪稱當時最好的君臣和兄弟。
至少,是之一。
這很重要。因為在周代,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君臣都是最重要的關係,君臣之義也是最大的義。在春秋時期,它甚至是不分國別的。因此即便在戰爭中,外邦的臣子見了敵方的君主,也得恪守臣禮,讓他三分。
實際上這個規則也得到了遵守和執行。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的下軍統帥韓厥和新軍副帥郤至,都有機會俘虜楚的同盟國國君鄭成公,但他們都放棄了,因為不能讓一國之君受辱。鄭成公的侍衛長則讓武藝更高強的駕駛員留在車上護駕,自己衝進敵陣,掩護國君撤退,終於戰鬥而死。[21]
這才是周的戰士。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好臣子,是比做一個好戰士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一個好的戰士,首先得是好的人臣。當然,一個好的統帥,也首先得是好的人君。不了解這一點,就看不懂周人的風采和風範。
[17]事見《左傳·僖公十九年》。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9]請參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20]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