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秦沒死 秦主義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始皇的屍體運到鹹陽時,早已腐臭。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麽長的時間這麽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回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裏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1]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裏,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左圖為秦始皇陵銅車馬,1:1複原實物,技藝精湛。右圖為禦者俑,表現操作銅車馬的兵吏。規模宏大的兵馬俑是大秦帝國的一大遺產,也是秦始皇理想的一種表征。
當然。[12]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製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3]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麽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製。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4]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裏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並別國。也就在前麵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布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並別國的機會。[15]
那麽,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製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製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製的雅典與貴族製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拚。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製度又有什麽關係呢?何況城邦製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6]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隻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7]
曆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麽,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係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製,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麽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隻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凶,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後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麽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8]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隻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曆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隻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隻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家夥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不過我們總算有皇帝了。他被規定為皇天上帝的嫡長子,擁有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的統治權,包括決策權、審批權、立法權、司法權、監督權和裁判權,簡直就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理想也部分地得到了實現。劉邦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半封建的郡國製被廢除,漢帝國全麵實行郡縣製。從此,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再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內戰,又實現了二百年的國內和平。
至於帝國製度,則延續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占據中華文明史大約十分之六的時間。
如此看來,大秦豈非沒死?
是的。一種尚有爭議的說法甚至認為,china其實就是秦,是“秦”這個字的讀音。這雖然無法得到確證,卻比解釋為絲綢和瓷器更具象征意義。事實上在20世紀前,china確實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長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這,又是為什麽呢?
[11]請參看馬兆鋒《英雄時代》。
[12]台灣學者杜維運先生即稱,秦始皇君臣在公元前221年的建樹“背後實具有一種純粹遠大的理想”。見杜維運《中國通史》,台灣三民書局版。
[13]第一點,可由李斯等人的話證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第二點,可由秦始皇的話證明:“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第三點,也可由秦始皇的話證明:“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14]這八十年間,是從城濮之戰到湛阪之戰。詳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15]江,在今河南省正陽縣;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蓼,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蕭,在今安徽省蕭縣;萊,在今山東省黃縣;滑,在今河南省偃師縣;邾即鄒,在今山東省鄒城市;莒,在今山東省莒縣;鄫,在今山東省棗莊市。
[16]請參看顧準《希臘城邦製度》。
[17]請參看顧準《統一的專製帝國、奴隸製、亞細亞生產方式及戰爭》一文,已收入《顧準文集》。
[18]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麽長的時間這麽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回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裏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1]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裏,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左圖為秦始皇陵銅車馬,1:1複原實物,技藝精湛。右圖為禦者俑,表現操作銅車馬的兵吏。規模宏大的兵馬俑是大秦帝國的一大遺產,也是秦始皇理想的一種表征。
當然。[12]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製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3]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麽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製。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4]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裏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並別國。也就在前麵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布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並別國的機會。[15]
那麽,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製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製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製的雅典與貴族製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拚。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製度又有什麽關係呢?何況城邦製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6]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隻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7]
曆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麽,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係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製,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麽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隻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凶,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後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麽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8]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隻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曆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隻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隻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家夥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不過我們總算有皇帝了。他被規定為皇天上帝的嫡長子,擁有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的統治權,包括決策權、審批權、立法權、司法權、監督權和裁判權,簡直就是集天下權力於一身,不折不扣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理想也部分地得到了實現。劉邦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半封建的郡國製被廢除,漢帝國全麵實行郡縣製。從此,一百多年天下太平。再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內戰,又實現了二百年的國內和平。
至於帝國製度,則延續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占據中華文明史大約十分之六的時間。
如此看來,大秦豈非沒死?
是的。一種尚有爭議的說法甚至認為,china其實就是秦,是“秦”這個字的讀音。這雖然無法得到確證,卻比解釋為絲綢和瓷器更具象征意義。事實上在20世紀前,china確實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長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這,又是為什麽呢?
[11]請參看馬兆鋒《英雄時代》。
[12]台灣學者杜維運先生即稱,秦始皇君臣在公元前221年的建樹“背後實具有一種純粹遠大的理想”。見杜維運《中國通史》,台灣三民書局版。
[13]第一點,可由李斯等人的話證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第二點,可由秦始皇的話證明:“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第三點,也可由秦始皇的話證明:“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14]這八十年間,是從城濮之戰到湛阪之戰。詳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15]江,在今河南省正陽縣;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蓼,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蕭,在今安徽省蕭縣;萊,在今山東省黃縣;滑,在今河南省偃師縣;邾即鄒,在今山東省鄒城市;莒,在今山東省莒縣;鄫,在今山東省棗莊市。
[16]請參看顧準《希臘城邦製度》。
[17]請參看顧準《統一的專製帝國、奴隸製、亞細亞生產方式及戰爭》一文,已收入《顧準文集》。
[18]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