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理念 天人合一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性中找不到的,就隻能去向天要。
董仲舒是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向年輕的天子呈交答案的。不過君臣二人似乎是書信來往。漢武帝下詔詢問治國之道,董仲舒則上書提出對策。漢武帝三問,董仲舒三答,開篇就說天人關係,史稱“天人三策”。[3]
五常,就在這裏提了出來。
三綱的概念,則見於《春秋繁露》一書。這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據說,為了撰寫這部巨著,他在書房的窗戶上掛了帷幕,三年都不往園子裏看上一眼。
那麽,董仲舒又如何證明三綱五常?
天人合一。
這倒是耳熟能詳的說法,卻實在需要解釋。
漢語中的天,英語或者翻譯為heaven(上蒼),或者翻譯為nature(自然)。實際上在董仲舒這裏,兩種意思都有,因此應該是nature加heaven。
為什麽這樣說?
因為它有三大特征。
首先,天是終極創造者和最高主宰者。它創造了世間一切事物,也決定著人的命運。比方說,誰當天子,誰坐天下,要不要改朝換代,等等。授予治權就叫天命,更換王朝則叫革命。所有的王朝,都不過奉天承運而已。[4]
誕育萬物並當家做主的,是天。
但,天又不是上帝或安拉那樣無形的神。它甚至就是自然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按照一定規律和規則結構而成的。物質有金木水火土,規律則是陰陽五行,因此天不是信仰的對象,反倒可以研究和琢磨。
什麽是陰陽五行?
陰陽主要是《周易》的概念。按照這種觀點,世界或宇宙的構成、運動和變化,總規律就是陰陽的關係。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有陰陽兩麵,它們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且陰會變成陽,陽會變成陰。
顯然,這是哲學,不是信仰,就像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數與數的和諧”。
五行也一樣。它首先是五種物質或自然現象,同時又是兩種關係,即相生相克。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則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豈非規律?[5]
有物質,有規律,可認識,豈非自然界?
然而這個自然界卻有意誌,有感情。春就是喜,夏就是樂,秋就是怒,冬就是哀。天命和革命,則體現了天的意誌。天甚至還有道德,比如天道行健或厚德載物。[6]
既是自然界,又是有情人,還是主宰者,這就是天的三大特征。而且,這也是當時中國人的共識。
這樣一種存在,不要說西方人,就連現代中國人恐怕也很難理解。明明就是創世主,卻又不是創世神;明明就是自然界,卻又有喜怒哀樂,你說是什麽?
也隻能叫老天爺。
是的,一個好心腸又愛發脾氣的老爺子,卻絕非玉皇大帝或觀音菩薩那樣的人格神。他可能跟上帝或安拉一樣也是無形的,卻又有著堅強的意誌和豐富的感情。
這樣的天,其實就是人。
唯其如此,董仲舒才說“天人一也”。[7]
在董仲舒看來,天與人是同構的。比方說,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小節;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大節;天有五行,人有五髒;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明暗晝夜,人有睜眼閉眼;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豈非同構?[8]
同構則感應。所以,社會和諧,則風調雨順;民怨沸騰,則天崩地裂。因為天與人不但同構,而且相通。生命相通,道德相通,情感也相通。
天人同構,天人感應,天人相通,這就是正宗原裝完整版的“天人合一”。
問題是,這套說辭有什麽意義呢?
以天道說人道。
話,首先是說給統治者聽的。董仲舒對漢武帝說,臣讀《春秋》,最感到驚心動魄的,就是如果君王無道,上天便會先用災害來譴責,再用怪異來警示。倘若冥頑不化、屢教不改,那就要發動革命來進行懲罰了。[9]
漢武帝讀到這裏,恐怕著實嚇了一跳。
好在董仲舒又說,如果君王有道,則會出現祥瑞(鳳凰或麒麟之類),證明當今聖上是堯舜之君。
漢武帝這才鬆了一口氣。
董仲舒這樣說,很可能有一種良苦用心,那就是借用皇天限製皇權。是啊,天子的治權既然來自天命,就不能弄得天怒人怨,知識分子也就有了發言的權利和理由。
這是備受後世讚揚的一點。
可惜董仲舒沒有想到,他用來對付皇帝的,皇帝也可以用來對付臣民。比方說,要除掉某個並無過錯又看不順眼的大臣,便可以使用“天厭之”的名義。
中國的皇帝,可不是狄奧多西。
更何況,要讓皇帝服從天意,就得承認他是天子,並以皇天上帝的名義賦予他崇高地位和絕對權力。
三綱之說應運而生。
需要說明的是,把三綱理解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是白虎觀會議以後的事,董仲舒說的隻是三種關係。隻不過這三種關係最為重要,所以是綱。
那麽,為什麽是三綱,不是四綱或五綱?
因為要以自然說社會。漢儒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無非天、地、人,叫三才。三才對應的當然是三綱。換句話說,君臣就是天道,父子就是地道,夫妻就是人道。
這就叫“天人合一”。
天道有三才,人道就有三綱;天道有五行,人道就有五常。五常是個人品德,三綱是社會倫理。後者高於前者,因此綱為三,常為五,就像三皇五帝,三王五霸。[10]
嗬嗬,中國人的說法,總是三五成群的。
剩下的工作是解釋。
解釋三綱的是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是主宰和支配陰的,陰離開陽則不能存在。所以,臣服從君,子服從父,妻服從夫。這就是“王道之三綱”,而且“可求於天”。[11]
五常則利用五行來解釋:仁為東方之木,義為西方之金,禮為南方之火,智為北方之水,信為居中之土。隻不過,這個解釋是《白虎通》的,不是董仲舒的。[12]
這樣一來,三綱五常就變成了一種“天啟道德”。由於來自天啟,也就具有了類似於天啟宗教的性質。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儒家思想和禮樂教化被稱為“儒教”,並非全無道理。[13]
看來,漢武帝時代的兩位大儒都不再純粹。公孫弘當然是官場老油條,董仲舒則更像一個巫師和道士。而且正是他開創的今文經學派,還把儒術變成了巫術。
那可又是一台好戲。
[3]董仲舒事跡均見《漢書·董仲舒傳》。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稱:“天者,群物之祖也。”
[5]請參看《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6]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7]見《春秋繁露·陰陽義》。
[8]請參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及其他。
[9]見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10]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係采用馮友蘭的說法,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11]見《春秋繁露·基義》。
[12]見《白虎通》卷八。
[13]天啟道德係采用韋政通的說法,請參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係參考田昌五、安作璋的說法,請參看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
董仲舒是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向年輕的天子呈交答案的。不過君臣二人似乎是書信來往。漢武帝下詔詢問治國之道,董仲舒則上書提出對策。漢武帝三問,董仲舒三答,開篇就說天人關係,史稱“天人三策”。[3]
五常,就在這裏提了出來。
三綱的概念,則見於《春秋繁露》一書。這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據說,為了撰寫這部巨著,他在書房的窗戶上掛了帷幕,三年都不往園子裏看上一眼。
那麽,董仲舒又如何證明三綱五常?
天人合一。
這倒是耳熟能詳的說法,卻實在需要解釋。
漢語中的天,英語或者翻譯為heaven(上蒼),或者翻譯為nature(自然)。實際上在董仲舒這裏,兩種意思都有,因此應該是nature加heaven。
為什麽這樣說?
因為它有三大特征。
首先,天是終極創造者和最高主宰者。它創造了世間一切事物,也決定著人的命運。比方說,誰當天子,誰坐天下,要不要改朝換代,等等。授予治權就叫天命,更換王朝則叫革命。所有的王朝,都不過奉天承運而已。[4]
誕育萬物並當家做主的,是天。
但,天又不是上帝或安拉那樣無形的神。它甚至就是自然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按照一定規律和規則結構而成的。物質有金木水火土,規律則是陰陽五行,因此天不是信仰的對象,反倒可以研究和琢磨。
什麽是陰陽五行?
陰陽主要是《周易》的概念。按照這種觀點,世界或宇宙的構成、運動和變化,總規律就是陰陽的關係。任何事物和事件都有陰陽兩麵,它們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且陰會變成陽,陽會變成陰。
顯然,這是哲學,不是信仰,就像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把世界的本質歸結為“數與數的和諧”。
五行也一樣。它首先是五種物質或自然現象,同時又是兩種關係,即相生相克。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則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豈非規律?[5]
有物質,有規律,可認識,豈非自然界?
然而這個自然界卻有意誌,有感情。春就是喜,夏就是樂,秋就是怒,冬就是哀。天命和革命,則體現了天的意誌。天甚至還有道德,比如天道行健或厚德載物。[6]
既是自然界,又是有情人,還是主宰者,這就是天的三大特征。而且,這也是當時中國人的共識。
這樣一種存在,不要說西方人,就連現代中國人恐怕也很難理解。明明就是創世主,卻又不是創世神;明明就是自然界,卻又有喜怒哀樂,你說是什麽?
也隻能叫老天爺。
是的,一個好心腸又愛發脾氣的老爺子,卻絕非玉皇大帝或觀音菩薩那樣的人格神。他可能跟上帝或安拉一樣也是無形的,卻又有著堅強的意誌和豐富的感情。
這樣的天,其實就是人。
唯其如此,董仲舒才說“天人一也”。[7]
在董仲舒看來,天與人是同構的。比方說,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小節;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大節;天有五行,人有五髒;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明暗晝夜,人有睜眼閉眼;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豈非同構?[8]
同構則感應。所以,社會和諧,則風調雨順;民怨沸騰,則天崩地裂。因為天與人不但同構,而且相通。生命相通,道德相通,情感也相通。
天人同構,天人感應,天人相通,這就是正宗原裝完整版的“天人合一”。
問題是,這套說辭有什麽意義呢?
以天道說人道。
話,首先是說給統治者聽的。董仲舒對漢武帝說,臣讀《春秋》,最感到驚心動魄的,就是如果君王無道,上天便會先用災害來譴責,再用怪異來警示。倘若冥頑不化、屢教不改,那就要發動革命來進行懲罰了。[9]
漢武帝讀到這裏,恐怕著實嚇了一跳。
好在董仲舒又說,如果君王有道,則會出現祥瑞(鳳凰或麒麟之類),證明當今聖上是堯舜之君。
漢武帝這才鬆了一口氣。
董仲舒這樣說,很可能有一種良苦用心,那就是借用皇天限製皇權。是啊,天子的治權既然來自天命,就不能弄得天怒人怨,知識分子也就有了發言的權利和理由。
這是備受後世讚揚的一點。
可惜董仲舒沒有想到,他用來對付皇帝的,皇帝也可以用來對付臣民。比方說,要除掉某個並無過錯又看不順眼的大臣,便可以使用“天厭之”的名義。
中國的皇帝,可不是狄奧多西。
更何況,要讓皇帝服從天意,就得承認他是天子,並以皇天上帝的名義賦予他崇高地位和絕對權力。
三綱之說應運而生。
需要說明的是,把三綱理解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是白虎觀會議以後的事,董仲舒說的隻是三種關係。隻不過這三種關係最為重要,所以是綱。
那麽,為什麽是三綱,不是四綱或五綱?
因為要以自然說社會。漢儒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無非天、地、人,叫三才。三才對應的當然是三綱。換句話說,君臣就是天道,父子就是地道,夫妻就是人道。
這就叫“天人合一”。
天道有三才,人道就有三綱;天道有五行,人道就有五常。五常是個人品德,三綱是社會倫理。後者高於前者,因此綱為三,常為五,就像三皇五帝,三王五霸。[10]
嗬嗬,中國人的說法,總是三五成群的。
剩下的工作是解釋。
解釋三綱的是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是主宰和支配陰的,陰離開陽則不能存在。所以,臣服從君,子服從父,妻服從夫。這就是“王道之三綱”,而且“可求於天”。[11]
五常則利用五行來解釋:仁為東方之木,義為西方之金,禮為南方之火,智為北方之水,信為居中之土。隻不過,這個解釋是《白虎通》的,不是董仲舒的。[12]
這樣一來,三綱五常就變成了一種“天啟道德”。由於來自天啟,也就具有了類似於天啟宗教的性質。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儒家思想和禮樂教化被稱為“儒教”,並非全無道理。[13]
看來,漢武帝時代的兩位大儒都不再純粹。公孫弘當然是官場老油條,董仲舒則更像一個巫師和道士。而且正是他開創的今文經學派,還把儒術變成了巫術。
那可又是一台好戲。
[3]董仲舒事跡均見《漢書·董仲舒傳》。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稱:“天者,群物之祖也。”
[5]請參看《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6]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7]見《春秋繁露·陰陽義》。
[8]請參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及其他。
[9]見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10]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係采用馮友蘭的說法,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11]見《春秋繁露·基義》。
[12]見《白虎通》卷八。
[13]天啟道德係采用韋政通的說法,請參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係參考田昌五、安作璋的說法,請參看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