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向沉淪 胡人添堵
易中天中華史:安史之亂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外來力量首先是胡人。
作為混血王朝,大唐與胡人有著不解之緣,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更是番將輪流登場:粟特人安祿山造反,高麗人高仙芝被殺,突厥人哥舒翰投降,契丹人李光弼平叛,最後在帝國的傷口上撒鹽的則是鐵勒人仆固懷恩。
鐵勒本是突厥北鄰,有回紇、同羅、仆固等部落。他們最早活動在今天的西伯利亞和蒙古國北部,太宗皇帝時代成為大唐子民。作為仆固酋長後代的懷恩,則是在安祿山叛亂之後走進曆史的。他保衛肅宗,平定河朔,收複兩京,迫使史朝義兵敗自殺,可謂厥功甚偉。他的三個女兒遠嫁他鄉為國和親,一家四十六人犧牲在戰場,可謂忠烈滿門。[36]
但,這個大功臣卻反了。
反叛讓帝國很受傷。因為在此之前,吐蕃已經再次讓大唐的皇帝成為流亡天子。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大軍突然兵臨長安,代宗猝不及防倉皇出逃,好不容易靠著郭子儀救駕才重返京師。仆固懷恩卻在皇帝驚魂未定之時,率領由回紇、吐蕃、吐穀渾、黨項組成的多民族聯軍紅塵滾滾地殺了過來,一路風卷殘雲,讓苦難的王朝雪上加霜。[37]
好在天佑大唐,仆固懷恩在途中暴斃,聯軍也被郭子儀分化瓦解,一如我們在前章所述。然而代宗皇帝聽到消息卻十分惆悵。他說:懷恩並不想謀反,他沒想要反啊![38]
不想反叛,為什麽起兵?
表麵上的緣由是內訌。安史之亂平息後,作為輔助部隊全麵複員的一部分,仆固懷恩奉代宗皇帝之命護送回紇雇傭軍和他們的可汗返回草原。然而往返路過太原時,河東節度使卻閉門不出,更不按照常規禮儀提供犒勞,原因則據說是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勾結,有可能偷襲太原。
此事的真偽已死無對證,兩人交惡則是事實。憤怒的懷恩決定給那家夥一點顏色看看,便一麵上書朝廷,一麵在太原周邊布下重兵。這就給了河東節度使以控告仆固懷恩謀反的口實,並說服了代宗派來的宦官,使他相信那個驍勇的番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確有圖謀不軌的嫌疑。
因此,宦官到了懷恩軍中,便不免疑神疑鬼。
其實懷恩對那位宦官相當熱情,他甚至按照胡人的習俗親自為遠方來客表演了歌舞,宦官則依據長安的規矩支付了演出費。這下子仆固懷恩更高興了。他盛情邀請宦官留下與他共度端午,還吩咐部下將宦官的馬藏了起來。
仆固懷恩這樣做,原本出於好客的天性,那個宦官卻嚇壞了。他連夜逃回長安,向皇帝報告懷恩謀反。懷恩一怒之下也上表朝廷,要求殺了那宦官和河東節度使。
代宗隻好又派了一位宰相去安撫。
可惜這於事無補。懷恩抱著宰相的腳號啕大哭,卻拒絕到長安去見皇帝,理由是怕死。此後,他又扣留了出使回紇的禦史大夫。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反也得反了。[39]
安史之亂後帝國麵臨的問題,也因此而暴露出來,這就是深刻的信任危機——朝廷與重兵在握功高震主的武將互不信任,就連郭子儀和李光弼也被解除兵權或明升暗降。這並不難理解:功臣害怕兔死狗烹,朝廷則害怕他們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如果此人還是番將,就會更多猜忌。
仆固懷恩卻比安祿山更不能讓人放心,因為有太深的回紇背景。當年,肅宗皇帝為了平叛向回紇借兵,談判代表就是仆固懷恩。後來,回紇可汗為兒子求婚,嫁出去的也是他的女兒。結果,懷恩護送回紇雇傭軍返回草原時,騎在馬上伴隨身邊的就是他那個繼承了汗位的女婿。
河東節度使不能不防。
實際上,帝國君臣對回紇有著複雜的感情。畢竟,在周邊那些小兄弟中,回紇是最友好的,否則肅宗皇帝也不會想到向他們借兵。事實上,如果沒有回紇騎兵,平叛戰爭的結果確實無法預測。要知道,天寶末年的唐政府軍已經變得驕奢淫逸,回紇騎兵卻是當時東亞最強大的軍事力量。[40]
國家圖書館藏,此抄本又名《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簡稱《玄奘傳》,是海內外孤本。抄本內容是玄奘弟子慧立記述老師西行、求經的經過。回鶻佛教僧人詳古舍利於10世紀上半葉譯成回鶻文。
不過,既遊牧又經商的回紇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願意幫助大哥,但必須親兄弟明算賬,而且要價不低,服務態度也未必好。最讓唐人感到憤怒的是,寶應元年(762)十月第二次收複洛陽時,身為天下兵馬元帥的雍王李適(後來的唐德宗)竟受到回紇將軍的當麵羞辱。由於一言不合,殿下忠心耿耿的扈從遭到了鞭打,其中兩個不治身亡。[41]
新疆柏孜克裏克石窟壁畫中的回鶻人形象。
對此,德宗耿耿於懷。
然而在宰相李泌的勸說下,德宗也還是同意對回紇采取友好政策,甚至和親。這又是為什麽呢?
因為吐蕃。
吐蕃和回紇的故事,都已在《隋唐定局》中講過。因此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唐蕃關係並非總在蜜月期。事實上早在高宗時,吐蕃就讓大唐的西域不得安寧,安史之亂後更是將河西和隴右(今甘肅、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收入囊中,就連長安也變成了他們可以隨便來逛逛的免費商城。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吐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大唐失去了自己的牧場則毋庸置疑。於是,帝國不得不仰仗回紇的馬匹和騎兵,盡管回紇既壟斷經營又欺行霸市,大唐之所得遠遠低於之所付,欠下的債務則似乎總也還不清。[42]
但是沒有辦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隻能采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裏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製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裏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通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雇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隻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布,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通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係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裏木和準噶爾的控製,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歎自己受製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係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隻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隻有駝鈴。
[36]鐵勒仆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仆固懷恩事跡均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仆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鑒》,仆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仆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鑒》。
作為混血王朝,大唐與胡人有著不解之緣,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更是番將輪流登場:粟特人安祿山造反,高麗人高仙芝被殺,突厥人哥舒翰投降,契丹人李光弼平叛,最後在帝國的傷口上撒鹽的則是鐵勒人仆固懷恩。
鐵勒本是突厥北鄰,有回紇、同羅、仆固等部落。他們最早活動在今天的西伯利亞和蒙古國北部,太宗皇帝時代成為大唐子民。作為仆固酋長後代的懷恩,則是在安祿山叛亂之後走進曆史的。他保衛肅宗,平定河朔,收複兩京,迫使史朝義兵敗自殺,可謂厥功甚偉。他的三個女兒遠嫁他鄉為國和親,一家四十六人犧牲在戰場,可謂忠烈滿門。[36]
但,這個大功臣卻反了。
反叛讓帝國很受傷。因為在此之前,吐蕃已經再次讓大唐的皇帝成為流亡天子。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大軍突然兵臨長安,代宗猝不及防倉皇出逃,好不容易靠著郭子儀救駕才重返京師。仆固懷恩卻在皇帝驚魂未定之時,率領由回紇、吐蕃、吐穀渾、黨項組成的多民族聯軍紅塵滾滾地殺了過來,一路風卷殘雲,讓苦難的王朝雪上加霜。[37]
好在天佑大唐,仆固懷恩在途中暴斃,聯軍也被郭子儀分化瓦解,一如我們在前章所述。然而代宗皇帝聽到消息卻十分惆悵。他說:懷恩並不想謀反,他沒想要反啊![38]
不想反叛,為什麽起兵?
表麵上的緣由是內訌。安史之亂平息後,作為輔助部隊全麵複員的一部分,仆固懷恩奉代宗皇帝之命護送回紇雇傭軍和他們的可汗返回草原。然而往返路過太原時,河東節度使卻閉門不出,更不按照常規禮儀提供犒勞,原因則據說是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勾結,有可能偷襲太原。
此事的真偽已死無對證,兩人交惡則是事實。憤怒的懷恩決定給那家夥一點顏色看看,便一麵上書朝廷,一麵在太原周邊布下重兵。這就給了河東節度使以控告仆固懷恩謀反的口實,並說服了代宗派來的宦官,使他相信那個驍勇的番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確有圖謀不軌的嫌疑。
因此,宦官到了懷恩軍中,便不免疑神疑鬼。
其實懷恩對那位宦官相當熱情,他甚至按照胡人的習俗親自為遠方來客表演了歌舞,宦官則依據長安的規矩支付了演出費。這下子仆固懷恩更高興了。他盛情邀請宦官留下與他共度端午,還吩咐部下將宦官的馬藏了起來。
仆固懷恩這樣做,原本出於好客的天性,那個宦官卻嚇壞了。他連夜逃回長安,向皇帝報告懷恩謀反。懷恩一怒之下也上表朝廷,要求殺了那宦官和河東節度使。
代宗隻好又派了一位宰相去安撫。
可惜這於事無補。懷恩抱著宰相的腳號啕大哭,卻拒絕到長安去見皇帝,理由是怕死。此後,他又扣留了出使回紇的禦史大夫。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反也得反了。[39]
安史之亂後帝國麵臨的問題,也因此而暴露出來,這就是深刻的信任危機——朝廷與重兵在握功高震主的武將互不信任,就連郭子儀和李光弼也被解除兵權或明升暗降。這並不難理解:功臣害怕兔死狗烹,朝廷則害怕他們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如果此人還是番將,就會更多猜忌。
仆固懷恩卻比安祿山更不能讓人放心,因為有太深的回紇背景。當年,肅宗皇帝為了平叛向回紇借兵,談判代表就是仆固懷恩。後來,回紇可汗為兒子求婚,嫁出去的也是他的女兒。結果,懷恩護送回紇雇傭軍返回草原時,騎在馬上伴隨身邊的就是他那個繼承了汗位的女婿。
河東節度使不能不防。
實際上,帝國君臣對回紇有著複雜的感情。畢竟,在周邊那些小兄弟中,回紇是最友好的,否則肅宗皇帝也不會想到向他們借兵。事實上,如果沒有回紇騎兵,平叛戰爭的結果確實無法預測。要知道,天寶末年的唐政府軍已經變得驕奢淫逸,回紇騎兵卻是當時東亞最強大的軍事力量。[40]
國家圖書館藏,此抄本又名《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簡稱《玄奘傳》,是海內外孤本。抄本內容是玄奘弟子慧立記述老師西行、求經的經過。回鶻佛教僧人詳古舍利於10世紀上半葉譯成回鶻文。
不過,既遊牧又經商的回紇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願意幫助大哥,但必須親兄弟明算賬,而且要價不低,服務態度也未必好。最讓唐人感到憤怒的是,寶應元年(762)十月第二次收複洛陽時,身為天下兵馬元帥的雍王李適(後來的唐德宗)竟受到回紇將軍的當麵羞辱。由於一言不合,殿下忠心耿耿的扈從遭到了鞭打,其中兩個不治身亡。[41]
新疆柏孜克裏克石窟壁畫中的回鶻人形象。
對此,德宗耿耿於懷。
然而在宰相李泌的勸說下,德宗也還是同意對回紇采取友好政策,甚至和親。這又是為什麽呢?
因為吐蕃。
吐蕃和回紇的故事,都已在《隋唐定局》中講過。因此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唐蕃關係並非總在蜜月期。事實上早在高宗時,吐蕃就讓大唐的西域不得安寧,安史之亂後更是將河西和隴右(今甘肅、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收入囊中,就連長安也變成了他們可以隨便來逛逛的免費商城。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吐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大唐失去了自己的牧場則毋庸置疑。於是,帝國不得不仰仗回紇的馬匹和騎兵,盡管回紇既壟斷經營又欺行霸市,大唐之所得遠遠低於之所付,欠下的債務則似乎總也還不清。[42]
但是沒有辦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隻能采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裏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製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裏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通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雇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隻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布,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通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係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裏木和準噶爾的控製,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歎自己受製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係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隻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隻有駝鈴。
[36]鐵勒仆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仆固懷恩事跡均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仆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鑒》,仆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仆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