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點仍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的大唐似乎換了一個樣,不但皇帝不再是李世民和武則天那樣的,就連服飾也煥然一新:衣服由緊身窄袖變成長袍寬袖,眉毛則由又細又長變成又短又粗。難怪白居易這樣描述老宮女的過時落伍: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52]


    社會上也是另一番景象。實際上德宗以後,上層風氣日趨奢華,淺斟低唱和車馬宴遊成為新的時尚。英勇豪邁的慷慨悲歌不大有了,青春年少的直樸氣質不大有了,衝破傳統的反叛氛圍也不大有了,士大夫們更多地是癡迷於書法、圖畫、圍棋、占卜,以及各種膾不厭細的精美飲食。[53]


    這可真是恍如隔世。


    ◎唐代前後期服飾對比圖


    盛唐時期,敦煌第151窟北耳洞龕女像。少女頭梳雙髻,著圓領長袍,選自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


    盛唐時期,陝西西安南郊出土韋頊墓石槨裝飾畫。圖中少婦頭戴胡帽,身著領袖窄小的翻領胡服,這是天寶年間流行的婦女時裝樣式。


    晚唐時期,選自周昉《簪花仕女圖》。圖中女子梳高髻,上插牡丹花,身穿大袖紗衫,披錦繡羅帔,下著長裙。


    晚唐時期,敦煌壁畫第196窟。選自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


    變化與兩件事情有關,這就是科舉製和兩稅法。後者簡單地說,就是以田畝為單位確定地稅,以貧富(戶等)為標準確定戶稅,以貨幣替代穀米和絹帛進行繳納,每年不晚於六月和十一月起征,其他苛捐雜稅全免。由於有地稅和戶稅兩種,又是夏秋兩季征收,所以叫“兩稅法”。[54]


    平心而論,兩稅法的意義是積極的,因為賦稅的征收由按人口計算變成了按資產計算。戶稅固然是大戶多納,小戶少交,地稅也是地多的稅多,地少的稅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負擔,有利於解放生產力,也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55]


    可惜在王朝時代,立法者的善意往往是一廂情願,中晚唐皇帝的詔令更未必能真正實行。貞元三年(787),全國大豐收,物價低到每鬥米一百五十錢,粟八十。為了防止米賤傷農,帝國下令以平價收購糧食。這當然是中央政府的惠民政策,結果卻是農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德宗皇帝得知這一情況完全是意外。十二月某日,他外出打獵路過一家農舍,便信步走了進去。也許,他是想順便做一次調研。當然,更可能是想聽到歌功頌德。


    農戶叫趙光奇。


    唐德宗問:怎麽樣?老百姓都很幸福吧?


    趙光奇答:不幸福。


    德宗奇怪:豐衣足食,為什麽不幸福?


    趙光奇說:因為政府不講誠信。說是地稅和戶稅之外不取分文,其實額外收的比兩稅還多。後來又說什麽平價收購糧食,實際上是隻拿糧食不給錢,還要我們運到老遠,害得我們幾乎破產。我等愁苦如此,哪有幸福?


    德宗歎息,下令補償趙光奇。


    農民趙光奇確實光奇,皇帝唐德宗卻其實不德。趙光奇說得非常清楚:朝廷體恤民眾的所有詔令,到了地方上從來就是畫餅和空文。德宗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隻是補償趙光奇一家,又有什麽意義?難怪司馬光很不以為然。[56]


    但,實行兩稅法以後,帝國變得安定富庶,官員也變得闊綽起來,則是事實。更重要的是,由於唐代科舉之盛始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極於德宗之世,所以創造了兩稅法的德宗朝,便成為曆史的一個分界點——此後的中華帝國將是庶族地主階級的政治舞台。[57]


    沒錯,科舉製和兩稅法,都是有利於他們的。


    新階級要有新文化。於是有了韓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以及唐傳奇。傳奇就是小說。小說原本不入流,唐傳奇的作者卻是大家,比如創作《枕中記》的是史官,創作《李娃傳》的是詩人,元代戲曲《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元稹。[58]


    實際上傳奇與唐詩不但並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白居易寫了《長恨歌》,陳鴻就寫《長恨歌傳》;白行簡寫了《李娃傳》,元稹就寫《李娃行》。曆來被看作高雅藝術的詩與通俗文學傳奇,竟然毫無障礙地“同流合汙”。


    這是中晚唐的時代精神。


    的確,由於越來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並逐漸成為官僚隊伍的主流,文學藝術的平民化已是大勢所趨。事實上,正如歐洲的文藝複興指向未來,古文運動也是借複古之名,行創新之實。韓愈和柳宗元們反對四六駢文,則其實是要顛覆門閥士族的意識形態和話語權。


    因此,韓、柳的文章都明白如話,決不晦澀難懂。比如韓愈的《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又如他的《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至於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更是不押韻的白話詩:  <blockquote>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blockquote>


    白居易的新樂府就更是如此。據說,他的樂府詩是連普通民眾都能聽懂的。難怪同時代的日本人欣賞唐詩時更偏愛中唐,在中唐詩人中又最喜歡白居易。畢竟,那時他們正在向中華文明學習,而且“文化程度還不高”。[59]


    但這並不妨礙白居易寫出極其高雅的七律:  <blockquote>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60]  </blockquote>


    與盛唐一樣,這裏麵體現出的仍然是大唐精神,是個性的張揚和幸福的追求,隻不過個性更加鮮明,對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韓愈可以因堅持己見而得罪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杜牧也可以不管不顧地流連忘返於紅燈區: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61]


    同樣,他們可以一麵談情說愛,一麵憂國憂民;昨日指點江山,今朝禮佛參禪。因此,盡管柳州城“驚風亂颭(讀如斬)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長安和洛陽的牡丹花下仍是遊人如織。那是一種時尚,與貴賤窮達無關。相反,官僚政治和派係鬥爭時代的士大夫,早已習慣了宦海沉浮。君不見,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62]


    牡丹也一樣。


    隻不過,牡丹花會被代以黃金甲。


    是的,黃巢用他的《菊花》詩,以批判的武器為唐詩精神做了總結,也靠轉戰南北,用武器的批判為世界帝國畫了句號。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他攻陷了大唐的東南口岸福州,又在次年兵臨廣州城下。擔任廣州節度使的要求被拒絕後,黃巢破門而入,屠殺了堅持抵抗的居民,其中便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和瑣羅亞斯德教徒。這些外國人是絲綢、瓷器、茶葉、樟腦等中國產品的出口商,黃巢卻連桑樹都砍掉了,讓阿拉伯人很久穿不上漂亮衣服。[63]


    這一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可曾想到?


    應該想不到。但傳為他所作的《憶秦娥》,卻不妨看作長安和長安所代表之時代的悼詞: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沒錯,大唐滅亡後,長安將永遠不再成為帝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城市,也將是幾乎全新的文明。


    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大宋革新》


    [52]見白居易《上陽白發人》。


    [53]見(唐)李肇《國史補》,並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曆程》。本節所述多處引用了李澤厚先生此書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注明,謹此鳴謝。


    [54]請參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55]唐德宗時宰相陸贄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即稱: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


    [56]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三年十二月條及“臣光曰”。


    [57]唐代科舉三階段,見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58]《枕中記》的作者是曾任史館修撰的沈既濟,《李娃傳》的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


    [59]請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60]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61]見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杜牧《遣懷》。


    [62]中唐士大夫以賞牡丹為時尚,見李肇《國史補》,本段所引詩分別見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63]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三乾符五年十二月條,乾符六年五月、六月、九月條,(阿拉伯帝國)蘇萊曼、艾布·載德·哈桑·西拉菲《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華書局2001),同時參看(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安史之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安史之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