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元二年(前87)二月,漢武帝劉徹駕崩。臨終前,他為繼位的漢昭帝劉弗陵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他們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車騎將軍金日磾(讀如低)、禦史大夫桑弘羊。[1]


    這個班子,幾乎是漢武帝一生的總結:霍光和上官桀代表政治,桑弘羊代表經濟,金日磾代表外交。漢武帝的是非功過,不妨從他們說起。


    先說霍光、上官桀。


    霍光和上官桀都是外戚。隻不過,上官桀的外戚身份是自己謀來的。當時,漢昭帝年方八歲,由他姐姐蓋長公主撫養。長姐如母,公主開始為弟弟尋找皇後。上官桀覺得機不可失,便削尖腦袋活動起來。


    他找到的說客,是丁外人。


    丁外人是誰?長公主的情夫。漢代,公主包養情人並不少見。漢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館陶公主,就養了個比自己小了三十多歲的情人董偃。漢武帝不但不責怪,還到他們家做客,把董偃叫做“主人翁”。[2]


    漢昭帝和霍光也一樣,公開承認長公主和丁外人的情人關係。上官桀也運作成功,他那六歲的孫女被冊封為皇後,盡管一開始霍光並不讚成。


    其實霍光跟上官桀是兒女親家,上官桀的孫女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外孫女成為皇後,原本勉強能算外戚的霍光,更名正言順地成為皇親國戚。他起先不讚成這樁婚事,僅僅因為兩個孩子年齡太小。[3]


    那麽,上官桀為什麽心急火燎?


    看看後來霍光如何廢立皇帝就知道。


    元平元年(前74)二月,年僅二十二歲的漢昭帝駕崩。這時,金日磾早已病逝,上官桀和桑弘羊也在宮廷鬥爭中敗亡。大權獨攬的霍光便不顧群臣意見,立漢昭帝的侄兒昌邑王劉賀為天子。


    然而昌邑王進京才二十七天,霍光就看他不順眼,要廢了他。而且,霍光隻是事先征得大司農田延年和車騎將軍張安世兩人的同意,就把這事辦了。


    實際上昭帝繼位之初,霍光就已領尚書事,位在丞相之下,權在丞相之上,因此很便當地就把丞相、九卿、將軍、列侯、禦史、博士叫到未央宮開會。霍光說:昌邑王行為昏亂,恐怕會危害社稷,諸位看怎麽辦?


    眾人大驚失色,目瞪口呆,支支吾吾。


    田延年卻離席上前手按劍柄說:諸位,這事沒什麽好商量的。先帝托孤於大將軍,就因為大將軍忠誠賢德,能安定天下。如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大將軍雖死,又有何臉麵見先帝於九泉?請速速決定。有遲疑者,看劍!


    群臣聞言,無不惶恐,便拜伏在地異口同聲地說:萬民之命係於大將軍一身,我等唯大將軍之命是從!


    於是霍光請出皇太後(也就是他的外孫女),盛裝坐於未央宮中。侍衛持刀,武士持戟,陳於殿下。文武百官依次上殿,然後叫來昌邑王,由尚書令宣讀彈劾奏章。


    這樣的架勢,當然同樣沒有商量。太後甚至沒等尚書令讀完奏章,便已震怒。由丞相楊敞領銜的彈劾請求也得到批準,霍光便命令昌邑王謝恩受詔。


    昌邑王卻還稀裏糊塗。他引用《孝經》上的話為自己辯護說: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然無道也不失天下。


    看來,這位昌邑王確實夠嗆,他的引經據典也不倫不類。《孝經》那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天子,如果有三公四輔鼎力輔佐,直言匡正,就無論如何也不會丟失天下。那麽請問,他的身邊有這樣的爭臣嗎?


    恐怕沒有,多半隻有小人。


    霍光卻懶得跟這廢物囉唆。他說:被太後廢了的怎麽還是天子?說完,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皇帝的印璽綬帶交給太後。霍光還說:大王自絕於天,臣等卻不敢辜負社稷。請大王好自為之,臣等恕不奉陪了。


    短命皇帝劉賀就這樣失去了帝位,他的隨從二百多人則統統被就地正法。臨刑前,這些人哭著喊著說,悔不該沒早早殺了霍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呀!


    昌邑王被廢之後,故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被立為天子,是為漢宣帝。宣帝繼位時已十八歲,卻不敢親政,大事小事都取決於霍光,盡管霍光是表示要歸政於天子的。


    劉家的天下,其實姓了霍。


    實際上直到霍光病卒,宣帝才收回權力,這是六年以後的事。此後又用了兩年時間,才消滅了霍家的勢力。即便如此,宣帝仍心有餘悸。他說,此前每次出門隻要與霍光同車,就如芒刺在背,坐張安世的車才放鬆。[4]


    順便說一句,張安世是張湯的兒子。


    堂堂大漢皇帝,居然伴臣如伴虎,可見外戚是何等威風。上官桀急於成為外戚,一點都不奇怪。


    當然,上官桀是失敗的外戚,他是在與霍光反目為仇後一敗塗地的,正如武帝初年竇嬰與田蚡的兩敗俱傷。同樣,霍氏家族遭到清算和清洗,也與當年的呂氏無異。


    但,外戚卻一直是極為活躍的政治力量。西漢,霍光之後有王莽。東漢,竇憲之後有鄧騭(讀如至),鄧騭之後有閻顯,閻顯之後有梁冀,梁冀之後有竇武,竇武之後有何進。兩漢政治,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外戚在執掌。


    這,大約是漢高祖和漢武帝都沒想到的。


    是的,他們隻想到要防範功臣(異姓諸侯)和宗室(同姓諸侯),卻不曾料到外戚也會危及皇權,更沒想到後來把漢代斷為兩截,變成前漢後漢的,正是外戚。


    不必責怪劉邦他們沒有深謀遠慮。其實即便兩漢,各自的年頭也並不短。西漢從劉邦稱帝到王莽稱帝二百一十年,東漢從劉秀稱帝到董卓入京也有一百六十四年。


    何況漢代皇帝借重外戚也事出有因。一方麵,呂後開創了太後臨朝的先例,而且她有資格;另一方麵,功臣和宗室都要防範,靠得住的自己人就隻有外戚。


    這當然說明帝國還不成熟,統治階級也缺乏經驗,才會把人事看得比製度重。然而漢武帝卻並非沒有責任,因為將漢代斷為兩截的那把刀,就是他打造的。


    這把刀,叫大將軍。


    大將軍是秦漢都有的。秦將白起,漢將韓信,都當過大將軍。但,他們擔任的大將軍是軍銜,不是官銜,這樣的大將軍也不理朝政。實行一國兩府,由大將軍領錄尚書事,成為內朝魁首和真宰相,是漢武帝開的頭。


    以後就每況愈下了。


    事實上,兩漢執政的外戚除閻顯是車騎將軍外,霍光、王莽、竇憲、鄧騭、梁冀、竇武、何進,都是大將軍。王莽和霍光,還都是大司馬大將軍。


    這無疑是有問題的。要知道,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是軍職。軍人政治與官僚政治相矛盾,外戚政治與皇權政治相衝突。以外戚為首輔,引軍人入政權,豈非與帝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當然如此。


    很清楚,漢武帝為了從政府奪權,發明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可謂逞一時之快,貽後患於無窮,堪稱飲鴆止渴。隻不過,這種危害在當時並未看出來,因為第一個擔任此職的恰好是衛青。


    [1]見《漢書》之《昭帝紀》、《霍光金日磾傳》。


    [2]見《漢書·東方朔傳》。


    [3]見《漢書·外戚傳》。


    [4]以上均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