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其實很可憐。


    鹽鐵會議的召開是在始元六年(前81),距離漢武帝駕崩隻有六年,可謂屍骨未寒。然而賢良文學們的某些發言,卻已大有炸平長安、徹底清算之意,盡管沒有漢武帝原本是不會有什麽賢良文學的。


    爭論並沒有隨著會議的結束而結束。


    本始二年(前72),漢宣帝下詔,要為漢武帝立廟設樂。這當然是一件大事。因為漢代不同於後世,並非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此前,僅高皇帝劉邦和文皇帝劉恒有,廟號為高祖和太宗,惠帝和景帝就隻有諡號。


    宣帝認為,他的曾祖父劉徹也該有廟號。


    何況,武皇帝也當得起。


    然而一位名叫夏侯勝的儒生卻公開反對,理由是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殺人無數,揮霍無度,以至於赤野千裏,民不聊生。如此毫無仁德,豈能有廟號?


    此言一出,朝野嘩然。公卿們一齊責備夏侯勝說:這是聖意,豈能反對?夏侯勝卻說:聖意又怎麽樣?人臣之義在直言。話已出口,萬死不辭!


    當然,為武帝立廟的提案仍被通過,廟號世宗。但夏侯勝的反對意見也被如實記錄,並流傳下來。他本人則在坐了兩年牢後被釋放,而且受到漢宣帝的禮遇。[21]


    這說明什麽呢?


    第一,漢代的言論相當自由。


    第二,夏侯勝的批評基本屬實。


    實際上,夏侯勝說得並不全。如果願意,還可以加上繁刑重斂,崇妖信怪,殺伐任性,喜怒無常。司馬光甚至認為,漢武之惡幾近秦皇,隻不過他識好歹,受忠言,知對錯,會用人,這才不至於亡漢。[22]


    然而即便是秦始皇,又何嚐不曾收獲由衷的讚美?可見問題不在如何評價,而在評價的立場。


    夏侯勝的立場無疑是儒家的,後來的班固和司馬光也如此。但是,漢武帝在古代挨儒家的罵,在近現代卻又因尊儒而挨批,這就太裏外不是人了。


    請讀這首詩:  <blockquote>


    絕大經綸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台。


    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23]  </blockquote>


    詩的意思很清楚: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最大過失卻不在連年用兵,而在罷黜百家。


    這未嚐沒有道理。


    的確,思想文化領域是不能一家獨尊的。因為沒有百家就沒有爭鳴,沒有爭鳴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就不會有風骨和氣節。苟如此,又哪裏會有擔負天下興亡、創造文明成果的奇士?也隻有奴才。


    問題在於,這禍胎真是漢武帝種下的嗎?


    未必。


    事實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僅限於官學範圍。也就是說,罷黜百家,隻是諸子不設博士官;獨尊儒術,也隻是飽讀詩書更容易走上仕途。至於民間,則百家既未罷黜,儒術也不獨尊。


    其實就連政府,也不是儒家的一統天下。張湯是儒家嗎?衛青是儒家嗎?桑弘羊是儒家嗎?漢武帝如果真的獨尊儒術,賢良文學們豈能氣成那個樣子?


    何況武帝的時代也並非沒有奇士。汲黯不是嗎?夏侯勝不是嗎?司馬遷不是嗎?還有義縱,是因為抵製告緡法而死的。義縱可是酷吏。但怎麽樣呢?也有骨頭。


    還有東方朔。


    東方朔是被司馬遷寫入《滑稽列傳》的,他在漢武帝那裏的地位也相當於戲子。然而,當漢武帝宴請館陶公主的情人董偃時,東方朔為了維護朝廷尊嚴,竟然橫戟攔在門前,逼得武帝隻好換地方,董偃也隻好走後門。[24]


    奇士的風骨甚至存在於小人物的身上。


    這位沒能留下姓名的小人物,是宮中掌印的郎官。某天晚上,宮中鬧鬼。值班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怕出事,讓郎官把印璽交給他。郎官不給,霍光去奪。郎官便手按劍柄正聲說:臣頭可得,印璽不可得!


    權傾一時的霍光,也隻能諾諾連聲。[25]


    這並不奇怪。武帝的時代畢竟距離先秦不遠,新做人家的漢帝國也血氣方剛。誠如史家所言,那時的中國人比後世有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質樸和更多的剛強。漢的氣質,是雄大、閎放和深沉的。[26]


    氣質變得柔美、空靈而內秀,要到中唐以後。儒學真正成為統治思想,也不早於宋元。至於百家罷盡,萬馬齊喑,則是朱元璋和乾隆帝設文字獄之後的事情。


    漢,卻是霸道的。


    同樣,漢也是開放的。長安城裏住滿了世界各國的商人和使者,離宮別館旁也種滿了苜蓿和葡萄。深眼多須的外國人,在長安的街市上討價還價,並堅持著女士優先的習俗,皇上看了卻樂不可支。[27]


    漢武帝是不會畫地為牢的。他也不會因為董仲舒的一席話,就皈依了孔門,並關上其他的窗戶。


    事實上武帝並不當真熱衷儒術,他喜歡的也不是董仲舒那樣的“純儒”(其實董仲舒也不純),而是公孫弘那樣的“雜儒”,以及張湯那樣能用儒術裝點門麵的文吏。儒術與法術雜糅,王道與霸道並用,才是他的真麵目。


    那麽,漢武帝就沒有留下禍胎嗎?


    當然有。


    且看他都幹了些什麽。


    [21]見《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22]見《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23]於右任《漢武帝陵》。


    [24]見《漢書·東方朔傳》。


    [25]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26]請參看王子今《漢武英雄時代》。


    [27]見《史記·大宛列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