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朱先生的房子
朱先生住在北京的西南麵,在大門入口處的上方有一塊大的門牌,門牌有三個重要特征:一英尺高。綠色的底與金色的門牌。“祖先的蔭產”意思是一個人生活在祖先傳下來的遺產之中,如同一個人在一棵大樹下躲陰乘涼。朱先生的爺爺曾中探花,贏得很高的聲譽,探花在國家考試中排名第三。正是他為他的五個孩子和後代置辦了這處房產。
朱先生的房子是為一個大家庭建造的。走進大門,必須繞過一個巨大的木製屏風,屏風將屋中的庭院與外麵隔開。因而路過大街的行人永遠猜不到屋主人的富有,也猜不到屋中的陳設,除了知道圍牆的長度和瞥見彎曲的屋頂。
中國房子的本質是私人性的,封閉的,不為外人所見。像一個寺院中的修道院,中國人的房子沿庭院而建,庭院釋放出公共性的私人空間,庭院也是房子內部結構的一部分。在大富人家,庭院是一處景觀性的公園,得到妥善的運用,有秋千、石凳、苔蘚覆蓋的露台和藤蔓植物。在那些底層人家,庭院是一個集中的家庭化的活動場所,放著個大水缸可以在這裏洗東西。但不管富有還是貧窮,一棵棗樹或一棵石榴樹和金魚缸通常用來美化庭院。根據與庭院的關係,房間稱為東廂房、西廂房、南廂房、北廂房。在窮人家,幾個家庭共同分享一個庭院。
在朱先生的家裏,有幾個庭院,庭院旁的月拱門將一個庭院通到另一個庭院,通過有頂的走廊將庭院連接起來。在這樣的房子中,這些走廊兩邊開著或一邊開著,當走廊沿牆布局時,走廊是一個內在空間的聯係體係。走廊互相聯係並有共同的入口。
通過庭院分隔房子的方式與現代公寓的觀念一致。在這樣的方式下,一個家庭的成員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並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他們自己的廚房和臥室。對於兒孫滿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中國家庭來講,這種房子是最理想的。
朱先生的庭院是用上等的石板鋪的,其中有裝飾的盆花,成蔭的綠樹、灌木和石桌。廊窗的造型各種各樣——圓形、方形、菱形、扇形或百葉形——這些窗用磚或木頭為骨架。目光穿越這些窗戶,朱頻得以見到裏麵的陳設。
當朱頻一個庭院接一個庭院遊覽時,每一個庭院都讓他大開眼界,他感覺步入迷宮一般。這樣的驚異是有根據的,是工匠早設計好了的。在一個庭院裏,一般會有一個戲台,一個三邊開放的露台,石柱矗立在一個小小的荷塘上,支撐著戲台。這樣的戲台在中國的房子中是一個特例,或許隻有富有的主人在過去常常擁有自己的劇團。
私人的觀眾包括家人和邀請的客人,視線躍過池塘觀看戲曲表演。在後院,這位年輕的客人沿著“之”字形的道來到一處有許多樹、小土堆和亭子的大花園,一條小溪穿過一處五英尺長的石橋。古代中國的工匠竭盡所能設計出各種遮蔽視線的方式,令參觀者驚喜萬分。
朱先生的房子特別大——房子的屋頂有三十英尺高,逐漸向低處延伸,有雕刻和繪畫的柱子支撐它們——過後朱頻記不起他所見到的一切。他至多記得有許多的月拱門和六邊形的門以及許多曲曲折折的長廊,漆著紅色和綠色,還有矮凳子以便遊者歇息。房間中都是木刻,矗立著巨大柱子,雕刻著金色人物,還有藍紫色底的手工隔牆,朱頻知曉,婦女的閨房是忌諱男性參觀的。
作為受過西方教育的眾多軍閥之一,朱先生自己受益匪淺。事實上西方教育從來沒有改變他多少;他發現古老的生活方式更加舒適愜意。他也學習過現代的金融學和經濟學,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觀念。朱頻初見朱先生身穿西服,而在家裏他非常詫異地看到他穿著藍布的大褂。朱先生六十三歲,著裝樸素,但是在重重下垂的眼須和白色胡須之上的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令人過目不忘。他看上去像一位封建時代九品以上的高官,盡管受過現代教育,朱先生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本色。
朱先生穿著有白色衣袖的長衫,內襯的夾克向外翻,露出一英寸左右,這樣穿起來更方便。他踱著方步走路,這突出了寬套的長衫。他言語泰然自若,聲調裏傳達出一種沉靜的威嚴,而這些如今不可能在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官員中看到。品茶時他也輕咂嘴唇,清清嗓子而不是故意發音洪亮,這也是他的一個習慣。並不是身體的姿勢,如一個大搖大擺的步態,或清嗓子、或支吾和向痰盂吐痰,顯出朱先生的氣度與威嚴。而是來自他的眼睛,一雙懂得正確思考、同時堅持自己想法的男人的眼睛。這是一雙有生活智慧的男人的眼睛,這個男人學會等待,洞察到生活中眾多的邪惡和悲傷,既不保守也不叛逆,也不對人性抱過多的奢望。朱先生內心平靜如水,他從容地麵對任何難以預料的困難和災難,同時有無限的耐心。
從他的閱讀來看,他吸收和消化了中國三千年曆史的人生經驗,有時悲傷有時執著追求。他是一個儒者,他相信生活會更好,如果一個人有勇氣和自信同時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壓根兒瞧不起軍閥和年輕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是舊式的官員,甚至維護納妾的製度。
朱頻並不難理解這些,因為他知道朱先生出生於
知識分子家庭。朱先生家庭的傳統文化背景可以在他
數量眾多的成套書籍中明顯地看出來。在成千上萬套書籍中,朱頻好像置身在各個時代的智慧海洋之中,置身在所有塑造中國人生活和中國文明的知識、哲學、法律、雕像和藝術之中。
中文書籍平放在書架上,最後看到的是書脊,很難在軟紙的邊緣印刷,因此封麵用很好的刷子手工描繪。一本書通常有七卷,布麵,放在書盒裏,一本中文書的一張包括在中間折疊的兩頁,由於紙張大得不足以在紙的兩邊印刷,印刷的文字就垂直的從右到左。一個人開始讀中文書是從我們稱為背麵的地方開始的。
古書在薄薄的米紙上用木板雕刻印刷而成,並總用紙的封麵。由於紙既薄又非常有彈性,如果書不鋪展在桌子上,一卷書就通常卷在手上。
在古代,早在商朝就用刀在骨頭上雕刻文字。這種中國最早存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公元前14世紀,刻在動物的肩骨或在長而狹窄的骨紋上。這種文字形式比起在周朝(公元前1122年至前247年)的青銅器上的文字要古老得多。後來古書都用皮革線將竹簡係在一起,據說因為孔子過於頻繁地閱讀自已最喜愛的書,所以皮革線斷了三次。文字用墨水印在竹簡上,竹簡上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一位英國學者奧瑞爾?斯泰恩爵士在幹涸的突厥地區沙漠中發現了這些文物。這些文字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與返回漢朝的時間(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64年)。在那時也在絲綢上書寫文字,但是絲綢非常昂貴。
大約在公元100年,蔡倫發明用樹皮、大麻碎屑與舊漁網造紙。印刷術的發明在8到10世紀的唐朝,比古登堡格在歐洲創建出版社早了數百年。商業書籍印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紀後半期。在使用泥字印刷的過程中發明活字印刷。但是因為泥土容易散,泥字印刷並沒有得到實際的運用,也沒有普及開來。
朱先生住在北京的西南麵,在大門入口處的上方有一塊大的門牌,門牌有三個重要特征:一英尺高。綠色的底與金色的門牌。“祖先的蔭產”意思是一個人生活在祖先傳下來的遺產之中,如同一個人在一棵大樹下躲陰乘涼。朱先生的爺爺曾中探花,贏得很高的聲譽,探花在國家考試中排名第三。正是他為他的五個孩子和後代置辦了這處房產。
朱先生的房子是為一個大家庭建造的。走進大門,必須繞過一個巨大的木製屏風,屏風將屋中的庭院與外麵隔開。因而路過大街的行人永遠猜不到屋主人的富有,也猜不到屋中的陳設,除了知道圍牆的長度和瞥見彎曲的屋頂。
中國房子的本質是私人性的,封閉的,不為外人所見。像一個寺院中的修道院,中國人的房子沿庭院而建,庭院釋放出公共性的私人空間,庭院也是房子內部結構的一部分。在大富人家,庭院是一處景觀性的公園,得到妥善的運用,有秋千、石凳、苔蘚覆蓋的露台和藤蔓植物。在那些底層人家,庭院是一個集中的家庭化的活動場所,放著個大水缸可以在這裏洗東西。但不管富有還是貧窮,一棵棗樹或一棵石榴樹和金魚缸通常用來美化庭院。根據與庭院的關係,房間稱為東廂房、西廂房、南廂房、北廂房。在窮人家,幾個家庭共同分享一個庭院。
在朱先生的家裏,有幾個庭院,庭院旁的月拱門將一個庭院通到另一個庭院,通過有頂的走廊將庭院連接起來。在這樣的房子中,這些走廊兩邊開著或一邊開著,當走廊沿牆布局時,走廊是一個內在空間的聯係體係。走廊互相聯係並有共同的入口。
通過庭院分隔房子的方式與現代公寓的觀念一致。在這樣的方式下,一個家庭的成員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並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他們自己的廚房和臥室。對於兒孫滿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中國家庭來講,這種房子是最理想的。
朱先生的庭院是用上等的石板鋪的,其中有裝飾的盆花,成蔭的綠樹、灌木和石桌。廊窗的造型各種各樣——圓形、方形、菱形、扇形或百葉形——這些窗用磚或木頭為骨架。目光穿越這些窗戶,朱頻得以見到裏麵的陳設。
當朱頻一個庭院接一個庭院遊覽時,每一個庭院都讓他大開眼界,他感覺步入迷宮一般。這樣的驚異是有根據的,是工匠早設計好了的。在一個庭院裏,一般會有一個戲台,一個三邊開放的露台,石柱矗立在一個小小的荷塘上,支撐著戲台。這樣的戲台在中國的房子中是一個特例,或許隻有富有的主人在過去常常擁有自己的劇團。
私人的觀眾包括家人和邀請的客人,視線躍過池塘觀看戲曲表演。在後院,這位年輕的客人沿著“之”字形的道來到一處有許多樹、小土堆和亭子的大花園,一條小溪穿過一處五英尺長的石橋。古代中國的工匠竭盡所能設計出各種遮蔽視線的方式,令參觀者驚喜萬分。
朱先生的房子特別大——房子的屋頂有三十英尺高,逐漸向低處延伸,有雕刻和繪畫的柱子支撐它們——過後朱頻記不起他所見到的一切。他至多記得有許多的月拱門和六邊形的門以及許多曲曲折折的長廊,漆著紅色和綠色,還有矮凳子以便遊者歇息。房間中都是木刻,矗立著巨大柱子,雕刻著金色人物,還有藍紫色底的手工隔牆,朱頻知曉,婦女的閨房是忌諱男性參觀的。
作為受過西方教育的眾多軍閥之一,朱先生自己受益匪淺。事實上西方教育從來沒有改變他多少;他發現古老的生活方式更加舒適愜意。他也學習過現代的金融學和經濟學,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觀念。朱頻初見朱先生身穿西服,而在家裏他非常詫異地看到他穿著藍布的大褂。朱先生六十三歲,著裝樸素,但是在重重下垂的眼須和白色胡須之上的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令人過目不忘。他看上去像一位封建時代九品以上的高官,盡管受過現代教育,朱先生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本色。
朱先生穿著有白色衣袖的長衫,內襯的夾克向外翻,露出一英寸左右,這樣穿起來更方便。他踱著方步走路,這突出了寬套的長衫。他言語泰然自若,聲調裏傳達出一種沉靜的威嚴,而這些如今不可能在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官員中看到。品茶時他也輕咂嘴唇,清清嗓子而不是故意發音洪亮,這也是他的一個習慣。並不是身體的姿勢,如一個大搖大擺的步態,或清嗓子、或支吾和向痰盂吐痰,顯出朱先生的氣度與威嚴。而是來自他的眼睛,一雙懂得正確思考、同時堅持自己想法的男人的眼睛。這是一雙有生活智慧的男人的眼睛,這個男人學會等待,洞察到生活中眾多的邪惡和悲傷,既不保守也不叛逆,也不對人性抱過多的奢望。朱先生內心平靜如水,他從容地麵對任何難以預料的困難和災難,同時有無限的耐心。
從他的閱讀來看,他吸收和消化了中國三千年曆史的人生經驗,有時悲傷有時執著追求。他是一個儒者,他相信生活會更好,如果一個人有勇氣和自信同時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壓根兒瞧不起軍閥和年輕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是舊式的官員,甚至維護納妾的製度。
朱頻並不難理解這些,因為他知道朱先生出生於
知識分子家庭。朱先生家庭的傳統文化背景可以在他
數量眾多的成套書籍中明顯地看出來。在成千上萬套書籍中,朱頻好像置身在各個時代的智慧海洋之中,置身在所有塑造中國人生活和中國文明的知識、哲學、法律、雕像和藝術之中。
中文書籍平放在書架上,最後看到的是書脊,很難在軟紙的邊緣印刷,因此封麵用很好的刷子手工描繪。一本書通常有七卷,布麵,放在書盒裏,一本中文書的一張包括在中間折疊的兩頁,由於紙張大得不足以在紙的兩邊印刷,印刷的文字就垂直的從右到左。一個人開始讀中文書是從我們稱為背麵的地方開始的。
古書在薄薄的米紙上用木板雕刻印刷而成,並總用紙的封麵。由於紙既薄又非常有彈性,如果書不鋪展在桌子上,一卷書就通常卷在手上。
在古代,早在商朝就用刀在骨頭上雕刻文字。這種中國最早存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公元前14世紀,刻在動物的肩骨或在長而狹窄的骨紋上。這種文字形式比起在周朝(公元前1122年至前247年)的青銅器上的文字要古老得多。後來古書都用皮革線將竹簡係在一起,據說因為孔子過於頻繁地閱讀自已最喜愛的書,所以皮革線斷了三次。文字用墨水印在竹簡上,竹簡上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一位英國學者奧瑞爾?斯泰恩爵士在幹涸的突厥地區沙漠中發現了這些文物。這些文字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與返回漢朝的時間(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64年)。在那時也在絲綢上書寫文字,但是絲綢非常昂貴。
大約在公元100年,蔡倫發明用樹皮、大麻碎屑與舊漁網造紙。印刷術的發明在8到10世紀的唐朝,比古登堡格在歐洲創建出版社早了數百年。商業書籍印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紀後半期。在使用泥字印刷的過程中發明活字印刷。但是因為泥土容易散,泥字印刷並沒有得到實際的運用,也沒有普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