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中國文學中非常有名。下麵我們開始研究《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
在中國文化裏頭,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最先提出來的,莊子講的逍遙,不是西門町那個逍遙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過也許有一點榷莊子》裏逍遙的意味。我們現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於學佛的人要求解脫。結果我們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這樣又那樣,認為這叫做道。看他一點都不逍遙,越看越苦。學佛修道要求逍遙解脫,人生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個人生是很苦的。
《逍遙遊》,我們看了這個題目要特別注意,逍遙是逍遙,遊是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不能遊。借用佛家的觀念,人生解脫了,才能夠得遊戲三昧,在人生的境界裏麵遊戲。所以拿這個觀念講,什麽叫人生?我們可以作一個答案:痛苦的累積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脫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遙自在。
我們現在首先要對《逍遙遊》做一個綱要,大家要把握這個綱要。《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個人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麽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前有一塊黃金,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到黃金,在那裏瞎想有什麽用?所以莊子第一個提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換句話說,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人生。那麽具個什麽見呢?《逍遙遊》就告訴我們: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了,那麽人生的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了高遠的見解以後,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自然會超越,會升華。這一篇《逍遙遊》,它的內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不管什麽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沒有辦法表達。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地表達人的思想,那人輿人之間就不會有誤會了。譬如怎麽表達哭,隻有哭了才曉得,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達的東西,可以轉個彎來表達,那就是用比喻來表達。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於用比喻,釋迦牟尼佛最善於用比喻,如用蓮花的比喻等;耶穌也很會用比喻;莊子也常用比喻。因為有時候不用比喻講不出來,譬如我們恭維一個人很漂亮:“你比楊貴妃還漂亮。”楊貴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沒有看到過。不過拿來比喻來說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遙遊》裏麵有兩個大方向,在很多關鍵的地方用比喻,來告訴我們人生和修養的方法。哪兩個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物化”,這是中國文化中道家的一個大標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麽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麵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我們的胃的變化又變成了人的肉體;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互相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就是“物化”。在道家的觀念裏,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隻不過是裏麵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那麽,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裏頭也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什麽?人的變化,我們人,可以把自己升華成超人。這個超人怎麽變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變。我們做到了《逍遙遊》這兩個要點,才真正達得到逍遙。
我們先從人的這個高度來討論。
我想在座諸位先生、同修讀過《莊子》,研究過《莊子》的很多,不過我報告我的意見。
在中國文化裏頭,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最先提出來的,莊子講的逍遙,不是西門町那個逍遙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過也許有一點榷莊子》裏逍遙的意味。我們現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於學佛的人要求解脫。結果我們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這樣又那樣,認為這叫做道。看他一點都不逍遙,越看越苦。學佛修道要求逍遙解脫,人生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個人生是很苦的。
《逍遙遊》,我們看了這個題目要特別注意,逍遙是逍遙,遊是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不能遊。借用佛家的觀念,人生解脫了,才能夠得遊戲三昧,在人生的境界裏麵遊戲。所以拿這個觀念講,什麽叫人生?我們可以作一個答案:痛苦的累積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脫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遙自在。
我們現在首先要對《逍遙遊》做一個綱要,大家要把握這個綱要。《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個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個人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麽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前有一塊黃金,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到黃金,在那裏瞎想有什麽用?所以莊子第一個提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換句話說,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夠懂得人生。那麽具個什麽見呢?《逍遙遊》就告訴我們:解脫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是被物質世界、現實環境所困擾了,那麽人生的見解已經不夠了。所以能夠具備了高遠的見解以後,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自然會超越,會升華。這一篇《逍遙遊》,它的內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不管什麽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沒有辦法表達。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地表達人的思想,那人輿人之間就不會有誤會了。譬如怎麽表達哭,隻有哭了才曉得,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達的東西,可以轉個彎來表達,那就是用比喻來表達。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於用比喻,釋迦牟尼佛最善於用比喻,如用蓮花的比喻等;耶穌也很會用比喻;莊子也常用比喻。因為有時候不用比喻講不出來,譬如我們恭維一個人很漂亮:“你比楊貴妃還漂亮。”楊貴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沒有看到過。不過拿來比喻來說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遙遊》裏麵有兩個大方向,在很多關鍵的地方用比喻,來告訴我們人生和修養的方法。哪兩個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物化”,這是中國文化中道家的一個大標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麽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麵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我們的胃的變化又變成了人的肉體;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互相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就是“物化”。在道家的觀念裏,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隻不過是裏麵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那麽,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裏頭也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見到了“道”的道理,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什麽?人的變化,我們人,可以把自己升華成超人。這個超人怎麽變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變。我們做到了《逍遙遊》這兩個要點,才真正達得到逍遙。
我們先從人的這個高度來討論。
我想在座諸位先生、同修讀過《莊子》,研究過《莊子》的很多,不過我報告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