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研究《莊子》最頭疼,問題夾雜得最多的—篇文章。《齊物論》的思想、理路給人的感覺是:“汪洋博大,堂皇迷離”,因為它中間說的內容太豐富,太豐富了!我們往往把它前後的邏輯把握不住,所以古人都批評《莊子》的文章“汪洋博大,堂皇迷離”。實際上一點都不迷離,條理很清楚。
我們看一下題目:“齊物論”。宇宙萬物,宇宙萬有是不齊的,不平等的。所謂不平等,就是有差別。現在莊子提出是“齊物”,宇宙萬有平等,沒有現象的不同,那麽《齊物論》講萬物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人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達到那個真正無差別平等的道體,這篇文章最重要是談這個問題。由開頭講如何求證這個無差別道體,到最後說明無差別裏頭有差別的道理。到底差別是怎麽來的?差別是由於“氣”的變化來的。
現在開始講《齊物論》。莊子首先說明無差別的求證,他以故事的方式說明。
生滅變化無常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間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末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b>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b>
“南郭”是複姓,“子綦”是名字,後世道家的《神仙傳》、《隱士傳》都把他列進去了。現在假設我們在看電視、電影或劇本,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叫南郭子綦,把他想成個老頭子。我們要注意,在莊子那個時代沒有凳子、椅子,我們看到日本人坐的榻榻米,上麵放一個矮茶幾,大家盤腿坐在席子上,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生活。什麽叫做“隱機而坐”呢?就是這樣軟下去,一溜就下去了,好像茶幾都把他蓋住的樣子。不是像現在同學們坐累了就趴在桌麵上睡,那叫伏幾而坐。
南郭子綦這樣一副懶得不得了的神情,人往下一溜,半坐不坐的,軟下去了,然後把頭一翹,“仰天而噓”。為什麽“噓”?“噓”在秦漢以後不叫“噓”,所有的《神仙傳》《隱士傳》上,“噓”叫做仰天長嘯。譬如魏晉時代有一個隱士叫孫登,書上講“孫登善嘯”。老虎叫就是嘯,難道他坐在那裏學老虎叫嗎?不是的,嘯和這裏的“噓”是一個東西,就是吹一個很長的口哨。
“答焉似喪其耦。”“答焉”不是答話的答,就是頭一低,人向茶幾下一溜,頭仰起來,吹一個很長的口哨,等把氣吹平了,又把頭一低。“似喪其耦”,好像損失了個東西似的。古人講兩夫妻叫對偶,這裏的“耦”不是指對偶,是說好像喪失了所有的外境,相對的東西都沒有了,就這麽一軟軟下去,死了不像死了,活著也不像活著,反正是懶洋洋的像沒有骨頭一樣。就那麽個神態。
我們要注意呀,第一篇《齊物論》的開始,鯤魚化成大鵬鳥,直上萬裏的高空向南飛,那個氣勢非常壯觀,最後到達了“無何有之鄉”,了不可得,一無所有。那麽《齊物論》的開始,這個人什麽都沒有,也不是灰心,也不是失望,是懶到了極點,什麽都沒有。
<b>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b>
第二個鏡頭:出現了南郭子綦的學生“顏成子遊”。“顏成”也是複姓,“子遊”是名字。顏成子遊站在旁邊。古代長輩坐著的時候,晚輩要站立侍候在前,等著長輩吩咐要做什麽事,有問題請教則是跪著,表示一種尊敬。古人有時講“膝行而前”,怎麽叫“膝行而前”呢?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膝蓋跪在榻榻米上,爬著就過來了。顏成子遊看見老師這麽一個情形,就問了:老師啊,我現在看到你的外形像一塊枯的木頭,毫無生氣,由外形看到內心,內心像死灰一樣,一點活氣都沒有,冷冰冰的。人的身心怎麽可以到達這個樣子?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特別注意這兩句話。從文字上講:你今天靠在茶幾上休息的這個狀況,跟從前的情形完全兩樣。如果單照字麵上這麽講,一定很冤枉莊子,其實在這兩句話裏頭,莊子已經點題了。我們作古文叫點題:“畫龍點睛”,魏晉時候的僧繇,他畫龍不畫眼睛,畫了眼睛,“畫龍點睛,破壁飛去”,龍就變成真的;飛走了。莊子這時候才落點睛之筆:“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要了解《齊物論》就得了解這兩句話。
當我們第一秒坐在這椅子上,第二秒已不是第一秒鍾了,第三秒更不是第二秒了,每一分每一秒宇宙萬事都在變化。這就是後麵講到的孔子告訴顏回的一句話,四個字:“交彼臂過”。兩個人走路,你過來我過去,兩人對麵走在一起,兩個膀子剛剛在同一條橫線同一個位置上時,兩個膀子這麽一碰,一刹那,已經過去了,你往這邊走,我往那邊去了。任何時間,任何地區,一切的事情,這一刹那之間都在變化,不會永恒存在的。兩個手臂一碰,拉一下手,等再拉一次的時候,已經不是原來的了,中間已經有很多的變化了。當我們剛剛靠著一坐的時候,當下就過去了,等於佛法的一句話:“刹那無常,“刹那”是梵音,一彈指,“啪”,就是六十個“刹那”。所以這裏盡管是顏成子遊在問,但莊子已經點題了:“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莊子借用南郭子綦的嘴,在《齊物論》中談到,怎樣忘掉了內、外境,進入沒有分別,萬物平等的“無何有之鄉”。
<b>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b>
南郭子綦說:是的,你問得好啊,你看我這樣不好嗎?換一句話說,我這樣很好嘛!你覺得有疑問嗎?我告訴你:“今者吾喪我,”此時此刻,我已經沒有我了,“喪我”了,你知道嗎?一個人要真正解脫物理世界的困擾,解脫一切煩惱而到達真正的逍遙,唯有“喪我”,亡我。沒有達到亡我,不能了解那個萬物不齊之間,有超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完全“齊一”的。所以這一篇的題目:求證齊物。萬物不齊有都是相對的,要想求證那個絕對的,那個形而下萬物不齊後麵的本體,那個形而上了無一物,了不可得的“無何有之鄉”,怎麽求得呢?要達到真正的亡我。那麽才可以談《齊物論》。到這裏,《齊物論》已經講完了,下麵都是延伸和發揮。
我們看一下題目:“齊物論”。宇宙萬物,宇宙萬有是不齊的,不平等的。所謂不平等,就是有差別。現在莊子提出是“齊物”,宇宙萬有平等,沒有現象的不同,那麽《齊物論》講萬物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人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達到那個真正無差別平等的道體,這篇文章最重要是談這個問題。由開頭講如何求證這個無差別道體,到最後說明無差別裏頭有差別的道理。到底差別是怎麽來的?差別是由於“氣”的變化來的。
現在開始講《齊物論》。莊子首先說明無差別的求證,他以故事的方式說明。
生滅變化無常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間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末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b>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b>
“南郭”是複姓,“子綦”是名字,後世道家的《神仙傳》、《隱士傳》都把他列進去了。現在假設我們在看電視、電影或劇本,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叫南郭子綦,把他想成個老頭子。我們要注意,在莊子那個時代沒有凳子、椅子,我們看到日本人坐的榻榻米,上麵放一個矮茶幾,大家盤腿坐在席子上,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生活。什麽叫做“隱機而坐”呢?就是這樣軟下去,一溜就下去了,好像茶幾都把他蓋住的樣子。不是像現在同學們坐累了就趴在桌麵上睡,那叫伏幾而坐。
南郭子綦這樣一副懶得不得了的神情,人往下一溜,半坐不坐的,軟下去了,然後把頭一翹,“仰天而噓”。為什麽“噓”?“噓”在秦漢以後不叫“噓”,所有的《神仙傳》《隱士傳》上,“噓”叫做仰天長嘯。譬如魏晉時代有一個隱士叫孫登,書上講“孫登善嘯”。老虎叫就是嘯,難道他坐在那裏學老虎叫嗎?不是的,嘯和這裏的“噓”是一個東西,就是吹一個很長的口哨。
“答焉似喪其耦。”“答焉”不是答話的答,就是頭一低,人向茶幾下一溜,頭仰起來,吹一個很長的口哨,等把氣吹平了,又把頭一低。“似喪其耦”,好像損失了個東西似的。古人講兩夫妻叫對偶,這裏的“耦”不是指對偶,是說好像喪失了所有的外境,相對的東西都沒有了,就這麽一軟軟下去,死了不像死了,活著也不像活著,反正是懶洋洋的像沒有骨頭一樣。就那麽個神態。
我們要注意呀,第一篇《齊物論》的開始,鯤魚化成大鵬鳥,直上萬裏的高空向南飛,那個氣勢非常壯觀,最後到達了“無何有之鄉”,了不可得,一無所有。那麽《齊物論》的開始,這個人什麽都沒有,也不是灰心,也不是失望,是懶到了極點,什麽都沒有。
<b>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b>
第二個鏡頭:出現了南郭子綦的學生“顏成子遊”。“顏成”也是複姓,“子遊”是名字。顏成子遊站在旁邊。古代長輩坐著的時候,晚輩要站立侍候在前,等著長輩吩咐要做什麽事,有問題請教則是跪著,表示一種尊敬。古人有時講“膝行而前”,怎麽叫“膝行而前”呢?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膝蓋跪在榻榻米上,爬著就過來了。顏成子遊看見老師這麽一個情形,就問了:老師啊,我現在看到你的外形像一塊枯的木頭,毫無生氣,由外形看到內心,內心像死灰一樣,一點活氣都沒有,冷冰冰的。人的身心怎麽可以到達這個樣子?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特別注意這兩句話。從文字上講:你今天靠在茶幾上休息的這個狀況,跟從前的情形完全兩樣。如果單照字麵上這麽講,一定很冤枉莊子,其實在這兩句話裏頭,莊子已經點題了。我們作古文叫點題:“畫龍點睛”,魏晉時候的僧繇,他畫龍不畫眼睛,畫了眼睛,“畫龍點睛,破壁飛去”,龍就變成真的;飛走了。莊子這時候才落點睛之筆:“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要了解《齊物論》就得了解這兩句話。
當我們第一秒坐在這椅子上,第二秒已不是第一秒鍾了,第三秒更不是第二秒了,每一分每一秒宇宙萬事都在變化。這就是後麵講到的孔子告訴顏回的一句話,四個字:“交彼臂過”。兩個人走路,你過來我過去,兩人對麵走在一起,兩個膀子剛剛在同一條橫線同一個位置上時,兩個膀子這麽一碰,一刹那,已經過去了,你往這邊走,我往那邊去了。任何時間,任何地區,一切的事情,這一刹那之間都在變化,不會永恒存在的。兩個手臂一碰,拉一下手,等再拉一次的時候,已經不是原來的了,中間已經有很多的變化了。當我們剛剛靠著一坐的時候,當下就過去了,等於佛法的一句話:“刹那無常,“刹那”是梵音,一彈指,“啪”,就是六十個“刹那”。所以這裏盡管是顏成子遊在問,但莊子已經點題了:“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莊子借用南郭子綦的嘴,在《齊物論》中談到,怎樣忘掉了內、外境,進入沒有分別,萬物平等的“無何有之鄉”。
<b>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b>
南郭子綦說:是的,你問得好啊,你看我這樣不好嗎?換一句話說,我這樣很好嘛!你覺得有疑問嗎?我告訴你:“今者吾喪我,”此時此刻,我已經沒有我了,“喪我”了,你知道嗎?一個人要真正解脫物理世界的困擾,解脫一切煩惱而到達真正的逍遙,唯有“喪我”,亡我。沒有達到亡我,不能了解那個萬物不齊之間,有超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完全“齊一”的。所以這一篇的題目:求證齊物。萬物不齊有都是相對的,要想求證那個絕對的,那個形而下萬物不齊後麵的本體,那個形而上了無一物,了不可得的“無何有之鄉”,怎麽求得呢?要達到真正的亡我。那麽才可以談《齊物論》。到這裏,《齊物論》已經講完了,下麵都是延伸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