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問題


    <b><font color="#ff8040">【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font></b>


    “邯鄲之民”,邯鄲(邯 拚音:hán;鄲 拚音:dān。邯鄲:戰國時趙都邯鄲。趙王城遺址在今 河北省邯鄲市區西南),我們已經提到過幾次,在古代曆史上是有名的區域,在研究中國的內戰史、軍事學,研究地理戰略,也是重要的重鎮。曆史上很多的故事都發生在邯鄲這個地方,戰國時候屬於趙國。“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有一個人,正月初一獻一隻鳩(鳩 拚音:jiu)鳥給趙簡子。我們過去在大陸,年紀大的人拐杖頭上那個鳥就是鳩鳥,代表高年。“簡子大悅,厚賞之”,簡子很高興,賞給他很多的錢。“客問其故”,這個“客”字在古書上經常提到,就是旁邊有一個人,貴姓大名都不講了。有一個人就問趙簡子,為什麽正月初一送你這個鳥你就厚賞呢?因為簡子是當時趙國的權臣,曆史上有名的,後來篡位。


    “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月初一得到一隻鳥,把它放生了,有恩,今年運氣會好。所以放生並不是由佛教開始的,自己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放生是中國的古禮,上古流傳下來的。“客曰”,這個人就講了,他說你這個辦法不對,“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老百姓曉得你喜歡放生,不得了啦,拚命去抓鳥,抓到了,活的賣給你放生,弄死的就吃掉了或者丟掉,反而把鳥弄死更多了,這樣你不是放生啊!“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你是個國家的領導人,要放生,不如下個命令禁止打獵、捕鳥,不準殺生,這樣不就是解決問題了嗎?“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抓來,然後叫人念經放生,他說你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啊?恩與過兩個不相抵的。換句話說,你這個罪過比做好事還大;你鼓勵大家去抓鳥,這不是做好事啊!趙簡子一聽,“曰然”,對,就采用了他的意見,向全國下命令禁止打獵。


    我經常說學佛的同學們,做好事要有智慧,很難做。今天我從電梯下來,碰到外麵來兩個彪形大漢,一個人背了個袋子,有幾十隻烏龜,拿到這裏來放生。因為這裏有個同學莫名其妙,告訴他們我們這裏放生,我叫他們把烏龜放到樓頂去吧!反正樓頂有個自來水管!(眾笑)


    動植物為誰而生


    <b><font color="#ff8040">【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鴈者,田氏視之,乃歎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製,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font></b>


    “齊田氏”,齊國的田氏,是齊國的權臣。在中國曆史上齊國本來是薑太公的後代,六七百年以後,他的權臣田家篡位,自己當王了。所以戰國以後齊國已經不是薑太公的後代了。孟嚐君的祖先就姓田,那個時候是權臣,“祖於庭,食客千人”,就是祭祖宗的時候,田家素來是很豪氣好客,客人很多。所以到孟嚐君手裏,在他家裏常年吃住的有三千多人。我們看看沒有什麽了不起,不過現在再有錢的家庭也養不起啊,除非辦廠、大公司。他那時候都是食客啊,不要你做工的,就在家裏住,發薪水給你,一天吃飽了沒有事,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戰國時候流行養士培養聲譽,那個時候全中國的人口也不會超過現在的台灣啊,所以孔子三千弟子同孟嚐君養三千食客,在現在人口來比,就是有幾百萬的學生、幾百萬的部隊,那不得了的。換句話孟嚐君在組黨,他有群眾的力量。雖然食客三千,最後有問題的時候,那些學問好的,講哲學、科學的都沒有用,能夠救他的是雞鳴狗盜之徒。這是曆史上一個大故事,也是曆史上一個大諷刺,所以人的專長沒有一定,曆史上說雞鳴狗盜之徒就是指這件事。


    這裏的齊田氏,是田家另外一件故事,是不是盂嚐君或者是他的父親,不知道。這個田家,“中座有獻魚鴈者”,可以說在他一千客人中有個人奉獻了魚還有鴈(鴈 拚音:yàn),不是天上的鳶(鳶 拚音:yuān),其實就是鵝啦!“田氏視之,乃歎曰”,田家人一看,感歎說,“天之於民厚矣”,上天生萬物,對我們人類太厚了,“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生了米、麥子、高梁、大豆、青菜、蘿卜,各種都有,又生了一些魚鳥,給我們大家用,就是說上天的恩惠太大了。“眾客和之如響”,這一班都靠他吃飯的人,看到老板那麽講,大家都說是、是,是上天的恩惠。佛教信眾說那是菩薩的慈悲。


    “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中間有個姓鮑的小孩十二歲,也是他門下的賓客,“進曰”,這個孩子站起來講,“不如君言”,他說你的話我反對。這個孩子膽子很大,天才兒童,“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天地生萬物,生人、生魚、生鴨子、生蟲子……上天是一律平等的,“類無貴賤”,哪樣好哪樣壞,沒有標準的。“徒以小大智力而相製,迭(迭 拚音:dié,交換,輪流)相食”,他說天地生萬物,結果生物界是弱肉強食,你吃我,我吃你,大吃小,都是不公平的。尤其人最壞,因為人聰明有智力,什麽都吃,連老虎雖會吃人,也害怕人,因為人專門吃老虎。不過人吃了萬物,而螞蟻、蚊子、細菌也吃人,互相吃。“非相為而生之”,這個天地宇宙,是個悲觀、慘痛的宇宙,萬物互不相愛。


    老實講,在世界宗教哲學界,隻有佛教提出來眾生平等。所謂眾生不是隻講人啊,包括一切生命,細菌、螞蟻,有生命的東西一律要互相愛護,要平等,這是佛家幾千年前提出的口號。在《列子》這裏,這個小孩講的也是一樣,他說“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人最可惡,凡是可以吃的統統吃,難道上天是為人類而生這些東西的嗎?


    有些宗教的哲學認為,上天是生這些給我們人吃的,這一點是錯誤的,這個哲學不通,這是人類文化自己吹牛,自己定的,是人類的悲哀。哲學通達的話是眾生平等,所以我們幾千年前的文化,這個鮑家的小孩子就講出來了,上天生萬物難道是給人吃的嗎?所以你看了古書,看了《列子》,再看達爾文的進化論,十七世紀以後的這個世界,強權勝於公理,一直到現在都流行。其實中國人幾千年前就講過了這個道理,自己不讀古書不知道。


    “且蚊蚋(蚊 拚音:wén;蚋 拚音:rui。蚊蚋:蚊子)噆(噆 拚音:zǎn,叮咬)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並且蚊子專門吃人類的皮膚,老虎、豹子、狼啊,專吃生物的肉。難道說上天生人就是專為蚊子吃才生的嗎?為了給老虎豹子吃,才生出有血肉的動物嗎?


    所以《列子》講到這裏是一個問號,你們自己去研究,他不作結論。這個哲學從這個小孩子嘴裏講出來,反駁了田家這個空話,這是一段,道理是連起來的。


    誰不是乞丐


    <b><font color="#ff8040">【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font></b>


    跟著下來說,“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齊國有一個人,窮得不得了,在城市中討飯。齊國的國都在山東臨淄(淄 拚音:zi),“城市患其亟(亟 拚音:qi,屢次)也”,都市裏的人討厭這個家夥,來的次數太多了,“眾莫之與”,所以他來討飯要錢,沒有人給他。“遂適田氏之廄”,他討飯都討不到了,就到了田家後院馬廄養馬的地方去。古人養馬,尤其大戶人家,那馬多得很啊,幾十匹、幾百匹馬,馬廄裏有專人管的。這個人到了田家馬廄處,找誰幫忙啊?找獸醫,“從馬醫作役”,跟著那個獸醫做一點事情,“而假食郭中”,得到一點飯吃。“郭”是範圍,在那個馬廄的圍牆裏。


    “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大家看到他,笑這個討飯的,你這個家夥倒黴了,因為古人很看不起醫生,中國古代把醫跟畫符念咒跳神的巫字連在一起,所以叫巫醫。而且中國上古凡是會醫的人,一定會畫符念咒,會裝神弄鬼,所以上古對醫這個方伎非常看不起。到了民國初年,我小的時候,還有些醫生門口掛一個牌子---“儒醫”,代表這個醫生不是普通的醫生,是讀書人。以前學醫的是學專門技術,除了醫,其他學問不懂,所以那些名醫、儒醫啊,就很難得了。這個乞兒被大家恥笑,討飯都討不到,現在從馬醫那裏討飯吃,“不以辱乎”,真不嫌丟臉。


    “乞兒曰”,這個就是討飯的哲學來了,注意啊!講出來我們世界上的人都是討飯的,哪個不討飯?你們大學畢業拿到博士,我經常說你讀出來博士幹什麽?給世界上那些“不是”用的。什麽都不是的人,隻要有錢,開公司行號,開大工廠,叫你這個博士專家來,高薪給你,幹不幹?你一定幹。你做得不好,開除,另請專家。所以我勸你們要做“不是”,那是最高的,隻要有辦法,你站得起來,無論什麽學問專才都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你看這個是什麽力量?哪個力量最大?所以天下人都是乞兒,都是討飯吃,我們哪個人不在討飯?你不要認為是大學畢業,拿高薪,不過是高級討飯的,你還不是靠別人發薪水給你嗎?你有辦法,你發薪水給別人,對不對?所以向人家討飯的多,做老板給飯的人到底還是少數,這個哲學在這裏。


    現在我們看討飯的哲學,“天下之辱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他說你們笑什麽?天下最恥辱的是向人家討飯吃,對不對?向人家討飯吃自己都不臉紅的話,替馬醫做一點事,換一口飯吃,又有什麽恥辱啊?這是天經地義嘛!換句話說,我以勞力換來的。


    歸根究底,天下人都在討飯,有哪個覺得羞恥啊?這個哲學道理很高明了,我們要認清楚,不要傲慢。年輕的同學們本事再大,還是非去討飯不可,如果人家不用你,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除非你用你自己。下麵另有一段故事。


    心理作用的影響


    <b><font color="#ff8040">【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font></b>


    宋國有一個人到外麵去遊玩,在路上“得人遺契者”,撿到一樣東西,是人家財產的證據,比如說在路上撿到一個銀行定期存折。他高興得不得了,把這一筆財產“歸而藏之”,回去把它保護起來。“密數其齒”,這個“齒”古代代表年齡,所以看馬年齡是看牙齒,馬是一歲長一顆牙齒。他撿到了以後計算,定期還有多久就到期了,躺在那裏去數。“告鄰人曰”,他跟隔壁鄰居說,“吾富可待矣”,你看著啊,我馬上要發財了。


    <b><font color="#ff8040">【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遽 拚音:ju,急,倉猝)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font></b>


    有一個人有一株枯掉的梧桐樹,隔壁鄰居講,家裏庭院中的樹木枯掉了風水不好,不吉利。這個人一聽啊,就把這個樹砍了。“鄰人父”,隔壁這個老頭子,見他把這株枯梧桐樹砍掉了,“因請以為薪”,他說你不要丟掉,給我做柴燒吧。


    “其人乃不悅曰”,這個人不高興了。“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起先我以為他是好意,告訴我風水不好讓把樹砍掉,結果我聽他的話上了當,原來他要拿回去做柴燒。我悟了!原來他是要柴燒,所以講風水不好,要我把樹砍了。他說這樣的鄰居太危險,太壞了,會打主意的人,我不要跟他做鄰居了。


    <b><font color="#ff8040">【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也。俄而抇其穀而得其,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font></b>


    “人有亡者”,鐵打成斧頭叫做(拚音:fu),有一個人丟掉了一把斧頭,“意其鄰之子”,研究了半天,誰偷的呢?啊!隔壁鄰居那個孩子,學校功課不好,外麵有名的太保,一定是他偷的。“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也”,看他走路就是個小偷的樣子,看他的態度,越看越像小偷的樣子,看他穿的衣服,就是小偷。看他的講話,尤其最近這一兩天,跟我們講話時,越看越像,這個鐵斧子一定是他偷的。


    “俄而抇(抇 拚音:hu,發掘)其穀而得其鐵,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過了幾天,在家裏找別的東西,又把那把斧頭找出來了,沒有被偷走。再看隔壁鄰居那個孩子,看他講話,看他的動作,看他的態度,看他的衣服,都不像偷東西的人。


    你們在座的同學,很多研究心理學的,這個地方就要注意了,這是很好的一個心理學資料,關係到行為心理、政治心理、醫學心理,各種各樣。所以常常有人來跟我講,哎呀!家裏有個壞孩子,有神經病啊!好幾個人來跟我講。我說把你孩子叫來我看看。我後來痛罵他,你這孩子一點也沒有神經病,你們家裏把他搞神經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被別人造成的。這三段故事,看起來都不連貫的,好像不相幹的,孤零零單獨的,你們去想想看,這要靠我們智慧去參透了。最後還有兩段,這一章就結束了。


    精神專注的結果


    <b><font color="#ff8040">【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著其行,足躓株埳牆,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font></b>


    “白公勝慮亂”,白公是春秋戰國時一個小國的領袖,名字叫勝,前麵講過他。白公憂慮下麵的人會有叛變,怕人家殺了他。“罷朝而立”,有一天上朝完畢,他站在那裏不敢下去,“倒杖策錣(錣 拚音:zhui)”,把手邊拿的有鐵叉子的那個拐杖,古人做武器用的,他倒過來靠在那裏想,誰靠不住?哪個會叛變?他越想越煩,不知不覺把臉靠在那個拐杖叉子上,“上貫頤”,結果杖叉子把臉戳破了,“血流至地”,他自己都不知道。


    “鄭人聞之曰”,這一個故事被鄭國一個人聽到了,等於現在說英國人發生這個事,被一個美國人聽到了,“頤之忘,將何不忘哉”,聽到的人說,一個人自己的臉都可以忘掉,別的事還有什麽忘不了的呢?所以一個人啊,思想專心在某一件事上,把身體都忘了,尤其人在恐懼害怕、煩惱憂慮重大之事時,就會把自己忘掉,連生命都忘掉。這都是心理的道理,一切唯心造的。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懂這些道理,不要自己搗鬼,如果精神專注在某一樁事,其他一切一定會丟得開。像你們學打坐的,坐在那裏腿發麻,這裏痛,那裏痛,然後講我要空,你空掉千什麽?真要空掉的時候就不麻不痛了。他說“頤之忘”,這個臉上反應最靈敏的部位都會忘掉,被另一個嚴重的心理換去了,“將何不忘哉”,還有哪一樣不可以忘?你怎麽空不掉?不過,人就是空不了,因為人不能對自己下一個決心。你說,哎呀!我今天工夫好一點,能夠空掉。其實,那不過是你心理、生理另外換一個狀態而已。


    所以結論,“意之所屬著其行”,這個“意”就是代表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專注於某一件事上,就表達在你的行為上,從你的行為上就看得出來。“足躓(躓 拚音:zhi)株埳(埳 拚音:xiàn,古同“陷”)”,足踮起來,乃至踏到一個刺,踏到陷阱裏,自己還不曉得,因為自己走路專心。“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頭撞上樹枝都不知道,像白公勝一樣,刺傷了自己,自己都忘記了。這是代表最後一個唯心的作用。下麵最後這個故事是全篇的結論,連貫首尾的。


    <b><font color="#ff8040">【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font></b>


    “齊人有欲金者”,齊國有一個人想黃金、想錢想瘋了。“清旦衣冠而之市”,早上穿了最漂亮的衣服到鬧區去搶金店。“適鬻(鬻 拚音:yu,賣)金者之所”,到了金店、銀樓的地方,“因攫(攫 拚音:jué,抓取)其金而去”,看到人家正在做黃金買賣,他穿得衣冠整齊,好像大商人,進來看到黃金在櫃台上,他把黃金一拿就走了。這就是白晝攫金的故事,


    “吏捕得之”,最後被警察抓住了,“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問他,那麽多人在店裏,你公然把人家的黃金拿去,好像目中無人,膽子好大。你們在座的,如果做過行政工作的,就問問這個犯人,你怎麽搞的?為什麽這麽傻呢?這個人講一個道理,“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他說我要黃金,那個時候根本看不見一個人,隻看到金子,就拿了。


    這一篇故事的結論是什麽?好的也有,壞的也有,像曆史上的漢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都是這個樣子。這些人要拿金的時候目中無人,隻拿金,所以他成功了;項羽也是這樣的拿金,但是他倒黴,失敗了。所以這個世界上都是白天到街上拿金的人,太多了,看到就拿。這個結論很妙,其實《列子》的文章跟《莊子》的一樣,外表是不給你作結論的。全篇的《說符》,開頭講什麽,最後以這個故事作結論,其中意義深長,我隻提起大家注意。這裏把宇宙的哲學、人生的哲學,一切做人做事,領導別人或被人領導的道理統統告訴你了。青年同學們不要聽了列子的話白天上街抓人家的金子,那就不對了,要有本事像劉邦、唐太宗、朱元璋那麽抓才可以。我們今天到這裏為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列子臆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列子臆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