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經的詩是長詩,一邊想一邊念,任誰也要驚歎一聲才華橫溢,歌功頌德的詩作做得再好,其實也就那麽回事,但拍馬屁也有水平高下之分,顧經的詩作毫無疑問是製誥詩裏水平頂尖的那種。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這首花團錦簇的詩作給吸引住了,連皇帝也不例外,大臣之中,則有許多人邊聽邊想,打算也作首比顧經還要好的,來個一鳴驚人,有人則後悔自己今天沒料到這一遭,不然大可讓門客提前作上幾首,也免得今日窘迫,也有的人對所謂祥瑞不以為然,打從一開始就沒準備摻和的。
“……龍光射鬥牛,仙翁謁……”
顧經堪堪念到一半,旁邊雙手捧著玉盞的婢女忽然啊了一聲,音量不大,卻足以被大部分人聽見。
皇帝禁不住皺眉回頭。
那宮婢本是跟在皇帝身後,負責遞酒的,因為皇帝此時沒有在座席上,而是負手四處走,宮婢緊隨其後,隻要他想喝酒了,一回頭,自然就有佳釀奉上,可謂周到之至。
然而這宮婢絆了一下,身形踉蹌,雖然不至於摔倒,但盤中玉盞卻托不住,就往旁邊摔落。
錚的一聲,玉盞玉杯紛紛落地,碎片四濺。
宮婢嚇了一大跳,都快哭出來的,連忙跪下請罪。
永康帝還不到桀紂那等昏君的地步,當然也不可能為了這點小事殺人,頂多隻是有點不高興,因為玉碎並不是什麽好寓意,古有“荊山鵲飛而玉碎,隨岸蛇生而珠死”之說,今天本是大好日子,偏偏出了這個做不怎麽愉快的小插曲。
見宮人很快上來收拾,他悶哼一聲,也沒說什麽,便準備轉過身繼續走。
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又聽見旁邊傳來一聲驚呼:“這石頭怎麽出現裂痕了!”
皇帝趕忙循聲望去,他離石頭約莫八、九步距離,不太遠,也不近,看不太清楚,所以他打算上前仔細看看。
可左右反應極快,隨著石頭發出異常聲響,他們已經攔住皇帝不讓他上前,一邊還將他往後帶退幾步。
“陛下當心!”
“陛下不可上前!”
皇帝有點鬱悶,還沒等他出聲斥責,眼前發生的一幕足可令他驚愕不已。
隻見那塊一人高的石頭在片刻工夫,忽然就劈裏啪啦碎成兩半,往兩邊倒去,裂開的同時,還有不少碎石跟著散落。
大家反應得快,事先也不是沒有征兆,所以早就閃到一邊,沒有一個大臣或侍衛或宮人受傷。
饒是如此,所有人依舊十分震驚。
方才還好端端的石頭,怎麽忽然間就碎成兩半了?
聯想所謂的吉兆,再想想方才玉盞摔碎的一幕,許多人不由想道:難道這又是上天降下的警示?
皇帝的臉色很難看。
轉眼之間,吉兆就變成凶兆,他的臉色不難看才怪。
不止難看,還有些難堪。
喬岱嚇得連連請罪,說這石頭運過來的時候明明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碎了,臣實在是冤枉雲雲。
皇帝懶得聽他囉嗦,直接大步上前,準備親自察看。
這時他就聽見中書侍郎吳璟啊了一聲:“這裏邊好像有字!”
眾人聽他一說,也都紛紛湊上前來。
石頭忽然裂成兩半,切口十分平整,看起來像是被雷電所劈,但剛剛風和日麗,根本沒有打雷閃電的影子,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皇帝彎腰端詳,其中一半石頭裏側果然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無須他細看,旁邊已經有人念了出來。
“三,人,同,稱,臣?”
三人同稱臣,這是何意?
眾皆莫名。
然而既然左邊有字,右邊肯定也有字,也不需要有人提醒,大家便都轉頭去看右邊那塊石頭內側。
上頭果然也有字。
寫的是:禾下女鬼夭。
若說這兩邊是連在一起的,那麽合起來便是:三人同稱臣,禾下女鬼夭。
又或者說,順序顛倒過來:禾下女鬼夭,三人同稱臣。
但好像都沒什麽不同。
禾下女鬼,這個很好理解,是個魏字,指的肯定就是大魏了。
而夭字,顧名思義,少壯而早死曰夭。
大魏建國至今不足半百,的確可以稱得上少壯。
那為什麽“三人同稱臣”,大魏就會亡國呢?
誰能料到好好的一個祥瑞,竟會搞成凶兆?
眾人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吱聲。
再看之前還春風得意的喬岱,此刻早已嚇得麵無血色,連連磕頭了。
若他知道這裏頭還有這種讖詩,那估計打死他也不可能進獻。
皇帝的臉色十分難看。
他覺得自己的臉被狠狠打了一巴掌,都被打腫了。
若說方才有多高興,此時就有多難堪。
讖詩這種事情,從古至今屢見不鮮,就算是讓顧香生來說,她也能想也不想就說出好幾個例子。
最著名的,莫過於秦末陳勝吳廣借著狐狸裝神弄鬼,弄出“陳勝王,大楚興”的讖言,趁勢而起,割據一方。
借鬼神之說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巫蠱是一樁,讖詩又是一樁。
皇帝還在沉默,誰也不敢說話。
“三人同稱臣”是什麽意思,好像還沒有人琢磨出來,即使有人琢磨出來,那個人肯定也不會當出頭鳥。
這種情況下,身為尚書令的王郢,責無旁貸,首先出聲:“陛下,石中藏字,看著玄虛,實則蹊蹺,子不語怪力亂神,此間真假,不足為信,陛下英明,請勿相信此等來曆不明之物,不如交由三司嚴加查處!”
皇帝不置可否:“你覺得這三人同稱臣是何意?”
王郢沉默不語。
皇帝又問其他人:“有人說得出來麽?”
沉寂之中,卻有一人出聲:“臣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皇帝看了一眼,是中書侍郎吳璟。
“你若與王相一樣想開口勸諫,就大可不必開口了,不如先將這兩句讖詩解出來,再論其它。”
皇帝其實不大相信這件事是巧合,但若說不是巧合,又實在太過奇妙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這首花團錦簇的詩作給吸引住了,連皇帝也不例外,大臣之中,則有許多人邊聽邊想,打算也作首比顧經還要好的,來個一鳴驚人,有人則後悔自己今天沒料到這一遭,不然大可讓門客提前作上幾首,也免得今日窘迫,也有的人對所謂祥瑞不以為然,打從一開始就沒準備摻和的。
“……龍光射鬥牛,仙翁謁……”
顧經堪堪念到一半,旁邊雙手捧著玉盞的婢女忽然啊了一聲,音量不大,卻足以被大部分人聽見。
皇帝禁不住皺眉回頭。
那宮婢本是跟在皇帝身後,負責遞酒的,因為皇帝此時沒有在座席上,而是負手四處走,宮婢緊隨其後,隻要他想喝酒了,一回頭,自然就有佳釀奉上,可謂周到之至。
然而這宮婢絆了一下,身形踉蹌,雖然不至於摔倒,但盤中玉盞卻托不住,就往旁邊摔落。
錚的一聲,玉盞玉杯紛紛落地,碎片四濺。
宮婢嚇了一大跳,都快哭出來的,連忙跪下請罪。
永康帝還不到桀紂那等昏君的地步,當然也不可能為了這點小事殺人,頂多隻是有點不高興,因為玉碎並不是什麽好寓意,古有“荊山鵲飛而玉碎,隨岸蛇生而珠死”之說,今天本是大好日子,偏偏出了這個做不怎麽愉快的小插曲。
見宮人很快上來收拾,他悶哼一聲,也沒說什麽,便準備轉過身繼續走。
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又聽見旁邊傳來一聲驚呼:“這石頭怎麽出現裂痕了!”
皇帝趕忙循聲望去,他離石頭約莫八、九步距離,不太遠,也不近,看不太清楚,所以他打算上前仔細看看。
可左右反應極快,隨著石頭發出異常聲響,他們已經攔住皇帝不讓他上前,一邊還將他往後帶退幾步。
“陛下當心!”
“陛下不可上前!”
皇帝有點鬱悶,還沒等他出聲斥責,眼前發生的一幕足可令他驚愕不已。
隻見那塊一人高的石頭在片刻工夫,忽然就劈裏啪啦碎成兩半,往兩邊倒去,裂開的同時,還有不少碎石跟著散落。
大家反應得快,事先也不是沒有征兆,所以早就閃到一邊,沒有一個大臣或侍衛或宮人受傷。
饒是如此,所有人依舊十分震驚。
方才還好端端的石頭,怎麽忽然間就碎成兩半了?
聯想所謂的吉兆,再想想方才玉盞摔碎的一幕,許多人不由想道:難道這又是上天降下的警示?
皇帝的臉色很難看。
轉眼之間,吉兆就變成凶兆,他的臉色不難看才怪。
不止難看,還有些難堪。
喬岱嚇得連連請罪,說這石頭運過來的時候明明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碎了,臣實在是冤枉雲雲。
皇帝懶得聽他囉嗦,直接大步上前,準備親自察看。
這時他就聽見中書侍郎吳璟啊了一聲:“這裏邊好像有字!”
眾人聽他一說,也都紛紛湊上前來。
石頭忽然裂成兩半,切口十分平整,看起來像是被雷電所劈,但剛剛風和日麗,根本沒有打雷閃電的影子,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皇帝彎腰端詳,其中一半石頭裏側果然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無須他細看,旁邊已經有人念了出來。
“三,人,同,稱,臣?”
三人同稱臣,這是何意?
眾皆莫名。
然而既然左邊有字,右邊肯定也有字,也不需要有人提醒,大家便都轉頭去看右邊那塊石頭內側。
上頭果然也有字。
寫的是:禾下女鬼夭。
若說這兩邊是連在一起的,那麽合起來便是:三人同稱臣,禾下女鬼夭。
又或者說,順序顛倒過來:禾下女鬼夭,三人同稱臣。
但好像都沒什麽不同。
禾下女鬼,這個很好理解,是個魏字,指的肯定就是大魏了。
而夭字,顧名思義,少壯而早死曰夭。
大魏建國至今不足半百,的確可以稱得上少壯。
那為什麽“三人同稱臣”,大魏就會亡國呢?
誰能料到好好的一個祥瑞,竟會搞成凶兆?
眾人麵麵相覷,誰也不敢吱聲。
再看之前還春風得意的喬岱,此刻早已嚇得麵無血色,連連磕頭了。
若他知道這裏頭還有這種讖詩,那估計打死他也不可能進獻。
皇帝的臉色十分難看。
他覺得自己的臉被狠狠打了一巴掌,都被打腫了。
若說方才有多高興,此時就有多難堪。
讖詩這種事情,從古至今屢見不鮮,就算是讓顧香生來說,她也能想也不想就說出好幾個例子。
最著名的,莫過於秦末陳勝吳廣借著狐狸裝神弄鬼,弄出“陳勝王,大楚興”的讖言,趁勢而起,割據一方。
借鬼神之說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巫蠱是一樁,讖詩又是一樁。
皇帝還在沉默,誰也不敢說話。
“三人同稱臣”是什麽意思,好像還沒有人琢磨出來,即使有人琢磨出來,那個人肯定也不會當出頭鳥。
這種情況下,身為尚書令的王郢,責無旁貸,首先出聲:“陛下,石中藏字,看著玄虛,實則蹊蹺,子不語怪力亂神,此間真假,不足為信,陛下英明,請勿相信此等來曆不明之物,不如交由三司嚴加查處!”
皇帝不置可否:“你覺得這三人同稱臣是何意?”
王郢沉默不語。
皇帝又問其他人:“有人說得出來麽?”
沉寂之中,卻有一人出聲:“臣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皇帝看了一眼,是中書侍郎吳璟。
“你若與王相一樣想開口勸諫,就大可不必開口了,不如先將這兩句讖詩解出來,再論其它。”
皇帝其實不大相信這件事是巧合,但若說不是巧合,又實在太過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