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二十四年元年,誰也沒有想到,在位二十四年的文德帝,竟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人世,新帝最終以“太宗”廟號,來為本朝第二任皇帝下了注腳。
然而這場不光彩的宮變依舊為太宗皇帝晚年蒙上了陰影,使得新帝登基伊始,就要麵對齊王與臨安公主一脈的處理問題。
文德二十四年二月初二,伴隨著新帝登基大典舉行,按照規矩,先帝駕崩之後,若還未到新年,就得繼續用舊年號,直到隔年再換,但新的年號很快也擬好了,據說是新帝欽定的,就叫嘉祐。許多人私下揣測,新帝用這個年號,除了寓意嘉和天佑之外,也有紀念樂平公主之意。
無論如何,由此日起,朝野或民間,都開始習慣性地稱呼新帝為嘉祐帝。
新帝登基,照例要大赦天下,但謀反之罪不在此列,齊王與臨安公主一脈依舊被收押在監,新帝未有下令處置,任何人都不敢為反賊說情。
朝堂方麵,由於禮部尚書盧容涉嫌與齊王勾結,被罷官流放,禮部尚書出缺,由原侍郎薛潭遞補。
除此之外,吏部尚書曹亮,因在宮變當夜立場不堅,為新帝所惡,新帝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曹亮老眼昏花,不宜再擔任尚書一職,讓他致仕回去頤養天年,含飴弄孫。
實際上曹亮今年才年過四旬,年富力強,他孫子也沒出生,完全是可以再幹二十年的架勢,奈何新帝實在對這等牆頭草厭惡之極,甚至等不及大赦天下和分封諸王,就忙不迭讓曹亮滾蛋。周瑛等朝臣不想在這件事上與新帝作對,便都沒有提出反對,任由曹亮黯然下野。吏部尚書出缺,由左右侍郎暫代總務,但大家都知道,新帝是想將吏部交給皇長子掌管。
果不其然,過了春分,嘉祐帝下令大赦天下,追封元妃丁氏為元悼皇後,繼妃陸氏為昭哀皇後,早夭嫡子賀虞為恭湣太子,又立裴王妃為後,長子賀穆為淮王,次子賀秀為紀王,三子賀融為安王,五子賀湛為興王,七子賀熙為密王。
其中四子賀僖,因流落在外,不見蹤影,嘉祐帝一氣之下,連爵位也不肯給他,隻當沒這個兒子一般。
相比其他兄弟,皇長子的封號則顯得意味深長,隻因本朝國號為淮,淮陽又是本朝龍興之地,嘉祐帝雖還未立太子,但其偏向已顯而易見,心照不宣。
新朝氣象雖然談不上煥然一新,但換了位新皇帝,行事風格為之一變,大家都要跟著適應。
嘉祐帝自然比不上先帝勤政,從前一兩天就能批複的奏疏,到了嘉祐帝這裏,興許要三五天才能收到,不過較之先帝的雷厲風行,風風火火,嘉祐帝的溫吞也意味著不會輕易發火,耳根子軟則讓他能更多傾聽眾臣意見,每逢朝議時,下麵吵成一片,嘉祐帝也隻會在最後圓場安撫。
上天好像也很給新帝麵子,文德二十四年的春夏,風調雨順,不複前一年的淒風苦雨,天災人禍,連突厥人也都安安靜靜,沒有興風作浪,一切似乎正朝萬象更新的方向發展。
今年的梨花也開得早,剛剛入春,宣政殿外沿途一大片梨樹就已爭相盛放,直到四月尾聲,依舊未有凋零的跡象。
古人道梨為“離”,有分別之意,但據說高祖皇帝的昭烈皇後卻很喜歡梨花,所以高祖皇帝特地命人在宮中各處遍植梨樹,這些年,宮中的主人來來去去,得寵的失寵的更是數不勝數,別處的梨花被鏟了換上別的,唯獨宣政殿四周的梨樹,依舊保留下來,花開時節,滿樹粉白,那些不盈一握的樹幹被頑皮的小宮女用力一搖,就簌簌而下,風一吹,又落滿肩頭衣襟,煞是驚豔。
行走在一大片花雨之中,心情就算不會變得更好,但也不會更差。
賀融的腳步比常人要稍慢一些,竹杖落在漢白玉地磚上,篤篤作響,但走在前麵的內侍不敢催,非但不敢催,還特意將腳步放慢,好與這位新晉的親王搭上幾句閑話。
“陛下現在正在接見周相他們,待會兒還請您在外頭稍候,小人馬上就去稟報,您若是累了,不妨先到偏殿坐一坐,前兩日剛呈上來一些新茶,您正好嚐嚐。”
賀融頷首:“不急,照規矩來就是,你叫什麽名字?”
那內侍心頭一喜:“小人名喚江旁,因體型有些那個……寬,其他人都叫我胖胖或江胖,馬宏馬常侍,正是小人的師父。”
還真別說,他生得臉圓身圓,乍看上去挺有福氣,賀融就道:“你師父那麽瘦,你卻這麽胖,莫不是將你師父的福氣給偷過來了?”
有時候貴人願意開玩笑,那是自己的福氣,江旁是個很有眼力勁兒的人,否則也不會得馬宏青眼,他嘿嘿一笑,撓撓頭:“師父也這麽說,但小人想著,師父能伺候先帝,那可比小人有福氣多了,小人在禦前當差沒多久,諸事都未上手,跟師父沒得比。”
賀融淡淡道:“宮裏當差的人千千萬,你師父是個難得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麵前能站穩腳跟,又知道急流勇退,你有句話說對了,他的福氣的確還在後頭,不必擔心。”
先帝駕崩之後,馬宏自請去守皇陵三年,雖是守舊情,但從另一方麵來看也是避禍,他在先帝身邊多年,知道的事情太多,新帝未必就喜歡見到他,所以特意避避鋒芒,但宮闈跟朝堂一樣,人走茶涼,馬宏現在的位置,已經被另外一名叫袁敞的內侍取代了,三年之後,誰也不知道會是什麽光景。
江旁麵上一喜,忙道:“多謝殿下惦記,師父在京時就常說,殿下是最仁厚不過的。”
賀融:“陛下比我還要仁厚,你在禦前當差,隻要謹慎少言,就不會沒有重用的一日。”
說話間,兩人已經到了宣政殿門口,周瑛張嵩等人正好從裏頭出來,見了賀融,紛紛行禮道:“安王殿下。”
賀融回禮,側身讓出路:“諸位安好。”
薛潭在人群中朝賀融微微頷首,隨即跟著其他人一道出去,江旁則入內通傳。
賀融本以為對方不一會兒就出來,誰知這一站卻站了一小炷香的工夫,直到他的腿有些酸了,才看見江旁從裏頭匆匆出來。
“殿下,陛下請您進去。”江旁隨即又壓低了聲音飛快道,“大殿下與二殿下似乎有些分歧。”
賀融進去之後,便見賀秀背對著他,跪在中間。
賀穆則坐在賀泰下首,臉色也不太好看。
“拜見陛下。”賀融行禮道。
嘉祐帝:“免禮,三郎你怎麽來了?”
賀融道:“去年我與季淩去洛州賑災,沿途走了些地方,寫了份條陳,後來遇上先帝駕崩,就耽擱下來,這次特地重新整理了一下,入宮呈給陛下過目。”
嘉祐帝揉揉眉心,興趣缺缺:“你放下吧,朕回頭就看。”
甫一登基,嘉祐帝的確有些明君氣象,但凡臣下諫言,從不從是一回事,起碼虛心接受,朝議也遵照先帝時的規矩,一日一回或兩日一回,基本上每天都能與朝臣見上麵。但枯燥乏味的政事畢竟不是嘉祐帝所好,他雖然在人前強忍嗬欠,但當著幾個兒子的麵,就不肯再勉強端著皇帝威儀,連姿勢也隨意下來,上半身半趴在書案上,手肘撐著腦袋。
賀穆道:“陛下,既然三郎來了,不如也聽聽他的意見。”
嘉祐帝抬袖揮手,賀穆會意,與賀融說起齊王謀逆案的審訊事宜。
賀秀跪在地上,低垂著頭,一言不發。
賀融瞥見他藏於袖下,微有些蜷起的拳頭。
這件事要從他們父親登基之後說起,當時賀秀剛剛喪妻,一心想去外頭建功立業,就主動請命,想去甘州張韜麾下,但遭到了賀穆的反對。賀穆的理由是,張韜熟於軍事,又在邊陲駐守日久,賀秀根本沒打過仗,去了之後反倒會因為皇子身份而讓張韜束手束腳,施展不開。
嘉祐帝一聽挺有道理,就駁回了兒子的請求,但賀秀不死心,又想入禁軍,但同樣遭到了反對,因為此時禁軍中已有賀湛,於公,禁軍裏不可能有兩個皇子,於私,賀秀與賀湛又是同母兄弟。
興許是接連拒絕兒子,嘉祐帝也過意不去,就將原本由齊王掌管的刑部交給賀秀,讓他負責審理齊王謀反一案。審訊期間,安淑妃和程悅在獄中相繼暴病身亡,但也有傳言,他們根本不是暴病,而是被賀秀折磨致死。有禦史便將賀秀告到禦前,說國有國法,謀逆之罪,罪無可赦,直接斬首或令自裁便是,這般動用私刑,卻有失堂堂正正,長此以往,若有人效仿此舉,必將導致國法敗壞,目無王法。
嘉祐帝終究是憐惜兒子喪妻喪子,就將此事壓了下來,誰知今日賀秀過來呈報審訊結果,卻是堅持想讓齊王一黨悉數淩遲而死。
此言一出,自然遭到賀穆的強烈反對,連嘉祐帝都覺得太過了。
隻因齊王雖然謀逆,但說到底還是姓賀,想要處置他們,一杯毒酒,三尺白綾足矣,若是大庭廣眾之下淩遲,犯人固然是痛苦了,賀秀也固然是解恨了,天家的顏麵卻會蕩然無存。
這就是賀秀為何會跪在這裏,隱忍怒氣,幾欲爆發的緣由。
賀穆說罷,見賀秀倔強依舊,不由搖搖頭,問賀融:“三郎,此事你怎麽看?”
眼角餘光,賀融瞥見賀秀側麵,發現對方與賀湛不愧是同母兄弟,連下頜線條也十分相似,隻是賀秀此刻咬緊牙關,顯得冷硬緊繃,而賀湛平日裏愛笑,常常則是連酒窩也不吝展露。
他思忖片刻,在長兄期待的目光下開口。
然而這場不光彩的宮變依舊為太宗皇帝晚年蒙上了陰影,使得新帝登基伊始,就要麵對齊王與臨安公主一脈的處理問題。
文德二十四年二月初二,伴隨著新帝登基大典舉行,按照規矩,先帝駕崩之後,若還未到新年,就得繼續用舊年號,直到隔年再換,但新的年號很快也擬好了,據說是新帝欽定的,就叫嘉祐。許多人私下揣測,新帝用這個年號,除了寓意嘉和天佑之外,也有紀念樂平公主之意。
無論如何,由此日起,朝野或民間,都開始習慣性地稱呼新帝為嘉祐帝。
新帝登基,照例要大赦天下,但謀反之罪不在此列,齊王與臨安公主一脈依舊被收押在監,新帝未有下令處置,任何人都不敢為反賊說情。
朝堂方麵,由於禮部尚書盧容涉嫌與齊王勾結,被罷官流放,禮部尚書出缺,由原侍郎薛潭遞補。
除此之外,吏部尚書曹亮,因在宮變當夜立場不堅,為新帝所惡,新帝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曹亮老眼昏花,不宜再擔任尚書一職,讓他致仕回去頤養天年,含飴弄孫。
實際上曹亮今年才年過四旬,年富力強,他孫子也沒出生,完全是可以再幹二十年的架勢,奈何新帝實在對這等牆頭草厭惡之極,甚至等不及大赦天下和分封諸王,就忙不迭讓曹亮滾蛋。周瑛等朝臣不想在這件事上與新帝作對,便都沒有提出反對,任由曹亮黯然下野。吏部尚書出缺,由左右侍郎暫代總務,但大家都知道,新帝是想將吏部交給皇長子掌管。
果不其然,過了春分,嘉祐帝下令大赦天下,追封元妃丁氏為元悼皇後,繼妃陸氏為昭哀皇後,早夭嫡子賀虞為恭湣太子,又立裴王妃為後,長子賀穆為淮王,次子賀秀為紀王,三子賀融為安王,五子賀湛為興王,七子賀熙為密王。
其中四子賀僖,因流落在外,不見蹤影,嘉祐帝一氣之下,連爵位也不肯給他,隻當沒這個兒子一般。
相比其他兄弟,皇長子的封號則顯得意味深長,隻因本朝國號為淮,淮陽又是本朝龍興之地,嘉祐帝雖還未立太子,但其偏向已顯而易見,心照不宣。
新朝氣象雖然談不上煥然一新,但換了位新皇帝,行事風格為之一變,大家都要跟著適應。
嘉祐帝自然比不上先帝勤政,從前一兩天就能批複的奏疏,到了嘉祐帝這裏,興許要三五天才能收到,不過較之先帝的雷厲風行,風風火火,嘉祐帝的溫吞也意味著不會輕易發火,耳根子軟則讓他能更多傾聽眾臣意見,每逢朝議時,下麵吵成一片,嘉祐帝也隻會在最後圓場安撫。
上天好像也很給新帝麵子,文德二十四年的春夏,風調雨順,不複前一年的淒風苦雨,天災人禍,連突厥人也都安安靜靜,沒有興風作浪,一切似乎正朝萬象更新的方向發展。
今年的梨花也開得早,剛剛入春,宣政殿外沿途一大片梨樹就已爭相盛放,直到四月尾聲,依舊未有凋零的跡象。
古人道梨為“離”,有分別之意,但據說高祖皇帝的昭烈皇後卻很喜歡梨花,所以高祖皇帝特地命人在宮中各處遍植梨樹,這些年,宮中的主人來來去去,得寵的失寵的更是數不勝數,別處的梨花被鏟了換上別的,唯獨宣政殿四周的梨樹,依舊保留下來,花開時節,滿樹粉白,那些不盈一握的樹幹被頑皮的小宮女用力一搖,就簌簌而下,風一吹,又落滿肩頭衣襟,煞是驚豔。
行走在一大片花雨之中,心情就算不會變得更好,但也不會更差。
賀融的腳步比常人要稍慢一些,竹杖落在漢白玉地磚上,篤篤作響,但走在前麵的內侍不敢催,非但不敢催,還特意將腳步放慢,好與這位新晉的親王搭上幾句閑話。
“陛下現在正在接見周相他們,待會兒還請您在外頭稍候,小人馬上就去稟報,您若是累了,不妨先到偏殿坐一坐,前兩日剛呈上來一些新茶,您正好嚐嚐。”
賀融頷首:“不急,照規矩來就是,你叫什麽名字?”
那內侍心頭一喜:“小人名喚江旁,因體型有些那個……寬,其他人都叫我胖胖或江胖,馬宏馬常侍,正是小人的師父。”
還真別說,他生得臉圓身圓,乍看上去挺有福氣,賀融就道:“你師父那麽瘦,你卻這麽胖,莫不是將你師父的福氣給偷過來了?”
有時候貴人願意開玩笑,那是自己的福氣,江旁是個很有眼力勁兒的人,否則也不會得馬宏青眼,他嘿嘿一笑,撓撓頭:“師父也這麽說,但小人想著,師父能伺候先帝,那可比小人有福氣多了,小人在禦前當差沒多久,諸事都未上手,跟師父沒得比。”
賀融淡淡道:“宮裏當差的人千千萬,你師父是個難得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麵前能站穩腳跟,又知道急流勇退,你有句話說對了,他的福氣的確還在後頭,不必擔心。”
先帝駕崩之後,馬宏自請去守皇陵三年,雖是守舊情,但從另一方麵來看也是避禍,他在先帝身邊多年,知道的事情太多,新帝未必就喜歡見到他,所以特意避避鋒芒,但宮闈跟朝堂一樣,人走茶涼,馬宏現在的位置,已經被另外一名叫袁敞的內侍取代了,三年之後,誰也不知道會是什麽光景。
江旁麵上一喜,忙道:“多謝殿下惦記,師父在京時就常說,殿下是最仁厚不過的。”
賀融:“陛下比我還要仁厚,你在禦前當差,隻要謹慎少言,就不會沒有重用的一日。”
說話間,兩人已經到了宣政殿門口,周瑛張嵩等人正好從裏頭出來,見了賀融,紛紛行禮道:“安王殿下。”
賀融回禮,側身讓出路:“諸位安好。”
薛潭在人群中朝賀融微微頷首,隨即跟著其他人一道出去,江旁則入內通傳。
賀融本以為對方不一會兒就出來,誰知這一站卻站了一小炷香的工夫,直到他的腿有些酸了,才看見江旁從裏頭匆匆出來。
“殿下,陛下請您進去。”江旁隨即又壓低了聲音飛快道,“大殿下與二殿下似乎有些分歧。”
賀融進去之後,便見賀秀背對著他,跪在中間。
賀穆則坐在賀泰下首,臉色也不太好看。
“拜見陛下。”賀融行禮道。
嘉祐帝:“免禮,三郎你怎麽來了?”
賀融道:“去年我與季淩去洛州賑災,沿途走了些地方,寫了份條陳,後來遇上先帝駕崩,就耽擱下來,這次特地重新整理了一下,入宮呈給陛下過目。”
嘉祐帝揉揉眉心,興趣缺缺:“你放下吧,朕回頭就看。”
甫一登基,嘉祐帝的確有些明君氣象,但凡臣下諫言,從不從是一回事,起碼虛心接受,朝議也遵照先帝時的規矩,一日一回或兩日一回,基本上每天都能與朝臣見上麵。但枯燥乏味的政事畢竟不是嘉祐帝所好,他雖然在人前強忍嗬欠,但當著幾個兒子的麵,就不肯再勉強端著皇帝威儀,連姿勢也隨意下來,上半身半趴在書案上,手肘撐著腦袋。
賀穆道:“陛下,既然三郎來了,不如也聽聽他的意見。”
嘉祐帝抬袖揮手,賀穆會意,與賀融說起齊王謀逆案的審訊事宜。
賀秀跪在地上,低垂著頭,一言不發。
賀融瞥見他藏於袖下,微有些蜷起的拳頭。
這件事要從他們父親登基之後說起,當時賀秀剛剛喪妻,一心想去外頭建功立業,就主動請命,想去甘州張韜麾下,但遭到了賀穆的反對。賀穆的理由是,張韜熟於軍事,又在邊陲駐守日久,賀秀根本沒打過仗,去了之後反倒會因為皇子身份而讓張韜束手束腳,施展不開。
嘉祐帝一聽挺有道理,就駁回了兒子的請求,但賀秀不死心,又想入禁軍,但同樣遭到了反對,因為此時禁軍中已有賀湛,於公,禁軍裏不可能有兩個皇子,於私,賀秀與賀湛又是同母兄弟。
興許是接連拒絕兒子,嘉祐帝也過意不去,就將原本由齊王掌管的刑部交給賀秀,讓他負責審理齊王謀反一案。審訊期間,安淑妃和程悅在獄中相繼暴病身亡,但也有傳言,他們根本不是暴病,而是被賀秀折磨致死。有禦史便將賀秀告到禦前,說國有國法,謀逆之罪,罪無可赦,直接斬首或令自裁便是,這般動用私刑,卻有失堂堂正正,長此以往,若有人效仿此舉,必將導致國法敗壞,目無王法。
嘉祐帝終究是憐惜兒子喪妻喪子,就將此事壓了下來,誰知今日賀秀過來呈報審訊結果,卻是堅持想讓齊王一黨悉數淩遲而死。
此言一出,自然遭到賀穆的強烈反對,連嘉祐帝都覺得太過了。
隻因齊王雖然謀逆,但說到底還是姓賀,想要處置他們,一杯毒酒,三尺白綾足矣,若是大庭廣眾之下淩遲,犯人固然是痛苦了,賀秀也固然是解恨了,天家的顏麵卻會蕩然無存。
這就是賀秀為何會跪在這裏,隱忍怒氣,幾欲爆發的緣由。
賀穆說罷,見賀秀倔強依舊,不由搖搖頭,問賀融:“三郎,此事你怎麽看?”
眼角餘光,賀融瞥見賀秀側麵,發現對方與賀湛不愧是同母兄弟,連下頜線條也十分相似,隻是賀秀此刻咬緊牙關,顯得冷硬緊繃,而賀湛平日裏愛笑,常常則是連酒窩也不吝展露。
他思忖片刻,在長兄期待的目光下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