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肅不是鐵板神算, 算不出張居正要下哪一步棋, 但這份折子卻已經被他隨身帶了好幾天, 一直沒拿定主意要不要拿出來。
明朝書生喜歡論政, 是從嘉靖中後期開始興起的,聞道台的創立, 更將這股風氣推上頂峰。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明末顧憲成的這幅聯子,就反映了當時一個現象,但凡一丁點事情,這些讀書人都可以拿來說上一嘴,皇帝不上朝了要說,宦官掌權了要說,朝廷頒布了哪條政令也要說。
現在時間提前了幾十年,在趙肅的間接推動下,士林論政的聲音越發響亮起來, 這對朝廷施政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 單憑喜惡的言論, 也會惹來權臣的厭惡, 甚至可能讓朝野上下陷入無休止的打嘴仗裏, 最終無人做事,國家滅亡。——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雙刃劍。
趙肅很明白其中的利弊,所以他要盡力保護它,讓它成為獨立於朝廷之外,又對天下萬民有益的事物,卻也要去製約它,不能讓它發展太快,太超前,以至於超越時代,最終隻剩下負麵影響,重蹈曆史的覆轍。
如今身在曆史之中,當局者迷,他不知道自己這個辦法,是對還是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產生怎樣的後果,所以即便和皇帝、申時行等人都商量完善過,他還是不敢輕易拿出來,心中一直搖擺不定,這是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第一次發現作一個決定是如此艱難。
翻開史書看前人,有時候看到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看到嶽飛被十二道金牌追著奉詔回朝,曆史由此拐了個彎,讀史的後人替前人頓足懊惱,卻不知道當自己身在其中,前路茫茫,對曆史走向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比這些古人更難抉擇。——趙肅便是這種感覺,他生怕自己的蝴蝶翅膀扇得太大,不小心把明朝提前幾十年給扇沒了,給中原百姓提前幾十年扇來兵禍,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尚且有跡可循,但是步子眼看越邁越大,沒有人知道他時常深夜在書房裏來回踱步,翻來覆去地推算思索,讓自己盡量不要行差踏錯。
以張居正的性子,能夠容忍書院存在到現在著實不容易,趙肅知道他遲早會對書院下手,卻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而且準備充足,擺明是衝著自己來的,這讓他不得不下定決心,拿出那份折子。
張居正既然不想讓書院議政,那趙肅便順了他的意,今後除了聞道台之外,一律禁止士子在書院開壇辯論,這是趙肅的妥協。
除此之外,另外有渠道,可以讓士子們發出聲音,就是邸報形式的小抄。
從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邸報,把朝廷人員變動等大事附在竹簡上,給全國各地的官員查看,發展到宋朝,上麵記載著朝廷諸多大事,皇帝旨意等等,已經有了類似於後世黨報的模式,等到明朝嘉靖年間,言路大開,士子們的言論也以手抄的形式流傳在民間,口口傳誦,流傳度不廣,但是大家的熱情是高漲的,隻是苦於印刷術無法普及,所以小抄也僅限於某些地區甚至某個書院而已。
到了最近幾年,由於西方傳教士的進駐,朝廷引進了歐洲在十五世紀就已經發明,並且經過不斷改良之後的鉛活字印刷機,這比畢昇的活字印刷又要進步許多。正是這種印刷機的發明,讓書籍普及率提高,也加快了當時文藝複興的進程,但是那些鉛塊上麵鐫刻的都是阿拉伯文,傳到中國之後,工部的蘇正等人,在趙肅的指引下,日夜趕工,按照偏旁部首,發明出一套用於排版的漢字鉛塊。
在那之後,有了第一台,就有第二、第三台,朝廷邸報的傳播速度也更快起來,禮部的呂調陽和申時行腦子也不慢,兩人一合計,邸報上與日俱增出現關於新政的具體分析,考成法的詳解,聞道台每期士子們的言論等等,宣傳朝廷方針措施,當然這上麵的內容,都是經過內閣許可才能印刷的,但是這無疑已經具備了後世報紙內容的雛形。
邸報畢竟是給朝廷官員們傳閱的,但是由於裏頭內容日益豐富,民間士林也以能讀到邸報為榮,禮部征得皇帝首肯之後,便將邸報發行量提高,放於京城販賣,如此一來,每旬一出的邸報,必然引發一番搶購的風潮,就連河南、山西等地的人,也聞風趕來購買。
所以在這種條件下,趙肅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邸報之外,另外出一份小報,可以讓民間士子所寫的文章刊登在上麵,當然,文章內容要事先經過禮部檢查篩選,這樣一來,既給了那些人一個說話的地方,又多了限製,便於控製。
等他把條陳上的想法說完,張居正的眉頭並沒有鬆開,沉聲道:“全國書院共計六十多處,便是明令禁止他們論政,也難以管理,難保其中有一兩個冥頑不靈者,宣傳歪理邪說,扭曲風氣,依我看,把書院關了,再開小抄,方為上策。”
他同意開小抄,但仍堅持把書院關了,自以為已經對趙肅作了讓步,便盯著他,等著趙肅識相,順著他的話下台階。
趙肅微微一笑:“書院可以關,但不能全關,官學不一定人人都能上,書院的存在,也是給予其他學子一個上進的機會,如應天書院,自北宋時便已有之,如此源遠流長,靈傑輩出之地,豈能與其它尋常書院相提並論?”
他這是又退了一步,說書院可以關,但要經過核查,證實確實存在不正之風,書院上下無向學之心的才能關,否則就還得留著。
這兩個人看似在討論國家大事,其實說白了,就和菜市場買賣豬肉的討價還價沒什麽區別,賣的人說我要一兩銀子,買的人說你這肉最多值六錢,賣的人說我也不和你羅嗦了,九錢賣你吧,買的人說算了,我七錢和你買吧。
眼看張居正和趙肅二人為了“一塊豬頭”在那裏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其他人卻有種滑稽的感覺,張四維輕咳一聲:“二位大人,不若請陛下決斷。”
張居正黑著臉色,沒吭聲,卻看向皇帝。
換了別人,張居正才懶得和他羅嗦,該怎麽就怎麽,但趙肅畢竟已經有了與他叫板的實力,而且他不像他的老師高拱,動不動就拍桌子發火,能讓他抓到把柄,相反在張居正眼裏,趙肅就像一種叫糯米糍的點心,你怎麽著,他都不生氣,揉扁搓圓,依舊跟你笑嗬嗬的,吃進嘴裏卻要粘牙,這才是最讓人痛恨的地方。
皇帝瞥了眾人一眼:“民間說和氣生財,朕看和氣也能興邦,萬事以和為貴,內閣一團和氣,才是朝廷的福分,也是天下的福分。”
這是指責大家成天吵架了,幾人站起來,紛紛告罪。
“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張師傅,趙師傅的說法,也未嚐沒有道理,過猶不及,貿然把全天下書院都關了,到時候士子們鬧起來,是朕去頂呢,還是眾卿去頂?他們罵朝廷失德,是罵朕呢,還是罵你們?”
這頂帽子扣得太大,眾人又忙告罪。
“就照趙師傅的做吧。”皇帝輕飄飄丟下一句話,不負責任地走了。
這明顯是偏袒趙肅,張居正的臉色頓時黑得像鍋底,騰地起身。
他是首輔,他沒走,別人也不敢走,都在等著他先出門。
張居正畢竟是張居正,他很快平息了內心的怒火,神色慢慢恢複至平時那樣,對趙肅笑道:“少雍,一道走走?”
元翁被刺激大發,轉性了?
眾人都看向他。
趙肅起身,笑了笑,伸手一引:“卻之不恭,元翁請。”
出了門,兩人走在前麵,趙肅落後半步,以示恭敬。
“少雍,你才智過人,你我攜手,何愁盛世不開?”
這是兩人自決裂之後,第一次心平氣和,單獨對話。
從趙肅的角度,正好看到張居正的側麵,隻見他須發如漆,即便年過五旬,依舊器宇軒昂,不掩風采,難怪後世還有大叔控一說,若放在幾百年後,張居正就是當之無愧的美大叔。
“我一直很佩服元翁敢為人之所不敢為,舍我其誰,一馬平川的氣概,當年在裕王潛邸時如此,現在,也如此。”
張居正微微一怔,回憶起當年兩人在裕王府對弈聊天的場景,也有幾分唏噓:“但這麽多年過去,你我卻終究分道揚鑣。”
趙肅笑了笑:“元翁有元翁的理想,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敬佩元翁,卻沒法和您走一樣的路。”
張居正道:“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的。”
趙肅道:“所以我從來不走夜路。”
張居正臉色略沉了沉,他難得想要放下身段,卻還是被對方拒絕了,也罷,他張太嶽,從來就不是非誰不可,雖千萬人,吾往矣。
非友,即敵。
張府。
張四維愜意地坐在太師椅上,身後侍女一下一下,捶著他的肩膀,輕重適中的力道,加上侍女嫩白的柔荑,讓張四維受用地眯眼,手指在扶手上輕輕敲著。
兒子張甲徽有些沉不住氣,打破寧靜:“爹,這趙肅運氣也太好了,精心謀劃的這麽一招,居然也被他輕輕化解,看來我們又得想別的法子了。”
張四維搖搖頭:“不,事情還沒有結束。”
張甲徽:“啊?”
張四維睜開眼,緩緩道:“趙少雍,他這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明朝書生喜歡論政, 是從嘉靖中後期開始興起的,聞道台的創立, 更將這股風氣推上頂峰。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明末顧憲成的這幅聯子,就反映了當時一個現象,但凡一丁點事情,這些讀書人都可以拿來說上一嘴,皇帝不上朝了要說,宦官掌權了要說,朝廷頒布了哪條政令也要說。
現在時間提前了幾十年,在趙肅的間接推動下,士林論政的聲音越發響亮起來, 這對朝廷施政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 單憑喜惡的言論, 也會惹來權臣的厭惡, 甚至可能讓朝野上下陷入無休止的打嘴仗裏, 最終無人做事,國家滅亡。——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雙刃劍。
趙肅很明白其中的利弊,所以他要盡力保護它,讓它成為獨立於朝廷之外,又對天下萬民有益的事物,卻也要去製約它,不能讓它發展太快,太超前,以至於超越時代,最終隻剩下負麵影響,重蹈曆史的覆轍。
如今身在曆史之中,當局者迷,他不知道自己這個辦法,是對還是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產生怎樣的後果,所以即便和皇帝、申時行等人都商量完善過,他還是不敢輕易拿出來,心中一直搖擺不定,這是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第一次發現作一個決定是如此艱難。
翻開史書看前人,有時候看到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看到嶽飛被十二道金牌追著奉詔回朝,曆史由此拐了個彎,讀史的後人替前人頓足懊惱,卻不知道當自己身在其中,前路茫茫,對曆史走向不清楚的時候,往往比這些古人更難抉擇。——趙肅便是這種感覺,他生怕自己的蝴蝶翅膀扇得太大,不小心把明朝提前幾十年給扇沒了,給中原百姓提前幾十年扇來兵禍,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尚且有跡可循,但是步子眼看越邁越大,沒有人知道他時常深夜在書房裏來回踱步,翻來覆去地推算思索,讓自己盡量不要行差踏錯。
以張居正的性子,能夠容忍書院存在到現在著實不容易,趙肅知道他遲早會對書院下手,卻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而且準備充足,擺明是衝著自己來的,這讓他不得不下定決心,拿出那份折子。
張居正既然不想讓書院議政,那趙肅便順了他的意,今後除了聞道台之外,一律禁止士子在書院開壇辯論,這是趙肅的妥協。
除此之外,另外有渠道,可以讓士子們發出聲音,就是邸報形式的小抄。
從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邸報,把朝廷人員變動等大事附在竹簡上,給全國各地的官員查看,發展到宋朝,上麵記載著朝廷諸多大事,皇帝旨意等等,已經有了類似於後世黨報的模式,等到明朝嘉靖年間,言路大開,士子們的言論也以手抄的形式流傳在民間,口口傳誦,流傳度不廣,但是大家的熱情是高漲的,隻是苦於印刷術無法普及,所以小抄也僅限於某些地區甚至某個書院而已。
到了最近幾年,由於西方傳教士的進駐,朝廷引進了歐洲在十五世紀就已經發明,並且經過不斷改良之後的鉛活字印刷機,這比畢昇的活字印刷又要進步許多。正是這種印刷機的發明,讓書籍普及率提高,也加快了當時文藝複興的進程,但是那些鉛塊上麵鐫刻的都是阿拉伯文,傳到中國之後,工部的蘇正等人,在趙肅的指引下,日夜趕工,按照偏旁部首,發明出一套用於排版的漢字鉛塊。
在那之後,有了第一台,就有第二、第三台,朝廷邸報的傳播速度也更快起來,禮部的呂調陽和申時行腦子也不慢,兩人一合計,邸報上與日俱增出現關於新政的具體分析,考成法的詳解,聞道台每期士子們的言論等等,宣傳朝廷方針措施,當然這上麵的內容,都是經過內閣許可才能印刷的,但是這無疑已經具備了後世報紙內容的雛形。
邸報畢竟是給朝廷官員們傳閱的,但是由於裏頭內容日益豐富,民間士林也以能讀到邸報為榮,禮部征得皇帝首肯之後,便將邸報發行量提高,放於京城販賣,如此一來,每旬一出的邸報,必然引發一番搶購的風潮,就連河南、山西等地的人,也聞風趕來購買。
所以在這種條件下,趙肅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邸報之外,另外出一份小報,可以讓民間士子所寫的文章刊登在上麵,當然,文章內容要事先經過禮部檢查篩選,這樣一來,既給了那些人一個說話的地方,又多了限製,便於控製。
等他把條陳上的想法說完,張居正的眉頭並沒有鬆開,沉聲道:“全國書院共計六十多處,便是明令禁止他們論政,也難以管理,難保其中有一兩個冥頑不靈者,宣傳歪理邪說,扭曲風氣,依我看,把書院關了,再開小抄,方為上策。”
他同意開小抄,但仍堅持把書院關了,自以為已經對趙肅作了讓步,便盯著他,等著趙肅識相,順著他的話下台階。
趙肅微微一笑:“書院可以關,但不能全關,官學不一定人人都能上,書院的存在,也是給予其他學子一個上進的機會,如應天書院,自北宋時便已有之,如此源遠流長,靈傑輩出之地,豈能與其它尋常書院相提並論?”
他這是又退了一步,說書院可以關,但要經過核查,證實確實存在不正之風,書院上下無向學之心的才能關,否則就還得留著。
這兩個人看似在討論國家大事,其實說白了,就和菜市場買賣豬肉的討價還價沒什麽區別,賣的人說我要一兩銀子,買的人說你這肉最多值六錢,賣的人說我也不和你羅嗦了,九錢賣你吧,買的人說算了,我七錢和你買吧。
眼看張居正和趙肅二人為了“一塊豬頭”在那裏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其他人卻有種滑稽的感覺,張四維輕咳一聲:“二位大人,不若請陛下決斷。”
張居正黑著臉色,沒吭聲,卻看向皇帝。
換了別人,張居正才懶得和他羅嗦,該怎麽就怎麽,但趙肅畢竟已經有了與他叫板的實力,而且他不像他的老師高拱,動不動就拍桌子發火,能讓他抓到把柄,相反在張居正眼裏,趙肅就像一種叫糯米糍的點心,你怎麽著,他都不生氣,揉扁搓圓,依舊跟你笑嗬嗬的,吃進嘴裏卻要粘牙,這才是最讓人痛恨的地方。
皇帝瞥了眾人一眼:“民間說和氣生財,朕看和氣也能興邦,萬事以和為貴,內閣一團和氣,才是朝廷的福分,也是天下的福分。”
這是指責大家成天吵架了,幾人站起來,紛紛告罪。
“飯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張師傅,趙師傅的說法,也未嚐沒有道理,過猶不及,貿然把全天下書院都關了,到時候士子們鬧起來,是朕去頂呢,還是眾卿去頂?他們罵朝廷失德,是罵朕呢,還是罵你們?”
這頂帽子扣得太大,眾人又忙告罪。
“就照趙師傅的做吧。”皇帝輕飄飄丟下一句話,不負責任地走了。
這明顯是偏袒趙肅,張居正的臉色頓時黑得像鍋底,騰地起身。
他是首輔,他沒走,別人也不敢走,都在等著他先出門。
張居正畢竟是張居正,他很快平息了內心的怒火,神色慢慢恢複至平時那樣,對趙肅笑道:“少雍,一道走走?”
元翁被刺激大發,轉性了?
眾人都看向他。
趙肅起身,笑了笑,伸手一引:“卻之不恭,元翁請。”
出了門,兩人走在前麵,趙肅落後半步,以示恭敬。
“少雍,你才智過人,你我攜手,何愁盛世不開?”
這是兩人自決裂之後,第一次心平氣和,單獨對話。
從趙肅的角度,正好看到張居正的側麵,隻見他須發如漆,即便年過五旬,依舊器宇軒昂,不掩風采,難怪後世還有大叔控一說,若放在幾百年後,張居正就是當之無愧的美大叔。
“我一直很佩服元翁敢為人之所不敢為,舍我其誰,一馬平川的氣概,當年在裕王潛邸時如此,現在,也如此。”
張居正微微一怔,回憶起當年兩人在裕王府對弈聊天的場景,也有幾分唏噓:“但這麽多年過去,你我卻終究分道揚鑣。”
趙肅笑了笑:“元翁有元翁的理想,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敬佩元翁,卻沒法和您走一樣的路。”
張居正道:“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的。”
趙肅道:“所以我從來不走夜路。”
張居正臉色略沉了沉,他難得想要放下身段,卻還是被對方拒絕了,也罷,他張太嶽,從來就不是非誰不可,雖千萬人,吾往矣。
非友,即敵。
張府。
張四維愜意地坐在太師椅上,身後侍女一下一下,捶著他的肩膀,輕重適中的力道,加上侍女嫩白的柔荑,讓張四維受用地眯眼,手指在扶手上輕輕敲著。
兒子張甲徽有些沉不住氣,打破寧靜:“爹,這趙肅運氣也太好了,精心謀劃的這麽一招,居然也被他輕輕化解,看來我們又得想別的法子了。”
張四維搖搖頭:“不,事情還沒有結束。”
張甲徽:“啊?”
張四維睜開眼,緩緩道:“趙少雍,他這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